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又不是皇帝,为啥有资格穿龙袍呢?

小虫虫


包拯穿龙袍?你这不是把他的一世英名要毁了吗?饭可以乱吃,话绝对不可以乱说。

除了皇帝,龙袍任何人都没有资格穿。否则就是杵逆之罪,是格杀勿论的。这一点皇帝是不会惯着任何人的。

包拯被人称为包龙图,据说是被仁宗封为龙图阁大学士。这一点肯定是影视剧的误传。和包拯穿龙袍一样都是不了解历史所造成的。


因为内阁大学士一职始没于明朝,宋朝是没有大学士一说的。

那为何会出现包拯穿龙袍一说?

都知道包拯是清官,又是大理寺卿,虽然他敢打龙袍,但他比谁都清楚,穿龙袍会是怎样的后果。

包拯的官职并不高,只有正三品。他因帮宋仁宗查出了狸猫换太子的真相,深得皇帝的感激。又能为民做主,在民间声望极高。

所以影视剧以包龙图的说法,又以清朝的戏服为基础,整出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包拯形象,给观众造成了误解。

其实包拯穿的那看似龙形图案的并非龙,只有皇帝敢自诩为真龙天子,所以龙这个图案只有皇室才能用。


包拯穿的那叫蟒袍,你只要仔细看,和龙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龙袍可以在爪子和龙头方向上区分,五爪的则是龙袍,而皇上穿的龙都是上升龙,就是龙头向上;包拯穿的蟒袍是四个爪子,龙头朝下是下降龙,就是蟒袍。

另外可以从颜色上直接辨别,都知道黄色是帝王服装的专属颜色。所以蟒袍不可能有黄色的,影视剧里为了抬升包拯的形象,给他整了件暗黄色的蟒袍。其实蟒袍大多都是黑色的。

包拯官不至顶,也没有位及人臣,更非皇亲国戚。所以从任何角度来说,他都没有资格穿龙袍。

就连他穿蟒袍也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蟒袍作为朝服,也是出现在明朝。


所以影视剧里的包拯形象可以说不伦不类。史实错误,服装更是拉郎配。

影视剧里有很多戏说成分,所以观众要擦亮眼睛,不能把它当真。


说史听涛


首先要说的是官员,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不能穿龙袍的,只有皇帝能穿,否则就是僭越,是要杀头的。《包青天》里包拯穿的其实是蟒袍,龙袍上的龙头是朝上的,被称为上升龙;而包拯身上穿的蟒袍其龙头是向下,是下降龙。其次,可以从爪上来区别,皇帝龙袍上的龙有五个五爪,是五爪金龙,而官员穿的蟒袍是四爪,是蟒不是龙。那么什么人能穿蟒袍呢?蟒袍,又被称为花衣,因袍上绣有蟒纹而得名。蟒袍在明代是官员的朝服,到清代才放宽限制,上至皇子下至未入流者都可穿服,只在颜色、蟒数上有区别限制。

显然宋代是没有蟒袍的,严格说宋朝官服是没有图案的,我们看到有些影视剧中官员前胸上补了一块图案,那叫“补子”,“补子”也要到了明清时期才成为官员服装的标配,用于表明官员的官位品级。明代的文官,“补子”图案是: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清代的文官,“补子”图案是:一品鹤、二品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

延伸点,宋代的官服到底啥样呢?查了百度百科,基本承袭唐的款式圆领大袖,下裾有横襕,腰间束革带,头上戴幞头,脚登靴或革履。官服三品以上用紫,五品以上用朱,七品以上绿色,九品以上青色。北宋神宗改为四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上绯色,九品以上绿色。近期电视剧《知否知否》里服制还是比较贴近历史,可以参考的。所以《包青天》里包拯那个黑色的官服也不对!

