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姒一笑而失周天下”,褒姒的淡然一笑却使其遗臭万年

导言

“倾国倾城”用来形容一个人长相俊美,而褒姒“倾国一笑”却使其背负了千年的骂名。

褒姒入周,用于止戈,挽褒国于危亡。褒姒天生丽质,周幽王对其宠爱有加,而褒姒对于争宠献媚则毫无兴趣,她对一切都看的很淡,入宫以来一直是不苟言笑。而周幽王却对她宠爱有加,相比她的美貌,幽王更爱她的无欲无求。自古以来,君臣之间权利的博弈便从未止息,西周末年的局势相对而言则更加的混乱,君王对于权利有着天然的渴望,即使他再暴虐、庸碌,他都想将王权抓在手中。

周幽王从其父姬静手里接过周朝这个烂摊子,在经过初期的天灾人祸之后,征伐褒国的胜利燃起了他内心的火焰,为昭示王权他自导自演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的好戏。褒姒看后淡然一笑,却将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徒留千年骂名。“褒姒一笑而失周天下”,褒姒淡然一笑,她笑自己所身处的现在,她更笑自己不能左右的未来。

“褒姒一笑而失周天下”,褒姒的淡然一笑却使其遗臭万年

“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昭示王权

周幽王自其父姬静手里接过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周王朝。宣王姬静在其执政的早期使得西周国力有所恢复,但由于其晚年频繁对外用兵,“千亩之战”惨败于姜戎,使得周王朝军力损失殆尽,周王朝这座大厦已呈现倾覆之势。

周幽王幼年即位,国内政权危机四伏,为寻求靠山,他立申后为王后,寻求申国的庇护。周幽王二年又赶上泾、渭、洛三川地震,年幼的幽王面对如此窘境,已有自暴自弃之心。他开始沉迷美色,放纵自己,随着他年岁的增长,他也适应了这种压力,征讨褒国的胜利燃起了他久违的斗志。他为了王权的集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总结下来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1. “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昭示王权;周幽王受困于外戚,申国势力的发展已经威胁到王权的安危,周幽王想扶持无欲无求的褒姒,用以削弱制衡申候的势力。
    从褒姒生下儿子,命名“伯服”就可以看出,周幽王已有更换太子之心。随着时间的发展,周幽王想法开始表露出来:

襃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後幽王得襃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襃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史记·周本纪》

从太史公的记载可以看出,从褒姒生“伯服”开始,幽王已有废除太子之心。之后又提到,幽王不但要废太子,连同王后也要废除。

“褒姒一笑而失周天下”,褒姒的淡然一笑却使其遗臭万年

他要集权,就要向天下昭示自己的实力,“烽火戏诸侯”就是他想出的“好方法”。烽火台浓烟滚滚,面对四面赶来的诸侯,见到这么多人拥护他,他很高兴。他向朝中的权臣昭示,他还是这个世界的王,为了更加彰显他的王霸之气,幽王在高台饮酒作乐,笙歌宴饮,褒姒看到幽王的所作所为,不禁淡然一笑。在她看来,幽王选择这样一种方式来昭示王权,虽然有效,但却不是最佳之法,如果处置不当自会引火烧身。

对于风尘仆仆赶来护驾的诸侯,周幽王只顾彰显霸气,却没做出任何的补偿与奖励,此举为之后诸侯越来越少以至于见死不救埋下了伏笔。但就目前而言,周幽王重拾信心,将继续他的集权之路。

  1. 朝堂之上,扶持亲信之人,趁机削弱打压伯阳甫、赵叔带等具有话语权的重臣。虢石父、蔡公、尹球等听从幽王指令的大臣得到重用,幽王此举意在提高其在朝堂的话语权,树立王权的威信;幽王认为这样就可以梳理好朝堂,自己的想法言论不会被一味地拒绝,摆脱受困于外戚与朝堂大臣的窘境。虢石父等人势力的强大,也是周幽王有意而为之,为的是能有足够的声音替自己说话,增加自己在朝堂的话语权。
  2. 废除申后与太子,扶正妲己与伯服;“烽火戏诸侯”的大戏之后,周幽王看到如此多的诸侯拥护自己,于是紧锣密鼓的开展了自己下一步的计划。他将申后与太子废除,立褒姒为王后,立伯服为太子。废除申后与太子,削弱外戚申国在诸侯中的声望,使得一些墙头草的诸侯感受到压力,脱离申国阵营。立褒姒之后,无形中使得褒国得到扶持,褒国阵营逐步建立。两大阵营能互相制衡,作为天子的周幽王就有了一锤定乾坤的机会。
“褒姒一笑而失周天下”,褒姒的淡然一笑却使其遗臭万年

按照幽王的构想,昭示王权,削弱平衡朝堂,增加自己对于朝堂的把控,进而达成君权集中。多么完美的计策,那么看似如此无懈可击的方案为何最终却失败了?

周幽王看似完美的计划因何会落空?

