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前期投降的人基本没事,后期于禁投降关羽却遭到曹丕蔑视?

李振亚love


在那個時候,投降不是恥辱,但問題是于禁投降叩頭乞饒,這才是他遭到侮辱的根本原因。曹丕在曹操陵墓中刻上于禁叩頭這個畫像,叫他進去反思,就是針對這一點。其實不要說三國時代對投降的事沒那麼在乎,在宋朝前期,都沒有後來理學那樣關注投降氣節的,那是宋明以來漢人屢受外族欺壓之後產生的意識形態,用於培養民族主義精神,有得有失,漢人之所以得以保全並最終恢復,得益於此,然而過分糾纏氣節以至不知進退沒有靈活態度,亦因此。實際上,還是老祖宗的話,中庸為佳,勿走極端。


TonyDeng


我觉得于禁是个特例、主要是于禁在曹魏中的地位,外姓武将第一梯队,左将军,假节钺——说他是五子良将之首都不为过!

于禁从209年起已经是被放在后方当成精神领袖一样的存在了。前期战功多的说都说不完,而且此人在军中威望极高,只带贴身十几骑就能平定叛乱,无人不服。他是曹操亲自从士兵中一手提拔起来的,30多年深得曹操信任,在樊城之前可以说曹魏几乎难找出一位比他水平、功劳都高的将领。

根据东汉到曹魏期间,四方将军和四征将军位次演变的粗略考察,可得在魏王公时期,四方将军和四征将军是同一级别;襄樊战役,左将军于禁和征西将军曹仁在将军号上等量齐观。曹仁的才能以及战功当然我也肯定,但是毕竟曹家自己的班底,擢升有天然优势。而于禁凭一个外姓武将的身份,能获得这样的地位,第一、也说明了其个人能力之强、第二,也说明了曹操对于他的恩情之深!

就这么一位将领,投降关羽,其分量可知! 你可以想象,如果关羽荆州之败后,没有败走麦城,而是直接在荆州率部投降了……你认为对蜀汉是什么打击?!这远远不是失去一个战略要地,损失兵员的问题,而是可以代表三国一方势力的精神象征,投降对方的问题,是整个国家的精神,尊严受到严重打击的问题!

如果要说到,投降时代差别,我觉得也是有的——我们可以看到初期,不论是曹操“付之一炬”的故事,还是关羽投过曹,大家都OK的,相当能包容。

首先,因为当时大家处于事业草创期,不论对于动摇的员工,还是竞争对手。大家都相当包容。因为那种时候,如曹操所说,他自己也不知道最后能够成功!大家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着你干,也不知道你公司最后能不能上市,最后能不能得到分红。作为员工,看着你这老板好像不行啊,动摇一下,可以理解,曹深谙此道。而作为竞争对手更不用说了,早知道最后是你来垄断市场,我当初就不跟你竞争了嘛,我就跟你合作了嘛……

其二,而那个时候,曹,刘直接领导全局,为战局负主要责任。所以处于劣势的时候,曹的部下动摇了,跟对面通了信,或者刘备给打散了不知道逃到那里,那么关羽投曹,你能怪谁呢?

可是后期就不一样了。曹、刘上市了,给你们也分红了,CTO、CIO、CFO、CMO给你当着。业内都知道你这个人就代表着这个公司的技术核心,结果关键时刻CTO跳槽了,我特么股价都跌了...🤣你说你对得起老板吗。于禁作为一个外姓派系的,假节钺,左将军,至高荣誉,这个时候你投降,可就太对不住曹操的恩情了





-洛林


于禁投降后被人鄙视,主要是因为虞翻故作清高,以及曹丕的性格过于狭隘。笔者认为于禁是一个非常可怜的人,作为曹操最早的武将之一,于禁为曹操征战了三十多年。史书记载于禁为人坚毅稳重,曹操早期创业的时候经常遇到困难,于禁多次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为曹魏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这样的一位功臣武将,却在晚年因为战败被俘,遭到了天下人的耻笑,最后还被曹丕羞辱而死。以于禁对曹魏的功劳,曹丕将于禁羞辱致死,实在是过于刻薄了。

