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后还被不停问工作的事?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只需要两步


辞职后还被不停问工作的事?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只需要两步

一个网友发信息问,已经辞职一周了,老板娘还在不论时间地点,不停问工作的事,我该如何处理?网友描述说,当时辞职是提前一个月提出来的,整整一个月,老板娘对交接的事情都不积极,离职那天,他把自己所能想到的交接事宜都说了,当时也询问过老板娘,是否还有不清楚的地方。但当时,老板娘说没有问题了。结果现在一周过去了,老板娘却时不时地发信息问工作的事情,网友已经找了新工作,要对新工作负责,不可能随叫随到的。

网友说,不回信息,老板娘就打电话,白天晚上,甚至夜里十点多还打过来,不堪其扰。辞职后还被不断询问公司事宜, 的确是挺让人郁闷的。网友更不能忍受的是,面对他的遭遇,很多人说他格局小,爱计较,能帮就该帮, 那真的如此吗?

我们来看看,针对'“辞职后还被询问工作事宜”这种局面,大家都是怎么说的?

  • 有人说是地位的重要性。说明离职者在公司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话语权,能干。但若真如此,公司不会轻易让你走,公司常说的是,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
  • 有人说要换位思考。公司要不是遇到难处也不会找离职的员工。但严格说来,离职交接清楚就是银货两讫,银行还写明了离柜概不负责呢,如果反过来,员工离职后需要公司帮忙,公司会怎么做呢;
  • 有人说就当做好事。曾经遇到过一个朋友,他在离职后特地回公司重新对接,但公司并不感激,反而颇多怨言。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今天,我们就来谈两个问题:

  • 一是公司为什么喜欢在时候询问交接事宜?
  • 二是如何避免这种情况,让公司和个人都轻松?
辞职后还被不停问工作的事?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只需要两步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公司,喜欢在离职后询问工作上的事宜?

我们常说,存在即合理,有因必有果,那么,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呢?

1.情感偏差,导致消极应对

第一个因素,我认为是情绪,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忽视了情绪的作用。互联网经济时代,有个词叫情感经济,说的是基于情感的人本管理将成为管理的主流,经济活动的效益越来越和活动主体的情感投入相联系。

公司时候询问,说明交接的不清楚,在离职交接这件事上,涉及到三个层面的人:

  • 第一个层面,老板层面:在老板眼中,员工是创造经济价值的人,一旦要离开,就没有了经济效益,这个时候,势必不会再继续投入情感,甚至会带着一种厌恶的情绪去看待。为了证明员工的离开于公司无足轻重,老板通常会刻意去忽视;
  • 第二个层面,交接层面:交接人是谁?有的是老板或老板娘,但更多的是另一个同事。很多小公司,谁交接谁继续,谁接手谁完成,无端端多了一些事情,没有一个员工是开心的。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抵触情绪,有了消极情感;
  • 第三个层面,离职一方:如果原先对公司还有满足感和期望感,那么离职时更多的是失望感,在交接一事上,以己之能事无巨细,若是感受到公司的不友善,有时候就会刻意去遗忘一些事项,让公司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

情感经济时代,情感决定人的情绪,态度以及思维方式,最终决定员工的敬业度。一旦情感出现偏差,就会产生老板一方、交接一方和离职一方三方的消极应对,那么交接,就变得形式主义。

日本的一位感性销售名家说:“卖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卖事的时代了。年轻人不再买物,却愿意付出金钱购买有趣的事、美丽的事以及愉快的事”。“交接事宜”如果是那件物,能否顺利解决,就取决于三房对此产生怎样的情感评价。

辞职后还被不停问工作的事?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只需要两步

2.细节偏差,导致功亏一篑

离职交接,很多重要的事情是不会被忽视的,一些大处也不会被忽视,被忽视的,往往是细节。我相信,每一个公司在交接时,肯定都有过核对,那为什么还是会在事后询问离职的员工呢?这就是第二个因素,细节偏差。

老子说过:“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古时候有一个故事,一个铁匠打了一枚钉子,可钉子的火候不够,但是为了完成军队的任务他没有在意,就交给了军队。军队把这枚钉子钉在了马鞍上面,最后这匹马在送军情的时候马鞍坏了,情报没有送到战争失败了。一枚不合格的钉子坏了一场战争,虽然故事夸张,但事实却总是如此。

很多公司都犯了一个错误,交接总是出现在最后一刻。员工为什么必须提前一个月辞职,就是让公司以一个月时间来发现细节,而不是最后一天草草交接,埋下隐患。

  • 交接囫囵吞枣。只粗略看个框架,没有细细核对,你买东西的时候,还要角角落落看个遍,衣服上一个小线头都能找出来砍价,说是瑕疵品,交接时却只随便看一眼,怎能不遗漏出错;
  • 交接专业的忽视。有的公司交接,无论谁离职,指定心腹去交接,不专业的人接手不专业的事,怎么会有专业的结果。

以上这都是细节,细节为什么重要?把握细节是一种高效的工作方式。细节决定了一件事情是否会返工,就像交接事项,会不会从事中转到事后;把握细节是一种必须的精神品质。通过抓细节,持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交接时发现不了细节的问题,将来做重要项目时,同样会因为细节产生错误。

