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军事有多强大?

解闷日记


不请自来,挑个有意思的问题答一答。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军事的强大,体现在能否够通过战争或战争威胁实现政治目的和国家战略目标。背离了这一点,单纯从土地得失或战争胜负考虑是没意义的。

唐朝的军事强大,就是体现在大多数时候能够满足国家战略需要。


初唐时期,战略扩张阶段,吊打周边各国。

初唐,大唐的战略目的第一是中原统一;第二是扩张,为子孙后代打下一片生存空间。

于是,短短几年完成了统一战争,消灭薛举父子、刘武周、萧铣、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中原统一;

北方的东突厥、薛延陀,是连接东西方游牧民族的核心,是对中原王朝产生威胁的主要战争策源地。征服蒙古高原,就分割了东西方的各个异族,中原王朝能够各个击破。

当东突厥逼迫李世民结下渭水之盟,把自己放在了大唐敌人名单的第一位。李世民在掌权四年后就消灭了东突厥,这是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最伟大的一场胜利,开国以来最快、战果最显著、调动资源和损失最小;之后对东突厥的继承者薛延陀采取分化瓦解政策,彻底消灭了薛延陀。相当于在蒙古高原上清洗了两遍,中原政权数十年不必担心北方的敌人;

西域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为了重建丝绸之路,李世民、李治两代,一直把大唐统治范围扩展到咸海,吐谷浑、西域各国、昭武九姓等国在大唐铁骑和横刀下一触即溃;

东北的高句丽、契丹、奚族等少数民族政权并非大唐主要战略方向。但高句丽与中原有前隋大仇,李世民后期抽空东征辽东,虽未全胜,但也给了高句丽巨大打击。在李治时期,采取消耗和外交战略,辽东和朝鲜半岛被收复,东夷新罗、日本等国老实了上千年;契丹和奚那时还是很原始的野蛮人,都被撵到深山老林中苟延残喘去了;

西南的吐蕃和南诏当时不成威胁。吐蕃试了一次,松州之战被唐军前锋部队打败了,没敢和大唐决战。南诏更是刚刚整合,对大唐只有仰视。

总之,初唐时期,各国都被大唐打了一遍,大唐的扩张也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各个王朝的极限,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但却是最强大的时期。这个阶段到武则天掌权为止。

从武则天到李隆基,有胜有败,战略相持阶段。

武则天时期虽有薛仁贵大非川之败,但大唐未伤元气,真正严重的是薛仁贵是被从辽东调到西北,西北失败,辽东也空虚了,两头耽误。武则天后期军队战斗力有所恢复,局面能够维持,但留下很多战略性隐患。

武则天的战略失误:

一是放弃安北都护府,没有意识到蒙古高原的重要性,后突厥得以重新兴起;

二是放弃朝鲜半岛,安东都护府势力收缩,契丹和奚成为威胁河北和辽东走廊的主要力量;

三是坐视吐谷浑被吐蕃吞并,大唐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变窄。

于是,大唐的北方、东北、西北的战略缓冲区域大幅度缩水,本来可以靠羁縻地区的蛮族对抗更野蛮的蛮族,现在只能靠大唐自己人上阵与敌人搏斗了。

李隆基时期大唐处在最巅峰,东北又扩张了一部分领地。高仙芝西域怛罗斯城之战败于大食并非什么重大失败,对大唐损失也不大,不过是大唐向西、大食向东,双方遇到了打了一场而已,胜了没什么好处,败了也没有什么损失。但李隆基也犯了很多战略性失误:

首先,逼反了南诏。天宝南诏战争,不但大唐损失十万大军,还失去了对抗吐蕃的重要盟友;

其次,节度使的设立和藩镇化。这个是最严重的,安史之乱和大唐灭亡都是因为此。

总之,武则天到李隆基时期,虽然失去了安北、安东和吐谷浑(青海),但中原核心区域没受到影响,丝绸之路仍然畅通。因此,只是隐患,而非重大失败。这个阶段算是战略相持阶段。

安史之乱后,大唐全面战略防守。

安史之乱和紧接着的吐蕃入侵对大唐伤害太大了,为平安史之乱,从西域抽调大批精兵回中原,失去了对吐蕃的压制。安史之乱平定后,河西走廊和陇右被吐蕃占领,西域与中原断绝联系,孤军奋战几十年后被吐蕃全面占领。

这段时期,大概是肃、代、德三朝三十多年,除了北方富庶地区被严重破坏、人口损失近一半之外,还给大唐留下藩镇和宦官两个巨大隐患:

第一,藩镇割据,中央政府无法调集全部资源。防守有余,但再也无法组织力量对外敌大举进攻;

第二,宦官掌军,决定了皇帝的废立。新皇帝没有接受岗前培训,很多不合格。各代皇帝之间政策没有连续性,任何问题解决的都不彻底。

之所以没说吐蕃,是因为吐蕃占领了西域之后,代替大唐成为大食、回纥、突厥的敌人,在几方围攻下,几十年后就被削弱了,不再是大唐的威胁。

对于中晚唐时期的大唐,西域虽然丢失,但江南开发初见成效,海上丝绸之路弥补了陆地丝绸之路断绝的损失;全面战略防守使大唐虽然内部问题重重,但仍然防守有余。

晚唐宣宗时期,张义潮借吐蕃衰弱,复西域十一州,西域再回大唐怀抱;灭收西北党项,破东北契丹、奚,西南的南诏又打又拉重回大唐藩属。尤其是是灭回鹘,虽然是和后起的黠戛斯联合作战,但立国已经二百多年的大唐,还能在对外战争中取得如此胜利,是中原政权少有的。

