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質和性格是構成人格特徵的核心《九型人格》實踐應用解讀(三)


氣質和性格是構成人格特徵的核心《九型人格》實踐應用解讀(三)

人格是一個人在社會結構中能夠得以被識別的一種外在表徵,也是通過思維模式駕馭身體做出行為的統合表象,簡單說可以理解為“人設”。如同電腦一樣,要表達其性能如何,需要連同硬件和軟件,表達出運算能力。每個人都具有屬於自己獨有的人格系統,即是構成生命動態變化圖景集合範疇的範式。

人格特徵讓不同的人在社會中有了不同的角色支撐,以實現自身的生存延續、存在表達和價值實現。很多時候,自己無法清晰勾勒出自己的人格特徵,導致在社會交流互動中出現卡頓或矛盾,出現情緒起伏而偏離要實現的目標,可見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徵有多麼必要。

人格由氣質和性格兩部分組成,氣質屬於先天性特徵,性格屬於後天性特徵,氣質融合性格構成人格特徵。《九型人格》所描述的人格特徵,嚴格意義來說,屬於性格特徵,並不包括氣質特徵。平時說到的某個人氣質如何如何,實際上指的是人格特徵,也就是所謂的人格魅力。氣質影響著性格,無法從外在的表現中看來,外在表現的是氣質和性格融合之後的人格特徵。所以區分氣質、人格、性格的概念表達,才能從本質上掌握《九型人格》。

這裡對氣質特徵做一個簡單描述。氣質先天成型,最早提出這個學說是古希臘希波克里特醫生,即“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抑鬱質”說法,在近代心理學探索中有了進一步發展,後來也有血型氣質學說(A/B/O/AB)流行。氣質學說中的氣質類型是形成後天性格特徵的重要元素,但不能被認為是性格,也無法替代人格。

性格後天成型,不同的氣質特徵在成長中,融合對環境的適應方式,逐漸形成與眾不同的性格特徵。很多理論都在追溯兒童時期的性格特徵,實際上很難提煉也沒有必要,性格一旦形成便具有強大的社會屬性,無法再在性格中剝離出先天的氣質特徵。很多疾病出現的確與氣質有關,也和性格有關,當人格無法適應社會導致生理上和精神上出現變化時,只有改變人格環境才是有效手段,單純從本源上去探索,實在很辛苦。學習《九型人格》,更多是站在健全的人格特徵上探索,是實現健康交流為目標的行為方式,不再贅述病理性特徵。

上一篇文章已經說過,《九型人格》對於瞭解自己,獲得貴人有特別的支持價值。人格本質上是一種需要保護內在動機和需求的外在行為特徵,通過情緒、情感、意志的表達,顯示生存能力,形成特有的人格特徵。

性格是人的社會角色需要扮演的外在色彩保護,正如自然界很多動物一樣,為了生存,進化出適應環境的偽裝,性格實際上也是適應社會環境的偽裝。

通過學習《九型人格》,剖析不同的性格特徵,去掉似是而非的偽裝,解構立體的人格表徵,從而瞭解其特有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特徵,提煉內在需要,鉚定慾望和恐懼附著點,真正明白主題意願,從而修正彼此之間的溝通方向,溝通主題和溝通模式,最後達成同頻,實現彼此之間的價值聯動。

性格和氣質構成了人格體系,這是學好《九型人格》的前提。


教練心語:很多矛盾都是因為模糊導致理解不同所出現的結果,達成溝通共識的前提是理清共識概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