于禁的功劳

于禁是曹操创业早期最重要的武将之一,曹操平定兖州的时候,于禁多次统帅军队作战,为曹操平定黄巾军和安定兖州的局势立下了极大地功劳。曹操进攻陶谦的时候,于禁又带兵攻占了广威,因为战功被曹操封为都尉。

曹操和吕布、张超作战的时候,于禁带领军队多次攻克敌寨,曹操早期能够创业成功,于禁的功劳十分巨大。曹操讨伐张绣失败后,曹操手下的军队大多溃散,只有于禁的军队军容整齐。这时候曹操手下的青州兵趁机四处劫掠,于禁一面带领军队平定青州兵,一面带领军队击退张绣,事后曹操封于禁为益寿亭侯。

于禁兵败被俘虏

官渡之战时期,于禁自愿作为前锋作战,率领两千人渡河作战,曹操对于禁的勇气非常赞叹。后来曹操对将领朱灵不满意,想要派人夺取朱灵的兵权,又害怕朱灵趁机叛乱。因为于禁一直坚毅稳重,曹操派遣于禁去朱灵的军营,朱灵果然交出了兵权。

关羽进攻襄樊的时候,曹操因为于禁一直领兵有方,派遣于禁前去支援曹仁。于禁的军队到达襄阳后,襄阳地区连续下了十几天的大雨,洪水淹没了于禁的军队,于禁被迫向关羽投降,关羽将于禁关押到了南郡。曹操听说于禁投降后非常的沮丧,他感慨的说:于禁跟随我多年,为什么遇到大事的表现,反而还不如庞德。

于禁晚节不保

三国时期武将投降非常的正常,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大部分都是投降过来的。关羽也曾经被曹操俘虏,赵云曾经是公孙瓒手下的将领,这些人都没有被人嫌弃。然而于禁投降之后,却遭到了东吴虞翻的冷嘲热讽。

于禁投降关羽后不久,东吴就攻占了荆州,于禁也被送到了东吴。当时孙权已经向曹丕称臣,因此孙权对于于禁十分的尊敬。孙权手下的大臣虞翻非常延误于禁投降的行为,虞翻多次在公共场所羞辱于禁,甚至劝说孙权杀死于禁,于禁遭到了极大地精神打击,等到他回到曹魏的时候,须发都已经变白了。

于禁之死

实际上在孙策横扫江东的时候,虞翻也曾经劝说王朗投降,虞翻自己就是一个投降派,却来羞辱投降的于禁,笔者在这里只想说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后来孙权将于禁送到了魏国,于禁看到曹丕后泪流满面,曹丕让于禁改天去参拜曹操的陵墓。

于禁到达曹操的陵墓后,发现陵墓内画着于禁跪地求饶,庞德宁死不屈的连环画。于禁受到了极大地羞辱,最终在不久后病死。于禁为曹魏立下汗马功劳,兵败不得已投降关羽,晚年却落得这样的下场,曹丕的行为确实有些刻薄。

总结

三国前期投降的将领数以百计,却都没有受到羞辱,反而能够得到重用。这主要是因为三国前期诸侯们都在创业时期,需要人才的辅佐帮助,因此这些人才不管是不是背主求荣之人,只要有能力仍然能够得到重用。而于禁投降的时候,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三国的统治者们不再需要招揽人才,而是需要为手下的官员树立忠君爱国的典范。于禁作为一个投降的将领,自然被这些君主们拿来抓典型,最终成为了曹丕稳固君权的牺牲品。


史海泛舟摆渡人


三囯前期,属于群雄混战。那时候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就连曹操,在兖州被吕布所袭时,也生出了去投袁绍的心。

所以,良禽择木而栖。君择臣、臣择君的事,屡有发生。曹操麾下,史称五子良将的,除于禁、乐进之外,余者张辽、徐晃、张郃三人皆为降将。而在名臣择主而事的大争之世中,这也很正常。

但有一点,曹营中的降将,在降曹之前,要么是旧主败亡,如张辽。或者平庸不堪辅佐,如徐晃。要么是在叧一阵营不能施展才能,受歧视诋毁,如张郃。

况且,虽诸侯混战,但天下共主仍为汉室,而曹操身为汉相。故而,于价值观上看,降曹,不算降敌,反而是弃暗投明。

而于禁与张辽张郃等不同!于禁早年就追随曹操,从未受猜疑,亦未受冷遇,一直恩信有加,待遇极隆,且常受重任。这样的人物,在旧主没有败亡之下,是只能效死尽忠而不能降敌的!

