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遠征雲南--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

元朝攻打大理花費了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幾代人的心血,最後由忽必烈率師遠征,這才將其徹底征服。而攻打大理的策略則定於成吉思汗時期。

元朝崛起於蒙古高原,和金國是世仇。所以蒙古和金國之間必定是你死我活。但是成吉思汗時期蒙古帝國實力還不足以直接滅亡金國。

當時蒙古軍統帥木華黎攻打金國,大敗金國軍隊。而身為金國大臣的郭寶玉也就是金庸小說中《射鵰英雄傳》郭靖的歷史原型。他趁機率軍投降蒙古。木華黎便引郭寶玉見成吉思汗。

忽必烈遠征雲南--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

郭靖


當時成吉思汗就向他請教滅金的戰略。郭寶玉向成吉思汗出了一條從西南迂迴到金國後方側翼的戰略:“中原勢大,不可忽也。西南諸蕃勇悍可用,宜先取之,藉以圖金,必得志焉。”

郭寶玉的策略得到了成吉思汗和蒙古高層的肯定。蒙古攻取中原,討伐金國的戰略就從此確定。

蒙古為了迂迴到金國後方而攻取雲南,為此發動了三次遠征。

在成吉思汗時期,就曾派軍隊攻打大理。但是當時西夏還存在,青藏吐蕃還沒有歸附蒙古,而且成吉思汗將主要精力還是放在了西征,攻打西夏和金國。這次遠征的準備也不是很充分,所以這次遠征取得什麼重大勝利,軍隊到達金沙江邊的鐵橋城而還。

忽必烈遠征雲南--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去世後,其子窩闊臺繼位。窩闊臺在位期間,西夏已經被蒙古大軍滅亡,而金國在窩闊臺的全力攻打下也滅亡了。只有南方的宋朝還在苦苦堅持。

蒙古大軍還是堅持迂迴戰術,蒙古軍一度攻破成都,但是被宋朝擊退。蒙古大軍南侵攻不下四川,卻調轉方向來攻打大理。蒙古大軍由川西過大渡河,越金沙江,直奔大理。

當時是宋淳佑四年(1244年),當時的大理國皇帝是段祥興。蒙古大軍兵臨城下,大理國岌岌可危。段祥興命將軍高禾(大理相國高泰祥之弟)率3000士卒迎敵,在今麗江九禾一帶,與蒙古軍展開激戰。

最後高禾戰死沙場,而蒙古軍並未乘勝追擊,拿下大理國,而是退兵了。因為蒙古大汗窩闊臺去世了。大理這次的損失巨大,損兵折將,而且大理國軍隊並不是蒙古軍隊的對手。

蒙古大軍退後,大理雖然得到一時安穩。但是大理段氏並沒有僥倖心理,早就意識到,要想抗擊蒙古軍隊,必須與南宋聯合起來。

為此大理派專使段連佔赴南宋通報戰況,南宋朝廷派使團專程來大理,到九禾弔唁陣亡將士。但是當大理想與南宋共議禦敵之策,卻遭到拒絕。

窩闊臺去世後,其子貴由繼位,但是貴由去世後。蒙古大汗的汗位由窩闊臺系轉移到了託雷系的蒙哥。大蒙古國的領導人換的頻繁,但是蒙古軍隊的戰略方針卻沒有變換。

1252年,蒙哥派忽必烈率領10萬蒙古大軍,由蒙古高原起程遠征大理國。當年十二月,忽必烈大軍乘冬季封凍之機,越過黃河,進入河湟之地。蒙古軍隊在此地經過一番休整和補充後,在第二年春天,大軍經過鹽夏,四月出蕭關,六月進駐六盤山,八月抵達甘肅南部的臨洮。


忽必烈遠征雲南--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

八思巴


《元史類編·兀良合臺傳》:“憲宗初立,大理方結好於宋,帝銳意圖宋,乃遣皇帝忽必烈先進兵討西南夷。”

