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週年系列宣講——池州英烈之自發組織抗日武裝代表方瑛烈士

方瑛烈士(1904年-1941年),又名科堂,梅龍鄉梅龍村人。父方向前,小手工業者。1924年畢業於貴池縣中學,後考入金陵大學就讀。後因經濟拮据輟學回家,籌辦宗山廟小學,在此期間,方瑛結識了中共梅埂區委書記王玉成(後自首),開始接受進步思想,進行革命宣傳活動。

1938年,日軍佔領梅龍後,曾派偽大隊長吳志和出面勸方投靠日軍,方斷然拒絕。聲言:“寧做槍下鬼,不做亡國奴”。後遭吳逮捕,解往觀音祠堂包村。日軍中隊隊長米田有(譯音)對烈士施以酷刑,迫使歸順。方瑛堅貞不屈,後經保釋,始獲出獄。方瑛出獄後,自發地買槍招人,組織抗日武裝,公開地打出“方瑛抗日武裝大隊”的旗幟,與日展開鬥爭。同年冬,清鄉日軍突然包圍方瑛大隊部,方瑛猝不及防,遭受挫折。事後,方瑛別妻拋子,帶領全隊赴江北無為縣牛埠堅持抗日。方瑛的部隊一到牛埠,便引起國民黨方面的注意,特派特工人員與方瑛接洽,妄圖以縣長職位,攏絡方瑛,當即被嚴詞拒絕。

1939年,方瑛部隊來到桐城東鄉謝家湖地區,在沿江一帶活動,隊伍發展到近百人。1940年,方瑛抗日大隊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由新四軍魯生部收編,正式命名為“桂東遊擊大隊第六連”,中共方面派黨員黃建華、祖逸壺、周敏到該連擔任聯絡工作。1941年又與“江北遊擊縱隊”、“新四軍三支隊”合編為“江北遊擊大隊”,魯生兼任教導員,方瑛任大隊長。同年八月,大隊在新四軍挺進團團長林維先的指揮下,與兄弟部隊配合,一舉殲滅頑軍章三金部一箇中隊,繳獲數十支槍,又重創土頑江子龍部,繳槍五十餘支,戰馬兩匹。部隊整編後,方瑛仍任挺進團第二大隊大隊長。

1941年,“皖南事變”發生,二百多名從皖南突圍的幹部、戰士,輾轉來到桐東水圩謝家湖。2月14日,桐、廬、無縣委和挺進團首長們開會討論對他們的安置問題,突然接到緊急情報:日軍在老洲、大通、湯溝等地集結三千餘人,準備掃蕩謝瑤湖根據地。當時,“挺進團”一、三大隊均轉戰外地,唯方瑛二大隊留守在桐東地區,加上桐、廬、無縣委警衛隊一起,整個武裝僅二百餘人。敵我懸殊過大,情況緊急,團長林維先、政委張友來立即命令方瑛派第二大隊四連一個排到橫山警戒,兩個排到營口鎮警戒,五連去龍王咀監視日軍。方瑛自己親率六連護送皖南來的幹部、戰士,向龍王咀與戴山堖之間轉移。縣委書記王光鈞率隊守衛團部和縣委機關,其他人員及時疏散隱蔽。

3月15日佛曉,王家排等地沿江南梁山磯日軍炮火連天,日軍兵分兩路在炮火掩護下,向桐東根據地逼進,其中一路經老洲灣湯加溝,經左崗至橫山,直插水圩湖,又分出兩股兵力分別從水、陸兩路,妄圖切斷“挺進團”退路,挺進團營口鎮警戒的兩個排與日軍遭遇後,邊戰邊向水圩湖轉移,後見寡不敵眾,無法突圍。不得已而分散到逃難的群眾中躲過敵人耳目,安全轉移。皖南幹部、戰士二百多,在方瑛親率的六連護送下,與日軍浴血奮戰,殺至青山嘴時,天已大亮。六連正準備向周潭後山區撤退時,已被日軍包圍。方瑛組織全部火力殺開一條血路。是時,日軍又以四輛坦克為前導,用密集的炮火壓向六連,六連戰士奮勇抵抗。在此危急關頭,方瑛指使其他人員帶隊突圍,自己與身邊戰士擔任掩護。經三次突圍,終於將皖南幹部、戰士護送至後山地區,交給地方黨組織所派接應的交通員,急送安全地帶。

此時,方瑛等人仍未撤出戰鬥,繼續血戰。直至彈盡糧絕。在撤至陳瑤湖傍青山嘴頭(今普濟圩農場龍王嘴北)時,方瑛不幸身中流彈,壯烈犧牲,時年三十七歲。(文稿內容依據貴池英烈)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週年系列宣講——池州英烈之自發組織抗日武裝代表方瑛烈士

方瑛烈士墓於2013年遷至池州烈士陵園(烈士墓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