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山大會之後,九鼎立,天下平!

大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其父名鯀,其母為有莘氏之女脩己,為夏后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因治理滔天洪水而廣受世人傳頌。

傳說禹與塗山氏女嬌新婚不久,就離開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後來,他路過家門口,聽到妻子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但一想到開山導流刻不容緩,便顧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線。第三次經過家鄉的時候,其子啟正被母親抱在懷裡,他已經懂得叫爸爸,揮動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兒揮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有停下來 。這就是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

其實大禹除了三過家門而不入,還有兩個小故事值得大家學習呢。


塗山大會之後,九鼎立,天下平!


為了檢閱天下究竟有多少諸侯國,維護夏朝和諸侯國的統屬關係,大禹決定一次諸侯大會。因這時適值各方諸侯來朝,夏禹趁機舉行郊祀之禮,眾諸侯都留在陽城助祭。大禹郊祭之後,見諸侯不服而去者有三十三國之多,心中不免納悶。計算起來,不服之國以東南兩方為多。於是大禹決定在陽城東南的塗山儘早召開諸侯大會,以檢討自己的過失。 夏禹大聲向 諸侯說道:“我德薄能鮮,不足以服眾,召集大家開這個大會,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懇切的責備、規戒、勸喻,使我知過,使我改過。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雖略有微勞,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個驕字。先帝亦常以此來告誡我說:‘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如果我有驕傲矜伐之處,請大家當面告知,否則就是教我不仁啊!對大家的教誨,我將洗耳恭聽。”大家都明白禹受命於天,原本對大禹有意見的諸侯看到大禹這種態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慮。

史書記載“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說的就是大禹塗山大會!

塗山大會之後,各個諸侯國進貢的金越來越多,大禹想起黃帝制鼎的事情,於是就造就了九尊大鼎,鼎上鑄著各州的山川名物、禽異獸。九鼎象徵著九州,其中豫州鼎為中央大鼎,豫州即為中央樞紐。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陽城,藉以顯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從此一統。九鼎繼而成為“天命”之所在,是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


塗山大會之後,九鼎立,天下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