交接的事项里,时间、地点、事件、联系人、原因等,各个细节都要进行检查核对。我还遇到过一些公司,某些账号绑定的是离职员工的手机,竟然没有解绑,最后整个账号都废弃了。如果当时能够多注意细节的话,就不会产生这样的损失。

辞职后还被不停问工作的事?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只需要两步

3.关系偏差,导致心态错误

在员工未离职时,双方是雇佣关系,彼此负责,但一旦离职,离开公司,双方其实没有相关责任了,更没有义务,需要一方去配合一方。就像一件商品,在保质期内购买,未在保质期内食用,那么厂家是不会负责的。离职,我们逼出明确到两个关系的变化:

  • 不再是从属关系,是独立的个体。这就意味着公司没有责任去为员工考虑些什么,员工也没有义务去帮公司做些什么,帮忙是恩情,不是本份;
  • 不再是利益关系。公司损失与否,与离职员工无关;员工日后混得好不好,也与公司无关。公司不不能不分场合时间地要求员工配合,就像开篇网友的控诉,晚上10点还在打电话询问。

关系变了,很多事情都变了。关系的改变造成行为的改变,责任的改变,要用发展的行为来处理,而不是过去的行为。但奇怪的是,很多公司在关系改变之后,依然用过去的心态在对待,这就导致,公司会把帮助当作是义务,引来反感和不便。

辞职后还被不停问工作的事?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只需要两步

第二个问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公司和个人,分别可以怎么做?

找到了原因,我们再来分析,如何做,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对公司和个人都好?我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公司和个人的共同配合。

1.对于公司而言,统筹+核对

交接,对于公司而言,更重要的是一个引导和把控的作用,主要做好两件事情:

事前统筹交接事宜。

公司作为一个引导者,具有全局观,交接的时间长度、节奏怎么样,细节的深度、事情的广度,这些都是需要公司主动去考虑的问题,而不是等着员工来告诉。一旦员工提出离职,就需要制定一个月交接表,针对事项、时间、对应人、注意事项等,一一列举,完成一项进行勾兑,确保无遗漏。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借用麦肯锡的MECE原则来进行。MECE原则意为“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是一个分类的思考工具,可以确保分类结果不遗漏、不重叠。 即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所有部分完全穷尽。可以用:

  • 二分法,即把信息分成A和非A两个部分。比如国内、国外,专业、业余,完成的、未完成的。
  • 过程法,即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流程、程序,对信息进行逐一的分类。
  • 要素法,即把一个整体分成不同的构成部分,可以是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从整体到局部。
  • 矩阵法,即把工作分成以下四种: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也不紧急。

做到事无巨细,一样不漏,才不会在日后又必须联系离职员工。

辞职后还被不停问工作的事?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只需要两步

事中核对交接事宜

很多公司会觉得,如果事前准备的好,事中,也就是正式交接的时候,签个字走个过场就好了。不是的,这个时候,要当成是最后的弥补机会,从头到尾再重新撸一遍,将所有事宜都核对一遍,随着时间的推进,会发现不一样的细节。

《清单革命》认为:在现代社会,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工作,人们时常会因为疏忽而犯错,而有效解决这类问题的好方法就是建立一份工作内容检查清单。

因此,在这一步,公司要建立检查清单,查理·芒格说过,聪明的飞行员即使才华再过人,经验再丰富,也决不会不使用检查清单。 检查清单的编写主要包括如下内容:报告对象、检查时间、检查项目、检查结果、责任人、审核或监督人、检查要求等。

根据清单一一核对,完全无误后,再签字确认交接清楚。当然了,万事没有绝对,要是真的还有遗漏,记住,这个时候,员工已经没有义务了,请求帮助时不要高高在上,配合对方的时间,若是员工愿意帮忙,给予一点感激或者礼品。

辞职后还被不停问工作的事?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只需要两步

2.对于个人而言,态度+聚焦

在个人方面,其实更多的时候充当的是配合的角色,主要是一份责任和一份态度。

  • 事前责任到位。有的员工一旦离职,工作敷衍,交接不认真,这是不可取的。离开是个人的选择,但责任是一辈子的口碑,事前更要尽到工作的职责。
  • 事中态度积极。在交接时,要尽量配合,因为这将是你在公司的最后一天,要给大家留一个好印象。帮着交接人,一起核对细节,一起思考是否有遗漏。
  • 事后集中聚焦。若是真的到了事后需要对工作有所描述的时候,那么记住,不要每天一点,零散地进行,集中一个时间段,将所有事情了掉,防止日后的麻烦。

的确,事后的问询有时候只是举手之劳,但与其在事后彼此尴尬的联系,不如未雨绸缪,事前把工作做到位。

辞职后还被不停问工作的事?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只需要两步

总结

情感偏差、细节偏差、关系偏差,导致了交接事后不仔细,事后双方又不得不联系,公司尴尬,员工个人也不乐意。那么,对于公司而言,做到事前统筹,事中核对;对于个人而言,责任到位,态度积极。雇佣关系,聚是一种缘分,散也是一种缘分,所以,珍惜缘分,把该做的做好,尽量避免事后的麻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