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棣当年谋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创业狗的故事


朱棣谋反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朱棣遇到了一个猪一样的对手。建文帝完全具备碾压朱棣的优势,但是,都被他葬送了。遇到这样的猪皇帝,朱棣想不成功,都对不起这样的猪对手。

一、朱棣雄才大略,建文帝优柔寡断

朱棣早有雄心想皇帝,尤其是太子朱标死后,最有能力担当太子的就是朱棣。但是,朱元璋并没有立他为太子,反而立了朱棣看上眼的朱允炆。由此,朱棣就开始厉兵秣马,暗中准备造反。等到朱元璋死后,朱棣更有了造反的胆子。因为朱棣谋划比较早,在金陵城布好了眼线。建文帝的一举一动,朱棣都十分清楚。谋划长远的,当然能够走远。朱棣心思缜密,而建文帝优柔寡断,在削蕃上反而受制于朱棣,不肯向朱棣发难。令人奇怪的是,建文帝对其他藩王下手狠辣,唯独对朱棣比较友善,还下令军队不许伤害朱棣,掣肘了军队的手脚,真是奇葩。想来是朱标对这个四弟最好,朱标和朱棣的关系比较亲密,才使得建文帝不对他下狠手。对敌人不狠,就是对自己的残忍。结果,明明建文帝的兵力,远在朱棣之上,竟然无所作为,丧师失地,一败再败。

二、朱棣善于用人,建文帝明明手下有王者,却用成了青铜

朱棣大半生是在马背上度过的,本身军事能力比较强。他手下又有几员虎将,打仗勇猛,善于用兵,更有身边的天下第一谋士姚广孝为他出谋划策。反观建文帝手下的人,虽然也人才济济,像样的军事人才也不是没有,但都被他用傻了。耿炳文明胆擅于守城,他却让耿大将主动出击,这不是找死吗?李景隆明明是朱棣的发小,和朱棣关系最好,他却屡屡让李景隆领兵。李景隆一而再再而三地主动失败,建文帝竟然不追究他的责任,依然百般信任他,任用他。建文帝手下有平安、盛庸、铁弦、徐辉祖等大将,都是朱棣忌惮的,他却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真是奇哉,怪哉。


枕史润智


是因为其明成祖朱棣是朱允炆的叔叔,姪儿登基之后实行削藩政策,对待叔叔朱棣过分仁慈给了朱棣篡位的机会。

朱棣是朱元璋皇帝的第四个儿子,其朱皇帝将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代替了长子,登基为建文帝。朱棣在皇室的子孙,属于有远建的人并喜欢权利之上。所以想篡位。

姪儿朱允炆登基之后藩王的实力很大,给国家发展带来了困扰,姪儿皇帝开始执行削藩政策。开始执行后令很多藩王害怕,执行力度不减,唯有姪儿朱允炆偏偏对待四叔朱棣仁慈。姪儿皇帝几次可软禁叔叔朱棣的或捉到朱棣的短处,但是姪儿皇帝善心过于仁慈,终究是姪儿让叔叔朱棣一把。

叔叔朱棣为了削藩政策别影响到自己的权利欲望,实现他心中的远大抱负,开始起兵造反,终攻占皇宫。姪儿朱允炆己被叔叔朱棣代替了,手中夺取了帝王之位。

皇帝的家事自然是国事,皇室的纷争民众受苦,一代天子一朝臣,民众们也是水涨船高的也会万人拥趸,皇室的皇帝自然是民众的救星,但是前途未卜,民众如粉丝一样在促使皇帝涨了粉,那么做为民众的粉丝团,也是始终监守皇帝的责任心是否让民众生活的好些,其实也是无耐之举,民众的权力是无用的,只在民间这样做做吧!(图片Cr浏览器)


Eleazarchen


我是史海魅影,很高兴受邀为您解答。

明初,一场削藩导致的叔侄争夺皇位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朱棣经过四年的反叛之路,推翻刚刚登基不久的建文帝朱允炆,坐上了明朝皇帝的宝座。朱棣的四年反叛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有失落、有想放弃之时,更甚者有多次险些命丧战乱之中,为何朱棣还是取得谋反的成功呢?

