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横溢的民国才子朱湘

他才华横溢,16岁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清华,却被开除。他长于诗歌,有笑傲于文坛的实力,却无法自拔。他游学海外,被誉为清华四子之一,却中途退学。他个性孤傲,被鲁迅称为中国济慈,却投江自尽,一生悲情。

他就是大才子朱湘。

投江的长袍青年

1933年12月5日,临近晌午,一艘从上海开往南京的江轮正缓缓地逆流行驶在长江主航道上。由于是江轮,船身远没有洋轮看起来那么宏伟。甲板是三层的,最下面一层是机房和货仓,上面两层是各类舱室,根据条件和入住的人数划分为一至三等舱。最上面的一层靠近船头的位置是驾驶室。驾驶室前方船头的两侧竖立着两根巨大的柱子,蒸汽轮机工作时发出的浓烟从这里滚滚而出。

江面由于客轮逆流破开的水流在船身两侧荡起了阵阵涟漪,一波波和着微风向岸边送去。往来的船只并不多,远远的几艘木质渔船张着帆掩映在火轮冒出的阵阵黑烟中。轮船上层甲板四周的栏杆处,三三两两的站了一些人,边交谈着边观赏着沿途的风光。

才华横溢的民国才子朱湘

在船头左侧的西南角上有一个身影独自立在那里。此人大概三十左右的样子,着一身灰布长袍,看上去似乎已有点洗得发白的样子。袍底的裤角处或许由于长久的摩擦,起了些许的毛边。戴着一副圆框眼镜,看起来斯斯文文的样子。但与斯文明显不搭调的是手里还握着已经喝了大半瓶的酒,此时身形也略显摇晃。

一边神色怅惘向西边的远方望着,一边时不时的拿起手中的酒瓶猛灌一口。正当甲板上的人们陆陆续续的回舱室用餐的当口,伴随着女人的尖叫声,长袍青年跃入了江中。甲板上已空空的酒瓶下压着一封给其妻刘霓君的绝笔信和一盒她爱吃的饴糖。长袍青年便是民国才子朱湘。

才华横溢的民国才子朱湘

朱湘的童年

朱湘1904年生于湖南沅陵。其上溯28代的祖上是开创了程朱理学的宋朝大思想家、儒学大家朱熹。父亲朱延熙是清朝晚期的正二品重臣,而母亲则是晚清时期赫赫有名的洋务派领袖张之洞的亲侄女。朱湘从小就在这种优渥的环境下长大,从小由奶娘喂大,小厮、佣人环侍左右。俨然一个口中含着金钥匙的"朱宝玉"。

但这一切都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炮声中早早的结束了。虽然革命最终以清延退位宣告结束,并没有造成全国范围的大面积的流血冲突,甚至有些晚清的地方大员摇身一变直接就当上了民国政府的地方省主席,但这些大员还只是个别现象。大多数并不掌握实权的或者没有兵权的晚清遗臣能保住性命和财产,全身而退就不错了。

朱湘的父亲便是后者,所不同的是,离职归乡的他却并没有攒下多少家财。没有了做官的俸禄和各种灰色收入,朱湘的生活水平每况愈下。大部分的佣人被遣散,靠着典当物品和卖掉一部分祖屋维持了几年,朱湘的父亲母亲面对窘迫的生活终于郁郁成疾,就在朱湘九岁的时候,相继离世。

无奈朱氏家族把朱湘托付给了他的堂大哥抚养。朱湘的这个大哥不比他的父亲小多少,名为大哥,年龄上却与相当于两代人。加之大哥脾气暴躁,朱湘与这个大哥几乎完全无法沟通。

才华横溢的民国才子朱湘

朱湘照片

朱湘也不是一个爱热闹的,性格也偏于内向孤僻。小小年纪竟然没有了与同龄孩子嬉戏的渴望,转而寄情于清冷的书籍之中。从小便能滔滔不绝地背诵大段的儒家经典,虽然小朱湘没有什么兴趣与旁人探讨书中奥义,但似乎也自得其乐、沉浸其中。以至于他的某些表现,在旁人看来似乎并不那么正常。

