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被误读的“牛人”,明明是乱世霸者,却在后人眼中成了庸人

三国中被误读的牛人,明明是乱世霸者,在后人眼中确实乱世庸者

在曹操的心里,刘表就是一个虚名无实之辈,即使背有一世英名,却没有什么真才实学。不过在当时的三国天下中,刘表只是一个暗示群体,是名士们的主流看法。当时的刘表,表面中是个庸碌无为的人:胸无大志、能力一般,有着上好的机会,非要坐等敌人打到门上来,结最终导致忧愁而死。


三国中被误读的“牛人”,明明是乱世霸者,却在后人眼中成了庸人

印象中,韩馥是汉末三国第一窝囊废,排在韩馥后面的恐怕就应该是刘表了。但其实不然,真实的刘表也是有两下子的,甚至可说相当有两下子,因为他是个绝对有才能的人。虽然是个光杆司令,刘表依然带上家小,悍然赴任了。但与刘备早年经历不同,刘表青年时就很有名气,名列"八顾"之一。

三国中被误读的“牛人”,明明是乱世霸者,却在后人眼中成了庸人

所谓"顾"指的是能以德行引导别人,类似"青年导师"。《后汉书》说刘表还被列为"八俊"、"八及"之中,这些名目都是汉末士人们相互标榜的产物,刘表在其中出现频率最高。此时荆州政局错综复杂,东汉朝廷衰弱,对荆州地方已经失去掌控。在这种情况下,荆州本地豪强林立、盗贼蜂起,各种势力盘根错节,想要当荆州的州牧,没有一点实力。

三国中被误读的“牛人”,明明是乱世霸者,却在后人眼中成了庸人

最后的结果就是沦为摆设甚至被当地豪强干掉。诸葛亮评价其"不能守",郭嘉评价其"做谈客"。备等人,刘表算是一个"老人",属于长江后浪的行列了,不过从后来的局势看,这并不影响他在汉末乱世洪流中独树一帜。汉灵帝驾崩后发生了董卓之乱,关东联军讨董卓,刘表此时还在朝廷任职,长沙郡太守孙坚打着讨伐董卓的名义,杀了荆州刺史王叡。

三国中被误读的“牛人”,明明是乱世霸者,却在后人眼中成了庸人

朝廷派刘表到荆州接替王叡,但没给他一兵一卒,让他自己想办法。这个时候天下已经大乱,朝廷的权威很弱,刘表虽然揣着一纸任命诏书,但能不能站住脚很难说。朝廷曾任命著名党人金尚为兖州刺史,金尚跑去上任,连州界还没有进就被曹操打跑了。

三国中被误读的“牛人”,明明是乱世霸者,却在后人眼中成了庸人

在当时的诸侯并起英雄辈出的年时期,刘表占据荆州不害怕二袁,打败了孙家父子,与曹操争雄不分上下,就如此这些战绩就足以表明,刘表绝不是只有空头实力。刘表的真正实力还表现在还要数他的治世的能力上,在当时诸多谋士看的眼中,刘表就是是一个暗弱之辈,不过刘表确实有能力统领荆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