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影斧聲——影響宋朝國命的一樁懸案,何其巧合又何其公正

歷史總會出現驚人的巧合,為後世留下一個個未解之謎。千古懸案“燭影斧聲”的真相是什麼?它對宋朝命運產生了怎樣深遠的影響?作為後世人,我們用新的思路去解說這個封塵已久的歷史懸案。

在距今一千年以前的五代十國末期,一代梟雄趙匡胤,自陳橋兵變起,在後周部將的擁戴下,登基稱帝,即宋太祖。兵不血刃篡奪了後周的政權。此後,逐一滅掉了南方的割據勢力。結束了天下紛爭的局面。

燭影斧聲——影響宋朝國命的一樁懸案,何其巧合又何其公正

陳橋兵變

大宋懸案“燭影斧聲”的來龍去脈

按照這個步伐,宋朝本應向著大一統王朝的方向發展。可就在這關鍵時刻,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就是史上流傳的“燭影斧聲”。

一天夜裡,太祖大病,召弟弟趙光義前來議事。還有說,是召四子趙德芳進宮議事。而趙光義得知後搶先進宮。有人透過窗子見得兩人身影。趙光義突然離開座位,有躲避的動作。又聽見太祖拿著玉斧砸在地上,並大聲說道:“好為之!好為之!”


燭影斧聲——影響宋朝國命的一樁懸案,何其巧合又何其公正

燭影斧聲

當天,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即宋太宗。

因為這件事太過蹊蹺,後世流傳了兩種說法:一說是趙光義謀殺太祖,篡得皇位;還有一種說法,趙光義的繼位是合法的。太后曾與太祖立下“金匱之盟”,秘密立趙光義為皇位繼承人。

我們先拋開這些說法不談,不妨從另一個角度分析。

太宗的功績及接下來的歷史走向

趙光義曾參與陳橋兵變,擁護太祖登基。而後一直受到重用。他在政治、軍事上都得到了充分地歷練,最後被封為開封尹、晉王。

趙光義繼位後,繼續完成國家統一大計。曾親自出徵,滅了北漢。又兩次徵遼,最終以失敗告終。由此來看,太宗是一位有所作為的皇帝。唯一遺憾的就是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成為大宋永遠的痛。太宗雖然打戰不在行,但他擅長內政。大宋基業有他一半的功勞。

燭影斧聲——影響宋朝國命的一樁懸案,何其巧合又何其公正

宋太宗劇照


自此,大宋的皇位就由太宗這一脈世代父子相傳,再無兄弟相傳。就這樣過了100多年。

接下來,又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

直到傳至太宗第八代時,宋高宗趙構無子,只能從皇室中過繼一個繼承人。可他選擇的卻是太祖的後代——趙匡胤的七世孫趙昚。

此後,太祖一脈開始承襲皇位。時隔100多年,趙匡胤的後代終於重新登上了歷史舞臺。宋朝國祚又延續了100多年。

宋高宗趙構是趙光義的後代。可他為什麼拋棄先祖太宗一脈,不從皇室近支選繼承人,而是追溯到太祖那一脈呢?因為趙構結合自身的處境,權衡各方面勢力,認為帝業由太祖一脈繼承,對於自己,對於國家都十分有利。

燭影斧聲——影響宋朝國命的一樁懸案,何其巧合又何其公正

宋高宗趙構劇照

世人皆知,大宋是太祖趙匡胤打下的基業,但他的子孫卻不能享國。而趙光義雖功業有成,但因失德,一直為世人詬病。那麼,趙光義到底哪裡失德呢?

國本之謎——改寫宋朝歷史的一筆

此事又得從“燭影斧聲”那樁懸案說起。太宗繼位的合法性來源於“金匱之盟”——為避免主少國疑,採用兄弟相傳,再傳子侄的傳位方式。

雖然沒有確鑿證據證明其真實存在,但在當時混亂的社會背景下,是有一定可能性的。儲君必須是一位資歷深厚,在政治、軍事上極具威望的人。只有這樣才能穩住政權。否則隨時都有滅國風險 。

我們再來看一下趙光義的職位——開封府尹、晉王。親王擔任都城最高長官,在當時絕對是儲君的標配。

燭影斧聲——影響宋朝國命的一樁懸案,何其巧合又何其公正

趙光義劇照

此外,宋朝有一套非常奇葩的爵位繼承製度。爵位一般不傳給兒子,以兄終弟及為主,直到上一代人都傳遍了,再輪到下一代子侄。這點和“金匱之盟”如出一轍。

綜合來看,趙光義的確是一個合格的繼承人。但合格不代表合法!在封建社會,嫡長子繼承製視為正統。

趙匡胤尚有兩個在世的嫡子。這時傳弟不傳子於禮法不合,容易引發社會混亂。趙匡胤自然明白這點。因此,立儲之事是一件非常棘手的問題。

那麼,太祖到底想傳位給誰?要是能活得久一點,等到兒子羽翼豐滿,便可順理成章地傳位給兒子。這才是最好的結果。當然,趙光義也會想到這一點。以他的謀略,很有可能在太祖舉棋不定之時,早已部署妥當,先行動起來……

如果說傳位問題只是推理猜測。那麼,另一個問題是無法迴避的。到太宗傳位時,他並沒有按照“金匱之盟”的約定去做。本應將皇位傳給他的弟弟,或太祖的兒子。而他卻處處打壓這些人,對待弟弟和幾個侄子極其苛刻。

太祖的兩個兒子,一個被訓斥後自殺,另一個20多歲暴斃,死因成謎。而後,弟弟趙廷美被逼得鬱鬱而終。

燭影斧聲——影響宋朝國命的一樁懸案,何其巧合又何其公正

宋太宗劇照

太宗把所有障礙都清除後,自己的子孫便坐穩了江山。這是太宗一輩子的汙點,坐實了他德行有虧的事實。為世人留下話柄。

水落石出,大宋王朝終將走上正軌

滄海桑田,世事變幻。當軍事孱弱的宋軍遇上驍勇彪悍的大金,在生死存亡之際,皇位又陰錯陽差地落到了太祖後代上。

縱觀整個宋朝皇帝史,有一件非常巧合的事情,我們來梳理一下。

大宋王朝三百餘年曆史,歷經18位皇帝,以趙構建立南宋為轉折點,其中太祖後代九人、太宗後代九人。一個不多,一個不少。

歷史何其巧合!歷史何其公正!

趙匡胤篡了後周的位,卻被弟弟奪了子孫的江山。然而,過了100多年又還給了他。兄弟倆合夥打江山,後代共同治天下。

燭影斧聲——影響宋朝國命的一樁懸案,何其巧合又何其公正

大宋第一懸案“燭影斧聲”,雖然沒有定論,但歷史終究走上了正軌。或許,也應了現在的一句話,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天理長存,公道自在人心!正是這種簡單而樸素的想法,護佑著我華夏民族走過幾千年的風雨歷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