大軍到達臨洮後,忽必烈做了兩件事,一是遣使赴涼州(今甘肅武威)召吐蕃佛教薩迦派首領八思巴,為大軍過藏區作準備。自涼州會盟後,吐蕃地區歸附了蒙古,蒙古以佛教薩迦派首領薩迦班智達為達魯哈赤管理吐蕃事務。

藏傳佛教領袖八思巴應召而至,八思巴和忽必烈進行了一番交談。忽必烈不僅對八思巴佩服有加,而且對密宗也非常感興趣。忽必烈拜八思巴為師,在八思巴的主持下,完成了密宗的灌頂。

二是先禮後兵,派遣使臣玉律術、王君侯、王鑑三人先行,招諭大理。但是這些使臣卻因道路阻塞,無功而返。

忽必烈拜八思巴為師的策略果然有效,八思巴在吐蕃的影響巨大,在他協助下,蒙古大軍順利進入川西地區,九月,抵達忒剌,即今天四川西部松藩一帶。

之後,忽必烈將大軍分兵三路,直指雲南。中路由忽必列親自率領,南下過大渡河,西向金沙江,入麗江東部,再南攻大理。

西路由兀良合臺所率大軍,由晏當路(今四川理塘、稻城一帶)南下,經川西藏區,進至今雲南迪慶州香格里拉縣一帶,在巨甸渡過金沙江,和中路軍會師。

東路由抄合、也只烈所率大軍,沿川西平原南下,進入大理國建昌、會川二府轄地。此路大軍的戰略意圖,是佔領建昌、會川二府,過金沙江,進逼姚州,轉而西進,與中路軍、西路軍會師,合圍大理國都城羊苴咩城。

蒙古三路大軍齊下,雄赳赳,氣昂昂。那麼三路大軍取得什麼樣的戰果呢?

因為大理國自從九禾之戰後,加強了對邊境關隘的防禦,大理國的軍事力量本來也不弱。而且大理的許多城池也修建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易守難攻的地方。蒙古大軍一道上損兵折將,吃了不少苦頭。

西路軍在今麗江石鼓一帶,被“空和寨”所阻。空和寨是大理國在金沙江邊設置的軍事要隘,沿江依山而築,牢不可破。兀良合臺親自率軍出戰,經過七天的激戰,才攻破寨門。

東路軍進入大理國建昌、會川二府後,遭遇頑強抵抗,後來雖兵臨姚州城下,亦不能攻克城池,只好停下等待忽必烈中路大軍的支援。

忽必烈率領的中路軍,先到達滿陀城(今四川瀘定),由於行軍不便,蒙古軍丟下糧草輜重,輕裝渡過大渡河,在高山峽谷無人區之中,急行軍二千餘里,到達金沙江畔。

忽必烈遠征雲南--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

革囊


來到金沙江邊的忽必烈大軍,面對江水滔滔不絕,水流湍急,只好用革囊俗稱羊皮筏子渡河。蒙古軍雖來自大漠,不習水性,但出師之前,他們對大理國的山川地勢有詳細的瞭解,對渡過金沙江做了充分的準備。

革囊一般用羊皮做成,成的皮囊。船工向皮囊中吹氣,羊皮就膨脹為鼓鼓囊囊的革囊,將數十個皮囊拼接在一起,承載木筏,可以讓許多人飄浮過河。

大致說來,大凡水流湍急,不易舟楫的河流,北方人都採用這種“革囊渡江”的方式。蒙古軍士不用船隻,使用北方人渡河慣用的“革囊”渡過了金沙江天險。

渡過金沙江之後,忽必烈率領的中路軍勢如破竹,一路上沒遇到什麼強有力的抵抗。蒙古大軍由永寧南行,從今天的寧蒗縣境內直驅麗江,到達大匱(今麗江大巨),進而攻擊三賧(今麗江)。

而且忽必烈採取了許多安撫措施,不少地方領袖直接投降了蒙古大軍。麼些族首領麥良出降。蒙古軍由三賧至謀統(今鶴慶),高氏出降,鄰近的善巨(今永勝)高氏也投降了蒙古軍隊。

