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清华天才,被同乡戏称“傻子”,孤傲一生,29岁却因贫穷自杀


16岁清华天才,被同乡戏称“傻子”,孤傲一生,29岁却因贫穷自杀

有千金之德方能享千金之福。一个虚怀若谷的谦谦君子,势必会成就一番事业。而一个恃才傲物之人,无论才学有多高,为人处事得了幼稚病,犯了低级错误,最终必将害人害己。在民国时期就有这样的一个人。

他才华横溢,16岁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清华,却被开除。他长于诗歌,有笑傲于文坛的实力,却无法自拔。他游学海外,被誉为清华四子之一,却中途退学。他个性孤傲,被鲁迅称为中国济慈,却投江自尽,一生悲情。

他就是大才子朱湘。

有子初长成

1904年,朱湘生于湖南沅陵的一个官宦世家,祖籍江西,宋朝大儒朱熹是朱湘的28代祖。父亲朱延熙是晚清的二品大员,母亲则为晚清名臣张之洞的侄女,小朱湘就是在这样一个显赫的家世背景下含着金钥匙来到了这个世界。

16岁清华天才,被同乡戏称“傻子”,孤傲一生,29岁却因贫穷自杀

但造化弄人,不到十岁父母相继离世。无奈,他只好跟着大哥生活,但大哥年纪比他大得多,又脾气暴躁,小朱湘无法在大哥那里得到情感的慰藉。

年幼的小朱湘几乎没有什么朋友,爱好读书的他只能埋头于书的海洋里。这样的童年生活,一方面培养了朱湘的读书兴趣,一方面也养成了他内向孤僻的性格。

一次,家中来了客人要一起吃饭,兄弟们都穿得整整齐齐,唯有他因临时找不到自己的马褂,就穿了一件棉的,其时正值湖南的五月,穿一件棉衣服,看着都热,被同家族的兄弟讥笑,叫他"五傻子"。

就是这个"五傻子"虽然个性中时有乖僻、焦躁,可是他却给他的诗留下一方神圣和谐。内心是喧嚣而焦躁的,诗情却是柔美而宁静的:春天的花香真正醉人,一阵阵温风拂上人身,你瞧日光它移的多慢,你听蜜蜂在窗子外哼:睡呀,宝宝,蜜蜂飞的真轻。

16岁清华天才,被同乡戏称“傻子”,孤傲一生,29岁却因贫穷自杀

虽然小朱湘跟他的大哥因年龄的差距存在着代沟,疏于沟通,但长兄如父,大哥很重视小朱湘的学业,特意把他从老家送到南京就读于南京工业学校预备科,小朱湘也很给大哥争气,1920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学校。

清华的前身是美国利用庚子赔款为清政府援建的西式学校,考上了那时的清华,就意味着有极大的可能争取到去美国公费留学,在那个年代,废除科举制后,能够在清华这种洋学堂上学,就相当于中了秀才一样,也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立业"了。那么,在大哥看来,下一步朱湘就应该"成家"了

有妻刘霓君

早在朱湘出生之前,父亲就为他指了一门亲事。朱湘的父亲和好友指着妻子腹中的宝宝,约定如果都是男孩就结为兄弟,都是女孩就以姐妹相称,如果是一男一女,就结为夫妇。结果,天不遂朱湘,给他指了一个媳妇。这对那时满脑子的新式思想的朱湘来说,这种包办婚姻无疑是可笑至极的。

但老派的大哥却不这么认为,如果朱湘不认这门亲就是忤逆,就是对死去的父亲的不孝。由于朱湘的抗拒,加之大哥对还在外求学的弟弟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婚事也只好一拖再拖。

16岁清华天才,被同乡戏称“傻子”,孤傲一生,29岁却因贫穷自杀

没有办法让弟弟回家完婚,大哥只好带着指腹的弟媳刘霓君去清华找朱湘。朱湘在见到大哥带来的长相并不难看的媳妇时,并没有改变主意,只是觉得两个彼此都不了解的陌生人生活在一起太过荒唐。而刘霓君却对朱湘心生念念,对于这个在家乡颇有才名的未来夫婿,她一直是仰慕不已。这回见到"真人",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有才超上等