那么《包青天》里包拯长年穿的那是个啥呢?其实是戏服!就是舞台上唱戏的服装,它结合了宋元明清的服饰样子,还有老百姓想象的样子。包拯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忠臣,杀贪官亲侄包勉、铡美案等关于他的故事也是世代传颂。他本人做过知县、监察御史、转运史、副省长、等同首都政法委书记等职务,包拯在百姓心中是正义的化身,不贪图富贵,为官清正廉洁、铁面无私,秉公执法。所以脸也是黑的,衣服也是黑的;他是龙图阁大学士,又称“包龙图”所以牵强附会穿了蟒袍(古代戏服也有讲究的,也不能僭越穿龙袍)。






慕若


说到包拯啊,那可有的聊了。

包青天(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

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因廉洁公正、铁面无私,被称为“包青天”,也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又称“包待制”、“包龙图”。作品有《包孝肃公奏议》。 天圣五年(1027年),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三司户部判官等。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包拯在社会享有盛誉,因而人们广泛传诵他的事迹,并加以理想化和艺术化,衍生出许多轶闻传说。南宋时有以包拯为主题的故事和戏曲,元杂剧中更有大量的包公戏如《陈州粜米》。包拯是以龙图阁直学士(后世讹为大学士)职名任权知开封府,包拯世称包龙图。有小说《包公案》(《龙图公案》)流行,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这样一个人我们不敬佩都不想啊,但话说回来,包拯虽然厉害,可也只是一个小人物而已,而皇帝是古代的九五之尊,又被称为为真龙天子,拥有无上的权力、地位,是古代最高的统治者,所有人都臣服于他。不仅仅如此,皇帝的吃穿用度都是最好的,尤其是在穿的衣服上,只有皇帝才会有资格穿龙袍,其他人是不能穿的,否则就是谋逆,要被砍头株连九族的。

那么为什么历史上的大清官包拯,会有资格穿龙袍呢?

其实呢,包拯穿的不是龙袍,他是没有资格也不可能穿龙袍的。他穿的也就是蟒袍而已,只是纹样像龙,所以才引起了后人不必要的误会。龙纹和蟒纹的图样很相似,一般是不容易分辨的。其实宋朝的官服有两种,一种是龙袍,是皇上所穿,另一种是蟒袍,而蟒袍正是包拯所穿的。

但这两种衣服也很容易区分,首先,龙袍上的龙头都是朝上的,被称为上升龙;而包拯身上穿的蟒袍其龙头是向下,是下降龙。其次,可以从爪上来区别,皇帝龙袍上的龙有五个五爪,是五爪金龙,而官员穿的蟒袍是四爪,是蟒不是龙。最后,龙袍和蟒袍还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分标志就是颜色,皇帝身上的龙袍多用黄色,而包拯的官服上更多的是黑色,被称作巨蟒长袍。所以龙袍和蟒袍是不一样的,是可以明显区分的,不能随意乱穿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包拯大人穿的并不是龙袍而是蟒袍。但是呢,小编还有一个独特的想法就是:我们大多数对包拯的了解都是从电视剧中或者历史书上得来的,而且龙袍这种东西是在明朝的时候才开始制度化的,但是包拯明明是宋朝人啊,所以很有可能包拯穿龙袍是假的,也许包拯在我们的心中的形象比较伟大,所以才会选择给他龙袍加身,并凸显其人物特色。让我们更深刻去理解包拯这个人。

文: 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唯恋无名


电视剧里的包拯确实穿的是龙袍,但这个龙袍并非皇帝穿的那种。古代的龙袍只有天子才能穿,就算是皇帝的兄弟也资格,而包拯更是不可能的。中国人历史以来就讲究礼制,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包拯能穿皇帝的龙袍,那么天下就乱套了,真是那样的话,包拯一百个头也不够杀的。

事实上,包拯穿的蟒袍,所谓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皇帝龙袍里面的龙是向上的造型,而蟒袍的龙是向下的,龙头朝下。并且,龙袍和蟒袍的服装的颜色也不一样,皇帝的御用颜色为黄,而蟒袍的颜色是黑的。这里就能区分出来。

小伙伴们对包拯穿龙袍的印象大都来自于小时候看的台湾版《包青天》,电视剧里面的包拯确实穿的是五爪金龙的衣服,这是因为台湾当时受到京剧的影响,直接把京剧里面的包拯造型给搬运了过去。