这个过程中,唐朝维持了一只十几万神策禁军,各个藩镇在对外敌作战过程也是打得不错,唐王朝仍然能够维持对外、对内局势,总体军力不弱,够用了。

唐末,经过黄巢的大清洗,问题就不是军事力量能够解决的了。

到了唐末,各种社会矛盾已经积累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尤其是老百姓已经开始造反了,这就不是军事力量所能解决的问题了。

就如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时期,外敌打不进来,但内部各个割据势力已经失去了对皇帝的忠诚,王朝灭亡就是必然的了。


总之,大唐前期的强大体现在中央集权,中后期的不弱体现在藩镇割据。虽然藩镇对国家发展弊大于利,但在军事方面上对付落后的异族还是有优势的。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理工男读历史


唐朝军事有多强大,用图说话吧,直接明了。

唐朝前期疆域变迁情况▼










新罗背叛大唐,入侵唐朝。占领唐朝熊津都护府▼
收复四镇▼

……

直接跳到唐玄宗时期疆域(注:唐朝的国土,原高句丽故地大同江南岸被唐玄宗赐给了新罗,所以跟新罗的国界线与上图不在相同)▼唐朝前中期军事还是很强大的,最强大的时期为唐高宗时期,同时唐朝疆域也在这个时期达到最大。唐玄宗时期军事实力已不能跟唐高宗时期相比,但经济实力还是很强的,史称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后,唐朝军事实力更加衰败…唐朝逐渐走向灭亡,虽然中间还起了个复兴的小波浪,但已经阻止不了衰亡的步伐。


那人灯火


大唐军事非常强大,常规兵力六十多万人,而且以骑兵为主,骑兵当时最具有机动力的现代化军。唐朝边疆战争非常平繁,龙其是唐太宗李世民当皇帝后,加强军队建设,大量招收武将,到时开疆扩土,由于军力强大,都是主动攻击敌方。而且战胜次数之多。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秦始皇赢政军队,汉武帝时的大汉军队,唐朝唐唐太宗,唐高宗李治,武则天时,蒙古成吉思汗的军队因为军队强大,战斗力强,这些军队都是主动出击。由此可见唐军之强大,强悍。军队强大足见唐朝综合国力强盛。比如中国宋朝由于赵匡胤怀洒释兵权,让一此武将解甲归田享清福。重文轻武,不重军备,所以国力较弱,都是被动应战,从末主动出击。

唐朝军队尤其贞观年间即唐太宗李世民时,大唐帝国四面出击,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因此,可以说汉朝,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两个顶盛时期,唐朝更是将华夏武功发展到顶峰。

唐军常备兵力六十多万人,还有强大后备兵力,唐军由汉兵为主各民族兵组成。其控制了外蒙古,吐番,强盛时到达里海。唐朝一战定天下,李靖夜袭阴山,活捉突厥可汗。

因此,唐军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军队。


蔡哥谈


公元630年,唐灭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后来他在李世民和李渊面前被命令跳舞的故事大家也是很熟悉了。

公元635年,唐灭吐谷浑,慕容伏允自缢,其子降唐。

公元640年,唐灭高昌,国王文泰兄见到唐军到来直接一病不起死了。

公元646年,唐灭薛廷陀,伊特勿失可汗被俘虏。

公元648年,唐灭龟兹,先任龟兹王被斩首,继任被带回长安。

公元650年,车鼻可汗被唐军俘虏,自然是去了长安。

公元657年,唐朝灭西突厥,沙钵罗可汗被俘虏,洛阳旅游团。

公元660年,唐朝灭百济,百济王全家被打包送洛阳。

公元668年,唐灭高句丽,然后某人不可避免的去了长安。

玄宗年间还有记载高仙芝入朝献俘虏的突骑施可汗,如果此事不假,那么这位可汗真是太可怜了。另外还有王玄策灭中天竺,君主也被带回长安。

最后用《旧唐书 北狄列传》结尾,赞:唐之德大矣!际天所覆,悉臣而属之;薄海内外,无不州县,遂尊天子曰“天可汗”。三王以来,未有以过之。至荒区君长,待唐玺纛乃能国;一为不宾,随辄夷缚。故蛮琛夷宝,踵相逮于廷。

际天所覆,悉臣而属之,薄海内外,无不州县!

———————————————————————

值时高宗都洛,

百济王扶余义慈献俘于东都,

西突厥思结阙俟斤都曼献俘于东都。

另有册府元龟等载:

阿史那伏念献俘东都,

阿史那贺鲁献俘东都。

因与旧唐书新唐书等相差太大 不纳。

还有什么裴行俭平叛啦,乌介可汗被击伤啦,王忠嗣突袭吐蕃赞普仓皇逃脱啦,这些我都没算。上面的那份名单估计也不是很完整。

———————————————————————

唐代武功赫赫,周边民族少有不被虐的,大军所至,犁庭扫穴,贼酋番长动辄俯首系颈,献俘太庙,中国历代王朝罕见此等景象。汉朝晋朝隋朝宋朝明朝清朝,除蒙古外,你遍翻史书,可有见过?包括汉朝,你看汉朝有几次抓到过敌人首领,献俘朝堂的?其他朝代难得抓一次敌国首领,而在唐朝,长安和洛阳的百姓们这来来往往的都看腻了。


touyun2003297


唐朝的军事力量有多强大看地图就知道:

上图是唐朝消灭国内割据势力之后的版图,基本是继承了隋朝的疆域,只是隋炀帝、隋文帝反击突厥十多年的成果已经付之流水,此时的的唐朝北部疆域萎缩到长城一线,首都长安和华北地区经常受到突厥的威胁,看过电视剧《贞观长歌》的人都应该知道。

贞观22年已经是李世民时代的末期了,这个苦心征战一生的有为君主征服了帝国周边除了高丽以外的所有民族和地区,天可汗至今都被看成是政治完人。他一生最后的征战就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高句丽,因为每个人都战胜不了的好大喜功、居功自傲,太宗李世民在征讨高句丽是过程中含恨而归。

总章是唐高宗李治用过的年号,这时候的唐朝的版图是整个帝国历史上的最大,也是中国汉族封建王朝的最大疆域,不仅继承了太宗留下的衣钵还拿下了李世民死前最后一战未能征服的高句丽,在帝国的最西垂也已经到达中亚的桓罗斯,在这里唐军将于西亚地区冉冉升起的新兴势力阿拉伯交战,史书记载这一站唐朝大将高仙芝率领的2万余名唐军对战十几万阿拉伯骑兵,最终大败而回。

武则天窃夺了李治的江山,确实造成了很大的政治动乱,过好改名为大周之后疆域有所减小,但基本继承了唐王朝哦的主体。再次声明李治绝对不是电影里演绎的那样不堪,他继承了太宗的胸怀和政治手腕,创造了不亚于贞观之治的“永徽之治”是对历史有巨大贡献的有为君主,至于被自己的女人夺走权利只是一个小小的污点罢了。

达到武则天(实际上是等着人家老死)后在此登基的唐中宗终于夺回了权利,不过这时候的唐朝已经大不如从前,尤其是西域地区突厥的一支“

突骑施”的独立,让大一统的西域陷入战乱、奚和契丹等少数民族作乱导致被征服的高句丽死灰复燃,这些都是权利更替中的唐王朝难以改变的,还好唐朝还有一位英明有为的君主出现。

这位君主就是《妖猫传》中的角色唐玄宗李隆基,他的上台成功稳定了唐朝的内乱,并一步步对完发动战争夺回失去的土地,开元年间的唐王朝版图已经基本具备了新中国的轮廓,只是欠缺了青藏高原而已。

李隆基后期的动乱被看做是唐王朝衰竭的开始,从地图上看还是武则天后期的突骑施和奚、契丹等民族在作乱,当然安史之乱消耗了唐朝国力才是主要原因。

上边这张图经常出现在教科书中,其实这是唐朝最屈辱的一张地区,此时的整个西域都已经脱离长安的控制,此时统治国家的是唐宪宗,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中原地区军阀割据,藩镇实力强过于中央政府,而唐宪宗还真的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消灭了这些割据势力重新实现国家一统,只可惜他阳寿太短还没等稳固战果就仙逝了,他的儿子无力控制归附不久的军阀唐朝又回到了割据的局面。

最后这一张是唐宣宗的政治版图对比上一张图就知道这是一位有为之君。宣宗的唐朝距离灭亡仅有几十年光景被称为晚唐,之前还经历了唐武宗的“会昌中兴”,而唐宣宗创造的的“大中之治”很有贞观之治的样子,首先他和自己的祖宗李世民一样受命于危难之际,唐朝基本回到了开创初期的历史版图。这位幼年愚钝被宦官们认为好控制的君主,上台之后立刻展现出继承太宗的胸怀和智慧,不仅稳定内乱、结束割据还屡屡对外用兵,最有名的战果就是击溃了吐蕃帝国,收复了河西的领土,只可惜在他之后唐朝再无有为之君,最终在唐僖宗手中被朱温取缔,唐朝270年江山沉入历史长河,留给我们的依然是无限的波澜壮阔。


兵器世界


在高句丽时唐太宗李世民对李靖这样说:“公南平萧跣,北灭突厥,西伐吐谷浑,唯东之高丽未平,不知意下如何”。李靖李卫公作为唐初最功勋卓著的名将,皇帝对他说的这句话里既表现李靖南征北战的战绩,也可以看出唐初的武力是那样的强盛。



唐太宗时期,名将云集。李靖、李绩、苏定方、薛仁贵、侯君集,包括秦琼、尉迟敬德等等。他们的故事我们也都耳熟能详。就拿那个一人灭一国的王玄策来说,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时任右率府长史的王玄策受唐太宗之命,前往印度访问与唐朝有友好关系的印度玛卡达国的国王西拉迪提亚。王玄策好不容易来到印度后,却发现戒日王已死,王位被阿罗顺那所篡夺。同时,不光是玛卡达国,当时全印度几乎均陷入战乱之中。王玄策等大唐使者一行人还受到阿罗顺那派兵袭击,身陷牢狱之中。后来王玄策冒险越狱,并在戒日王之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帮助下,逃出天竺北上至尼泊尔,王玄策发誓要灭绝印度,以雪使者被杀之耻!在尼泊尔,王玄策与尼泊尔王谈判,以吐蕃王松赞干布的名义(当时松赞干布分别迎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大唐帝国的文成公主为皇后),向尼泊尔借得7000骑兵,同时还檄召临近处各大唐藩属国,外加吐蕃松赞干布派来了1200名精锐骑兵,人马总数接近一万。自命为总管、命蒋师仁为先锋,一路杀回天竺。其后一路凯歌,直到最后真的活抓阿罗顺,把印度又还给了戒日王的后代。本来只是个小世臣,没用朝廷的一兵一卒,就接着朝廷的声势,让这么庞大一个帝国臣服。完成这一壮举之后,回国的王玄策并没有收到很大的重视,不是领导不能慧眼识英雄,因为在当时的高层看来,这并不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我大唐这种人多的事。



