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与白之间,藏着浙江桐乡百年染坊的一颗网红心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荀子·劝学》篇,喻为后来居上。可青怎么胜于蓝呢?


青,指靛青,由蓝草炼成,在蓝染缸里,又形成一种叫花青的漂浮物,比蓝色的染液更漂亮,才有了胜出之说。”说到与染有关的话题,低调的哀警卫打开了话匣子。

蓝与白之间,藏着浙江桐乡百年染坊的一颗网红心

哀煜江蓝染作品《山水居》,设计现代,题材新颖。

蓝染的市场被关上了

哀警卫在浙江桐乡有一家印染厂,占地17亩,建筑面积约有1万平方米,生产车间、博物馆、展销厅一应俱全。白墙灰瓦的房子,掩映在绿树间高高晾晒的蓝印花布里,如田园一般,美得舒适、娴静。

蓝与白之间,藏着浙江桐乡百年染坊的一颗网红心

掩映在绿树间高高晾晒的蓝印花布。

比这美景更吸引人的,是丰子恺先生祖上于道光至咸丰年间开设的丰同裕染坊字号,这块金字招牌,是哀警卫在10多年前征得丰家后人同意,重新立起来的。

蓝与白之间,藏着浙江桐乡百年染坊的一颗网红心

重获新生的丰同裕染坊。

与蓝染相关的技艺约有3种比较流行,除了灰染,还有蜡染和扎染

。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产生的巨大影响,人们对“蜡染在贵州,云南有扎染”这样的地理标志记忆更强。实则蓝染遍布全国各地,江浙一带的蓝印花布图案相对会精细些

蓝与白之间,藏着浙江桐乡百年染坊的一颗网红心

四君子(梅兰竹菊)是传统的蓝染图案,流行于江浙一带,造型典雅秀丽。

“蓝印花布主要在一定区域流传,影响当地。由花版印成的蓝印花布,主要满足本地百姓的生活需求,多制作床上用品,不像现在以小物件居多。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追求嘛!”研究染织绣多年的徐艺乙教授一直感叹植物染核心技艺的失传与市场的萎缩。“

大件制品工艺讲究,耗工耗时耗材,即便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在生活中也极少接触到植物染,更别说当下的年轻人了,绿色环保又舒适的植物染制品自然急剧减少。

蓝与白之间,藏着浙江桐乡百年染坊的一颗网红心

漂浮在蓝染液上的花青,带着鲜亮的绿色,这便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缘由。

尽管近些年从事植物染的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市场上也频频有体验活动亮相,但这一块市场依然很小。“把少数民族加上,

目前全国从事植物染的总体产量加起来不及印染行业的3%。因为合成染料的低价倾销,植物蓝染的市场大门被关上了。”

蓝与白之间,藏着浙江桐乡百年染坊的一颗网红心

在乌镇边的桐乡,哀警卫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蓝色王国。

106种蓝色的故事

丰同裕染坊在全国蓝染企业中算得上前几甲,知名度高、有生产力、有经营与管理能力,公司有100来号人,能借助大型工具器材印染布匹,一年能出15万米布。但相较于现代工业机械化生产的印染厂,简直相形见绌。

蓝与白之间,藏着浙江桐乡百年染坊的一颗网红心

挑布。

一般规模较小的印染厂有3台印染机器,一台机器由5人一班进行管理,一天仅一班(12个小时)就能出3-5万米布。需要手工参与的蓝印花布在生产力上根本无法与工业印染抗衡。

但它并非无优势可言。

蓝与白之间,藏着浙江桐乡百年染坊的一颗网红心

巨大的六角架,是在印染的过程中摸索设计而成的,一架约能染12米布。

机器可以模仿蓝印花布的图案大型,但无法做到手工刮浆与对版的精致细腻;灰染能产生自然形成的冰裂纹等特殊效果,即便事先在图案设计中输入细纹样式,但印制出的纹理也十分生硬;更为重要的是健康、绿色,与工业化印染程序相匹配的,还有烧毛、退浆、煮漂、丝光、定型、拉幅、磨毛、软化等一系列工序,各道工序里要么添加工业合成剂,要么因机械加工摩擦将添加物的味道释放。

蓝与白之间,藏着浙江桐乡百年染坊的一颗网红心

手工刮浆与对版的蓝印花布,相较于机械制作更为精致细腻。

船小好调头。灵活性,是传统工艺企业的优势。丰同裕染坊并不对外销售印染的布料,每年染出的布自产自销,制作成服装、配饰、围巾、包袋、文具等。从设计到生产,基本上全由厂里完成,形成了较完善的生产链条。

