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起兵时,萧何名望更高,为何众人却拥戴刘邦当老大?

Q6girl


在我的印象中,总认为秦始皇的年龄要比刘邦大许多,然而历史上的刘邦(前256~前195年)实际比秦始皇(前259~前210年)只小3岁。

但两人的社会地位却相差悬殊。

秦始皇13岁继承皇位,22岁时亲政,此时刘邦还是个街头混混。

大约又过了5年的时间,由于刘邦和街面人们混的很熟,有点小人缘,随后被秦廷任命为泗水亭亭长(管理十里范围片长之类的小官)。

刘邦这人志向高远,不满足于“朝九晚五”沉闷的生活。



有一次,他看到秦始皇在豪华车队和仪仗士兵簇拥下出巡,羡慕之情油然而生,脱口说道:“大丈夫当如此也!”

刘邦的言外之意就是,“将来我也要这么高调,我也要做老大”

刘邦一直在寻找机会和制造机会当老大,比如,有一次刘邦接到上级命令,要他押送犯人到骊山服劳役。

刘邦平时喜欢喝酒,估计这次执行任务时醉意朦胧放松了警惕,犯人走到半路就跑了一半儿。

刘邦心想,等到达骊山估计剩不下几个人了,与其这样,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呢,于是说:“剩下的犯人你们都跑吧,官府追究下来我为你们抗雷!”



当刘邦说出让剩下的犯人跑路时,犯人们都惊呆了,感动之余都很佩服刘邦的胆量,一个朝廷命官,做出如此举动,非常人能做到。于是纷纷表示愿意追随刘邦芒砀山落草为寇。

刘邦一听心中暗自高兴,他等的就是这种结果,于是带着众人向芒砀山进发。

在行进的路上,刘邦为了让这些人死心塌地的跟随自己,上演了一幕“斩白蛇”的戏码。

原来走到半路的时候,走在前面的人遇到了一条大蛇拦路,刘邦此时喝的有点醉意朦胧,于是对众人说:“大家躲远一点,别溅一身血”。

众人躲得远远的。



过了一会,刘邦喊众人出来,大家一看,大蛇被斩成两段。

一行人再次上路,等走了一袋烟的功夫,有一位老太太哭着寻找儿子,他说自己是“小白龙”的母亲,她儿子小白龙被赤帝的儿子斩成了两段。

不用说,众人明白了眼前的刘邦就是赤帝的儿子,众人对刘邦有异相,是天之娇子深信不疑,于是死心塌地跟随刘邦。

以上只是刘邦制造的噱头,无非是为以后造反当老大铺路。刘邦蛰伏芒砀山,等待机会再次降临。

上天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机会再次降临刘邦的头上。




公元前209年,秦朝末年爆发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这犹如一颗火种投进了炸药桶,反秦起义军风起云涌。

此时秦朝的官吏萧何看准了时机,也想捞取更大的政治资本。当时萧何只是一个管理法律的文书,是秦朝底层官吏。

萧何心想,如果能推翻秦朝,我以后的职位肯定比现在高。我撺掇沛县县令也造反。到时候造反成功了,我可以上位。如果失败了,有县令前面抗雷,大不了我跑路。

用小的代价博取更大的功名,这个合算。于是萧何前去撺掇县令造反。

萧何算盘打的很精,但县令也不傻。他直接拒绝了,不想做出头的椽子。



萧何见事情挑明了,如果县令告密,萧河就死定了,为了自保,萧何一不做二不休把县令杀死了。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事已至此,萧何只有找到带头人造反才是唯一的活路。

这时候他想起了逃亡芒砀山的刘邦。于是派人去山上找来刘邦。

刘邦带着众兄弟下山来见萧何,共商反秦一事。

事后我们得知,刘邦做了沛县起义的首领,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萧何的名望比刘邦要高,为何众人拥戴刘邦当老大呢?