周幽王计划看似很不错,但是在结合其自身的执政能力、周朝国内的局势、实施过程中细节的处理以及时机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周幽王的失败已成必然,他的失败同样可以从下三点得出:

  1. “烽火戏诸侯”只知索取,不给予诸侯回报;周幽王再三利用烽火召唤诸侯,昭示王权。诸侯千里迢迢赶来捧了周幽王的场,但周幽王却没给予诸侯任何回报,这事做的不地道。身为天子的他也许明白,但在当时周朝国力衰微,天子手中已无足够的资源来犒赏三军。诸侯出兵那都是要花钱的,但是最终白跑一趟,让谁也感觉不爽,最终就是有样学样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都不去了。假如周幽王身处盛世,就算是他天天点烽火,诸侯也不敢不来。
    在当时的国情之下,他选择如此方式昭示王权,实则也是无奈而为之,他只能赌一把天子的面子了,但是面子终究顶不过肚子,诸侯要吃饭的,也为之后幽王点燃烽火鲜有救兵埋下了伏笔。
“褒姒一笑而失周天下”,褒姒的淡然一笑却使其遗臭万年

  1. 周幽王无识人之才,仓促废除申后与太子,却未阻止太子出逃申国,成为周幽王的一大败笔;
    周幽王无识人之才,虢石父、蔡公等人虽然在朝堂之上巧言善辩,拍起马屁来是一个赛一个,但终究缺乏绝对的实力。废除申后与太子之时,竟然让太子出逃申国,只能说幽王手下这几个心腹办事能力太差。周幽王任用之人非贤才,是其失败的另一大原因。
  1. 当时周王朝国力确实已经衰微到极致,周幽王已无实力来维护天子的权威;说一千道一万,终究是因为当时的周王朝国力衰微。其父姬静千亩一战将大周将士损失殆尽,后周幽王即位之后又遭遇了三川地震,周朝国力遭受了巨大的创伤。周幽王在这种情况下选择集权其实也是无可奈何,他若不出手,就会被诸侯蚕食,他只得放手一搏。自身实力不足,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褒姒一笑而失周天下”,褒姒的淡然一笑却使其遗臭万年

国力衰弱,民不聊生。幽王自身实力不济又无识人之才,孤注一掷的采取“烽火戏诸侯”来昭示王权。本想一鼓作气削弱申国等的势力,无奈太子的出逃使得申候狗急跳墙,联合犬戎举兵进攻镐京,周幽王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败下阵来,身死国灭,为天下耻笑。

“褒姒一笑而周失天下”,这个黑锅为何会背到褒姒身上?

原本是周幽王与外戚争权,导致了这一系列的祸乱。“烽火戏诸侯”也好,废申后立褒姒也罢,都是争权的一种举措罢了。哪怕是有周幽王宠爱褒姒的因素在里面,褒姒又能左右的了谁呢?她看到周幽王的一系列举动,淡然一笑之时她就已经清楚的认识到,她左右不了现在,她也左右不了未来,她只能配合周幽王将这场大戏唱下去。结合当时的局势,褒姒背下这祸国殃民的黑锅已成必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 (一) 继位者为太子姬宜臼,他是周幽王的亲儿子;

周分封天下,靠的是周礼与宗法制,讲究的就是尊卑有序。周幽王做的再不靠谱,姬宜臼对外也不能宣称幽王有罪,所以伐之。为这场政变找到的最合适的借口就是褒姒乱政,魅惑周幽王,导致祸乱发生,是他姬宜臼不得已而为之,千错万错都是褒姒的错。褒姒人微言轻,这个黑锅必须褒姒来背。

“褒姒一笑而失周天下”,褒姒的淡然一笑却使其遗臭万年

  • (二) 消除众怒,掩盖残酷的现实,维持各路诸侯表面的和谐,借以稳固王权;

申候联合犬戎攻灭镐京,对于天下诸侯来讲,这是大逆不道之事。周平王虽然上位,但仍需要各路诸侯的支持,那么他就只能找褒姒来为这场祸患买单。各路诸侯在这场事件中,所作所为也不符合礼法,他们也怕周平王势力强大之后秋后算账,他们也需要有个人来为这个事件买单,用以掩盖他们不当的作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褒姒就充当了一个调和剂,天下各方势力均需要她来背这个黑锅。

  • (三) 历经千年,口耳相传,已成定局;

中国封建社会长达几千年,封建帝王可达数人,男权思想根深蒂固,长久以往“褒姒一笑而失周天下”便流传下来。后世之人就当一个故事在流传,谁也没人去探究到底谁对谁错,因而褒姒“一笑倾国”已成定论,这就是褒姒无法左右的未来。

“褒姒一笑而失周天下”,褒姒的淡然一笑却使其遗臭万年

时针有话讲

自古传言褒姒“红颜祸水”,一个小小的女子在男权的世界里,真的能起到这样举足轻重的作用么?只不过是封建统治者为自己的过失找了一个借口罢了。周幽王从周宣王手里接下的是满目疮痍的周王朝,其本就已危如累卵,而周朝的覆灭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发展与社会进步共同决定的。不管你是明君还是贤臣,所能做的就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没有人能够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一笑倾国”对于褒姒来讲,实在是在重了,她连同自己的命运都左右不了,又何谈能一笑倾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