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仍是我表達思想、發出不一樣聲音的最好選擇

最近,在今日頭條的寫作群裡,我們討論了一個話題:寫作者到底是迎合流量還是堅持表達內心的觀點,以內容創作為王?

我一直覺得這不是矛盾的雙方,不管寫流量,還是寫內心的觀點,兩者存在即有存在的合理性。

但看完第四季《見字如面》第一期,我又有了新的想法,藉此表達我對寫作的一些感悟。

01

《見字如面4》關於藝文志的討論:創作者到底是迎合市場,還是堅持內容創作

看過《見字如面》的朋友,大多知道這部綜藝秉承多元化視角,這部綜藝節目秉承多元化視角,展開全球化選信,挖掘更多元價值,探索更極致人性,引爆更廣泛熱議,道盡世界人性精神意蘊而著稱。前三季豆瓣評分都在9分以上,佔據了綜藝類領先位置,可以說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的綜藝,他帶給觀眾更多元的信息增量和人生感悟、思考。

寫作,仍是我表達思想、發出不一樣聲音的最好選擇

而這部綜藝第四季的開篇觀點是"藝文志",文藝卻充滿力量。

什麼叫做"藝文志"呢?百度百科給出的解釋是:

中國曆代紀傳體史書﹑政書﹑方誌等,將歷代或當代有關圖書典籍,彙編成目錄,謂之"藝文志"。

根據我的理解,就是多元思想文稿的集錦,叫做"藝文志",它的核心內容在於"思想"。

《見字如面》第一期討論的也是"藝文志"到底要不要迎合觀眾,還是堅持內容為王?

這場綜藝節目的開始就思想碰撞激烈,火藥味十足。

寫作,仍是我表達思想、發出不一樣聲音的最好選擇

其中讀到了三封書信,如下:

第一封信

來自著名導演馬丁·斯科塞斯的一封信《今天的很多電影 都是為快速消費而生產的完美產品》,他在信中說到:

今日的很多電影都是為快速消費而生產的完美產品,其中很多都是由才華橫溢的人們組成的團隊做出來的,同樣,他們缺乏了一個電影必須擁有的要素:單獨一位藝術家使之成為一體的視野。

比如漫威的電影,在馬丁·斯科塞斯看來,這些電影是為了滿足特定的需求而製作的,它們被設計成有限主題的變體,名義上是續集,在精神上是翻拍。他不認可這種電影,沒有真相、沒有美學等觀點。

寫作,仍是我表達思想、發出不一樣聲音的最好選擇

在他眼中,電影是關於真相的——美學、情感和精神上的真相。它是關於人的——人的複雜性和他們的矛盾,有時是矛盾的本性,他們可以互相傷害,互相愛護,然後突然面對自己的。它是銀幕上的意外,在生活中被戲劇化和解釋的,並擴大到藝術形式中找到可能的意義。

第二封信

來自創意設計師王左中右的一篇文章,叫做《這種糟蹋名著的痛經文學,我希望能早死早超生》。他主要列舉了現如今出版商們為了迎合大部分讀者,將書名改成了非主流痛經美文。比如魯迅的文章,改成了《風彈琵琶,凋零了半城煙沙》,又如胡適的是《此去經年,許我一紙繁華》等等。他批評到:

你吃多少的肉,就長多少肉,你看什麼樣的文,你就是什麼樣的人。如此這般,被這樣痛經文學層層浸泡,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下一代一定能左手傷城,右手彼岸,望斷北上廣如許繁華。

寫作,仍是我表達思想、發出不一樣聲音的最好選擇

其實,王左中右想批判的是出版商們一味的迎合大多讀者需求,亂改亂編書名,久而久之,進而影響大家審美,讀者就看不到其他不一樣的文學作品。

第三封信

是來自著名音樂製作人李宗盛,他發表的文章《聽音樂的人,你喂他豬食,他就變成了豬》,觀點更加犀利,他說道:

· 發現大部分的內容都是垃圾,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多

· 這首歌難聽的會死、你明明覺得他很俗,可是他會讓你掙很多錢,你會不會因為這個原因不去宣傳推廣?

· 這些消費者、愛聽音樂的人,就是你喂他豬食,它就變成豬。你只喂他品味很差的歌,他就永遠這樣子。我們自己要承擔這個責任。

· 每一顆心靈都需要不同的歌來滿足,所以《小蘋果》也沒問題,問題是在偏差。如果大家都看到《小蘋果》能掙錢,所有的人都來做《小蘋果》,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

在李宗盛的觀點裡,他認為:聽眾是無辜的,我們給他們什麼樣的東西,這是最要緊的。

寫作,仍是我表達思想、發出不一樣聲音的最好選擇

總結如上觀點《見字如面》這期節目,我個人覺得這三封信是想帶大家討論一個觀點:創作者到底是堅守內容為王,以自我思想為主,寫出不一樣的聲音?還是追逐流量,迎合利益驅動,將自己當作一個產品經理(這邊的產品經理絕無貶義)產生利益價值即可?