四年的靖难之役,在战争史上并非算持久的战争,但却也非常磨练人的心性。朱棣挑起“清君侧,靖国难”的大旗,想用堂而皇之的言论来掩盖其造反的行为,这样的言论确实“蛊惑”了燕军,使其造反者的心里没有“乱臣贼子”的压力,可以跟着朱棣左右砍杀。谎言最悲催的是,它可以欺骗所有人,唯一欺骗不了自己,当朱棣在济南之战、东昌之战失利之时,内心那种无助之感油然而生,但却不能在士兵面前流露半点;当面对心爱的大将战死之时,也不能将即将绝望想法挂在脸上,否则燕军必败,因此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取得胜利,与其强大的心性、坚韧的品质有关,越是困难之时越要有坚持的态度,让他次次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朱棣除了强大的内心,还有一个坚实而且善于谋略的后盾姚广孝。靖难之役打了四年,朱棣前三年一直在山东附近徘徊,虽然胜利的天平总是偏向于他方,但他离南京的距离还是原来的距离,三年时间,他未能向南方大步前进。对于朱棣来说,山东犹如天谴一般横在他面前,如果这样打下去,朱棣即便是不被建文帝打败,也会被建文帝拖垮,毕竟朱棣占据的资源是无法与建文帝相提并论的。在靖难之役陷入进退两难之际,朱棣的坚实后盾姚广孝提出绕开山东直取南京,这样的决策在古代战争史上是非常大胆的想法,也是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打破传统的攻城拔寨的战争思路,给敌人一措手不及。战场上失败时,姚广孝会为朱棣重新树立起必胜的信心;前景无望时,姚广孝为朱棣谋划前途,这位明朝有名的“黑衣宰相”撑起了朱棣强大的后盾,朱棣听了姚广孝分析,数次扭转战场上的局势。

关乎战争胜利的因素很多,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否则胜利的天平会倾向于彼岸。朱棣的靖难之役胜利的原因也有天时的眷恋,不论是在即将兵败的白沟河之战,亦或是险些被俘的夹河沟之战,突然刮起的大风将胜利的天平压向朱棣一方。在这次战役中,天气确实帮了朱棣,否则南京的天牢里会多一位名叫朱棣的囚犯。反过来说,连天气都在帮助朱棣,他岂有不胜利的道理?

与朱棣的相比,建文帝的多次用人失误也是朱棣靖难之役胜利的原因之一。建文帝起初选用老将耿炳文与朱棣交战,虽然耿炳文在交战中失利,但朱棣想要再次扩大胜利的战果却是不可能的事情。由于建文帝急于想平息战乱,在耿炳文失利后,做出更大的用人失误——换将李景隆。建文帝用人的失误直接导致郑村坝之战损失数十万南军士兵,以及白沟河之战中的六十万大军。两次战争,李景隆几乎断送了南军所有的兵力,即便是后面的盛庸、平安等组织其几次有效的阻击,但想要彻底消灭朱棣已是不可能了。

除了建文帝用人失误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建文帝对于宦官的严格要求。建文帝继承了朱元璋的遗志,严格要求宫内宦官,这导致了很多宦官的不满,宦官们多期盼朱棣能够打进南京城,改变现如今的状态,因此将南京守备空虚之事传递予朱棣,才有了姚广孝劝谏朱棣直取南京之事。

除此之外,建文帝还有一个荒唐的圣旨,为了避免自己背负杀害叔叔的“罪名”,建文帝命令手下不能伤害朱棣,这间接为朱棣挂上免死金牌。朱棣有了这层防护,在与南军交战的过程中,冲锋陷阵、英勇无比,乱箭之中还能全身而退。多么迂腐的想法,朱棣已拿出拼命的架势,建文帝还心慈手软,也怪不得他会失败。

靖难之役是改变明朝命运的一次皇位争夺战,朱棣以少胜多,能够夺得皇位也绝不是偶然事件,其中的种种因素已注定此结果必然会发生。


史海魅影


首先朱棣为守重边镇藩王,常年和蒙古(北元)征战,军事素质高。建文继位削藩,免死狐悲之下他并没有坐以待毙,而且阴蓄兵马,准备反击。还有一个奇才大和尚姚广孝出谋划策。

回到建文帝允炆这边,他占据道统优势,兵力等也远超朱棣,最后却被叔叔攻破南京,夺了帝位,主要失误有;