唐初基本五年灭一大国,先是东突厥,这个东突厥可是很强大的。隋炀帝和李渊都曾经向他屈服。李世民收拾东突厥的时候,李卫公挂帅,前锋苏凯苏定方只用了三千人就冲进了突厥可汗的牙帐。突厥之后是吐谷浑,除了吐谷浑,唐朝还跟当时强大的吐蕃打了一仗。当时的吐蕃是松赞干布时代,那既是吐蕃最辉煌的时代,也是现代藏族最开始发源、成型的时代。关于这一战的胜负,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说唐赢了,也有说吐蕃赢了。后来文成公主进藏,一直到安史之乱以后,吐蕃一直没有再进犯过中原,从这个事实也可以看出,别管那一仗到底谁赢了,起码吐蕃忌惮了中原几十年。再之后太宗征高句丽的时候,就是开头那一幕,太宗只带了10万了。对比一下当年李世民表叔(李渊和杨广是表兄弟)杨广两次征高句丽的时候,一次80万,一次是一百多万,最后被渊盖苏文打的溃散,因为这一战江山都弄丢了。而唐军过去只带了十万人,甚至还没有高句丽本土的兵多。最后虽然没有灭了高句丽,也沉重的打击了渊盖苏文的嚣张气焰,把高句丽打回了朝鲜半岛。



应该说,唐朝的时代是中华民族最后的一个尚武的时代,最后一个血气方刚的时代。从唐朝以后,我们这个民族就想到了中年,虽然各方面越来越成熟,但是再也没有当年霍去病逐匈奴于漠北、没有窦宪那样勒石燕然的事情了。大家开始一门心思的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北面的荒漠,西面的戈壁,南面的雨林,东面的大海我们都失去了兴趣。


顽主6329


仔细认真阅读西汉历史,独创了许多东西,但之前秦帝国许多好的文化好的制度好的许许多多的东西并没有很好的学习贯彻落实到整个大汉帝国.如秦帝国原有的许多利民利国法律制度被遗弃,原秦帝国原有的农耕奖惩开垦部分制度遭遗弃,特别重要的同车同轨未被很好的贯彻落实到整个大汉帝国,原秦帝国由咸阳至包头的直道(军用高速公路)似乎很少被汉帝国汉朝军队所使用……当时聪明的汉朝军队不可能不知道直道对打击匈奴的重要性及其她的军事意义和重大的国家战略发展的重大意义.既然知道这些按理应该懂得大量的创建直道、使用直道,如右北平方向军民合力通过修建直道向北延伸(扩大版图、增加增大战略纵深、缓冲地区),代郡方向、渔阳方向……均是如此.尤其是包头方向,完全可以以包头为前头堡(军事基地、后勤基地)修建数条或一条直道,(这些直道)与原秦帝国的车轨制度相结合再与各军事基地相配合,相信这些组合将是当时大汉帝国甚至整个世界都较为完美的国家战略发展的战争机器.按照这一构想即便是傻瓜也能打胜仗.更何况战争期间还可以通过瓦解匈奴内部、诱降等等大大提高战争效率.按照这一战略构想全面消灭匈奴根本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反而是如何高效的开垦开发大量新开拓的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以及很好的利用直道贯穿贯通整个西域诸国,将大汉帝国的丝绸、特产源源不断的输送到西域甚至更遥远的地区把黄金白银换回到大汉帝国.(这个时候按照推理聪明的汉帝国的君王应该知道这里藏有一条国家生命线:由大汉帝国的东南一直向北穿过长江、黄河直至渔阳郡修建一条大运河便宜源源不断将南方税粮及各种物资运送至前线,以利于支援前线边疆各种战事.)整个大汉帝国剩下的就是组织全体国民(军民)不断的扩大各工商生产规模进行大量高效的生产,将大量物资特产源源不断运送到全国各地包括西域广大地区.(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大汉帝国本身有条件进行同时为国家长治久安计也必须这么做的一件具有国家民族战略发展的重大意义的大事件一一对西域诸国进行大量移民及对西域汉化教育(同时对匈奴大量俘虏、投降进行汉化教育学耕种等)做这些事一方面为了实现民族大融合推进大杂居小聚居利于社会治安利于社会稳定及安定团结;另一方面便宜谋求国家中央转余各种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视线,以促进提升国家民族凝聚力,以利国家民族的发展.)但是可惜了了,我们这个可爱的、伟大的大汉帝国似乎许许多多的事情都忘了做了.期间也缔造了不少的明主如汉武大帝刘彻、汉宣帝刘询.但是可惜就是没有人没有能够干好这些事。


东东抢夺高地


强汉盛唐,唐朝的军事能力在古代的帝国中十分出众的,这毫无疑问。唐军强大的战斗力,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名将辈出。

从李靖,李绩开始,郭子仪,刘仁轨到李槊,晚唐高骈等,名将一直没有断过。

单李靖一脉,李靖培养了苏定方,苏定方培养了裴行俭,裴行俭又培养了程务挺等等。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有不少顶级名将)