原来刘邦能做老大是萧何极力撮合的结果。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萧何明白,不是所有人能当老大这个角色。造反可不是闹着玩,首先没胆量的不能做老大。




萧何清楚自己几斤几两,如果让自己写个法律文书,打打官司告告状,这个没问题。

假如让自己带有众人造反就差强人意了。萧何清楚,历朝历代文人只能当军师做不了皇帝。

比如李斯的文采比谁都好,名望也不低,他不适合当皇帝,只适合当秦始皇的谋士。

这就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道理。不能当栋梁,就当檩条好了。

况且此时造反当老大也并不意味着将来就当皇帝,当时变数很大。

萧何比谁头脑都聪明。审时度势认为只有刘邦适合当老大。因为刘邦胆量最大,说难听点就是有点“二百五”,一撺掇就上劲的主。

萧何想到此于是对刘邦说:“刘哥,这个老大非你莫属”。




说实话刘邦很想当老大,但他还是做出一种高姿态说,“我能力有限,还是推举别人吧”。

此时有人提议推举萧何当老大。

萧何为了防止刘邦推辞,于是提出二人用抓阄来决定谁当老大。

萧何写了两个纸条,说,两个纸条分别写着“当”或“不当”,抓住当的就是老大,抓住“不当”就不是老大。

萧何写好阄后揉成团,对刘邦说,“我写的阄,刘哥你先抓吧”。

刘邦没想那么多就抓了一个阄,剩下的一个萧何拿了过来。

萧何走到刘邦面前说,“刘哥,看看上面写的什么呢?”



刘邦展开一看,上面写着一个“当”。萧何笑笑,说,“真乃天意也。”

既然你这个是当,我这个就肯定是“不当”了。说完这些,萧何把手中的阄扔到嘴里嚼了嚼咽了。

随后刘邦“合情合理”做了老大。

亲们看出萧何的诡计了吗?萧何实际是骗了刘邦,这两个阄上面都写着“当”,也就是说,刘邦抓哪一个都是“当”老大。

这是萧何不想当老大的办法。如果萧何相当老大就不会用这个办法了,他可能用贿选的办法当老大。

我真不明白到底是萧何骗了刘邦还是成全了刘邦,也不知道刘邦是真傻还是故意装傻。反正二人彼此成全了各自的事业,萧何以后做了汉朝的丞相,刘邦开创了300年的大汉基业。


秉烛读春秋


沛县起兵,萧何威望更高,众人却拥戴刘邦为老大的原因?个人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刘邦交际广泛,能得人心

刘邦出身流氓,自幼深受游侠之风熏陶,好吃懒做,不热衷于从事生产,却喜欢广交朋友,刘邦凭借讲义气和爱打抱不平,跟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有交往,成为当地黑白通吃的头面人物!

刘邦的岳父吕公也是当地的名门望族,结交广泛,有强大的人脉关系

二、萧何担心大事不成,株连九族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自古以来,造反都是一件风险极高的一件事,成功的概率很低,尤其是底层农民的造反,成功的案例基本没有。造反一旦失败,作为造反的领头人物,往往结局悲惨,甚至会被诛杀九族,胁从追随者却多数能保存性命。

萧何作为沛县的头面人物,家大业大,一旦造反失败,损失惨重,自然不愿意挑头冒这么大的风险,所以采取跟随的方式自保!

三、刘邦释放了一批奴役,被释放的奴役对刘邦感恩戴德

刘邦因押送劳役耽搁了时辰,刘邦一不做二不休,释放了全部劳役,愿意逃跑的逃跑,不愿意逃跑的跟随刘邦逃到芒砀山落草为寇,做了强盗,这一批人和萧何、樊哙、卢绾等共同组成了刘邦的造反班底!






顺势而为2020


说是大家推举的,但刘季想要,谁争得过他?一大群亡命之徒都看刘邦脸色行事,官职大有什么用?有兵才是王!