一:用人不当,方孝儒,齐泰,黄子澄等皆学问有余,经验不足,治国方略激进偏差。靖难之疫,竟派虚有其表的草包李景隆领兵,未战已输大半。

二:有妇人之仁、而无远见果敢。建文帝生性仁厚,如在太平之年,会是一位有德宽仁之主,守成肯定没问题。但政治权位之争,是十分残酷的。他却多次因仁而错失良机,朱棣曾在南京待过,这期间他身边只有少量亲卫,且距离大本营甚远,建文帝这时完全可以将他诛杀或者控制在京城,可是建文帝却将他放走,养虎为患。战争中竟然下令不许射杀朱棣,这样迂腐的命令让将士不能放开手脚,朱棣几次死里逃生也赖此命令,岂不悲衰?

三:削藩政策考虑不足,谋划不全:面对强藩环侍,削藩是必须的,但如何削,从谁开始,都是很讲策略的,一招不慎,引发大祸。建文皇帝急于求成却又不够果断,如果果断先削实力雄厚的朱棣,其他藩王被镇慑,不战而平都可能,先弱后强,打草惊蛇,朱棣有了充分准备,难度就大了。

四:朱元璋尽屠功勋,使建文无将可用,这也是一个原因。


中州一龙xy


1、前提

朱元璋把朱棣派往中度凤阳驻守,引起朱棣不满。

2、声望高

就藩北平,率军打败北元,屡建战功,威望高。

3、将才

从小就喜欢舞刀弄枪,跟徐达、常遇春学习兵法、武艺。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大将军,率列侯赵庸、曹兴、王弼、孙恪等赴北平,训练军马,听燕王节制,以出征漠北。山西的军队归晋王节制。燕王率傅友德等出古北口,侦知元将乃儿不花等驻牧迤都,遂麾师前进。这时适逢大雪,诸将欲待雪止再进军。朱棣说:“天雨雪,彼不虞我至,宜乘雪速进。”大军进抵迤都,与元军仅隔一沙碛,竟未被发觉。虽以重兵压境,朱棣仍欲智取。于是他派部将观童前往敌营劝降。观童与乃儿不花是老相识,两人相见,不禁相抱而泣。正在这时,明军已近围敌营。元军大败,乃儿不花想乘马逃走。观童告诉他这是燕王的军队,不必害怕。于是,乃儿不花与观童一起到明军营帐中请降。燕王设酒款待,乃儿不花深受感动,便带领他的全部部落和马驼牛羊,一起归降了明军。

4、有谋士辅助

洪武15年,姚广孝在庆寿寺,以“臣奉白帽著王”结识燕王朱棣,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朱棣靖难第三年,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

5、野心大

朱元璋辞世,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后,朱允炆用齐泰、黄子澄之议削藩,不到一年时间,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朱棣则在加紧活动。他挑选壮士充实自己的护卫军,以勾逃军为名,收罗异人术士。表面上,朱棣藏起锋芒,假称有病,暗中则加紧练兵。他还利用燕府崇深之便,赶制军器。朱棣还设法结纳地方文武官员,以培植自己的力量。


史忆录


大家好,我是读史如品茶,欢迎大家听我解说【明朝朱棣当年谋反成功的主要原因】。明朝朱棣当年谋反成功的主要原因总的可以概括为三个大的方面:燕藩强大的实力及朱棣的身份和自身素质、建文朝廷低劣的讨燕策略和手段、上天对朱棣的眷顾(运气成分)

  • 一、燕藩强大的实力及朱棣的身份和自身优秀的个人素质

  • 1、燕藩强大的军事实力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将自己的儿子们都封为藩王,替自己镇守边关。这些藩王都是朱元璋的骨肉血亲,所以享受的待遇和赋予的权利也非常大,这些藩王都有自己的战将和军队,在这些藩王里,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的势力最大,他们各自带兵十多万,实力最为强劲。同时,明初藩王的权势是很大的,假如朝廷要调地方的兵,首先会发文给各地藩王和地方军事长官,地方军事长官只有即接到皇帝文书,又接到藩王的调兵指令,才能调兵,这也表明地方军事长官其实也算藩王的下属,使得藩王实力更加强大。燕王朱棣也正是有这么强大的实力,才敢于起兵发起靖难之役,和建文帝一较高下。