我们要知道,历史上的包拯是个白面书生,而在古代能穿龙袍的只有两种人,一个是皇帝,一个唱戏的,唱戏穿龙袍是为了舞台效果,这是皇帝默认的。

台湾拍《包青天》的时候,可能是误会京剧效果了,所以直接也用了龙袍的造型和黑脸包拯。直到后来大陆重新拍包青天电视剧的时候,改成了四爪蟒袍,这就比较贴合历史了。

然而,不管是台湾还是大陆版的包拯造型,其实都不算严格,因为宋朝时候的官服,并没有各种花花绿绿的图案,宋朝的官服比较简单,衣服也并不华贵。


大国布衣


包拯穿的非龙袍,而是蟒袍。

蟒袍,因袍上绣有“蟒纹”而得名。《野获编》载:“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趾)耳……凡有庆典,百官皆蟒服,於此时日之内,谓之花衣期。如万寿日,则前三日后四日为花衣期”,它是明清时期文武百官在特别重要的场合或仪式时所穿的“吉服”。有别于皇帝所穿的龙袍,它服饰中的所谓龙是少了一爪的,因封建时代以“五爪为龙,四爪为蟒”,所以得名“蟒袍”。



古代,蟒袍加身,是文人士大夫们的最高理想,一旦如此即意味着位极人臣,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当然,需注意宋朝是没有“蟒袍”这种官服的。“蟒袍”源于明朝,徐珂《清稗类钞》载:“蟒袍,一名花衣,明制也”,当时明皇帝会将这种绣有四爪的蟒袍赐予一些功劳卓越的功臣,一般是赐予内使监宦官、宰辅的。到了清朝,清皇帝放宽了对于蟒袍的使用,此时不论是不是有功之臣,也不用皇帝的赏赐,只要是官就都能穿蟒袍,《钦定大清会典.卷四十七》载:“蟒袍,亲王、郡王,通绣九蟒。贝勒以下至文武三品官、郡君额驸、奉国将军、一等侍卫,皆九蟒四爪(趾)”。文武四五六品官、奉恩将军、县君额驸、二等侍卫以下,八蟒四爪(趾)”。文武七八九品、未入流官,五蟒四爪(趾)”。



也就是在清朝上至亲王,下至不入流的官吏,就都能穿蟒袍,只不过对于蟒的数量有区别,亲王、郡王能用九蟒五爪,贝勒至一等侍卫、三品以上文武官员能用九蟒四爪,四品到六品文武官员至二等侍卫能用八蟒四爪,七品到九品至未入流官员能用五蟒四爪。

那么这里就会有人问,为什么宋朝没有“蟒袍”,可包拯却能如同穿越般的穿上只有明清才有的“蟒袍”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无非就是现实中编剧的缘故,现如今的包青天影视剧基本是改编于明清关于包拯的戏曲,而明清时期的戏曲,无论演的是哪个朝代,他们给高官穿的戏服就都是“蟒袍”,因为在明清人的眼里,“蟒袍”就是一个官员他地位高不高的象征,如此作为包青天,人们自然就要给他穿上蟒袍了。



如此,现如今关于包青天的影视剧大部分皆为戏说,那么自然就不要那么在意真正历史上包青天穿的是什么官服啦,而且蟒袍穿起来的确很有威严感,也很华丽,可以给观众带来一些视觉上的冲击,所以也就依照戏曲中的戏服来穿就是了。

宋时,官服主要分为祭服、朝服、公服、时服、戎服、丧服等六种。如朝服,宋官员上朝时穿绯色罗袍裙、衬以白花罗中单,束以大带,再以革带系绯罗蔽膝,方心曲领(就是在中单上衬起一半圆形的硬衬,使领部凸起,再以白罗做成一个圆形领圈,下面连属一个方形的饰件压在领部),白绫袜黑皮履。同时六品以上官员挂玉剑、玉佩。另在腰旁挂锦绶,用不同的花纹作官品的区别。


再如公服,宋时基本延续唐代的款式,即采用圆领大袖,下裾加横襕,腰间束以革带,头上戴幞头,脚登靴或革履。而在颜色上,宋初,三品以上用紫,五品以上用朱,七品以上绿色,九品以上青色。神宗元丰年间,改为四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上绯色,九品以上绿色,同时凡穿着绯、紫服官服的会在腰上加佩鱼袋。



当然因史料缺失,宋朝的官服制度并未能得到详细且完整的体现。但是可以明确的是,宋朝的绝无“蟒袍”这类官服。


澳古说历史


戏曲给这些叫蟒,龙袍不仅仅绣龙还有日月星辰等12章才是重要标志!宋代延续唐代用紫红蓝绿等代表官员品级,当然有朝服有礼服之分!包拯最高是礼部侍郎副部级干部穿红袍足矣,包公穿黑蟒是戏剧化服装!