而且都认为刘邦是农民一个,那就大错特错了,刘季虽然比不得项籍,但也不是一般农民可比的,刘家绝对是大地主级别的。

根据《史记·功臣侯者年表》,有22名舍人被封侯,所谓舍人就是门客的意思。

广平侯薛欧

以舍人从起丰,至霸上,为郎中,入汉,以 将军击项羽、钟离眛功,侯,四千五百户。

博阳侯陈濞

以舍人从起砀,以刺客将,入汉,以都尉击 项羽荥阳,绝甬道,击杀追卒功,侯。

舞阳侯樊哙

以舍人起沛,从至霸上,为侯。入汉,定三 秦,为将军,击项籍,再益封。从破燕,执韩信,侯,五千户。

成侯董渫

兵初起,以舍人从击秦,为都尉;入汉,定 三秦。出关,以将军定诸侯功,比厌次侯,二千八百户。

费侯陈贺

以舍人前元年从起砀,以左司马入汉,用都 尉属韩信,击项羽有功,为将军,定会稽、浙江、湖阳,侯。

都昌侯朱轸

以舍人前元年从起沛,以骑队率先降翟王,虏章邯,功侯。

武彊侯庄不识

以舍人从至霸上,以骑将入汉。还击项羽,属丞相宁,功侯,用将军击黥布,侯。

魏其侯周定

以舍人从沛,以郎中入汉,为周信侯,定三秦,迁为郎中骑将,破籍东城,侯,千户。

平侯沛嘉

兵初起,以舍人从击秦,以郎中入汉,以将 军定诸侯,守洛阳,功侯,比费侯贺,千三百户。

鲁侯侯涓

以舍人从起沛,至咸阳为郎中,入汉,以将军从定诸侯,侯,四千八百户,功比舞阳侯。死事,母代侯。

昌武侯单宁

初起以舍人从,以郎中入汉,定三秦,以郎中将击诸侯,侯,九百八十户,比魏其侯。

高苑侯丙倩

初起以舍人从,入汉,定三秦,以中尉破籍,侯,千六百户,比斥丘侯。

东茅侯刘钊(此人极可能是刘邦的宗亲)

以舍人从起砀,至霸上,以二队入汉,定三秦,以都尉击项羽,破臧荼,侯。捕韩信,为将军,益邑千户。

斥丘侯唐厉

以舍人从起丰,以左司马入汉,以亚将攻籍,克敌,为东郡都尉,击破籍武城,侯,为汉中尉,击布,为斥丘侯。

台侯戴野

以舍人从起砀,用队率入汉,以都尉击籍,籍死,转击临江,属将军贾,功侯。以将军击燕。

辟阳侯审食其

以舍人初起,侍吕后、孝惠沛三岁十月,吕后入楚,食其从一岁,侯。(审食其不是等刘邦称王后才去伺候吕后和刘盈,而是作为刘家的家仆,受命服侍吕后和刘盈)

蒯成侯周緤(此人对刘邦的感情是家仆对主人,这种感情非刘邦临时起兵能培养出来)

以舍人从起沛,至霸上,侯。入汉,定三秦 ,食邑池阳。击项羽军荥阳,绝甬道,从出,度平阴, 遇淮阴侯军襄国。楚汉约分鸿沟,以□为信,战不利,不敢离上,侯,三千三百户。

朝阳侯华寄

以舍人从起薛,以连敖入汉,以都尉击项羽,后攻韩王信,侯,千户。

猗氏侯陈速

以舍人从起丰,入汉,以都尉击项羽,侯,二千四百户。

宁侯魏选

以舍人从起砀,入汉,以都尉击臧荼功,侯,千户。


长岛男爵


以我的看法来解释下这个问题吧,首先说一下关于刘邦和萧何的民望谁高这个问题吧。首先,萧何当时是功曹,是沛县县令的左右手,而起义之前的刘邦在未逃亡之前是泗水亭长,级别比萧何低了个档次。而因为押送刑徒犯人逃跑的原因,刘邦就直接把所有犯人一起释放了,然后跑到山里躲着了。总所周知,秦朝的法律是极其苛刻的,光是肉刑都有一大堆,如果不是萧何和曹参打掩护的话,估计老刘早就全家凉凉了,哪有后面的汉高祖。而老刘大家都知道,是个流氓。但是流氓这个词语在那个时候叫做轻侠,在战国时期,轻侠的地位都还是蛮高的,这一点你从战国四君子就能看出。而轻侠在那时是很有人缘和社会地位的,而作为游侠出身的老刘就有着游侠的特性,豪爽而且善于收买人心。这一点是一个领导者创业阶段最需要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手段。而萧何作为顶级谋臣,他能很好的看出一个人的优缺点,他能看出老刘的潜力自然也能看出自己的不足。所以他一直要求老刘上台,也是出于这方面的原因。


有熊白式


因为当老大所冒的风险其实最大,那个时候谁都不知道能不能推翻秦朝,像萧何和曹参这样的聪明人自然会想着给自己留一条退路,赢了,他们也能荣华富贵,输了,要砍头先砍刘邦的,他们大可摇身一变,跟着新东家跑。

刘邦比起他们来也更有冒险精神,反正都穷,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赢了就发达了,败了不过赔一条命而已。




钱钱他爹


什么样的人能当老大呢?

