“輕羅小扇撲流螢”,淺談扇子在中國古代的發展歷程

“輕羅小扇撲流螢”,淺談扇子在中國古代的發展歷程

引言

扇子,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物件,扇子的種類多種多樣,常見的有團扇、摺扇、折葉扇等。在夏天,扇子幾乎是每個家庭必備的東西,小小的扇子,便能在酷暑中帶來一絲清涼。但在古代,扇子不僅可以扇風納涼,還是身份的象徵,一把扇子就能夠彰顯出持扇人的地位。

“輕羅小扇撲流螢”,淺談扇子在中國古代的發展歷程


扇子的由來

最早的扇子還要追溯到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為了抵擋難耐的烈日,在外出打獵時,隨手將植物的葉子或者禽類的羽毛編織起來,製作成扇子,不僅可以用來遮擋太陽,還可以經過搖晃產生風。在古籍中就曾記載到“舜作五明扇”,表明在三皇五帝時期,扇子就已經存在。

在商周時期,出現了用雄雉雞長尾製成的“翟扇”,且這時扇子已經成為了統治階級彰顯身份和地位的必備之物,皇帝或貴族出行必定有宮人僕從擎著大大的儀仗扇緊跟其後,與其說是為了替主人扇風蔽日,不如說是為了顯示出主人的權威和高貴的身份

“輕羅小扇撲流螢”,淺談扇子在中國古代的發展歷程

扇子的發展

  • 魏晉南北朝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扇子的種類愈發豐富前後出現了“塵尾扇”、“羽扇”、“紈扇”等。魏晉南北朝時期被稱為是我國的文化自覺時期,從這個時期開始,文人墨客們開始重視抒情寫志,張揚個性。因此扇子便成為了文人墨客們彰顯個性的絕妙物件,文人聚會時,經常一邊輕搖羽扇,一邊飲酒作詩。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中的千古名句:“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就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周瑜這個儒將,在戰火紛飛的戰場上,依舊從容瀟灑地頭戴綸巾,輕揮羽扇,在談笑風生間將曹操的八十萬大軍擊敗得如灰飛煙滅。從此,我們在想象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人風骨之時,總免不了將他們與扇子聯繫到一起。

“輕羅小扇撲流螢”,淺談扇子在中國古代的發展歷程

  • 漢朝
  • 漢代出現了合歡扇,是團扇的一種,象徵男女琴瑟和鳴、團圓美好之意。合歡扇被人們所熟知還因為漢代的才女班婕妤,才華出眾的她而被漢成帝選入宮中當妃子,一開始她深受寵愛,但好景不長,漢成帝很快另有新歡而冷落了她。在深宮中孤獨寂寞的班婕妤作《怨歌行》雲:

    “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小小的扇子竟寄託著詩人如此濃厚的悲思愁緒!

    “輕羅小扇撲流螢”,淺談扇子在中國古代的發展歷程

    • 明清時期

    從明代開始,摺扇漸漸流行起來,摺扇雖然出現得比較晚,但它的重要性卻是不言而喻的,摺扇攜帶方便,扇面上可以書畫題字,扇骨上還可以雕刻花紋,比起羽扇等要精美了許多。由於扇面是高低不平的,因此在扇面上作畫比在紙上作畫要困難許多。要想在上面作出清雅遒勁、令人讚歎的作品,不僅需要製作者極高的水平,還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扇與書畫藝術結合到一起,這引起了文人墨客們極大的興趣,我們熟知的唐伯虎、鄭板橋、揚州八怪的等等文人都酷愛在扇面上作畫

    “輕羅小扇撲流螢”,淺談扇子在中國古代的發展歷程

    明清時,中國的制扇業愈發昌盛,扇子已經成為當時人們不可缺少的必備物品了。

    許多與扇有關的文學作品也層出不窮,《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紅樓夢》中的經典情節晴雯撕扇、還有流傳千古的戲劇《桃花扇》等等,都從側面反映了扇於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

    清朝時期,官員們使用扇子的頻率更加頻繁。不僅是男性,扇子在古代的貴婦、小姐之間也十分流行,不過與男性文人官員所不同的是,小姐們喜歡用娟宮扇、團扇、羽扇等等,形狀精巧,拿在手裡輕輕搖晃,帶起一陣清香的風。有外人在場時,女子們通常會用扇子遮擋住半邊臉,主要是為了掩飾羞怯。晉代女詩人桃葉《團扇歌》之三雲:

    “團扇復團扇,持許自障面。憔悴無復理,羞與郎相見。”

    猶抱琵琶半遮面,更有一種婉約朦朧的美。

    “輕羅小扇撲流螢”,淺談扇子在中國古代的發展歷程


    結語

    扇子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和演變,一直到今天仍為人們所喜愛。但是今天扇子彰顯地位的作用降低,扇風納涼的實用性增加了。但是我們回溯歷史,仍然可以領略到帝王高官用儀仗出行時的威風氣派,文人雅客輕搖摺扇時的風流氣度,貴婦小姐們舉著扇子擋於面前時的嬌羞溫柔……小小的扇子,承載的是歷史的記憶,中國的扇文化還將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

    參考資料:《蘇東坡文集》《班婕妤詩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