第二,对外战争。

李靖奇袭突厥,帮李世民雪耻;苏定方攻灭百济,讨伐高句丽;裴行俭,郭子仪威服西域,吐蕃;连一个大使王玄策也利用大唐的威望,带着吐蕃,尼泊尔联军灭了中天竺等等战绩。

第三,兵制。

(唐朝府兵制为主)

唐朝的兵制在当时算是十分先进的,唐朝的“府兵制”实行了兵农合一,由折冲府统一训练的体系。既减少开支,又能形成较高的战斗力。

唐军又设了十六卫管理天下兵马。另外还有羽林军,神策军等禁军。

第四,兵器。

(唐朝陌刀兵)

唐朝发明了对付骑兵的重装步兵使用的“陌刀”,唐朝常常骑兵和步兵“刀阵”配合,无往不利。

裴行俭也曾经让陌刀兵隐藏在粮车上,突厥劫粮,被埋伏的陌刀兵杀得心有余悸。

第五,唐朝重武。

(大唐名将李靖)

汉唐都是尚武的时代,士人都是能文能武的居多。能文者不但能上阵,还能把文人的谋略和武勇结合一起,所以名将很多。

包括李靖,裴行俭等等,都有兵法的著作,裴行俭还是草书和隶书的高手,可惜他写的兵法和用人之法的书,被武则天所喜爱,取走以后失传了。


大飞熊ヽ骑士


要说唐朝的军事力量有多强,不说别的,来看看唐朝对外战争的赫赫战绩就知道了。

【文章超长,阅读需耐心】

【历时五小时写完,原创不易,其中如有遗漏万望见谅】

【香茗史馆,专注中国古代史,欢迎关注交流】

唐高祖李渊时期

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至十一月,唐王李世民率军在浅水原大败陇西薛举、薛仁杲父子,夺取陇西,消除关中西部威胁。

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率军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等地,巩固唐朝的北方。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至四年(621年)五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洛阳、虎牢关大败王世充、窦建德军

武德五年(622年)至六年(623年),先后大败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武德七年(624年)八月,秦王李世民用反间计大败进犯中原的突厥的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继位不久,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再次统兵十万进犯,李世民渭水桥边用空城计智退敌军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

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李世民命柴绍与殿中少监薛万均率军攻打梁师都,攻灭梁师都,占领朔方重镇

贞观三年(629年)至四年(630年),唐太宗李世民以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统领十数万大军进攻东突厥,攻灭东突厥,活捉颉利可汗

贞观九年(635年)十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以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以兵部尚书侯君集、刑部尚书李道宗、凉州都督李大亮、右卫将军李道彦、利州刺史高甑生等五人为各道行军总管,经过两个多月的浴血奋战,最终攻灭吐谷浑

贞观十二年(638年)八月,唐太宗派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以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总共率步骑兵5万人进攻进犯的吐蕃,击败吐蕃,吐蕃赞普大惧,率军退出吐谷浑、党项、白兰诸羌,遣使谢罪

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以侯君集为将,进攻高昌国,灭掉了高昌国,光复了西域

贞观十五年641年)十一月,唐太宗命李勣为朔州道行军总管、薛万彻为副总管,率士卒6万、精骑1200人

出击进犯的薛延陀,斩首3000级,俘获5万余人,马1.5万匹

贞观十六年642年),郭孝恪出任凉州都督、安西都护、西州刺史,郭孝恪击退西突厥,乘胜进占处月俟斤所居之城,并一直追至遏索山,收降处密兵众,然后凯旋而归

贞观十八年(644年)二月,唐太宗出兵征讨高句丽,以李道宗、薛万彻等为将,大败高句丽。同年唐太宗以郭孝恪为安西道行军总管,率三千步骑出银山道,夜袭焉耆,生擒龙突骑支。三日后,西突厥大臣屈利啜率援军赶至,郭孝恪又在银山大败西突厥,追击数十里

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以李道宗为瀚海道安抚大使,与李绩等其他几路唐军一起讨伐薛延陀,攻灭薛延陀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三月,唐太宗诏命牛进达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右武侯将军李海岸为副总管,率兵万余乘楼船从莱州渡海进攻高句丽,大小百余战,战无不胜。同年,王玄策灭天竺摩揭陀,俘虏阿罗那顺及其王妃、子女等,俘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二万余

公元648年(贞观二十二年)正月二十五日,唐太宗命薛万彻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右卫将军裴行方为副总管,率三万大军乘楼船战舰从莱州渡海击高丽,双方交战伊始,高丽军即大败溃退。同年,郭孝恪、阿史那社尔等率领唐军攻破龟兹都城,重开丝路。同年,右武候将军梁建方击松外蛮,诸蛮七十部归附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至永徽元年(650年),太宗以高侃为唐军主帅,率回纥、仆骨等部进攻车鼻,

在金山捕获车鼻,其众全部归降

唐高宗李治时期

永徽三年(652年),弓月道总管梁建方、契苾何力等大破处月朱耶孤注于牢山,斩首九千级,虏渠帅六千,俘生口万余,获牛马杂畜七万

显庆元年(656年),程知节(程咬金)任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讨伐西突厥,击其歌逻、处月二部落,斩首千余级

显庆二年(657年)春闰月,高宗任命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燕然都护任雅相、药罗葛·婆闰等人为副将,征讨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西突厥被灭,将西突厥“其所役属诸国皆置州府”

显庆四年(659年),苏定方以少胜多,以八千余人在乌海大败吐蕃副大相达延莽布支十万大军,同年击破西域思结部叛军

显庆五年(660年)三月,高宗应新罗王金春秋所请,以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大军十万人

