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這2種啟示,說到了心坎上,看懂了受益一生!(經典好文)

一、修枝的啟示。

給樹木修枝,除了美化樹的外貌外,主要是為了確保主幹的生長。用以比喻學習生活中約束不必要的雜亂活動,以集中精力攻克主要目標,很容易被人理解。但是其中還有更深一層的道理。

首先,人們對幼樹苗,往往先放手讓其自由地長,而不急於修枝,因為即使以後要修掉的枝幹,生長過程也有自己的功能;其次,人們在決定修剪方案的時候,還要考慮多種因素,如,要使樹長得高,就修去側面的枝幹;使樹多結果子,就剪掉不帶花的枝幹;為了使樹造型奇特,也許修掉的是主幹。

這就告訴我們,在安排自己的活動時,先要讓各種有益的活動任意地開展起來,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才能。再每隔一段時間,加以修整。

人生這2種啟示,說到了心坎上,看懂了受益一生!(經典好文)

這樣做,就得到樹立動態的眼光——生活是常青之樹,在不斷地生長,我們自身的學識和修養、興趣和愛好,我們的社會關係和生活活動,也在不斷髮展著;因此,不可能一勞永逸地預先就規定好一切——就如不可能在樹苗剛發芽時就把枝葉都完全修好一樣。

這裡,就存在一個現實的可能性問題,例如,你在唸中學,自以為不是文科的料子,結果預先把作文、歷史、文學都“剪”掉了,“剪”短了,但誰能保證生活不會把你引到文科的工作上去呢?也許你早早的修剪,反而使你喪失了許多可能成才的機會呢!

人生這2種啟示,說到了心坎上,看懂了受益一生!(經典好文)

不但如此,即使是以後要“剪”掉的愛好和活動,在一個人的人生過程中也會有不可替代的功能,譬如小孩子學畫圖,以後未必成為畫家,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畫圖的活動是有被“剪”掉的可能的,但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曾促進了他(她)形象思維能力的發展,這正好為其他保留下來的活動的進一步成功打好了底子。

讓我們樹立起這種“修枝”的戰略吧,每當我們步入一個新的人生階段一一例如中學畢業、結婚之後,就反思一下這個問題,一定能使人生既豐富又具有最佳的定向,人生之樹定能結出最豐碩的果實。

人生這2種啟示,說到了心坎上,看懂了受益一生!(經典好文)

二、立體電影的啟示。

你看過立體電影嗎?它是那樣的逼真,景物的層次,一目瞭然。然而,要是你把看立體電影的那副偏光眼鏡拿掉的話,你卻會發現圖像是那樣的模糊,原來,立體電影是由兩幅圖像重疊而成的。然而,正因為它不是一幅圖像而是兩幅,又通過偏光眼鏡使觀眾分別用兩隻眼睛看到這兩幅圖,再加上人腦的“組合”,觀眾看到了比“清晰的”單幅圖像更為逼真的圖像。

人生這2種啟示,說到了心坎上,看懂了受益一生!(經典好文)

這能使我們領悟到些什麼呢?照我們一般的想法,學習應該記住定義,掌握最確切的知識;瞭解信息,應該收集最可靠的信息。但其實,真正的知識能力,恰恰來自對於不同知識的瞭解;而信息的可靠性正是在於把握不同渠道來的幾種信息。

我們在同一問題的不同知識中,看到它們的差異,並通過大腦進行分析和綜合,才獲得“立體”的知識——對事物有了全面的認識;而不同渠道來的信息,看似矛盾和不確定,但它們,卻使我們有了多角度的眼光,在決策時可以考慮得更“立體”一些一一既想到有利的方面,又戒備不利的方面,既有主攻的方案,又有退守的策略。

人生這2種啟示,說到了心坎上,看懂了受益一生!(經典好文)

養成尋找“幾個圖像”、“幾個聲音”的習慣吧!不要過分關注於一個圖像或一個聲音的清晰,而下功夫鍛鍊自己把不確定的幾種知識和信息綜合成“立體”的能力!為了能自覺地形成“立體”的圖像,就需要自覺地掌握多種視野。所謂視野,就是看的角度,看的方向。我們平常看東西,之所以有立體的感覺,就因為左眼和右眼的視野稍有差異;普通的照片因為只從一個角度拍成,只有一種視野,因此就變成一個平面,沒有逼真的立體之感了。

人生這2種啟示,說到了心坎上,看懂了受益一生!(經典好文)

其實,不光在看東西的一瞬間有這種“視野”的問題,而且我們可以通過有意識地改變視野來立體地認識事物——長寬高,這就是靠三個視野測量出來的,我們拿到一件東西,總不由自主地上下左右打量,這就是在自覺地改變視野。

但是,生活中多的是“瞎子摸象”的情況:每個人只從自己的視野出發,來觀察問題,認識事物,結果總是以偏概全,沒法立體地認識世界。

人生這2種啟示,說到了心坎上,看懂了受益一生!(經典好文)

講到此,還都是比喻的說法,事實上,我們真要立體地認識事物,就要運用各種科學提供的視野,從不同的角度,從多方面來加以觀察、加以思考。例如遇到什麼事,不要只從自己的視野加以思考,而自覺地從老師、班長、同學同事、父母等角度加以考慮,並從有關學科的知識加以分析,就一定會具有生活的“立體”眼光:一眼看過去,便能得生活之真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