第一要会演戏,第二要脸皮厚,第三要胆子大,这三方面,刘邦条件都具备。

会演戏



当年,刘邦干泗水亭长的时候,押送的犯人跑了一半,按照秦朝律例,犯人逃脱,押送者斩!横竖是个死,刘邦索性把犯人都放了。

结果,有十几个犯人觉得刘邦够意思,就留了下来,愿意跟着刘邦混。这时候,刘邦上演了一出斩白蛇起义。

这个桥段大家耳熟能详了!其实,这是刘邦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闹剧。



男主角是刘邦,女主角是老奶奶,道具是一只剑和一条倒霉的白蛇,十几个犯人是观众。

这个老奶奶是刘邦隔壁家的五婶,刘邦给了她五两银子,让她帮忙演个戏。刘邦把台词本给了五婶,还与她反复演练了好几遍,什么时候出场,什么时候哭,说什么话,练的滚瓜烂熟。

剧情回顾:这些犯人跟了刘邦之后,刘邦故意让其中一个犯人前面探路,犯人突然折回来了,说前面有条白蛇(注意这条白蛇就是老奶奶放的)。



刘邦拔了剑,快步赶上前去(为什么这么快,因为他担心蛇跑了)。众人跟着刘邦跑了过去,幸好白蛇还在,刘邦抽出宝剑,刷的一下,把蛇头斩了下来。

众人继续往前走,这时候女主角(老奶奶)出场了,边哭边念台词,你为什么杀了我的儿子啊?他可是白帝之子啊!如今被赤帝杀了,我可怎么活啊!

众人一听,朝刘邦倒头就拜,大哥啊!原来你是神仙的儿子啊,我们愿意誓死效忠你!

斩蛇起义就是这么来的!

脸皮厚

当年吕太公过六十大寿,大摆宴席,远近有头有脸的人都来了,刘邦没头没脸,但他脸皮厚,跟着众人屁股后面进来了。



来吃饭是要随礼的,但来的人实在太多了,有上一百的,有上五百的,还有上一千的,后来管家规定,凡一千以上的,才能在堂屋就坐,其他的人只能在院子里坐席。

刘邦来了,喊了一声,随一万,记账的正是萧何,他与刘邦很熟悉,平时经常一起喝酒吃饭打麻将,他知道刘邦没这么多钱,但是他还是让刘邦进去了堂屋。

刘邦这脸皮够厚的!

刘邦这个“一万”虽然是个空头许诺,不过,十几年后,刘邦返还了几千倍的利润,刘太公真是好眼力!



胆子大

沛县县令见秦朝各地纷纷起来闹革命了,他与萧何、曹参商量,是不是咱们也得随大流啊,要不革了咱们的命可咋整。

萧何和曹参表示支持,但是起义军人数太少了,萧何建议把刘邦拉过来,他听说刘邦已经有了一百号人的队伍了。

这时候,沛县县令有些摇摆不定,要是刘邦来了不听我号令咋整,他又听闻各地的起义军已经被镇压了,陈胜吴广已经失败了,就有些后悔,想来想去,算了,还是不要革命了吧!

可是,这时候萧何和曹参已经知道了呀,要是泄密出去可是死罪。于是,县令下令捉拿二人。



萧何和曹参提前得到了消息,匆忙逃出了县城,找到了刘邦。刘邦带着一百个兄弟杀了过来,只见城门紧闭,刘邦不慌不忙,写了一封信射入城中,城中百姓读了信之后,义愤填膺,一起杀掉了县令。

刘邦到底写了啥,不知道!不过沛县百姓革命热情还是相当高涨的。

杀了朝廷命官,这是要诛九族的!现在不革命也得革命了,既然革命必须选一个带头大哥。选谁呢?

萧何官最大,书读的最多,众人一致推举他,萧何连连摆手,不不不,我这人写写文章,记记帐还行,让我带领弟兄们杀人,我干不来。

曹参也不干,道理和萧何一样。



其实这都是借口,萧何和曹参书读了多了,就变的畏首畏尾了,他们知道,造反是要灭九族的,他们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家族考虑一下。

后来,萧何和曹参一致推举刘邦当老大,众人齐声叫好!