02

寫作,我更想發出不一樣的聲音

著名編劇史航說:

一個創作者最好是跟市場同床異夢,一邊想著我可以有更好的愛人,一方面不影響傳宗接代。

寫作,仍是我表達思想、發出不一樣聲音的最好選擇

表達的觀點落到了我的心中。同樣,我覺得也有點意思,創作者一般都會既想要得到觀眾認可,也想要保持自我內心的想法。

能做到嗎?能,只不過快餐文化時代下的創作者沒這個耐心和精力。

我曾經問過周圍朋友看不看得下《盜夢空間》?她說是太晦澀難懂了,現在壓力這麼大,日子這麼艱難,不想花精力看這麼燒腦的電影。她只想看輕鬆活潑的電影,讓自己獲得片刻的快樂與放鬆。

我想這也是很多創作者抓住了普遍大眾心裡的這個"燃點",創作的文章,電影都在圍繞這個觀點。

寫作,仍是我表達思想、發出不一樣聲音的最好選擇

這種迎合大眾審美和需求好不好呢?當然好,畢竟迎合觀眾,也是創作的一部分,給觀眾帶來享受,同樣具有存在價值。

當然,我想這也是創作者們最矛盾的地方,觀眾喜歡的,一直套路化生產,會和自己的內心觀點有衝突?一味的迎合是否喪失了自己的真實想法?除了迎合觀眾審美,是否還應該加點讓觀眾從中有啟發的內涵呢?給大家帶來歡樂的同時,有一點不一樣的聲音呢?

比如熱播劇《安家》,塑造了潘貴雨式的媽媽。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樊勝美媽媽流行後,電視劇中塑造了潘貴雨媽媽、蘇明玉媽媽,不求劇情的合理,只求觀眾"燃點""怒點"。簡單說來房似錦是房家最有出息的孩子,而且遠在外地工作,卻能一直被壓榨,《安家》快結局也沒交代原因,不符合常理邏輯。

或許現實生活中有這樣的媽媽,但確實要給別人看到它存在的合理性,而不是為了迎合觀眾套模式,塑造了這樣的一個人物。

又比如看《十三邀》採訪徐崢的片段。徐崢也說到自己幾部囧系列電影。很多觀眾認為是爆米花電影,但他自己認為不是,他只是做的不夠成熟,而《囧媽》想讓大家覺得有不一樣的東西在裡面,看到中國式親情的表達。

這其實是兩個典型的案例吧,創作者既想把自己的觀點清晰明確的表達,又想要自己的內容是迎合大眾,做到雅俗共賞。

寫作,仍是我表達思想、發出不一樣聲音的最好選擇

作為一個寫作者,我更想發出不一樣的聲音,堅定的表達內心的觀點。或美好,或殘酷,或帶給我們不一樣的價值觀,或不一樣國度的聲音,大到世界觀,小到個人的情緒發洩。

不為了迎合粉絲而去搞創作,而是堅定,給粉絲帶來不一樣的聲音,這樣美妙的滋味,才會讓大家受到觸動。這才是作為創作者應該去做的事情。

03

作為寫作者,我們該如何堅定的發聲

第一,保持寫作者的初心。

寫作者保持初心的創作,是一條堅定難走的路。之前寫作的路上,我也想過放棄,可當我寫出自己想寫的文章《 》獲得了一批讀者的喜愛,並且,給大家帶來正能量的導向作用。

寫作,仍是我表達思想、發出不一樣聲音的最好選擇

我更加篤定,寫作這件事情,貴在真實,忠於內心:讓自己寫的東西,在別人心裡激起漣漪,感動之餘,受到啟發。

第二,學會發聲,讓文字成為觀點的表達者。

你寫的內容,是基於你的觀點再表達,你寫的東西,首先得說服你自己。就像村上春樹在《我的職業是小說家》說:

因為一切創作行為中或多或少都包含著修正自我的意圖。


寫作是修正自我,將自己的靈魂鑲嵌在不同的外形中,不斷地錘鍊自己的過程,同時能夠與讀者共同分享這種修正的作用。

如果寫作的立場完全是考慮讀者的"燃點",讀者喜歡什麼話題,就寫什麼話題,這就是李宗盛口中的"流行",滿足讀者的獵奇心理。但千篇一律的觀點,觀眾看久了套路,也會索然無味吧。

寫作,仍是我表達思想、發出不一樣聲音的最好選擇

迎合觀眾,久而久之,又會給給觀眾造成什麼影響呢?

就像李宗盛信中所說:

周圍的人都滿足我的需要,認為這些是好東西了,觀眾是聽不到其他更多的聲音。

同樣,如果寫作者的內容,能基於讀者的"燃點",寫得深刻,能夠引起讀者去思考背後的價值所在,撞擊讀者的思想,給讀者更深入的思考,讓讀者看到更多元的價值,認為這才是寫作者需要去做的事情。

深入淺出,雅俗共賞,將自己的觀點,是寫作者的磨刀石,也是藝術創作的核心。

"真正的藝術是要給人意外,那麼真正的文字也是同樣要給人意外。"

爵士鋼琴手塞隆尼斯·蒙克也這樣說過:

"我想說的是,你就按照自己喜歡的樣子演奏便好。至於世間要求什麼,那種事情不必考慮。按你喜歡的方式演奏,讓世間理解你做的事情就行,哪怕花上十五年、二十年。"

藝術如此,我想作為寫作者亦是如此,保持自我寫作獨有的風格,才會帶給讀者不一樣的感官體驗。

這篇文章,獻給在寫作道路上一直前行的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