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这2种启示,说到了心坎上,看懂了受益一生!(经典好文)

一、修枝的启示。

给树木修枝,除了美化树的外貌外,主要是为了确保主干的生长。用以比喻学习生活中约束不必要的杂乱活动,以集中精力攻克主要目标,很容易被人理解。但是其中还有更深一层的道理。

首先,人们对幼树苗,往往先放手让其自由地长,而不急于修枝,因为即使以后要修掉的枝干,生长过程也有自己的功能;其次,人们在决定修剪方案的时候,还要考虑多种因素,如,要使树长得高,就修去侧面的枝干;使树多结果子,就剪掉不带花的枝干;为了使树造型奇特,也许修掉的是主干。

这就告诉我们,在安排自己的活动时,先要让各种有益的活动任意地开展起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才能。再每隔一段时间,加以修整。

人生这2种启示,说到了心坎上,看懂了受益一生!(经典好文)

这样做,就得到树立动态的眼光——生活是常青之树,在不断地生长,我们自身的学识和修养、兴趣和爱好,我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活动,也在不断发展着;因此,不可能一劳永逸地预先就规定好一切——就如不可能在树苗刚发芽时就把枝叶都完全修好一样。

这里,就存在一个现实的可能性问题,例如,你在念中学,自以为不是文科的料子,结果预先把作文、历史、文学都“剪”掉了,“剪”短了,但谁能保证生活不会把你引到文科的工作上去呢?也许你早早的修剪,反而使你丧失了许多可能成才的机会呢!

人生这2种启示,说到了心坎上,看懂了受益一生!(经典好文)

不但如此,即使是以后要“剪”掉的爱好和活动,在一个人的人生过程中也会有不可替代的功能,譬如小孩子学画图,以后未必成为画家,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画图的活动是有被“剪”掉的可能的,但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曾促进了他(她)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正好为其他保留下来的活动的进一步成功打好了底子。

让我们树立起这种“修枝”的战略吧,每当我们步入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一一例如中学毕业、结婚之后,就反思一下这个问题,一定能使人生既丰富又具有最佳的定向,人生之树定能结出最丰硕的果实。

人生这2种启示,说到了心坎上,看懂了受益一生!(经典好文)

二、立体电影的启示。

你看过立体电影吗?它是那样的逼真,景物的层次,一目了然。然而,要是你把看立体电影的那副偏光眼镜拿掉的话,你却会发现图像是那样的模糊,原来,立体电影是由两幅图像重叠而成的。然而,正因为它不是一幅图像而是两幅,又通过偏光眼镜使观众分别用两只眼睛看到这两幅图,再加上人脑的“组合”,观众看到了比“清晰的”单幅图像更为逼真的图像。

人生这2种启示,说到了心坎上,看懂了受益一生!(经典好文)

这能使我们领悟到些什么呢?照我们一般的想法,学习应该记住定义,掌握最确切的知识;了解信息,应该收集最可靠的信息。但其实,真正的知识能力,恰恰来自对于不同知识的了解;而信息的可靠性正是在于把握不同渠道来的几种信息。

我们在同一问题的不同知识中,看到它们的差异,并通过大脑进行分析和综合,才获得“立体”的知识——对事物有了全面的认识;而不同渠道来的信息,看似矛盾和不确定,但它们,却使我们有了多角度的眼光,在决策时可以考虑得更“立体”一些一一既想到有利的方面,又戒备不利的方面,既有主攻的方案,又有退守的策略。

人生这2种启示,说到了心坎上,看懂了受益一生!(经典好文)

养成寻找“几个图像”、“几个声音”的习惯吧!不要过分关注于一个图像或一个声音的清晰,而下功夫锻炼自己把不确定的几种知识和信息综合成“立体”的能力!为了能自觉地形成“立体”的图像,就需要自觉地掌握多种视野。所谓视野,就是看的角度,看的方向。我们平常看东西,之所以有立体的感觉,就因为左眼和右眼的视野稍有差异;普通的照片因为只从一个角度拍成,只有一种视野,因此就变成一个平面,没有逼真的立体之感了。

人生这2种启示,说到了心坎上,看懂了受益一生!(经典好文)

其实,不光在看东西的一瞬间有这种“视野”的问题,而且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地改变视野来立体地认识事物——长宽高,这就是靠三个视野测量出来的,我们拿到一件东西,总不由自主地上下左右打量,这就是在自觉地改变视野。

但是,生活中多的是“瞎子摸象”的情况:每个人只从自己的视野出发,来观察问题,认识事物,结果总是以偏概全,没法立体地认识世界。

人生这2种启示,说到了心坎上,看懂了受益一生!(经典好文)

讲到此,还都是比喻的说法,事实上,我们真要立体地认识事物,就要运用各种科学提供的视野,从不同的角度,从多方面来加以观察、加以思考。例如遇到什么事,不要只从自己的视野加以思考,而自觉地从老师、班长、同学同事、父母等角度加以考虑,并从有关学科的知识加以分析,就一定会具有生活的“立体”眼光:一眼看过去,便能得生活之真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