至此忽必烈所率領的蒙古大軍將大理國西北的軍事防禦體系,大渡河、金沙江兩道天險,直接摧毀了。而且蒙古大軍已經深入大理國腹地。

這時的大理國皇帝已經是段興智(段祥興之子),然而大理國軍政要務都掌握在相國高泰祥手中。高泰祥派遣大將高通帶領一支精兵駐紮在大理北方重鎮會川(今四川會理),自己率領主力在金沙江南岸佈防。

兀良合臺率領的西路軍越旦當嶺(今雲南中甸境)入大理境,招降麼些部落(今納西族),佔領三賧(今麗江),從側後攻擊大理軍主力。

忽必烈遠征雲南--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

蒙古滅大理


西路軍如神兵天降,一下子就出現在蒼山洱海之間,完全出乎高泰祥預料,大理國處境十分危急。高泰祥留下一部分軍隊防守金沙江防線,自己倉皇帶領軍隊主力撤退,從龍尾關回到了大理國都羊苴咩城。

大理羊苴咩城東瀕洱水(今洱海),西倚點蒼山,北、南有龍首、龍尾兩關為屏障。高泰祥以重兵據咽喉要地龍首關迎戰。

而蒙古中路和西路兩軍順利會師,兩路大軍合兵一處,乘勢攻破龍首關,大理國“首邑之地”的北大門洞開。蒙古大軍佔領大嫠後,沿蒼山山麓小道,直抵羊苴咩城下。

經南詔大理國近500年經營的羊苴咩城,可以說是固若金湯。蒙古大軍雖然善於野戰,但是不善於攻城,而且這次遠征蒙古大軍並沒有攻城器械,所以攻城的損失很大,當年的唐朝軍隊就吃過這樣的虧,而導致全軍覆沒。

忽必烈十分清楚蒙古大軍的處境,蒙古軍雖有兵臨城下之優勢,但是他們比以前的唐朝軍隊在攻城上沒有任何優勢。

忽必烈沒有急於攻城,他認為如果能兵不血刃,訂立城下之盟,那才是上善之策。於是忽必烈再次派遣玉律術、王君侯、王鑑三位特使入城,招諭大理國段氏出降。

大理國皇帝段興智拒絕了這個條件,不願拱手將江山讓與他人。但是比較過分的是大理相國高泰祥殺了忽必烈的使臣。所謂“兩國交戰,不斬來使。”

大理皇帝段興智、相國高泰祥引兵出戰,與蒙古軍大戰於羊苴咩城下。忽必烈下令強攻羊苴咩城,但是羊苴咩城城牆堅固,而且大理國軍隊士氣高昂。蒙古大軍攻城付出了巨大的損失,傷亡慘重。

忽必烈面對這種情況,決定再遣使臣招諭大理國君臣,勸其出降。“三返弗聽”,大理國君臣斷然拒絕投降。忽必烈的策略失敗了。

忽必烈遠征雲南--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

忽必烈


正在忽必烈進退兩難之際,有人獻策羊苴咩城雖然城牆堅固,固若金湯,但是其也有弱點。在城西的蒼山居高臨下,可以從此攻破羊苴咩城。

忽必烈聽從了這個意見,從蒙古大軍中挑選了幾百死士,繞道蒼山西坡,由西向東翻越蒼山。而大理國也派重兵把守蒼山。經過一番浴血廝殺,這些蒙古死士,十之八九死在蒼山之上,但最終完成了使命攻佔蒼山。而存活下來的軍士,在蒼山上組成一支奇兵,軍旗招展,鼓號齊鳴,由山頂直衝而下,突入城中。

大理國君臣看到都城防守反擊被破,知大勢已去,羊苴咩城是守不住的,棄城而逃,各奔一方,高泰祥退守姚州、段興智退守善闡。

南詔大理國城防體系被蒙古鐵騎踏破。忽必烈取得了遠征以來的重大勝利,忽必烈下令蒙古軍乘勝追擊。蒙古軍在姚州,與在那裡久戰不勝的東路軍會合,攻克姚州城,俘獲大理國相國高泰祥。

大理都城攻破後,蒙古大軍損失慘重,按照蒙古軍以往做法是要屠城的。但是忽必烈的謀士劉秉忠建議

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殺,希望大理攻克後不要進行屠殺。

而其謀士姚樞姚樞講了當年宋太祖趙匡胤的大將曹彬攻佔南唐後不殺一人,市不易肆的故事,委婉地勸諫忽必烈不要濫殺。忽必烈當時沒有說話,第二天出發時,在馬上大聲對姚樞、也是對全軍說:“汝昨夕言曹彬不殺者,吾能為之,吾能為之!”