刘邦当仁不让,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他胆大如斗,天不怕地不怕,于是设祭坛,立赤旗,自称赤帝子,很快他就有了三千人的队伍。


一半秋色


萧何不愿意做老大,而心甘情愿辅佐刘邦,原因有好多。

第一,萧何是官员出身,做过沛县主管官员进退的县官,政治眼光不错。

当时,刘邦的职位是亭长,相当于现在的乡派出所所长,是萧何的下级。

发现刘邦爱喝酒吃肉,朋友多,会用人,格局大,前途无量等优点后,萧何决议折礼下交。

第二,萧何对自己的能力很有数,知道自己做不好老大,也不愿意做老大,却适合做管家之类负责后勤的工作。

刘邦起事的时候,是在秦始皇去世后的第二年。

而在此之前,以亭长的身份,押运民工修建骊山陵墓的时候,好多民工跑路。

考虑到秦朝律法太严,唯恐被处死,刘邦选择了在外面啸聚山林。

秦始皇去世后的第二年,因为最忌惮的人没了,加上秦二世胡亥在赵高的忽悠下,横征暴敛,老百姓没有了活路,在陈胜吴广的引领下,好多地方都发生了农民起义。

当然,原六国残余,同样因为秦始皇去世,更是积极参与组织反叛。

(秦始皇不杀六国残余,有稳定人心的原因,也有魄力极大,太自信的原因)

考虑到天下即将大乱,为自保,以及建功立业,萧何和曹参决议起兵。

因为对有着聪明、会用人等优点的刘邦折服已久,萧何就派樊哙请来刘邦,并和其他人一起拥戴刘邦为老大。

第三,萧何的威望这么高,不次于刘邦,之所以甘心情愿做小弟,也有私心。

秦朝律法太严,并且有连坐等制度。

萧何担心成为老大,并且失败后,有被秦二世枪打出头鸟的可能,因而坚决不愿意做老大。

第四,萧何知道刘邦还有疑心重、心狠手辣的特点。

为此,无论是汉朝建立前,还是开国后,萧何一直兢兢业业,尽心尽责辅佐,不敢贪污腐败。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萧何才能得以善终。


天问鱼


题主,您现在到我们丰县来“田野调查”,研究一下。

说一群互相认识的哥们,这些哥们有农民,有小生意人,有失业人员,有流氓痞子,反正是乱七八槽的一群哥们。

决定一起创业做个大生意了,这其中有一个县城公务员,一个村支书兼“大哥”,众人需要在两个人中间选出一个“领头人”来,也是一样的结局,县城公务员落选!

为什么?

谁会相信“县城的公务员”真的会辞职,全心全意的和一群下层人一起创业?这个创业成功的可能行微乎其微,说白了,大家的创业也只是挣扎活命而已。

你有一个清华大学的小学同学,你在家务农,你会信你小学同学领着你开公司吗?他也许可以给你找一个保安干干倒是真的。

有一句话说的好:“圈子不同,不要硬容”。

说萧何可以在需要的时候,用手中职权帮助“造反事业”,有人相信,不会有人信他愿意压上所有做带头人的。


另!

其时,陈胜吴广已经起义,天下大乱,民自为战,六国贵族纷纷复起 。

丰县父老这时候希望刘邦做的只是拉起一伙人来维持治安而已,不要被其他地方的武装力量来丰沛撒野。

当时,这是正确的选择,基本上天下各州各县全是如此操作的,一个地方上的猛人率领一群少年,闯进城中去,杀了大秦的官员,宣布诛暴秦已经胜利!

这个时候,作为大秦官员的萧何如果不是有刘邦这种朋友,小命丢不丢还在两可之间呢!说什么做大哥!