号角催人红旗飘


自汉唐,皇帝(天子)皆自诩为受命于天,真龙天子。皇室子孙称龙子龙孙。唐宋至清末,皇帝以五爪金龙独享,亲王、郡王则以四爪为荣。一般王公重臣则至多三爪蟒袍。如有僭越,轻则杀头,重者满门抄斩。

包青天,名包拯(999_1062),字希仁,庐州府合肥人。28岁中进士,先后任扬州,庐州,赢州,开封等知府。后在刑部,兵部,财政部任职。最后做到了朝廷的宰相。曾经当过大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学士使。被尊称为包青天。

包拯穿的肯定不是龙袍,只是蟒袍而已。当时宋朝的大臣都穿蟒袍,如果蟒蛇没有脚的话,看上去不够威风,所以呢,就画成了这种四角的大蟒。而我们都知道画蛇添足的故事,实际上这个给蛇画脚的人并没有错,因为他是照着当时很多大官的官服上面的蟒图来画的,那上面的蟒蛇都是有脚的。

大家之所以有这种误会,可能也是从包龙图这个名字上来的。因为之前并没有龙图这个官职,只是包拯帮宋仁宗找到了老娘,皇上感激他。这位宋代皇帝特别擅长画画,就给包拯画了一幅画像。但是皇帝画的像呢,又不能让他自己随便拿回家,只能专门盖了一栋楼给他挂上,这个地方就叫龙图阁,让给包拯住。后来又封包拯为龙图阁大学士。从此以后,龙图阁就正式成为了一种官名,包拯包青天包龙图就成了一个人。所以包龙图跟龙跟皇上确实有关系,但是跟他穿的衣服却没什么关系。

龙袍当然只有皇帝一个人能穿了。包公的蟒袍上面的蟒蛇可以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什么色儿都行,但是衣服本身绝对不能是黄色的。所以包公一般穿的是黑色或者紫色的衣服,而只有皇帝能穿黄袍,就是黄颜色的龙袍。而蟒袍跟龙袍的图案之所以有点儿像,是因为龙是一种中国古代神话创造的神异动物,他本身原型就是蟒蛇,具有蛇身,蜥腿,凤爪,鹿角,鱼鳞,鱼口,虎须,额下有珠的形象,能腾云驾雾,并吞云吐雾。所以如果仔细分辨,龙和蟒的形象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吴知无


说起包拯,想必有很多人都知道,包拯是北宋著名官员,为官期间清正廉明,不贪图富贵,铁面无私,敢替百姓伸张正义,打抱不平,被当时的百姓称之为“包青天”,后人将其奉为神明,认为他是奎星转世,于是民间将其传为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可是在我们所认知的电视剧电影中,不管包拯是在断案或者是平时,都是穿的“龙袍”,英姿勃勃。那么有人就要问了,包拯可不是真命天子,为什么敢穿龙袍?

历史上,龙袍可是皇帝的象征,就连皇帝的亲兄弟都没有穿龙袍的权利。从古至今,除了皇帝能穿龙袍外,也就只有戏班子敢穿了,不过就算是戏服,也有严格的讲究。要明白,从孔子那时代开始,就开始倡导礼制,在汉武帝开始就有了僭越之罪,要是穿上不合适的衣服可是会被杀头的。

但是,包拯穿的官服图案却是一条威风凛凛的龙。其实,宋朝的官服分两种,一种是龙袍,一种是蟒袍,这两种官服也很好区分。从龙角和龙爪就能区分了,如果有4个爪子,那么就是蟒袍,要是有5爪那就是龙袍了,皇帝穿的龙袍图案龙都是上升龙,也就是龙头朝上,可包拯穿的蟒袍却是下降龙,也就是龙头朝下。最后就是颜色了,皇帝穿的龙袍颜色都是黄色的。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包拯穿的几乎是黑色的,这就是当时所谓的蟒袍。要是包拯和皇帝穿一样的,那天下可就乱套了。