在這些謀士的影響下,忽必烈將“屠城令”改為“止殺令”。忽必烈命令姚樞裂帛為旗,上寫止殺,分頭號令各街巷,於是軍民安定。姚樞還蒐集了大理的圖書檔冊。

《元史·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五》壬子夏,從世祖徵大理,至曲先腦兒之地。夜宴,樞陳宋太祖遣曹彬取南唐不殺一人、市不易肆事。明日,世祖據鞍呼曰:“汝昨夕言曹彬不殺者,吾能為之,吾能為之!”樞馬上賀曰:“聖人之心,仁明如此,生民之幸,有國之福也。”明年,師及大理城,飭樞裂帛為旗,書止殺之令,分號街陌,由是民得相完保。

這大理相國高泰祥也是一名忠臣,跟文天祥一般,被蒙古軍捉住後寧死不降。蒙古軍將其押往大理聽候忽必烈發落。高泰祥高氏在大理經營百年勢力極大,影響極大。若能收服高泰祥則對蒙古統治大理有非常大的幫助。

忽必烈親自勸降高泰祥,對他許以高官厚祿。然後高泰祥不為所動,寧死不降,忽必烈只好殺了他。高泰祥在刑場臨刑之時,大呼:“段運不回,天使其然,為臣隕首,吾事畢矣!”說罷高泰祥引頸受戮。

“泰祥奔姚州,被執,諭之降,不屈,命斬於五華樓。”

當時正是中午,太陽直射大地,晴空萬里,突然之間烏雲蔽日,電閃雷鳴,狂風肆虐,大風颳的人睜不開眼。而在旁觀看的人無不落淚,忽必烈感嘆道:“忠臣啊”,好好的安葬了高泰祥。而對高泰祥的子孫都封官了。

不久,忽必烈收到蒙哥的命令北歸,而蒙古大軍有兀良合臺率領繼續掃清大理殘餘。大理國都城雖然攻破,但是其皇帝段興智還在,他收攏殘兵敗將,大理國的殘餘勢力也不可小覷。

忽必烈遠征雲南--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

忽必烈


這些大理軍隊憑險固守,蒙古軍進軍滇中,圍攻善闡的時候付出了巨大的傷亡。耗費一些時日後,蒙古軍攻破了善闡。

大理國末代國王段興智出奔至昆澤(陽宗海)被擒,他被蒙古軍押往蒙古王庭,蒙古大汗蒙哥親自接見了他。段興智因此投降了,被蒙哥封為世襲大理總管,段氏大理國至此滅亡。

蒙古軍隊遠征大理雖然取得了重大勝利,但損失也是空前的:當年出師奔襲大理國的10萬鐵騎,僅存2萬,損失了五分之四。

蒙古大軍主力損失慘重,只好用段興智所率本部兵2萬為先鋒,攻克未附城寨,佔領大理全境。至今,雲南許多地方都還保留有為數眾多的“韃子墳”,據說就是當年蒙古陣亡將士的墓冢。

忽必烈這次遠征,是中國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遠征。是諸葛亮南征以來又一次深入雲貴地區的大作戰。將雲貴地區第一次徹底的納入了版圖。

忽必烈充分發揮蒙古騎兵的特長,揮軍直入數千裡,沿途招撫吐蕃首領、喇嘛,深遠迂迴攻佔大理國,出奇制勝,形成了對南宋的南北夾擊,對滅亡南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中國戰爭史上遠程奔襲的著名戰役。

昆明大觀樓長聯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萍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