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那些集郵的人發財了嗎?

錚錚鐵騎7


17歲的我92年正式集郵,工作單位不錯,所以工資也挺高的。那時候沒有什麼娛樂,通過報章雜誌知道郵票未來不斷升值,我從此迷上了集郵,也因集郵把我生生的活成難民。

有次計劃買一套63年16枚黃山郵票花去2個月的工資1380元,荷包剩下40元用了10天。這個是我人生中最經典的勵志的例子,看出我當時的瘋狂,痴迷。

21年後(2013年),由於生意需要週轉忍痛到集郵市場拋售一本精心收集的郵本賤買得4萬元(理想價格應8萬元以上)。收購老闆已種種理由評價郵品這樣那樣的,我當時也無心戀戰仰天長嘆,一路無語到家。

從此郵市不再有我身影。





上善若水一心向善


這麼講吧,只傳聞中,集郵的人有賺了錢的,但現實生活中,集郵的人,都成了最後的接盤俠。這也是為何,最近5年以來,中國國內集郵人群直線下跌的主要原因。

本人老家是山西的,長期工作生活在北京,1984年出生,從小學開始集郵,對山西和北京的集郵情況,相當瞭解。

集郵興起於上世紀七十年代,那會兒,大家通信基本上靠寫信,因此,其實集郵也是伴隨著寫信而來的。

所以,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到2008年之前,這四十年,是集郵的興盛之年。

這四十年,人們為什麼集郵:

第一,郵票用量很大,寫信,寄包裹都用得到,印刷有限,但一年消耗量巨大。

第二,集郵公司不斷宣傳,郵票增值保值,比錢好的想法,動不動拿龍票、80版猴票這種有價無市的孤品來說事兒。

第三,投資渠道不多。

可進入2009年後,第一批集郵的人,迎來了晚年,不好聽點兒說,就要馬上要掛了,死了。可這批人悲劇的發現,手中的郵票,全部成了廢紙:兒孫不喜歡,一輩子花了幾萬,甚至幾十萬集起來的郵票,也完全變現不了。

這種完全無法變現,自2009年開始到現在,愈演愈烈,集郵人群大量退出。

花幾萬,幾十萬,買一堆郵票,回來放著,欣賞,確實不劃畫,那倒不如,就買一本年冊得了。

集郵,由此也回到了本源:就是集郵和欣賞,而不是收藏和想著升值。買一本年冊,就得了。


董江波


我從1984年上初一時開始集郵,是真正的集郵,從信封上把郵票剪下來然後用水泡,再把郵票揭下來,這才是集郵的樂趣,後來變成了買新票,節省下來的錢幾乎都買了郵票,有時為了買一套惦記很久的還要絞盡腦汁,這就是集郵的樂趣,從沒想過發財的事,那些想通過郵票發財的是票販子不是真正集郵的人



李家呆


七十年代未我就蹲在郵電局門口擺地攤賣郵票,因為沒錢就以郵養郵。8幾年的時候集郵很盛行,我一天能掙到10多20元,有一天運氣好掙到了50元。那些大戶跑南昌、武漢、南京、上海,一掙就是上千元。猴票剛發行就很緊俏,郵局沒熟人根本買不到,黑市賣8元/張。文革信銷票到很多,老紀特票也多,編號票較貴,就是普票量大便宜。各種紀念封、小本票、小型張品種繁多,不是郵販就搞不清楚。現在家裡還有些,本想留給孫子的,看來也不怎麼值錢,只是留下一點念想而已。


風行39285774


八十年代上高中的時候,開始集郵,一直到大學畢業。集了十幾本郵票,期中有一些是非常珍貴的郵票或者小型張,那些都是千方百計攢出來的零錢買來的,有的甚至是牙縫裡扣出來的。以前那個時候,集郵還得每年花錢辦個集郵證,憑集郵證郵局才賣給你T、J郵票等。

我集郵從來沒有賣過郵票,儘管個別便宜的郵票甚至是整版的。同時,也沒有打算靠賣郵票發財,那些郵票也是我青春的最好紀念和回憶,它們在我心中的價值是無法用錢來衡量的。上世紀八十年代那個時候,我們家裡還比較困難,父母也不支持我花錢買這些不當吃不當穿的東西,因此每一張郵票都來之不易,都是我千方百計節省出來錢買的,有時候甚至靠收集廢品賣廢品攢錢買的。我有很多郵票在收集或者購買的過程中,都有我自己知道的故事,這些故事隨著歲月的沉澱,彌足珍貴,愈發難忘!


手研茄坊


集郵,是個人業餘愛好,本質是一種文化消費,自得其樂。筆者七十年代末讀初中時,受鄰居大叔的影響,開始集郵,基本與之前收集煙標(大人抽菸丟棄的煙盒)是一個套路,從自家丟棄收到的信封上的郵票,到向周邊親友同學討要,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文化消費更是奢侈,雖穿著補丁衣服,啃著窩窩頭,但欣賞美追求美的心還是不滅的。待郵品多了,重複的且品相差一些的,就與別人交換,或者乾脆送給小弟弟們。

進入八十年代讀高中,開始買新郵票,錢從哪裡來?在學校的午飯不吃,忍飢挨餓到放學回家後,飢不擇食、狼吞虎嚥、席捲殘雲般的掃蕩家裡的剩菜剩飯,父母感嘆真是“半大小子,吃死老子”,持續沒兩個月,被班主任發現就向家長告了狀,斷了這條財路,唯有從上下學乘的公交車費中開闢財源,上學為了趕時間,公交車是必須要乘的,放學可以走回家,每次可以節省5分錢,積少成多也是很可觀的。偶爾膽大包天乘車逃票,一路上這個忐忑不安啊,遇見查票的,更是後悔不應該逃票,心理折磨太厲害了。

集郵最瘋狂的時候,是讀大學時,獻血所得營養費是一筆巨資,換取心儀已久的郵票,也能開心好久。

囉嗦了這麼多不靠譜的話,回到命題——想當年那些集郵的人發財了嗎?這還是個問題嗎?