盛夏的某一天,大哥家来了不少同族的亲戚串门。大哥家虽不甚宽裕,但出于礼数也备了一桌子的菜,这对于兄弟们来说就像赶上过年一样。大家都把平时最好的衣服套在了身上,兴高采烈地在临时拼起来的大桌周围围了整整一大圈。

但就在酒菜齐备,大家准备动筷开吃之时,发现竟然有一个座位还空着,要知道座椅完全是按照人头数安排的,不应该有空着的。仔细一清点,发现原来朱湘没来。就在准备差人去喊的时候,朱湘出现在了门口。就在大家的目光齐齐的望过去的时候,赫然发现,朱湘竟穿了一件棉马夹!

这种视觉的冲击和震撼是超乎想象的。湖南的夏天一般的温度都是要超过30摄氏度的,兄弟们有的即便穿着露肩的短衫都还在不停地扇着扇子。他朱湘竟然表情从容的穿了一件冬衣,这看起来都热得慌。

原来小朱湘并非故意穿了这么一件不合适的衣服,只是因为自己的夏季那件还算漂亮的小衫临时找不到了,但这么多人在场又得穿得漂漂亮亮的,碍于面子的小朱湘便穿上这件过年才穿的漂亮的衣服。但他却没有想的是,衣服虽然漂亮,但这个时候穿实在是太不合时宜了。从这以后,因为朱湘在大家族中排行第五、又因为朱湘的孤僻、还因为他的那件棉马夹。家族中的兄弟们开始称他为"五傻子"。

才华横溢的民国才子朱湘

长大了的朱湘

这个"五傻子"虽然不谙世事,但学习成绩却出奇的好。大哥作为小朱湘的监护人,看到这个小兄弟在学习方面这么有天赋,也颇欣慰。虽然他感觉跟朱湘似乎也说不上什么体己话,但出于家族中代代传承的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祖训,对朱湘的教育也是很重视的。或许也幻想着朱湘有朝一日能够凭借读书光耀门庭吧。

湖南的教育资源还是很落后的,为了不耽误这个有天赋的孩子。朱湘的大哥特意把他从老家的私塾送到了南京,在那个时候更为热门的洋学校南京工业学校预备科读书。在这里朱湘学到了大量的现代科学知识,没几年孤僻而刻苦的朱湘便以令人刮目相看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学校录取。

清华学校的前身是美国利用清政府的庚子赔款反哺中国而援助建立的西式学校。在清华读书的优等生都有机会公派赴美留学深造。在那个早已废除科举制的民国时期,在这种洋学校读书差不多就相当于考上了前清的进士了。这让朱湘的大哥很是受用。而朱湘在湖南老家的亲族圈内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五傻子"了,而成为了他们心中有名的大才子了。

此时的朱湘个性中还带着孤僻和焦躁,但他的诗情却是清新而宁静的。

春天的花香真正醉人,一阵阵温风拂上人身,你瞧日光它移的多慢,你听蜜蜂在窗子外哼:

睡呀,宝宝,蜜蜂飞的真轻。

睡呀,小朱湘,醒来后振翅高飞!

才华横溢的民国才子朱湘

仰慕朱湘的童养媳

在家乡出了名的朱湘,除了被亲族引以为豪外,还被一个跟他有了近二十年关系的女子惦记着。这个女子便是朱湘还没出生便定了亲的媳妇—刘霓君。

刘霓君的父亲也是晚清的一个大官,与朱湘的父亲朱延熙是多年的好友。就像金庸的名作射雕英雄传中郭杨两家的桥段一样,朱刘两家也指腹为亲,说好都是男娃便结为兄弟,都是女娃便结成姐妹,一男一女便结为夫妇。也不知道是朱湘的幸运还是刘霓君的不幸,竟然真的是一男一女。

