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年營收11億元的新氧醫美財務報告及中國醫美行業行業洗牌

中國醫美2017年的市場規模達到了1925億元,居全球醫美市場第二位。預計2022年中國醫美市場有望達到4810億元,居全世界首位。

但就在年輕人對醫美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明星們也對自己的整容歷史毫不避諱的當下,醫美行業進入洗牌期——根據企查查的數據,2016年-2019年國內的醫美行業註銷企業數量明顯增多,2018年全年註銷34508家企業。另有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共有2600家醫美醫院倒閉,這其中不乏大中型醫美醫院。

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節後醫美到院訂單量回升緩慢,大部分機構在2月上旬營收受到重創。行業本身陷入亂象泥沼、信任危機、流量焦慮,疊加黑天鵝對線下生意的嚴重影響。醫美行業還好嗎?

深度分析年營收11億元的新氧醫美財務報告及中國醫美行業行業洗牌

2015-2018年中國醫美行業收入擴張近 3 倍

3月23日,頂著“互聯網醫美第一股”的光環登陸納斯達克的新氧公佈了其2019年四季度及全年業績報告。報告顯示,新氧2019年四季度取得營業收入3.58億元人民幣,同比大增95.7%,同時也超過公司之前公佈的業績指引上限;公司非通用準則(Non-GAAP)下淨利潤為8640萬人民幣,同比增長86.5%,淨利潤率達到24.1%。

全年來看,新氧2019年取得營業收入11.5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6.6%;Non-GAAP下淨利潤達到2.81億元人民幣,同比大增247.1%。

優秀的業績表現與醫美整體的烏煙瘴氣對比鮮明,新氧能在行業泥沼中獨善其身嗎?行業又將走向何方?

新氧財報詳解

新氧業務可以概括為“內容社區+醫美電商”的模式,通過內容創作、社群參與以及線上預訂的商業模式吸引用戶和醫美機構,連接供需兩端。

收入組成上,信息服務收入仍然為新氧最主要收入來源,本季度達到2.6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8.2%,佔總收入比例達到74%。信息服務收入的快速增長主要是由於行業整體蓬勃發展,更多的醫美機構增加了他們在新氧的廣告投放預算。

預約服務收入本季度為9370萬元,同比增長67.4%。預約服務收入的增加主要是由於季度付費用戶增加導致。本季度新氧付費用戶數達到18.8萬人,同比增長50.8%。

除付費用戶數量快速增加外,公司在其他經營數據上也呈現持續上升趨勢。公司四季度移動端月活躍用戶數達到367萬,同比增加119.8%,較上個季度環比淨增加25萬人。

在平臺協助交易金額上,新氧本季度首次單季超過10億元人民幣,達到10.78億。平臺總交易金額的持續提升,也說明新氧在互聯網醫美平臺方面的優勢地位得到持續鞏固。

除了在收入及經營數據上表現不錯,不得不說新氧絕對是一家很能賺錢的公司。

在公司收入及整體經營規模均實現大幅提升的情況下,公司在盈利水平上絲毫沒有減弱。公司四季度取得毛利潤3億元人民幣,毛利率高達83.7%,保持穩定;Non-GAAP下淨利潤為8640萬人民幣,淨利潤率為24.1%。

新氧2019年全年平均淨利潤率為24.4%,遠高於2018年的13.1%。可見新氧在實現規模快速增長的情況下,並沒有以犧牲利潤為代價,這也充分體現了公司經營效率的提升。

新氧2019年總經營費用為8.08億元人民幣,經營費用率為70.1%,低於2018年的77.2%。值得注意的是,經營費用中佔比最大的銷售及市場費用2019年為4.7億元人民幣,同比上漲53.4%,低於公司收入增速的86.6%。這也就意味著,公司在用戶拉新及維護的投入及收入產出效率上得到了提升。

整體來看,新氧的收入、淨利潤、促成醫美服務交易總額、移動端平均月活用戶數、付費用戶數、付費醫療機構數、訂閱信息服務的醫療機構數等關鍵數據都在增長。從財報本身來看,交了一份令資本市場滿意的答卷。

深度分析年營收11億元的新氧醫美財務報告及中國醫美行業行業洗牌

鄭爽公開承認整容


然而,過去的一年,財務表現不錯的新氧過得並不輕鬆。

從內部看,上市不到一年,COO、CMO離職。從外部看,亂象叢生更是醫美行業的系統性風險。而新氧也無法擺脫行業的陰影。

去年7月,新京報披露了新氧平臺上存在一系列亂象:醫美機構線上低價引流,卻拒用戶驗藥;醫美機構線下私售違禁藥;假日記案例分項目、是否獨家標價;線上代運營可代寫“醫生問答”;模特模擬“術中恢復過程”以假亂真等。