征讨百济,最终灭掉百济。同年,薛仁贵与辛文陵在黑山击败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将士

龙朔元年(661年)八月十一日,苏定方在浿江大破高句丽军,屡战皆捷,进军包围平壤城。同年,薛仁贵领兵赴天山击九姓铁勒,大败铁勒,擒其首领兄弟三人

龙朔三年(663年),刘仁轨在白江口大败倭军,唐军四战皆捷,焚烧倭国战船四百艘。同年,裴行俭克复庭州

乾封元年(666年)至总章元年(668年),唐高宗李治先以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行军总管,以泉男生之子泉献诚为乡导,后以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发兵进攻高句丽。历时两年,灭掉高句丽

总章二年669年),以陈政为朝议大夫,统岭南行军总管事,率府兵自丰州莆田县南下,平江南蛮僚之乱

咸亨二年(671年)七月初一,高侃率军在安市城击破钳牟岑的残余部队

咸亨三年(672年)十二月,高侃于白水山再败牟岑余部,并将增援的新罗兵击败,俘2000人。

咸亨五年(674年),刘仁轨任鸡林道大总管,东征新罗,攻克新罗重镇七重城

仪凤三年(678年),洮河道行军大总管李敬玄率领刘审礼、王孝杰、李谨行、契苾明、韦待价、王杲、曹怀舜、黑齿常之、娄师德等将领以及18万唐军攻打吐蕃,黑齿常之在夜里率领敢死之士500人袭击吐蕃军营,吐蕃军溃乱,跋地设逃走

调露元年(679年),裴行俭孤军深入,

扼杀西突厥叛乱,次年于黑山大破突厥

隆元年(680年)三月,裴行俭大军在黑山击败叛军,俘虏阿史德奉职,阿史那泥熟匐被部下杀死。唐军回师后,突厥六万骑兵围攻云州,程务挺与代州都督窦怀愆率部将其击败

永隆元年(680年)七月,吐蕃论赞婆、素和贵等人率领三万士兵侵扰河源,黑齿常之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乘夜袭击吐蕃军营,斩吐蕃军首级两千,缴获羊马数万,论赞婆与素和贵单骑逃走永

开耀元年(681年),裴行俭平定东突厥叛乱

永淳元年(682年),黑齿常之率领一万精兵击破论赞婆吐蕃军,烧毁了吐蕃军的粮草储备,缴获了大量羊、马、铠甲。同年,王方翼率军屯兵于热海与西突厥十余万大军发生激战,歼敌7千余人,生擒其头目突骑施等300余人。次年,不战而胜,桑乾、舍利二部投降。

682年(永淳元年),吐蕃入侵河源军,娄师德率军在白水涧迎战,八战八捷

武则天执政时期

垂拱三年(687年),突厥阿史那骨笃禄等侵扰昌平,朝廷以黑齿常之为燕然道大总管,以左鹰扬大将军李多祚作为他的副手,率领大军反击突厥。黑齿常之在黄花堆大败突厥,追逐四十余里,突厥都逃往沙漠以北

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武则天以王孝杰为武威道总管,与左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率兵讨击吐蕃。十月,王孝杰率军进入西域后,击败吐蕃,接连收复安西四镇,并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用汉兵3万人镇守

延载元年公元694年),王孝杰在青海湖附近,大败吐蕃大将勃论赞刃和吐蕃拥立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俀子

久视元年700年),吐蕃大将麹莽布支攻打凉州,唐休璟率军迎击,唐休璟亲自披甲上阵,跃马冲杀,六战六克

长安二年(702年),陈大慈于茂州破吐蕃,四战皆胜

唐中宗李显时期

景龙元年707年),以张仁愿为朔方军大总管、御史大夫,屯边防御突厥。张仁愿到达朔方后,突厥已退兵而去,便乘胜追击,夜袭敌营,大破后突厥

唐玄宗李隆基时期

开元元年(713年),吐蕃、突厥、契丹等部族屡犯北庭、瓜州一带,张守珪率军从蒲昌、轮台两翼进攻,战败后突厥

开元二年(714年),西突厥默啜可汗派遣他的儿子移江可汗、同俄特勤以及妹夫火拔颉利发石阿失毕率领精锐骑兵围攻北庭都护府,郭虔瓘率众固守,设置伏兵,斩杀同俄特勒,石阿失毕携其妻子投降唐朝。同年,薛讷于滦水谷之战先败,后在武街之战大败突厥。同年,郭知运先败后突厥,再败吐蕃。王晙乘夜偷袭吐蕃军营,吐蕃军以为唐军主力赶到,惊恐之中,自相残杀,死伤惨重

开元三年(715年),张孝嵩长驱数千里,攻克数百城,灭拔汗那,威慑大食、吐蕃

开元四年(716年),孙仁献松州大破吐蕃

开元五年(717年)七月初五日,郭知运率军在九曲之地大败吐蕃军,将俘虏献于京师。同年,张孝嵩大败突骑施、吐蕃、大食联军

开元六年(718年),郭知运再次率军攻打吐蕃。郭知运趁其无备,率领轻装骑兵夜袭九曲之地,大败吐蕃军,缴获精甲、名马、牦牛等数以万计

开元九年721年),兰池胡人康待宾发动叛乱,攻陷六胡州,进逼夏州,唐玄宗诏命王晙与陇右节度使郭知运一同平叛。王晙认为单凭朔方军便能平叛,不久,王晙生擒康待宾

开元十年(722)九月,吐蕃围小勃律,其王没谨求救于唐。北庭节度使张孝嵩遣之率蕃、汉马步四千人赴援,昼夜兼进。没谨忙以兵应之,左、右夹攻,吐蕃大败,尽复九城故地,斩杀吐蕃数万众