相对于在外求学的,差不多已经立业的朱湘,刘霓君此时已出落成一个大姑娘了,差不多也到了谈婚谈嫁的年龄了。刘霓君对于这个早已在家乡有了不小的名气的夫君,还是相当满意的。怎奈夫君在北京求学,与自己远隔万里,不得一睹真容,甚是怅然。

女大不中留。刘家亲自上门了,讯问朱家大哥何时把自己的媳妇领回去。大哥也很为难,朱湘不在家,没法完婚,他总不能直接把人家姑娘接到家里。给朱湘去信,让他回家完婚。

朱湘一个新式学校的学生,哪还管什么指腹为婚这种老掉牙的婚配方式,虽然朱湘在清华并没有什么中意的女子(也或许他中意的并没有看上他),但对他来说,这个没过门的媳妇他是万万没法接受的。面对朱湘的抗拒,大哥在家里也是干着急,没有任何办法。但刘家又催得急,总得对女方有个交待,无奈之下,大哥只好带着未来的弟媳妇上京找朱湘。

朱湘虽然对这门亲事不以为然,但孤傲的他并不排斥一个忠实的仰慕者。对于长相并不难看的刘霓君,朱湘虽然没的应下亲事,但似乎也并没有什么嫌恶的意思。匆匆的见上了一面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刘霓君心满意足的回去了。

才华横溢的民国才子朱湘

初入清华的朱湘

在清华朱湘展现了他从小便一直孜孜苦读练就的扎实的文学功底。其诗文造诣很快便在同学们中间脱颖而出。不久,朱湘与饶孟侃、孙大雨、杨世忠三个同样颇有才华又热爱诗文的同学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展现了极高的文学天赋。四人同吃同住,闲暇时一起切磋诗文,过得很是惬意。由于他们的字打头的都是"子",且有着另其他人艳羡的诗文造诣,一度被并称为"清华四子"。

朱湘对白话文运动也倍加推崇。他认为创造一种新的白话文是他们这些文人的天职。他的诗也把白话元素加入其中,用诗秀丽清雅又有着古体诗的强韵律,接近了古体诗与白话诗之间的距离,开创了一代先河。

朱湘对自己的中文功底是自负的,认为自己的中文底蕴是超上等的,或许以其扎实的国学功底理应如此。但对自己的英文却也是同样的自负,认为自己的英文也是超上等的。这或许是来源于与其周围同学的比较,但毕竟朱湘学习英文是半路出家,在三二年内达到超上等的水平,未免有言过其实之嫌。

他也时常用自己超上等的英文翻译英文作品,但却不尊重作者的原创性,常常自己发挥。他却不知道,这种自己发挥的译作,是算作作者本人的还是他朱湘的?是因他翻译的功底不够呢,还是原作者的水平太差?答案或许谁也不知道。

才华横溢的民国才子朱湘

朱湘的个性还反应在对规则的蔑视上。就在他还有半年就行将毕业之际,校方出台了一个早餐点名的规定,并且在规定中明确了无故累计三次占名迟到会被记大过开除学籍。这让包括朱湘在内的很多同学都很不爽,原因现在已不可考了,或许是都喜欢睡一会懒觉吧。

虽然不情愿,但胳膊拧不过大腿,大部分都还是遵守的。但朱湘却是个例外,他明明能够不迟到,却故意来晚,为的是与学校的霸权主义作斗争。终于累记了三次,按照规定,他被清华开除了。这件事,连当时朱湘的导师都震惊不已,清华建校以来,因为这种情况被开除的,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但朱湘的反应却异常的平淡,没有为自己申辩一句,甚至也没有找导师求下情。背起自己的私人物品,昂然挺胸地离开了学校。

