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駐村第一書記“四兩撥千斤”,化解農產品滯銷難題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記者白雪 見習記者施文鬱

突如其來的疫情,帶來了農產品滯銷的問題,在大連莊河市荷花山鎮河東村,為了幫助村民增收致富而引進的香茹種植項目也因此蒙上了一層陰影。由大連市發展改革委選派的駐村第一書記徐濱,在緊抓疫情防控的同時,巧想辦法、包裝品牌,推動特色推動農產品走進農超市場,在助農的同時,也為城市居民帶去了價格實惠的綠色食品,化解了村民農產品滯銷的難題。

大连:驻村第一书记“四两拨千斤”,化解农产品滞销难题

造型別致的“卡通”書記

打給徐濱的電話一直沒有人接聽,發過去的微信也如同石沉大海,直到晚上八點半,徐濱才回覆電話:“一直顧不上看手機,剛從生鮮超市忙完。”自3月6日大連大商集團第一書記專櫃開設以來,原本駐村疫情防控第一線的徐濱更加忙碌不停,用他自己的話說“進村防控、進店促銷”,防控疫情、發展經濟兩不誤。

這位促銷員有點不一樣,在第一書專櫃旁,來購物的市民都忍不住多看忙裡忙外的徐濱幾眼,因為他的“造型”實在有些別緻,反光帶閃閃發亮的工作馬甲,上面貼著一個大大的香菇造型的卡通形象,十分搶眼。“這反光馬甲本來是在村裡防控卡點工作時穿的,卡通貼是上次做促銷時剩下的,從村裡到超市走得急,乾脆因陋就簡做這了這樣一個‘招牌’,效果還不錯。”徐濱笑著說。質高價低量足,河東村的綠色香菇很快就成了超市裡的熱銷品,那件閃閃反光的馬甲,就如霓虹燈一般,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原本一週的備貨量不到兩天就售罄,徐濱又馬不停蹄地開車回村裡補了一次貨。雖然半天時間往返360公里的勞頓讓他腿麻腰痠,但心裡卻樂開了花,他們村的食用菌產業脫貧項目終於在前端銷售環節漸有起色。

手到病除的“蘑菇醫生”

如今綠色香菇種植,已是河東村村民們增收致富的新希望,但這一項目的推廣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

2018年4月,徐濱與另外兩位同事一起成為了大連市發展改革委定點扶貧行動中的駐村第一書記。徐濱被分配到莊河市荷花山鎮河東村,另兩位幹部分別在瓦房店閆店鄉和普蘭店區樂甲街道。河東村地處大連的水源地,不能發展工業,村民所有的收入都來自農業。當年,結合鎮政府提出的“區域佈局合理、產業特色鮮明”的發展目標和本村實際,河東村確立了以發展香菇為本村脫貧產業項目。經過村兩委多方籌資,河東村投入130多萬元建設30個冷棚種植香菇32.5萬棒,預計年底增收約130餘萬元。

項目推進不久,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農戶們突然發現自己家種植的香菇長不大就開傘了,收購商不願意收購,買不上價錢。在巨大的心理落差之下,個別情緒激動的農戶甚至把賣不出去的香菇成筐地扔在鎮政府門口。為了解決農戶手中滯銷的蘑菇,徐濱第一次來到了大商集團,雙興果菜配送中心的於文濤經理接待了他,但看完他大小不一的開傘香菇樣品,遺憾地告訴徐濱,這種品相的香菇進不了超市。悻悻而歸地回到村裡,徐濱和村兩委一邊安撫農戶,一邊積極聯繫技術人員尋求破解之道。徐濱找到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技術員,帶著技術員考察種植現場,終於找到時原因:一方面農戶們在建設大棚時“偷懶”減少五六米長度同時又“勤快”地多種了幾百棒菌棒,一加一減,造成棚內通風差、溫度高、溼度大而菌棒含水量又低,開傘也就不奇怪了。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在鎮政府和村兩委的幫助下,徐濱幫助村民們挨家挨戶改造大棚,加強通風降溫又重新調整菌棒距離。經過前後一個月的努力,香菇種植重回正軌,“香菇醫生”的名字也叫響河東村。

自掏腰包“四兩撥千斤”

2019年5月底,與徐濱同批下派的荷花山鎮芙蓉村第一書記張濤為荷花山香菇完成了“有機香菇”認證,成為大連市莊河地區第一個有機香菇認證品牌。荷花山香菇質量過硬了,更需要知名度打開銷售市場。

他第二次找到了大商集團的於文濤經理,提出了借鑑電影票房分賬模式採用“成交量比率支付貨款”的另類營銷方案,商場不需要付出太多的成本,貨損也不用門店負責,如果農戶有損失則由第一書記自掏腰包承擔,於經理被滿滿的誠意打動,“荷花山有機香菇”終於開始登陸超市,走出了品牌化經營的重要一步。

終於進入發展快車道的香菇種植,卻突然被疫情踩了一腳急剎車。疫情爆發後,徐濱正月初五返村後積極投入到駐村疫情防控第一線。疫情期間,河東村的香菇遇到銷售危機,因為量少、運輸成本高,收購商一再壓價。“有一位村民,2018年種植草莓因為根腐病損失了7萬多元,今年種香菇又被壓價,太不容易了。”徐濱一說起這事來,就唏噓不已。恰逢此時,大連大商集團考慮大連本地農戶蔬菜水果受疫情影響出現滯銷,決定在鮮生超市開設第一書記專櫃。於是,徐濱再次找到於文濤經理,兩年內“三顧大商”,大商集團被他的韌勁所打動,加之香菇質量、送貨等條件也符合生鮮超市的要求,河東村精品香菇大大方方地擺上了第一書記的促銷櫃檯。

河東村精品香菇每盒額定是250克,實際上徐濱悄悄地把每盒增重到340克,2盒1斤的香菇實際變成了1斤4兩,變相讓利於顧客。這樣,每盒成本實際增加了1元,這1元的成本由荷花山5位駐村第一書記均攤了。荷花山鎮第一副書記李仲華把它稱作“四兩撥千斤”,那個千斤就是百姓民心。“我們一方面尊重商業規律不擾亂價格,另一方面更考慮有許多市民還因為疫情影響了收入。第一書記不是商人,要增加農民的收入,也爭取幫助市民們減輕一點壓力。”徐濱告訴記者。

香菇有了銷路,河東村的村民心裡穩當了,對今年的年景也更有信心。而徐濱的心裡卻並不輕鬆,他還記得剛被選派時,發展改革委領導交給這些第一書記們的任務:農村經濟的短板在服務業,如果低收入村能在農業和服務業融合方面探索出一些方法來,那就是這次駐村扶貧工作最寶貴的收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在即,他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夯實當地特色農產品精品化之路,即便有一天第一書記們離開了,這些產業融合的幼苗,也能在農村繼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