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姒一笑而失周天下”,褒姒的淡然一笑卻使其遺臭萬年

導言

“傾國傾城”用來形容一個人長相俊美,而褒姒“傾國一笑”卻使其揹負了千年的罵名。

褒姒入周,用於止戈,挽褒國於危亡。褒姒天生麗質,周幽王對其寵愛有加,而褒姒對於爭寵獻媚則毫無興趣,她對一切都看的很淡,入宮以來一直是不苟言笑。而周幽王卻對她寵愛有加,相比她的美貌,幽王更愛她的無慾無求。自古以來,君臣之間權利的博弈便從未止息,西周末年的局勢相對而言則更加的混亂,君王對於權利有著天然的渴望,即使他再暴虐、庸碌,他都想將王權抓在手中。

周幽王從其父姬靜手裡接過周朝這個爛攤子,在經過初期的天災人禍之後,征伐褒國的勝利燃起了他內心的火焰,為昭示王權他自導自演了一場“烽火戲諸侯”的好戲。褒姒看後淡然一笑,卻將自己推到了風口浪尖,徒留千年罵名。“褒姒一笑而失周天下”,褒姒淡然一笑,她笑自己所身處的現在,她更笑自己不能左右的未來。

“褒姒一笑而失周天下”,褒姒的淡然一笑卻使其遺臭萬年

“烽火戲諸侯”周幽王昭示王權

周幽王自其父姬靜手裡接過的是一個滿目瘡痍的周王朝。宣王姬靜在其執政的早期使得西周國力有所恢復,但由於其晚年頻繁對外用兵,“千畝之戰”慘敗於姜戎,使得周王朝軍力損失殆盡,周王朝這座大廈已呈現傾覆之勢。

周幽王幼年即位,國內政權危機四伏,為尋求靠山,他立申後為王后,尋求申國的庇護。周幽王二年又趕上涇、渭、洛三川地震,年幼的幽王面對如此窘境,已有自暴自棄之心。他開始沉迷美色,放縱自己,隨著他年歲的增長,他也適應了這種壓力,征討褒國的勝利燃起了他久違的鬥志。他為了王權的集中,進行了一系列的努力,總結下來可以分為以下三點:

  1. “烽火戲諸侯”周幽王昭示王權;周幽王受困於外戚,申國勢力的發展已經威脅到王權的安危,周幽王想扶持無慾無求的褒姒,用以削弱制衡申候的勢力。
    從褒姒生下兒子,命名“伯服”就可以看出,周幽王已有更換太子之心。隨著時間的發展,周幽王想法開始表露出來:

襃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廢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為後。後幽王得襃姒,愛之,欲廢申後,並去太子宜臼,以襃姒為後,以伯服為太子。——《史記·周本紀》

從太史公的記載可以看出,從褒姒生“伯服”開始,幽王已有廢除太子之心。之後又提到,幽王不但要廢太子,連同王后也要廢除。

“褒姒一笑而失周天下”,褒姒的淡然一笑卻使其遺臭萬年

他要集權,就要向天下昭示自己的實力,“烽火戲諸侯”就是他想出的“好方法”。烽火臺濃煙滾滾,面對四面趕來的諸侯,見到這麼多人擁護他,他很高興。他向朝中的權臣昭示,他還是這個世界的王,為了更加彰顯他的王霸之氣,幽王在高臺飲酒作樂,笙歌宴飲,褒姒看到幽王的所作所為,不禁淡然一笑。在她看來,幽王選擇這樣一種方式來昭示王權,雖然有效,但卻不是最佳之法,如果處置不當自會引火燒身。

對於風塵僕僕趕來護駕的諸侯,周幽王只顧彰顯霸氣,卻沒做出任何的補償與獎勵,此舉為之後諸侯越來越少以至於見死不救埋下了伏筆。但就目前而言,周幽王重拾信心,將繼續他的集權之路。

  1. 朝堂之上,扶持親信之人,趁機削弱打壓伯陽甫、趙叔帶等具有話語權的重臣。虢石父、蔡公、尹球等聽從幽王指令的大臣得到重用,幽王此舉意在提高其在朝堂的話語權,樹立王權的威信;幽王認為這樣就可以梳理好朝堂,自己的想法言論不會被一味地拒絕,擺脫受困於外戚與朝堂大臣的窘境。虢石父等人勢力的強大,也是周幽王有意而為之,為的是能有足夠的聲音替自己說話,增加自己在朝堂的話語權。
  2. 廢除申後與太子,扶正妲己與伯服;“烽火戲諸侯”的大戲之後,周幽王看到如此多的諸侯擁護自己,於是緊鑼密鼓的開展了自己下一步的計劃。他將申後與太子廢除,立褒姒為王后,立伯服為太子。廢除申後與太子,削弱外戚申國在諸侯中的聲望,使得一些牆頭草的諸侯感受到壓力,脫離申國陣營。立褒姒之後,無形中使得褒國得到扶持,褒國陣營逐步建立。兩大陣營能互相制衡,作為天子的周幽王就有了一錘定乾坤的機會。
“褒姒一笑而失周天下”,褒姒的淡然一笑卻使其遺臭萬年

按照幽王的構想,昭示王權,削弱平衡朝堂,增加自己對於朝堂的把控,進而達成君權集中。多麼完美的計策,那麼看似如此無懈可擊的方案為何最終卻失敗了?

周幽王看似完美的計劃因何會落空?