其實就與今天的年輕人買個心儀的新手機、女孩子美個甲一樣,一開始就是一種享受性的文化消費,就沒想著以後會不會因此發財的。

現在手裡的這些老郵票,那真是花了多少心血換來的,談錢真是傷感情啊[泣不成聲]


卡布其平溝


收藏的人集文革票和編號票還有74年到82年票,不能說發財收益還行吧!而在80年代中期一直到2010年這個期間,郵票經歷了三次大的炒作,好多人在郵市上掙的風聲水起可是每次潮水過後,都是一地雞毛虧錢的人是大有人在,也就是說早期票收藏可以,編年票量太大隻適合炒作快進快出。





百川通


集郵就像拍婚紗照,帶回家以後可能就不再翻過。郵票會漲價那也是發行人說的,如果真的會漲那可能三百年後吧,能保存到那時候不管現在高低價到時價值是一樣的所以現在買最便宜的郵票藏起來,把位置告訴孫子再叫他轉告他曾孫子。我小學時候很多同學都跟風省吃儉用的往郵局跑,到現在沒聽說誰靠這個賺過錢的


脫韁的蝸牛7


心寒了,打包處理,誰要?











好伐緣娛


以下是鴻璐的一些淺見,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郵票作為一代人的美好回憶如今已經退出了必備使用的歷史舞臺成為了收藏界的一份子,但是郵票收藏也就是集郵的市場卻並不樂觀,其與紀念幣市場、紙幣市場共同稱之為收藏界的三大尷尬!那麼那些年集郵的人們發財了麼?


集郵市場的前世今生

集郵市場的尷尬其實一部分原因來源於人們對於郵票的期望值太高,讓其承載了太多並不該承載的東西,郵票這個物件曾幾何時是人們日常聯絡感情、傳遞書信的必備物件,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網絡、電話的不斷普及郵票也就成為了歷史退出了使用的舞臺成為了收藏界的一員,那麼郵票收藏這個門類為啥叫收藏郵票的很少反而叫集郵的很多?這個問題其實也反映出了郵票市場尷尬存在的原因,郵票一開始的收藏大多數都是人們從使用過的信件上門裁剪下來收藏紀念的,

再往後發展雖然也會有直接購買收藏但是更多的一種形式就是“你有我無,以物換物”這種方式來發收藏的,也正因為這種交換的方式人們並沒有將郵票視為注重價值的收藏而是更注重情懷的收集,於是乎郵票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其集郵圈多數是以物換物,少量現金交易,隨著社會的進步這郵票的發行量越來越大,國家的總體思路就是將郵票發展成一種紀念品,也正因為這種思路徹底給郵票市場致命一擊,所以如今的尷尬處境也是出自於發行量巨大之手!如今的集郵如果拋開價值不談確實是一件飽含情懷的物件,但是要是參與了過多價值那麼集郵恐怕是要很多玩家失望的!


集郵的人發財了麼?

集郵雖然如今處境尷尬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依靠郵票發家致富的,也就是說郵票市場也有巔峰,但是很遺憾的是這部分發財的人並不是集郵愛好者,而是倒買倒賣的郵票商人!這就有些尷尬了,切身感受到郵票“紅利”的不是集郵愛好者反倒是以盈利為目的的郵票商,這著實讓熱愛集郵的玩家很難受,但是沒辦法事實就是如此殘酷,在郵票還沒有大批量發行的時候,猴票、文革票等還火爆的時候,無數集郵愛好者將擁有一枚猴票和一套文革票收藏視為追求目標的時候,這些郵票商就已經抓住時機開始了倒買倒賣、囤積抬價的套路了,

集郵愛好者熱情高漲郵票商人以次充好、以假亂真讓無數吃了虧的玩家對於珍品的追求更是渴望至極,於是郵票商人就再這個階段狠狠的賺了一筆,然後在郵票的寒冬來臨之前轉投他行了!集郵的人發財了麼?這個答案很肯定卻又很現實那就是“沒有”,集郵愛好者看中的是收集郵票的過程,對於買賣可能大多數人動過心思但是真到要賣的時候回想起收集這些郵票的艱辛過程和美好記憶心中更多的是不捨,再加上這些無價的回憶很多集郵愛好者的郵票很難賣到其心理價位,如此這般集郵愛好者的郵票也就成為了收藏!


結語

集郵其實收藏的更多的是一種情懷、是一種回憶、是一種不捨,雖然集郵愛好者並沒有憑藉愛好發財但是郵票帶給他們的精神財富卻是無法估量的,這個精神的愉悅恐怕是再多錢都買不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