开元十五年(727年),吐蕃进掠河西地区,攻陷瓜州。唐玄宗调任张守珪为瓜州刺史,智败吐蕃,次年吐蕃大将悉末朗领兵进攻唐瓜州,又被张守珪所败。

同年,王君涣于青海之西击败吐蕃军队。同年,赵颐贞于安西击败吐蕃、突骑施联军

开元十六年(728年),赵颐贞于曲子城再败吐蕃。同年,萧嵩命副将杜宾客在祁连城下与吐蕃军交战,大败敌军

开元十七年(729年),为了打击吐蕃,瓜州都督张守珪与沙州刺史贾师顺各率所部兵马向吐番大同军发起突然袭击。由于行动突然,吐蕃军毫无防范,唐军大获全胜。次年,吐蕃遣使致书求和

开元十七年729年),信安郡王李祎远程奔袭攻石堡败吐蕃,攻克石堡城

开元十八年(730年),王忠嗣率领三百精骑夜袭吐蕃斩敌数千

开元二十年732年)正月十一日,唐玄宗以信安郡王李祎为河东、河北行军副大总管,将其由西北调至东北,率兵进击奚、契丹,大破奚、契丹,俘斩甚众。可突于率残部远逃,其余众流窜山谷;奚酋李诗琐高率5000余帐投降,李祎凯旋而归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由于张守珪伺机主动出击契丹,频频取得胜利,契丹首领屈剌与可突干打算诈降击败唐军。张守珪将计就计派部将王悔去屈剌营帐商量受降事宜,王悔反利用矛盾劝诱李过折斩杀屈剌和可突干,李过折及契丹余部归降唐朝。同年,奚、契丹南侵,玄宗派乌承玼、乌承恩率兵反击,在捺绿山大破入侵的奚、契丹联军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十月,突骑施军侵扰北庭及安西的拔换城。盖嘉运于二十四年(736年)正月率兵出击,于二十六日,大败突骑施军,得胜而归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崔希逸袭吐蕃,破之于青海西。次年三月,吐蕃寇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击破之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八月,盖嘉运率唐军及石国王莫贺咄吐屯及史国王斯谨提两国之兵,协助莫贺达干向碎叶发起进攻,生擒黑姓可汗尔微特勒和吐火仙可汗。同年九月,原隶属于突骑施汗国的西域处木昆、鼠尼施、弓月等部皆率众内附,西域平靖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王忠嗣大破奚契丹联军36部,千里援小勃律败吐蕃大食联军。同年,杜希望攻占吐蕃的新城、河桥等地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萧炅于龙游击破吐蕃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臧希液率领五千唐军击退吐蕃四十万大军

天宝元年(742年),王忠嗣与奚怒皆在桑干河作战,三次将其战败,俘获其大量人马,耀武漠北,凯旋而归。同年,王倕翻过祁连山击破吐蕃渔海及游弈等军

天宝元年(742年)十一月,吐蕃大军进犯陇右地区,皇甫惟明立即率军迎击,在青海大获全胜。十二月二十七日,吐蕃大将莽布支再率3万余人马,与皇甫惟明部交战。唐军先锋骑将王难得率先出阵,与吐蕃赞普之子琅支都交锋。琅支都被王难得枪挑于马下。吐蕃军阵脚大乱。皇甫惟明指挥唐军乘势掩杀,斩获5000余人

天宝二年(743年)四月,皇甫惟明亲自率领兵马自西平郡出发,长途奔袭,推进千余里,攻占吐蕃的洪济城

天宝六年(747年)三月,唐玄宗下诏以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充四镇节度副使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军万人,征讨小勃律。

平定小勃律国之后,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天宝七载(748年),哥舒翰在青海建造神威城,吐蕃来攻,哥舒翰击败之,哥舒翰又在青海龙驹岛建造应龙城,吐蕃因此不敢靠近青海湖

天宝八载(749年)六月,哥舒翰攻陷吐蕃“举国驻守”的石堡城,唐军惨胜

天宝九年(750年)二月,高仙芝击败了朅师国的军队,俘虏了朅师王勃特没

天宝十二年(753年),哥舒翰击败吐蕃,攻占洪济、大漠门等城,占据九曲之地。同年,封常清先灭大勃律,后破播仙

天宝十二年(753年),封常清率军进攻大勃律国(今克什米尔巴勒提斯坦)。进至菩萨劳城(今克什米尔中部一带)时,唐先头部队屡次获胜,封常清欲挥军乘胜追击,这时斥侯府果毅段秀实进谏,认为:“贼兵羸,饵我也,请备左右,搜其山林。”封常清采纳其建议,派兵搜索,果然发现伏兵,唐军大败其众。大勃律此战失利后,被迫归降,封常清率军凯旋。

唐代宗李豫时期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入寇,程元振隐瞒军情不报,导致长安无兵驻守最终失守。郭子仪设疑兵吓退吐蕃,收复长安,平定安史之乱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仆固怀恩反叛后游说吐蕃、回纥、党项、吐谷浑、奴剌等国,聚集三十万军队,掳掠泾州、邠州、凤翔,进犯醴泉、奉天,代宗命李忠臣屯兵渭桥,李光进屯兵云阳,马璘、郝廷玉屯兵便桥,骆奉先、李日越屯兵厔盩,李抱玉屯兵凤翔,周智光屯兵同州,杜冕屯兵坊州,代宗亲自率兵驻守苑中,并命郭子仪率军一万驻守泾阳。郭子仪单骑退回纥,又先后在奉天、灵台大破吐蕃、党项联军,斩首级五万,生擒万人,俘获士女牛马多不胜数