  • 2、朱棣优秀的个人素质

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十一岁的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后多次率军参与北方对蒙古残余势力的军事活动,还曾两次率师北征,招降北元太尉乃儿不花,并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使得朱棣成为当时明朝最优秀的军事统帅之一,好多优秀的年轻军事将领都曾在朱棣麾下任过职。通过多年和北元残余势力作战,使得朱棣成为北方军队中领袖式的人物,威望极高。后来,燕王府的长史葛诚被朝廷策反,朝廷紧急向张昺、谢贵、张信三人发出逮捕朱棣的密诏。张信当时的职务是北平都指挥使(北平的最高军事长官),因为对朱棣地崇拜,在其母的建议下向朱棣告密,可见朱棣的威望之高。朱棣的个人魅力也很高,在他的麾下云集了一批当时最厉害的人才,比如:黑衣宰相姚广孝、猛将张玉、朱能等,他们对朱棣不离不弃,陪着朱棣度过了最消沉、最低谷的日子,尤其是张玉,为了救援朱棣,不惜牺牲自己,可见朱棣团队的凝聚力之强。

  • 3、朱棣在家族中的地位很高

朱元璋晚年,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枫都先后去世。所以,四子朱棣在家族尊序上成为诸王之首。所以在靖难之役之前,朱棣在军事实力上和家族尊序上都是诸王之首。

二、建文朝廷低劣的削藩手段和讨燕策略

  • 1、根基尚浅,急于削藩,引发靖难之役

熟悉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要不是周亚夫力挽狂澜,后面的事就不好说了。建文帝从小接受良好的皇家教育,熟读史书,对削藩会造成的后果自然心中有数。按理说,建文帝刚刚继位,人微言轻,根基尚浅,不宜过早急于削藩,待时机成熟再削也不迟。但是在黄子澄、齐泰等托孤重臣的强力建议下,建文帝继位才刚刚一个月,就对叔叔周王朱橚(燕王朱棣的同母弟弟)实施削藩,紧接着又连续对代王朱桂等四位藩王进行了削藩,甚至在削藩的过程中逼死了湘王朱柏,使得大部分藩王对建文帝产生很大的意见,同时也打草惊蛇,迫使燕王朱棣产生了造反的念头。

  • 2、任命纨绔子弟李景隆为帅讨伐朱棣

李景隆是曹国公李文忠(朱元璋外甥,明初除过徐达、常遇春外的第三名将)的儿子,因他长得英俊潇洒,并且爱读兵书,准确的说是特别擅长纸上谈兵,所以深受朱元璋的器重。朱棣在北平起兵后,建文帝派遣老将军耿炳文率军讨伐,结果在河北正定县被朱棣打败。之后,齐泰、黄子澄等人向建文帝推荐了纨绔子弟李景隆,提议由他带兵征讨朱棣。建文帝接受了齐泰、黄子澄等人的提议,任命从未指挥过大兵团作战的李景隆为征燕大将军,率领五十万朝廷军队讨伐朱棣。因为李景隆爱纸上谈兵,毫无实战经验,并且还很自负,爱和属下争功劳,致使他率领的五十万朝廷军队先在北平保卫战中失利,然后又在郑村坝之战、白沟河之战中被朱棣率领的燕军打败,导致攻守形势逆转,使得朝廷再也组织不起来大规模的讨燕军事行动。

  • 3、仁柔寡断的朱允炆向军队下达“”不得害朕叔父”的命令

建文帝听说燕王起兵发难,便立即命派遣军队前去讨伐,但他又在诏令中要求军队将士在与燕军对垒时,不得杀害朱棣,不能使他背负杀叔的恶名。这真是兵家大忌,既要官兵杀敌平叛,又不能伤害敌首的性命,只为自己不背杀叔的恶名,如此一来,谁还敢浴血杀敌,英勇作战呢? 明军官兵的手脚被建文帝“不得害朕叔父”这句话给捆住了。之后,每当燕军作战不利败退时,朱棣就亲自殿后,遇到进攻遇挫有急难时,燕王又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他几乎成了燕军将士们的”护身符“。

三、上天对朱棣的眷顾(运气成分)

俗话说得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的成功,后天的努力固然很重要,但是,好的运气也是影响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甚至会成为促进成功的主要因素。朱棣背负篡位的骂名,发起靖难之役,与侄子建文帝争夺帝位,最终打败侄子,夺取了侄子的皇帝宝座。朱棣之所以能够靖难成功,除了提前做足准备,并且付出了全部的努力外,好的运气也是促进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可以说,朱棣的靖难成功是“三分靠天定,七分靠打拼”。确实,老天给朱棣帮了大忙,助他成就了大业!