蓝与白之间,藏着浙江桐乡百年染坊的一颗网红心

丰同裕的展厅里,分门别类地摆放着植物蓝染的原料。

一直做年轻人喜欢的东西”是哀警卫的信条。“蓝印花布图案里蕴藏着大量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信息,是需要人们解读和传承的传统文化核心内容之一,但传统并不意味着守旧。”哀警卫带着丰同裕一边坚持传统印染工艺,一边吸纳外界各种艺术形态带来的灵感,版画、剪纸、摄影、雕塑等,他们也将印染的布料材质从棉布逐渐扩展到丝绸、麻、羊毛上。

蓝与白之间,藏着浙江桐乡百年染坊的一颗网红心

哀警卫作品《光》。

但有一件坚持到底的事,便是色阶研究

早年日本做出了蓝染蓝色的20个色阶,哀警卫深受启发。“这如同中国画里有墨分几色的说法。”哀警卫带着团队,从最初的10个色阶,到80个色阶、96个色阶,再到106个色阶递进,他要建立属于自己的蓝色王国。

蓝与白之间,藏着浙江桐乡百年染坊的一颗网红心

哀警卫作品《流淌》。

基于色阶研究,他们竟做出了木刻版画风格般的蓝染作品。中国木刻版画讲究的是黑白关系,外国木刻版画讲究黑白灰的关系,哀警卫把“黑与白”换成了“蓝与白”,并有了“灰”的过渡。《影》,江南水乡,白墙、黑瓦、波光、倒影,经过套染,木刻版画讲究的密集色块与简淡色调对比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向给人轻柔之感的蓝印花布,竟然有了拓印出来的层次感与力度感。

蓝与白之间,藏着浙江桐乡百年染坊的一颗网红心

哀警卫的《影》将木刻版画的密集色块与简淡色调对比表现得淋漓尽致。

谁家没块蓝田啊?

染料萃取、印染处理、设计加工、产品上市……哀警卫建立的蓝染产业链日趋成熟。“市场销路不好的产品会被淘汰。”每年,丰同裕会淘汰掉上一年度60%的产品,再探索开发新产品。能如此迅速地做出反映,在于他掌握了产品终端市场。除了桐乡的丰同裕染坊展销中心外,网红旅游景点乌镇、贵阳等地都有丰同裕的商业分支。

蓝与白之间,藏着浙江桐乡百年染坊的一颗网红心

“做年轻人喜欢的东西”是哀警卫对丰同裕产品的定位。

传统企业是碰撞出来的,现代企业是设计出来的。”哀警卫不断磨练企业的运营模式,建立完善的运营管理机制以便能够迅速复制。自建了产业链,掌握供应链才是将功效最大化的核心。

这是哀警卫努力搭建的平台,“目前蓝染行业主要还是单打独斗,大家以松散的形式交流、切磋。”他希望各自在进行染色实验与理论研究之外,自己走过的商业弯路,别人不要再走一次。

蓝与白之间,藏着浙江桐乡百年染坊的一颗网红心

丰同裕内的染布,迎风飘荡。

“我家住在石门的木场桥边,自幼见染坊的师傅染色晒布,直至自己拜师学艺,阅读桐乡典籍,方知老石门乃至老桐乡的染织文化之深厚。在染坊工作的春秋与冬夏,有染色的讲究与典故,有学艺时的回忆,有手工制作的温度……”这是哀警卫在《桐乡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后记里写下的文字。

蓝与白之间,藏着浙江桐乡百年染坊的一颗网红心

哀警卫的人生,和桐乡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难以割舍。

桐乡的蓝印花布只是蓝染技艺中的小分支,同为蓝印花布,远有湖南凤凰的唯美故事,近有江苏南通的丰厚图案资料,哀警卫则希望自己站在另一个支点上,在技术实验研究的基础之上去做蓝染商业模式的践行者。他说自己的终极目的,是让丰同裕代表中国蓝染的工艺技术水平。

蓝与白之间,藏着浙江桐乡百年染坊的一颗网红心

哀警卫作品《蓝夜》(局部),层级分明,技艺精湛。

一窥丰同裕的发展之路,何不是中国蓝印花布或蓝染行业发展探索之路的缩影?

蓝与白之间,藏着浙江桐乡百年染坊的一颗网红心

展厅里售卖的各种蓝染文创产品,勾勒出这个老字号的全新面貌。

文丨孙凝异

图丨丰同裕染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