大历二年(767年),吐蕃入侵泾州,郭子仪奉命移驻泾阳。郭子仪在灵州截击吐蕃,斩首两万

大历三年(768年),吐蕃再次入侵灵武,郭子仪率五万兵马屯驻奉天,部将

白元光在灵武击破吐蕃。同时,马璘得知吐蕃入侵,率兵主动迎战,大败吐蕃军。李晟则奇袭吐蕃定秦堡,生擒堡帅慕容谷钟,迫使吐蕃解除灵州之围

大历三年(768年)至大历十三年(778年),浑瑊屡破吐蕃进犯

大历十年(775年)九月二十一日,吐蕃举兵入侵,途经泾州。马璘率军出击,于百里城大败敌军

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继位,吐蕃、南诏组成了号称二十万的联军,趁机进犯剑南,李晟率神策军援救剑南,取道漏天、连取飞越、肃宁等城,横渡大渡河,斩杀吐蕃军一千余人。曲环则率由邠宁、陇右、范阳各镇组成的五千士兵进军,战败联军,乘胜收复七盘城、威武军及维、茂二州,联军被斩首六千级,生擒六百人,“伤者殆半”,而饥寒交迫、陨死于崖谷的达到八、九万人

唐德宗李适时期

贞元二年786年)九月,吐蕃兴兵进犯陇州,李晟派王佖率精兵三千人埋伏在汧城,击破吐蕃军。不久,李晟又派野诗良辅攻占吐蕃摧沙堡

贞元五年(789年),韦皋派遣大将王有道挑选精兵进入吐蕃境内,和东蛮一起,在从前巂州的台登北谷将吐蕃的青海、腊城两节度打得大败,斩杀二千人,生擒笼官四十五人,那投身崖下深谷而死的不计其数

贞元九年(793年),朝廷修筑盐州城,因为担心遭吐蕃偷袭,便下诏命韦皋出兵牵制吐蕃。韦皋便命令大将董勔、张芬从西山出兵到达南道,攻破峨和城、通鹤军吐蕃的南道元帅论莽热率兵前来援救,又被击败,被杀死杀伤了几千人,焚毁了定廉城,共铲除堡栅五十余处。

贞元十七年(801年)至贞元十八年(802年),韦皋率军转战上千里,大破吐蕃,

十万吐蕃军损伤过半,康、黑衣大食等兵及吐蕃大酋皆降

唐宪宗李纯时期

元和十三年(818年),郝玼率兵破吐蕃二万余众,收复原州

唐文宗李昂时期

太和四年(830年),奚族进攻卢龙镇。四月三日,李载义率军将其击破,杀五千余人,俘获奚刺史、县令、大将、首领等二百七十三人,生擒奚王茹羯

太和九年(835年),河西党项反叛,刘沔率兵击破平夏党项,诛杀其首领

开成三年(838年),党项侵扰河西,抢劫屯田区,刘沔征调吐谷浑、契苾、沙陀部族一万名士兵进攻党项,使其没有一名骑兵生还

开成五年(840年),唐武宗李炎继位,回纥趁机入侵天德军,朝廷诏命刘沔率兵据守云伽关,回纥于是退兵。

唐武宗李炎时期

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唐廷发兵三路,北伐回鹘,张仲武指挥卢龙行营军及奚族、契丹族、室韦族军队,在幽州大破回纥那颉啜

会昌三年(843年),李德裕统兵,以石雄为将于杀胡山击溃回鹘乌介可汗,收复阴山北麓,刘沔又击破回纥残兵

唐宣宗李忱时期

大中元年(847年)五月,张仲武出兵深入,大破北部诸山奚,禽酋渠,烧帐落二十万,取其刺史以下面耳三百,羊牛七万,辎贮五百乘,献京师

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率众组成归义军驱逐吐蕃收复瓜州,沙州等地,并遣使者高进达等表函前往长安。

大中五年(851年),先后收复沙州(敦煌)、瓜州(安西)、伊州(哈密)、西州(吐鲁番)、河州(临夏)、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兰州、鄯州(青海乐都)、廓州(青海化隆)、岷州(甘肃岷县)等十一州,派遣兄长张议潭携版图户籍入朝。

唐懿宗李漼时期

咸通二年(861年),张议潮收复凉州。858年至861年,凉州会战破吐蕃。

咸通六年(865年),高骈率军破峰州蛮。次年,进兵收复交趾。

咸通七年(866年),张议潮率军彻底击溃吐蕃,使之裂为百余部落,归义军从此独自支撑西域近两百年

咸通十年(869年)十月至十一年(870年)二月,南诏骠信酋龙领兵围攻成都,唐西川节度使卢陀组织守城,东川节度使颜庆复率援兵解围,击退南诏进犯

唐僖宗李儇时期

广明元年(880年),李可举率兵先后在药儿岭、雄武大败沙陀。同年,郑从谠于河东大败沙陀。


香茗史馆


欢迎关注看鉴君~更多优质内容给你好看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3948310697636746913, "vid": "v02004e70000bccfn7km7fie8i3nlf8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