  • 1、白沟河之战:关键时刻刮起大风,帮助朱棣变逆势为顺势!

在白沟河之战中,由于先锋平安和都督瞿能等人的正确指挥,外加奋勇杀敌,使得本来就处于劣势的燕军被多次打败,损失惨重,甚至连朱棣都差一点被俘虏。明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二十五日白天,平安、瞿能等人在战场上又一次让朱棣吃到了苦头,因此他们决定趁热打铁,夜袭燕军大营。晚上,朝廷军队包围并突袭燕军大营,燕军营地大乱。就在燕军即将完全溃败之时,朱棣的帮手老天爷来了,他带来了大风。战场上瞬间刮起的大风,吹断了李景隆的帅旗,在很讲迷信的古代,帅旗被挂断乃是大凶之兆,再加上民间早就有“朱棣是真命天子”的传言,所以朝廷军队中开始出现混乱。朱棣趁机派遣精锐骑兵绕到朝廷军队后方乘风放火,然后猛烈攻击朝廷军队的后方,朝廷军队后方顿时大乱,燕军士气大涨,乘机反攻,大败朝廷军队,俘虏朝廷军队十几万人,缴获辎重无数。这次战斗中瞿能战死,李景隆率领残兵败将再次狼狈逃回德州。

  • 2、夹河之战:关键时刻飞沙走石,帮助朱棣大破敌军!

东昌之战失败后,朱棣在谋士姚广孝的建议下再次出兵,但他这次再也不敢轻视盛庸了。建文三年(1401年)三月二十二日,双方在夹河(今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附近)相遇。盛庸仍然利用之前的战法并配备大量的火器迎击朱棣,双方都损失较大,战斗进入胶着状态。第二天,朝廷军队在东北方向列阵,燕军在西南方向列阵,然后双方再次开始了决战,就在双方都拼尽全力而苦苦支撑的时候,朱棣的帮手老天爷又来了,他再次带来了大风,带来了朝东北方向刮的大风。战场上瞬间飞沙走石,吹得朝廷士兵睁不开眼睛,更别谈作战了。燕军士气大涨,乘机猛烈攻击朝廷军队,盛庸大败,率领残兵退回德州。

  • 3、藁城之战:关键时刻再起大风,帮助朱棣再破敌军!

朱棣在夹河之战中打败盛庸后,率军前去攻打军事重镇真定。而镇守真定的是吴杰,他是黔国公吴复之子,作战经验丰富,同时也参加了东昌之战,熟悉朱棣的作战风格和出兵套路,也是一名优秀的将领。朱棣考虑到真定城易守难攻,于是采取了诱敌出城的计策,与吴杰在真定城外的藁城(藁城这里不是指一座城,而是指一个地方,在今天的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进行了决战。在这场决战中,吴杰采取了盛庸在东昌之战中的战术,同时配备了大量的火器,让朱棣占不到一点便宜,战斗再次陷入胶着状态。紧接着,朱棣的帮手老天爷又出现了,他再次带来了大风,吹得朝廷军队没法打仗,燕军再次士气大涨,大败朝廷军队,吴杰率领残兵逃回真定城。

个别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关注读史如品茶,评论区畅所欲言,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史世界,不断探索真的过去!