對此,新氧官方回應稱,第一時間對涉事機構進行下架,並對相關賬戶和日記進行封禁,未來醫美日記將上線人臉識別技術,進一步提升平臺審核能力。

而行業亂象也自然引來了監管問題——去年8月27日,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召開醫療廣告專題培訓會,聯合上海市衛健委等部門整頓醫美廣告市場,直接觸動行業敏感神經,受此影響,兩天後新氧股價應聲跌去1/3,同一天其發佈Q2財報,財報亮眼卻又經歷股價大跌,連續幾天徘徊在低位。

行業洗牌時刻

中國的現代整形手術起始於1929年,當時上海出現了國內第一家整形外科門診。1997年,美容整形醫院伊美爾成立,這標誌著民營醫療開始進入整形美容市場,隨後醫美行業踏上了擴張之路。

2008年,全球最大的玻尿酸生廠商之一、中國本土品牌華熙生物在港股上市(退市後它於2019年11月於科創板上市)。2013年,首家民營整形美容外科醫院華韓整形上市。此後伊美爾、美萊等醫院也開始加速線下擴展,醫美行業正式進入發展期。2015年,受社交媒體、國際消費文化及審美文化影響,消費者數量及需求進一步提升,醫美市場異常火熱並進入爆發性成長期。

然而,多年來的無序發展和市場的高度分散,也使得醫美市場出現了消費者與從業人員在項目、溝通、服務等環節不匹配的情況。目前,醫美市場的增速已出現緩慢下滑。

增速的放緩並不是從業者面臨的最關鍵問題,層出不窮的醫美亂象才是威脅醫美行業發展的“毒藥”,這具體表現在:

  • 水貨、假貨在黑診所、一些網絡平臺社交平臺充斥,不僅引發低價競爭,還給消費者造成了安全隱患;
  • 黑機構無證營業或者經營超出業務範圍以外的項目,引發定價混亂和過度醫療;
  • 部分醫美“醫生”無證行醫,他們多被黑機構聘用,培訓時間有時僅為兩週至兩個月;
  • 部分醫美醫院和診所為獲利進行虛假營銷、誇大效果,損害醫美行業整體誠信;
  • 部分渠道謀求高抽成,被抬高的醫美產品和服務價格打擊了消費者的消費積極性。

2017年,國家衛計委等七部委曾嚴厲打擊非法醫療美容,建立“黑名單”制度,隨後全國多地也制定了相應的地方規定,醫美行業的准入門檻也有所提高。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醫美行業的非法經營、安全風險等依然是影響其良性發展的掣肘。

深度分析年營收11億元的新氧醫美財務報告及中國醫美行業行業洗牌

2019年2月,央視曝光醫美行業亂象

而亂象之外,醫美行業還面臨一個大難題——獲客營銷。

從成本結構來看,獲客營銷的佔比最高,達到30%-50%,這一成本還在不斷上升。

醫美機構的營銷方式包括傳統廣告、互聯網平臺以及機構導流等三大類。其中:

  • 醫美機構在傳統廣告形式花費最高,約為60%-90%,然而受ROI(投資回報率)影響,這部分預算持續降低。
  • 互聯網平臺導流,花費佔比為10%-40%。該類平臺ROI相對較高,營銷形式多樣,受到年輕人群歡迎,預算在持續上升。
  • 而美容院及KOL轉診(機構導流)等方式,大多按單次消費計費,佣金比例通常高達30%-70%。美容院轉診因溢價較高,且人群年齡偏高,因此正在逐漸淡化。

不少醫美機構長期形成的經營邏輯往往是這樣:先通過推出低價的項目和產品,足量的廣告鋪開撒網,去獲取大量的客戶。隨後銷售跟進,通過1V1單聊的方式,讓消費者試用低價的產品和服務。

之後再瞄準目標消費者,推出針對性的高客單價項目,希望通過少數人的高額消費來獲取利潤。

這就使得大量的“成交”建立在層層推銷誘導的基礎上。久而久之,消費者的信任感就消失殆盡,從而讓後續獲課難度越來越大。

當然,這也是手握流量的互聯網巨頭進入醫美行業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