这一刻,当初的那个"五傻子"似乎又附体了吧。

才华横溢的民国才子朱湘

朱湘绮书画 - 美篇

二十年夫妻终牵手

彼时朱湘的大哥的境遇也并不好,本指望这个从小一直寄予厚望的小弟能一飞冲天,学出个名堂来,却生生的被开除了,一个落了弟的秀才还能有什么粗细。朱湘没有回乡去啃他的大哥,为了生计,孤身一人来到了上海。除了诗文本无所长的朱湘暂时放下了高傲的身段,只要是能糊口的工作都尝试着去做了,也感受到了一些生活上的不易。

正是这个这个时候,老家的大哥来信告诉他,他的结发妻子刘霓君也在上海。原来同样家道中落的刘家,在父亲死后,刘霓君的哥哥竟然把一直等着朱湘未嫁的她赶出了家门。走投无路的刘霓君只好只身一人来到了上海谋生。当她的夫君朱湘找到她的时候,她正在上海的一家纱厂当女工。

或许是因为同样的境遇,这对相当于领了二十年证的夫妻终于走到了一起。不久后,朱湘携妻子回老家在大哥的主持下举行了婚礼。

才华横溢的民国才子朱湘

二次求学

结了婚有了羁绊的朱湘似乎有了一点责任感。1926年,朱湘托清华四子之一的好友张大雨向当时的清华校长进言,想要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校长在从张大雨那里得到朱湘确有大才的肯定答复后,同意了朱湘复学。

复了学的朱湘学习仍很用功,不到一年毕业后争取到了赴美国留学的机会。

在美国留学期间,朱湘过得并不宽裕,有限的助学金,一方面要支付他在美国在当时看来异常昂贵的生活费也用,一方面还要拿出一部分钱来供养国内家中的妻儿。好在刘霓君也时不时的做些零活来补贴家用,勉强算是过得去。这些都可以从朱湘从大洋彼岸寄给刘霓君的信中看得出来,往来的信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内容都是两夫妻讨论如何分配有限的助学金的事。

尽管求学不易,但朱湘却还是犯起了他在清华的老毛病。因为自身个性的缘故,因为一些在现在看来并非什么不可化解的小事,而频频退学。

先是在劳伦斯大学因为讲师读到一篇法国人写的中国人是猴子的文字,愤而离开课堂。尽管讲师道了歉,朱湘还是从劳伦斯大学退学了。后来又来到芝加哥大学,在这里因为人家怀疑他偷了东西,又愤而退学。搞得后来回国连一个像样的文凭都没能拿回来,这些都为他以后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才华横溢的民国才子朱湘

命中注定的悲剧

回国后,朱湘这个留学肆业生,意外地找到一份安徽大学英文系主任的好差事,月薪高达300块大洋,这在当时不是一笔小数目。三十年代的鲁迅在国民政府的工资也不过才比这个数多一点点。

但朱湘那种自视甚高的秉性却又一次害了他。因为学校拖欠工资和英文系命名等事,与学校彻底闹僵,没过多久就离职了。此后,焦躁、孤傲、目空一切成了文化圈内朱湘的标签。四处碰壁的朱湘再没有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

朱湘与妻子初时的感情尚可,但经济的窘迫,特别是最小的孩子因饥饿而夭折后,刘霓君对朱湘彻底失望了。家庭矛盾也越来越不可调和。朱湘也尝试着找老友借钱渡难,甚至还找到了原来都不怎么熟悉甚至还曾交过恶的当初学校女同事借钱。这种种的异常表现,让曾被朱湘写了几万字痛骂的闻一多都认为"子沅(朱湘的字)疯了"。但后来,听闻朱湘投江后,还是闻一多找到因刘霓君出家而在街头流浪的朱湘的两个孩子,与几个朋友妥善安顿了起来。

才华横溢的民国才子朱湘

朱湘的一生是悲情的。自幼父母双亡,大哥暴躁,少了亲情的关爱。青年求学有成,却因个性而屡屡受挫。诗文清新隽永,自成一脉,却无人赏识。婚后夫妻恩爱,却因生计无着,愤而投江。他的天赋,成就了朱湘,也成就了他的诗。他的个性,上演了一出悲剧,也最终害了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