周幽王計劃看似很不錯,但是在結合其自身的執政能力、周朝國內的局勢、實施過程中細節的處理以及時機的選擇上就可以看出,周幽王的失敗已成必然,他的失敗同樣可以從下三點得出:

  1. “烽火戲諸侯”只知索取,不給予諸侯回報;周幽王再三利用烽火召喚諸侯,昭示王權。諸侯千里迢迢趕來捧了周幽王的場,但周幽王卻沒給予諸侯任何回報,這事做的不地道。身為天子的他也許明白,但在當時周朝國力衰微,天子手中已無足夠的資源來犒賞三軍。諸侯出兵那都是要花錢的,但是最終白跑一趟,讓誰也感覺不爽,最終就是有樣學樣實力強大的諸侯國都不去了。假如周幽王身處盛世,就算是他天天點烽火,諸侯也不敢不來。
    在當時的國情之下,他選擇如此方式昭示王權,實則也是無奈而為之,他只能賭一把天子的面子了,但是面子終究頂不過肚子,諸侯要吃飯的,也為之後幽王點燃烽火鮮有救兵埋下了伏筆。
“褒姒一笑而失周天下”,褒姒的淡然一笑卻使其遺臭萬年

  1. 周幽王無識人之才,倉促廢除申後與太子,卻未阻止太子出逃申國,成為周幽王的一大敗筆;
    周幽王無識人之才,虢石父、蔡公等人雖然在朝堂之上巧言善辯,拍起馬屁來是一個賽一個,但終究缺乏絕對的實力。廢除申後與太子之時,竟然讓太子出逃申國,只能說幽王手下這幾個心腹辦事能力太差。周幽王任用之人非賢才,是其失敗的另一大原因。
  1. 當時周王朝國力確實已經衰微到極致,周幽王已無實力來維護天子的權威;說一千道一萬,終究是因為當時的周王朝國力衰微。其父姬靜千畝一戰將大周將士損失殆盡,後周幽王即位之後又遭遇了三川地震,周朝國力遭受了巨大的創傷。周幽王在這種情況下選擇集權其實也是無可奈何,他若不出手,就會被諸侯蠶食,他只得放手一搏。自身實力不足,是其失敗的根本原因。
“褒姒一笑而失周天下”,褒姒的淡然一笑卻使其遺臭萬年

國力衰弱,民不聊生。幽王自身實力不濟又無識人之才,孤注一擲的採取“烽火戲諸侯”來昭示王權。本想一鼓作氣削弱申國等的勢力,無奈太子的出逃使得申候狗急跳牆,聯合犬戎舉兵進攻鎬京,周幽王在絕對的實力面前敗下陣來,身死國滅,為天下恥笑。

“褒姒一笑而周失天下”,這個黑鍋為何會背到褒姒身上?

原本是周幽王與外戚爭權,導致了這一系列的禍亂。“烽火戲諸侯”也好,廢申後立褒姒也罷,都是爭權的一種舉措罷了。哪怕是有周幽王寵愛褒姒的因素在裡面,褒姒又能左右的了誰呢?她看到周幽王的一系列舉動,淡然一笑之時她就已經清楚的認識到,她左右不了現在,她也左右不了未來,她只能配合周幽王將這場大戲唱下去。結合當時的局勢,褒姒背下這禍國殃民的黑鍋已成必然,原因主要是以下幾點:

  • (一) 繼位者為太子姬宜臼,他是周幽王的親兒子;

周分封天下,靠的是周禮與宗法制,講究的就是尊卑有序。周幽王做的再不靠譜,姬宜臼對外也不能宣稱幽王有罪,所以伐之。為這場政變找到的最合適的藉口就是褒姒亂政,魅惑周幽王,導致禍亂髮生,是他姬宜臼不得已而為之,千錯萬錯都是褒姒的錯。褒姒人微言輕,這個黑鍋必須褒姒來背。

“褒姒一笑而失周天下”,褒姒的淡然一笑卻使其遺臭萬年

  • (二) 消除眾怒,掩蓋殘酷的現實,維持各路諸侯表面的和諧,藉以穩固王權;

申候聯合犬戎攻滅鎬京,對於天下諸侯來講,這是大逆不道之事。周平王雖然上位,但仍需要各路諸侯的支持,那麼他就只能找褒姒來為這場禍患買單。各路諸侯在這場事件中,所作所為也不符合禮法,他們也怕周平王勢力強大之後秋後算賬,他們也需要有個人來為這個事件買單,用以掩蓋他們不當的作為。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褒姒就充當了一個調和劑,天下各方勢力均需要她來背這個黑鍋。

  • (三) 歷經千年,口耳相傳,已成定局;

中國封建社會長達幾千年,封建帝王可達數人,男權思想根深蒂固,長久以往“褒姒一笑而失周天下”便流傳下來。後世之人就當一個故事在流傳,誰也沒人去探究到底誰對誰錯,因而褒姒“一笑傾國”已成定論,這就是褒姒無法左右的未來。

“褒姒一笑而失周天下”,褒姒的淡然一笑卻使其遺臭萬年

時針有話講

自古傳言褒姒“紅顏禍水”,一個小小的女子在男權的世界裡,真的能起到這樣舉足輕重的作用麼?只不過是封建統治者為自己的過失找了一個藉口罷了。周幽王從周宣王手裡接下的是滿目瘡痍的周王朝,其本就已危如累卵,而周朝的覆滅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人類發展與社會進步共同決定的。不管你是明君還是賢臣,所能做的就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沒有人能夠阻擋歷史車輪的前進。“一笑傾國”對於褒姒來講,實在是在重了,她連同自己的命運都左右不了,又何談能一笑傾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