其时,没有人敢想刘邦会走到最后做帝王,刘邦自己也不敢想。


葭明通半瓶历史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刘邦在芒砀山起兵以后,是这群兄弟们的头儿。因为刘邦是亭长,更是大哥,所以刘邦是他们的头儿。

再回到沛县以后,攻下了县衙。这个时候刘邦的顶头上司萧何等人决定一起起事。

既然起事了,就不能像以前那样跟土匪团伙一样了。必须有领导,有制度,有奖惩。

这个带头人很关键呀,要是没有选好可能没有几天就会被朝廷剿灭。

萧何内心很清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让自己管管后勤,出出主意可以,但是要作为一个挑头人,恐怕还差一点点。也正是差这一点点魄力,萧何力荐刘邦作为带头人。

原因可能有几,萧何认为自己绝对比不上刘邦。

威望

首先,这一帮兄弟是刘邦带回来的,其中大部分都是刘邦的乡里,还有很多是他的兄弟,平常都是叫他一声大哥。当然刘邦这个大哥也常常带着他们混吃混喝。

所以,刘邦在这一群人里威望足够高。大家都听他的,然后再加上萧何这样一个智囊,可以说这个团队的雏形就有了。


胆大

在家乡的时候,刘邦整天游手好闲的混在街面上。今天这家蹭顿饭,明天那家摸个鸡,还和村头开酒馆的寡妇曹氏上了床。

这就造就了刘邦脸皮厚,胆子大的性格。

所以才有了扶徭役走不到了,刘邦敢上芒砀山造反的举动。

萧何作为一个体制内的人,太熟悉官场这一套了,反而会让他畏首畏尾,远远没有刘邦胆子大。

容人

刘邦在家乡的时候就和邻村的雍齿闹得不可开交,但是在准备上芒砀山的时候依然带上了他。

另外辱骂刘邦的纪信他也没有计较,有容人之度。

今天可以容下和自己有隔阂的人,那么在未来就可以容下千千万万的人。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刘邦正是有容人之度,才让他麾下良将甚多,人才济济,最终打下了天下。


可能正是这些原因,萧何认为这个主公必须是由刘邦来担任不可。

事实证明萧何是对的。萧何不仅有自知之明,更有识人之明,先是推荐刘邦为主公,后有发现了韩信这个大才。

正是因为这两个人的出现,改写了历史。

或许,萧何一直记得他带着刘邦在沛县遇到秦始皇东巡车队时刘邦说过的话:大丈夫当如是也!


观复一鉴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天注定,很多事情就是那么妙不可言。

秦末,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起义浪潮。沛县的县令以及“县委秘书长”萧何也准备造反,此时的刘邦是沛县的一个亭长,相当于派出所所长,整天游手好闲,派出所所长硬是被他干成了混混头目,萧何、曹参等人的名声以及威望比刘邦好很多,为什么他们要把刘邦接回来做起义军老大呢?

原因一:起义是掉脑袋的事情

我们读历史,一定要感受历史的温度。农民军起义并不是我们史书中读到的那样简单,而是真正地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不到万不得已都不会选择造反。

那么萧何等人起义的时候,他们也不知道未来的路是怎样的,面对着强秦,起义失败的风险很大。一旦失败,那么起义军的头目是众矢之的,肯定会被开刀问斩,而部众可能因为法不责众而逃过一劫。

所以萧何等人就是太有文化了,把退路都想好了。此时的刘邦作为派出所所长,押送犯人途中有人逃跑了,刘邦干脆放了所有人,这已经是死罪,所以他已经无所顾忌,请他当起义军头目再合适不过。

试问如果萧何或者曹参知道这支起义军最后会夺得天下,那么他们还会让给刘邦吗?

原因二:读书人有读书人的癖好

萧何是读书人,读书人就比较注重名声与气节。

也许在萧何看来,带头造反和跟随造反对自己的名声影响不同,前者更严重一点,所以《史记》记载:

萧、曹等皆文吏,自爱——《史记》

另一方面,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就是因为文人行事不像武夫那样果断,更多的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这对于一支起义军来说简直就是灭顶之灾,想必萧何也有自知之明,所以让武夫刘邦来做首领比较合适。

原因三:刘邦更有号召力

萧何是好官,在民众心中有较好名声。民众认为萧何好,是因为萧何能为他们谋幸福、干实事,如果萧何要他们放弃现有生活跟着他抛头颅洒热血,那估计这批人就没有跟着他的了。

反观刘邦,他是老师(县令)和好学生(安居乐业的民众)眼中的坏学生,但是就像现在,班级里面最有凝聚力的反而是一堆“坏学生”,因为他们一起进过窑子,蹲过铁牢,有过硬的交情。

同时,和刘邦“臭味相投”的都是一些游手好闲的混混,造反更适合他们,所以刘邦很快就召集了几百人的队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