读史如品茶


  朱棣为什么会篡位成功,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 口号喊的正。在古代,臣子要对抗君主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是不被拥戴的。朱棣篡位的理由是“清君侧”,名义上是帮助皇帝铲除奸臣,实则是给自己篡位找理由。济南一战,朱棣久攻不下,命令炮轰济南城墙,守将铁铉命人找来了一块巨木,上面刻上了朱元璋的名讳,挂在济南城墙上。朱棣看到后气急败坏,但就是不敢炮轰。因为一旦炮轰,就彻底证明自己是在谋朝篡位。

2. 卓越的军事才能。朱棣在军营中出生,自幼在战火中成长,一步步成为一名出色的将军。而他自幼跟随学习的都是名将,如以谋略著称的徐达,善于突袭的常遇春,善于侧击的李文忠等,在他们身上,朱棣逐渐掌握了赢得战争的奥秘。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大肆屠杀战功卓著的将领,只留下一个善于防守的耿炳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朱棣是那个时代最为卓越的将领,从而成就了朱棣。

3. 对手的不成熟。朱允炆还是太子的时候,一次朱棣竟拍着他的背说“不意儿乃有今天”。恰巧被朱元璋看到,于是朱元璋狠狠的训斥了朱棣,而朱允炆竟告诉朱元璋他们是在闹着玩。这在侧面反映出朱允炆妇人之仁。在将大军交给耿炳文时,朱允炆下了一道荒唐的诏令,勿使朕背上杀叔之名,这无疑给战争中的朱棣加上了一件 “防弹衣”,可见其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

4. 对手用人不当。朱允炆过分依赖黄子澄、齐泰以及方孝孺,这三人都是夸夸其谈,既无才能,也不懂军事,简单的说就是书呆子。在这三人的建议下,朱允炆先后错失了几次擒杀朱棣的机会,甚至还将朱棣主动派来作为人质的两个儿子放了回去,说是稳定朱棣。实际上当时朱棣要造反,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了,可见其目光之短浅,水平之拙劣。而任用军事白痴李景隆,也是这三个人的主意,甚至李景隆兵败当了逃兵回来也未治其罪,这也为最终李景隆打开城门,引朱棣进京埋下了伏笔。

5. 厚黑学高人的指点。可以说,姚广孝是那个时代眼光长远,胸怀韬略的谋士,几乎无人出其右。没有他,朱棣是不可能成功的。他之于朱棣,有两个重要意义。一是他是朱棣的引路人,精神导师。他的存在坚定了朱棣篡位的决心,激发了朱棣的潜能。二是他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解决别人解决不掉的问题。当朱棣屡次攻击济南不顺时,是他告诉朱棣,其实可以不用进攻济南,只要绕道攻克徐州,宿州即可兵锋直指都城---南京。如果没有这个提议,恐怕朱棣早已军心涣散,兵败身亡了。

6. 莫名其妙的好运。虽说朱棣军事才能过硬,但也不是没有对手。好几次,朱棣都被打败,几乎绝望了,但是莫名其妙的运气导致其反败为胜。据记载,有两次都是大风的原因,一次将敌军主帅旗子吹断,导致敌军溃逃。另一次则是大风引起了沙尘暴,迎着敌军进攻的方向,吹向敌军。如果没有这两次好运,恐怕朱棣早已失败。


见贤思齐


成功的根本在于朱元璋。

朱元璋为了巩固后代的统治,大杀功臣。使得能征善战的功臣大多被杀,到朱允炆继位之后,能打仗的人不多了,其中朱棣就是最杰出的一位。

朱棣被封燕京,作为藩王,朱元璋的主要目的是让他和其他藩王一方面防范北元,一方面当朝廷出现奸臣是可以靖难。这使得这些藩王有一定的战斗力。

靖难之役开始后,朱棣一方面前期做了足够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控制了其他藩王的兵力,儿朝廷方面这正能作战的很少,用人不明。

派李璟隆讨伐,李璟隆把大军丢失殆尽,到后来,李璟隆在南京率先投降。史书大都怀疑他是内奸。其余的人又打不过朱棣,最终促成了朱棣的成功。

朱棣的军事才能也是毋庸置疑的,从他称帝前后对北元的战争可以看出。一般是朱棣率领虎狼之师,一边是朝廷方面承平日久,军队没打过仗。大臣只能动嘴,不能打仗。所以胜负毫无悬念。


我们以史为师


大家都知道,靖难之役中,朱棣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造反成功,为什么他只是一个小小的藩王就可以打败天下正统的皇帝。