三囯古人价值观,允许择主而事,但绝不是能容忍反复择主。恰恰,又极度鄙视背主之贼的。就像于禁这样受尽恩遇的重臣,只要曹操不败亡,那是只能效死而绝不能背叛的。

就如关羽之降曹操,乃因刘备已生死下落不明在先,直接言明己之志向,毫不掩饰,若得刘备音信,必去追随。而曹操所给予的恩宠待遇,则必立功而报效。这就是三囯时代价值观。

所以,于禁如果不降,让关羽收押着,或者杀了,那么名节不亏。幸而不死,仍是英雄。降了,那就必定要背上洗不掉之耻辱了。

图来自网络


风去了无痕D


投降有择木而栖,有弃暗投明,有卖主求荣,有苟且偷生。你看看于禁属于哪一类?于禁的投降显然是属于苟且偷生。

于禁原来在鲍信当手下的时候,就与曹操相识,219年于禁战败,曹操感叹道我与于禁相识三十年,说明什么?说明曹操和于禁在30岁英年之时,就认识了,曹操重用于禁30年,官至左将军假节钺,人臣位极,于禁没有任何理由选择投降。元朝史学家郝经评价于禁是“不义”,评价的非常准确,古人认为“不忠为耻”,曹操当时为汉朝魏王,于禁的投降就是不忠,与汉末三国其他人投降性质完全不同。

另外曹丕的性格确实是有点小心眼的,加上于禁为官一生,以严毅著称,恐怕与其他人的人际关系并不是太好,曹丕最后羞辱于禁是必然。


曹老师xixi


公元219年7月,关羽命糜芳与傅士仁镇守后方后,他认定安排妥当,于是集齐荆州大军围攻襄阳与樊城。当时关羽意在樊城,于是大军不断对樊城进行施压。镇守樊城的将领曹仁抵挡不住,于是向曹操求援。曹操得知情况后,当即命于禁率领七路大军赶来支援樊城。由于于禁将营地设在低洼处,当时荆襄地区又正直秋雨连绵时,关羽见此情形,当即引汉水淹七军,最终关羽于阵前斩杀庞德,逼降于禁,威震华夏。

于禁在投降蜀汉后不久,就因为关羽败走麦城而来到东吴,后来孙权又将于禁交还给了曹魏。此时曹操已经去世,曹丕继位魏王,曹丕见于禁归来后,先是以洪水暴发导致战争失利为由,赦免了于禁的罪名,更是为于禁恢复了官职。只不过在此之后,于禁的遭遇就急转直下,他被曹丕安排去高陵祭拜曹操,而曹丕在于禁到高平陵之前,就已经预先在陵中画有于禁战败投降,而庞德不屈被关羽斩杀的图画。于禁见到这幅画后,心中羞愧而死。

后世司马光评价曹丕的这个行为时,认为曹丕可以废于禁为庶民,将其诛杀,但将其侮辱致死不是帝王所为。当后世在读这段话时,或许认为曹丕心胸狭窄,但实际上,大家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于禁因为投降,要被废为庶民,或者被杀。那在当时,投降到底是多大的罪责呢?

汉武帝时期,李广的孙子李陵善于骑射而被汉武帝重用。后来李陵率领五千将士出征,却不幸遇上了匈奴单于的主力。李陵并没有惊慌,而是命令将士以大车为营,众人以持戟盾为阵,以弓弩还击匈奴。由于三军齐心协力,此战不仅将匈奴击退,李陵更是几乎射杀了单于。只可惜匈奴人多,李陵最终被打得仅剩下十几个人,无奈之下,李陵只能投降。后来李陵因此受到诬陷,他的全族被杀,下场惨淡。而在汉朝的律法中,确实有作战不力投降,全家诛族的规定。因此于禁投降敌国,曹操和曹丕按规定是可以诛杀于禁的。

笔者认为,于禁为了手下将士的性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名节而委身投降敌国,本应得到赞扬,只可惜曹丕的心胸太过狭隘,再加上孙权的故意挑唆,造成一个忠臣名将就此陨落,实在令人感到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