这一切,朱湘虽然看在眼里,却还是无动于衷。这时的他唯有诗才是他的最爱。作为一个初入清华的穷学生,朱湘已经能够在知名报刊上时不时的发表自己的作品了,被当时的许多文学大师看作一颗冉冉升起的文坛新星。

在清华,朱湘(字子沅)、饶孟侃(字子离)、孙大雨(字子潜)和杨世恩(字子惠)四人志趣相投,在"文学运动"中展现了极高的文学天赋,被并称为"清华四子"。

在文学运动中,朱湘认为把"创造一种新白话"看成是"我们这些文人的天职"。他的诗拉近了古体诗与白话诗之间的距离,其诗韵律感强,用词清雅秀丽。

16岁清华天才,被同乡戏称“傻子”,孤傲一生,29岁却因贫穷自杀

在文学上的造诣,似乎更加重了朱湘自命清高的个性,他虽自诩英文是超上等的,译作却时常自己发挥,不尊重原著的原创性,这恐怕是觉得原作者写得还是不够上等,要用自己超上等的大手笔好好修理一番。殊不知,这种超上等英文的译作又有几人欣赏得了呢。

有幸终娶妻

他的这种性格还表现在对规则的蔑视上。仅仅因为校方早餐点名的规定让得他很不爽,故意迟到以至于累计了3次大过被校方开除,而这时的他离毕业仅剩半年。这种情况下被开除在清华是绝无仅有的,全校震动,但他似乎根本没当回事。

或许他心理想的是:"我这番大才,一个清华算什么?我离开清华不是我的损失,而是清华的损失。"但他不知道的是,不论何种时代,任何人想要在社会上立足,都需要进阶的跳板的,他朱湘也不能例外。

被开除后,朱湘生活更加的潦倒了,不得不放下身段去上海为生计奔波。也就在这时,他指腹的妻子刘霓君也因为家中财产被兄弟霸占,来到上海谋生。朱湘这一次见到刘霓君,已消弥了不少在清华时的孤傲,对同病相怜的刘霓君也心生了几分好感。

16岁清华天才,被同乡戏称“傻子”,孤傲一生,29岁却因贫穷自杀

朱湘人生中最重要的几件件大事"朋友、婚姻和文章",这时的他或许只能把婚姻提到议事日程了,1926年,在家中大哥的支持下他与刘霓君回老家成了亲。

但面对从小为他出钱出力、如同父亲的大哥,刘湘在婚礼上却拒绝对大哥行叩拜大礼,争执中甚至弄断了喜烛,这令大哥很是伤心。

有节难折腰

婚礼结束后,在好友张大雨暗中帮忙下,他又一次回到清华,完成了学业。更是获得了公派去美留学的机会。

留学美国后,内向孤僻的性格让他很难适应,称自己是一只失群的孤雁,在这里了无趣味。在劳伦斯大学和后来的芝加哥大学,都因为一些小事使得他觉得受到了侮辱而退学,最终没有完成在美国的学业。

诚然,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有骨气的中国人有强烈的民族自尊感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但这些小委屈比起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大义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

16岁清华天才,被同乡戏称“傻子”,孤傲一生,29岁却因贫穷自杀

在美国2年,换了3所大学,却没有拿到任何文凭。朱湘回国后,被安徽大学聘用为外文系主任,薪水不低,在更加看重学历的那个年代,这对一个留学肆业的人来说,应该是不错的去处了,但朱湘却还是因为系名称变更这等小事与校方闹掰,最终离职。这时的朱湘已经是3个孩子的爸爸了,生活艰难,最终小儿子因没奶吃竟被饿死了。

但这只是朱湘悲剧的开始。初时朱湘与夫人刘霓君感情尚可,但自从小儿子饿死后,妻子遭受了巨大的精神打击,开始埋怨丈夫无能,夫妻之间关系渐趋恶化。没有收入,开销又大,朱湘想靠卖文来养家,无奈孤傲的个性不受人待见,没人用他。

朱湘在这种理想和面包夹缝中生存的困境中,自命清高的个性让他最终选择了逃避,1933年12月5日,朱湘用口袋中仅有的钱买了从上海去南京的船票和一些酒,还买了一包刘霓君最爱吃的饴糖。船至江心,朱湘跃入清波,结束了短暂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