不过有的时候皇帝要是一开心,就会赏赐一些好东西给有功的大臣,甚至会将自己的龙袍赏赐下去,不过这样的机会太渺茫了。而受到赏赐龙袍的官员,只能将其供奉起来,可不敢穿出来,不然肯定会被定为谋反的大罪,不光自己要掉脑袋,还会被灭九族。

包拯穿的官服虽然看起来像是龙袍,可并不是真正的龙袍,而是蟒袍。就算包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穿龙袍的。





小海涯


包拯穿“龙袍”,是深受明清流传下来的传统曲目,以及香港影视剧《包青天》系列的影响。

事实上,明清戏曲中的演出服,深受当时明朝、清朝时期官服影响。

包拯身上的“龙袍”,实际上是“蟒袍”,龙有五爪,而蟒只有四爪,

蟒袍是有原型的,便是明朝的“蟒衣”,它也并不是大臣们日常服饰,而是明朝皇帝特别赏赐给功臣用的,和清朝的黄马褂是一个作用。

而包拯本人,去世后被追封为礼部尚书,还是死后追封的,他生前的龙图阁直学士,即使是开封府尹,也是“权知开封府”,并非正式的府尹(因赵光义做过开封府尹,所以这个官职其实都是历代太子兼任),生前最有实权的职位便是枢密副使了。

所以,根据品秩来推测,包拯应该穿的是绯红袍常服,简约但不简单。

其实,宋朝也有华丽的官服,叫具服,大臣们只有在大型典礼、朝会时才会穿,不过即使再华丽,也不可能绣一条蟒在上面的。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关于包拯,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大侦探(少年包青天相关电视剧影响),或者就是包青天(包青天等电视剧)。他是宋朝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百度百科里对他的评价很到位: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 ,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题主提到他的龙袍应该来自于影视形象,影视剧中,他的服装以黑色为主色,袖上和胸口却绣上了金色的龙,看起来很气派。

实质上北宋时期龙袍的图片却是这样: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开始宋朝的皇帝龙袍也是黄色,较为素雅,没有龙的图案。

之后的龙袍有了些许变化,如下图

虽然也会以黑色为主色,袖上和胸口却绣上了金色的龙,但直接从款式上就能看出来和包拯的所谓“龙袍”差距很大。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包拯的官服应该是怎样的呢?史书记载,包拯做到的最大官为枢密副使(相当于军委副主席),按照宋朝官制,是三品以上的官,关于宋朝的官袍如下:


流传下来包拯的画像如下

在古代皇帝的服饰都是皇帝专属的,这龙袍是象征着尊贵。只要有人敢穿龙袍,都视为是对皇帝的不敬,这是要处极刑的。而衣服上的图案出现了龙,那也是犯忌的事也与影视形象中,或者戏剧中差距很大,那么为什么会有“龙袍”形象的包拯呢?


实际上这龙袍并不是真正的龙袍,只是一种艺术上的形式,只是“蟒袍”,这蟒袍,又被称为花衣,因袍上绣有蟒纹而得名。古代官员的礼服。上绣蟒,非龙,只因爪上四趾,而皇家之龙五趾,所以四爪(趾)龙为蟒﹐故称。又名花衣﹑蟒服。也是中国戏曲服装专用名称。

从戏曲的角度说,包拯的“龙袍”其实是蟒袍。如果从传说的角度来说,包拯也是可以穿龙袍的。


在民间传说中有人认为他死后成为阎罗王,继续审理阴间的案件。有的则认为他“日断人间,夜判阴间”,就是说白天在人间审案,晚上则成为阎罗王,在阴间断案。人死后,灵魂到阴间接受包拯的审判,如果确实是受人陷害,包拯会把他放回阳间活命;如果的确有罪,则被送入地狱受罚。有很多的记载,如

作为阎罗王,也就是地狱的皇帝,也是有资格穿龙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