第一个原因就是,朱棣很不要脸。身为燕王的他造反的理由是清君侧。清君侧是什么意思呢?清君侧的意思就是除掉皇帝身边的奸臣。因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了分封的制度,而现在皇帝的身边的大臣们却要建议皇帝削藩,朱棣说他们是在胡说八道,违反了祖宗的制度。所以朱棣造反的理由是非常正当的。所以明朝朝廷并没有宣布朱棣是造反,而且心慈手软的皇帝一直嘱咐将军们不要伤害自己的他。

第二个原因就是朱棣是最年长的王爷。为什么朝廷要削藩,其他的藩王不造反呢?因为建文帝的矛头指向了燕王。而为什么建文帝如此针对燕王呢?因为在朱元璋册封藩王的时候。当时有很多实力强大的藩王在边疆,手中的权力非常大。后来,那些实力强大的藩王都老死了,只剩下了一个朱棣。所以建文帝不针对他针对谁呢?所以燕王朱棣才会如此急迫的起兵造反。

第三个原因就是朱棣的手下非常忠诚。由于燕王朱棣镇守边疆,天天跟蒙古人打仗,时间一长,他手下们都很服他。而且由于天天跟蒙古人打架,他的军队都是那种历经沙场的精兵,作战能力非常强。

第四个原因也非常重要。那就是朱棣制定的战略非常好。他知道如果真打起来,自己是跟朝廷耗不起的。所以他的计划就是,尽量避免攻占城池,在他的进攻路线中,大家可以发现,他都是在绕路,绕来绕去把朝廷的军队绕蒙了。后来他直接包围了南京城,皇帝和大臣们纷纷惊慌失措,变成了待宰的羔羊。

第五个原因就是其它的藩王们也都保持中立。他们没有真正帮助朝廷,也没有帮助造反的朱棣。但是在他们心里,当然是盼望朝廷被打败,这样他们的王位就可以保住了。毕竟朝廷如果打赢了战争,不要说削藩了,直接把他们弄死都有可能。比如说宁王,虽然表面上是被燕王胁迫,其实内心还是愿意帮助朱棣的。而且朱棣非常能说,他向宁王许诺了大好前途,说什么造反成功之后,他们俩一起统治江山。说的很像真事,当然,在他篡位登基之后,并没有实现他的诺言。

第六个原因就是朱棣很得民心。老奸巨猾的朱迪在打仗之前,先去跪拜了他的父皇的陵墓,所以天下的百姓们都觉得这个人一定很孝顺。是一个靠谱的人,在他登基之后,大家一定有好日子过。再有就是,朱棣还赢得了官员们的心。反正都是皇室内部打仗,身为当官的跟谁不一样呢?何况朱棣还许给他们了大好前程,不跟随他那不是傻子吗?朱迪就这样打败了皇帝,登上了皇位。


北风之神530



朱棣能够成功夺权,首先是其在长期统兵御边的过程中积累了一批忠于自己的军政班底的,成为起兵靖难的资本;而靖难之役的最终成功,则应该归功于朱棣出色的军事能力和良好的运气,当然从上帝视角来看的话,也和建文朝廷犯下的严重错误有关。

正如方相所说,在明初的塞王守边体制下,朱棣长期坐镇北平,其实际地位相当于一个做了一二十年总兵的武将,并且在明初分封制度下,一个亲王的权势地位也决非一般的守边大将所能比拟的(如洪武二十三年,朱棣首次领兵出塞讨乃儿不花,开国公侯傅友德、赵庸等便各以所部从征,听其节制)。而王崇武先生根据《明会典》中收录的太祖遗詔:“王国所在文武衙门官民军士,今后一听朝廷节制。护卫官军,王自处分”一句推断,在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以前,燕王之权限甚大,北平文武官民并听其指麾,不仅护卫军士受其处分而已。在此管治期间,朱棣与北平的文武将吏,必早已互相结纳,根深蒂固。尤其是洪武三十一年三月晋王朱㭎去世,朱元璋设计北部诸王互相制约的格局顿失重心,朱棣既居皇子齿序之长,又身处重地,节制诸将,地位凌驾于诸王之上,其势力遂覆盖燕、谷、宁、辽四王国,终成尾大不掉之势。

建文即位之后,企图先发制人,派谢贵为北平都指挥,张昺为布政使,控制北平,由宋忠尽简燕府护卫精锐北调,以削弱朱棣军力。《奉天靖难记》称当时朱棣所掌握的兵力只有“护卫勇士尚余八百”,当指《皇明祖训》中规定的用于直接守卫王府的侍卫,共计指挥三员,千户六员,百户六员;正旗军六百七十二名,但另外朱棣还厮养了一批王府阉人,如王彦、王安、孟骥、郑和、李谦、刘通、刘顺兄弟等,这些宦官大都出身异族,勇悍善战,成为朱棣手中的一支奇兵。

朱棣尽管表面上受到压制,但实际上北平属下各官吏早已被其渗透,还未等谢张二人发动,便被人将所谋尽告知朱棣:

行在工部尚书李友直卒。友直字居正,直隶清苑人。太宗皇帝在潜邸,将举兵靖难,北平布政使张昺知其谋,会其僚欲奏发之。时友直为库吏,密以告于太宗,得擒斩昺等,友直以功授北平布政司右参议。(《英宗实录》正统三年九月乙酉)少师隆平侯张信卒。信,凤阳府临淮县人。洪武中袭父兴指挥佥事,从征紫江等寨克平孚升北平都司都指挥佥事。累以靖难功升都指挥同知,继升都指挥使,进中军都督佥事,渡江封隆平侯。宣德元年总右掖兵,寻从征武定州。信之在北平也,尝先上变告,太宗德之,呼为恩张而不名。(《英宗实录》正统七年五月丁卯)

朱棣当机立断,以擒贼先擒王之策,先设计擒获谢贵、张昺,随即出兵攻占九门,迅速控制北平全城。

时围王城军及列队于市者,惟听贵等指挥,及闻谢贵、张昺被擒,皆散出,惟守九门者力战不退。是夜,攻门,黎明已克其八,惟西直门未下。上令唐云解甲骑马,导从如平时,过西直门,见斗者,呵之曰:「汝众喧哄,欲何为者?谁令尔为此不义之举,是自取杀身尔。」众闻云言,皆散,乃尽克九门。遂下令安集城中,人民安堵,诸司官吏视事如故。(《奉天靖难记》卷一)

不光如此,朱棣在七月初六日正式举兵之后,到七月十八日,短短十二天时间,便一举夺取了北平周围的通州、蓟州、居庸、怀来、永平各要点,各处军兵未经作战,便相率归降,可见朱棣在北平经营之深厚。

而之后靖难之役中诸战役的情况,由于史料缺乏,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多的讨论空间。由于建文一方的资料基本没有保存下来,现在能看到的关于靖难之役最主要的史料还是朱棣一方在永乐初年撰写的《奉天靖难记》以及之后宣德朝修纂的《明太宗实录》(《实录》中的靖难事迹部分也主要是依据《靖难记》改写润色而来)。

明中期以后民间开始掀起一股建文史学热,随之出现了众多有关靖难之役的史料,但其中大部分也不过是野史铺成,并没有什么可信度(著名的几条如建文帝心慈手软,妇人之仁,下令“毋使负杀叔父名”,使得朱棣在战场上多次得以化险为夷;朱棣劫持宁王,将朵颜三卫收为雇佣兵用来打内战,并在战胜后将大宁割让给了朵颜三卫;徐辉祖在齐眉山大败燕军,朱棣一筹莫展,准备班师,关键时刻建文却调徐辉祖回朝,以致痛失良机云云)。

而《奉天靖难记》虽然立场问题严重,吹捧朱棣而厚诬建文,但作为官书性质的史料,单就战役进程而言,仍应大致可信。可见朱棣用兵,诚有天才,除了东昌等少数几战失利之外,确实称得上屡战屡胜,而《李朝太宗实录》也提到“燕兵勢强,乘勝遠鬪,帝兵雖多勢弱,戰則必敗。”或可为旁证。

而到建文四年四月灵璧之战后,朝廷在淮北的主力溃败殆尽,建文帝只能下旨号召“四方都司布政司按察使及諸府衛文武之臣,聞國有急,各思奮其忠勇,率募義之士,壯勇之人,赴闕勤王,以平寇難,以成大功”。但这番号召并无结果,相反,建文一方的人心更加涣散,之后的扬州、镇江,南京各城最终都是不战而开门投降,可见确实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