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驻村第一书记“四两拨千斤”,化解农产品滞销难题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白雪 见习记者施文郁

突如其来的疫情,带来了农产品滞销的问题,在大连庄河市荷花山镇河东村,为了帮助村民增收致富而引进的香茹种植项目也因此蒙上了一层阴影。由大连市发展改革委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徐滨,在紧抓疫情防控的同时,巧想办法、包装品牌,推动特色推动农产品走进农超市场,在助农的同时,也为城市居民带去了价格实惠的绿色食品,化解了村民农产品滞销的难题。

大连:驻村第一书记“四两拨千斤”,化解农产品滞销难题

造型别致的“卡通”书记

打给徐滨的电话一直没有人接听,发过去的微信也如同石沉大海,直到晚上八点半,徐滨才回复电话:“一直顾不上看手机,刚从生鲜超市忙完。”自3月6日大连大商集团第一书记专柜开设以来,原本驻村疫情防控第一线的徐滨更加忙碌不停,用他自己的话说“进村防控、进店促销”,防控疫情、发展经济两不误。

这位促销员有点不一样,在第一书专柜旁,来购物的市民都忍不住多看忙里忙外的徐滨几眼,因为他的“造型”实在有些别致,反光带闪闪发亮的工作马甲,上面贴着一个大大的香菇造型的卡通形象,十分抢眼。“这反光马甲本来是在村里防控卡点工作时穿的,卡通贴是上次做促销时剩下的,从村里到超市走得急,干脆因陋就简做这了这样一个‘招牌’,效果还不错。”徐滨笑着说。质高价低量足,河东村的绿色香菇很快就成了超市里的热销品,那件闪闪反光的马甲,就如霓虹灯一般,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原本一周的备货量不到两天就售罄,徐滨又马不停蹄地开车回村里补了一次货。虽然半天时间往返360公里的劳顿让他腿麻腰酸,但心里却乐开了花,他们村的食用菌产业脱贫项目终于在前端销售环节渐有起色。

手到病除的“蘑菇医生”

如今绿色香菇种植,已是河东村村民们增收致富的新希望,但这一项目的推广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

2018年4月,徐滨与另外两位同事一起成为了大连市发展改革委定点扶贫行动中的驻村第一书记。徐滨被分配到庄河市荷花山镇河东村,另两位干部分别在瓦房店闫店乡和普兰店区乐甲街道。河东村地处大连的水源地,不能发展工业,村民所有的收入都来自农业。当年,结合镇政府提出的“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的发展目标和本村实际,河东村确立了以发展香菇为本村脱贫产业项目。经过村两委多方筹资,河东村投入130多万元建设30个冷棚种植香菇32.5万棒,预计年底增收约130余万元。

项目推进不久,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农户们突然发现自己家种植的香菇长不大就开伞了,收购商不愿意收购,买不上价钱。在巨大的心理落差之下,个别情绪激动的农户甚至把卖不出去的香菇成筐地扔在镇政府门口。为了解决农户手中滞销的蘑菇,徐滨第一次来到了大商集团,双兴果菜配送中心的于文涛经理接待了他,但看完他大小不一的开伞香菇样品,遗憾地告诉徐滨,这种品相的香菇进不了超市。悻悻而归地回到村里,徐滨和村两委一边安抚农户,一边积极联系技术人员寻求破解之道。徐滨找到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技术员,带着技术员考察种植现场,终于找到时原因:一方面农户们在建设大棚时“偷懒”减少五六米长度同时又“勤快”地多种了几百棒菌棒,一加一减,造成棚内通风差、温度高、湿度大而菌棒含水量又低,开伞也就不奇怪了。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在镇政府和村两委的帮助下,徐滨帮助村民们挨家挨户改造大棚,加强通风降温又重新调整菌棒距离。经过前后一个月的努力,香菇种植重回正轨,“香菇医生”的名字也叫响河东村。

自掏腰包“四两拨千斤”

2019年5月底,与徐滨同批下派的荷花山镇芙蓉村第一书记张涛为荷花山香菇完成了“有机香菇”认证,成为大连市庄河地区第一个有机香菇认证品牌。荷花山香菇质量过硬了,更需要知名度打开销售市场。

他第二次找到了大商集团的于文涛经理,提出了借鉴电影票房分账模式采用“成交量比率支付货款”的另类营销方案,商场不需要付出太多的成本,货损也不用门店负责,如果农户有损失则由第一书记自掏腰包承担,于经理被满满的诚意打动,“荷花山有机香菇”终于开始登陆超市,走出了品牌化经营的重要一步。

终于进入发展快车道的香菇种植,却突然被疫情踩了一脚急刹车。疫情爆发后,徐滨正月初五返村后积极投入到驻村疫情防控第一线。疫情期间,河东村的香菇遇到销售危机,因为量少、运输成本高,收购商一再压价。“有一位村民,2018年种植草莓因为根腐病损失了7万多元,今年种香菇又被压价,太不容易了。”徐滨一说起这事来,就唏嘘不已。恰逢此时,大连大商集团考虑大连本地农户蔬菜水果受疫情影响出现滞销,决定在鲜生超市开设第一书记专柜。于是,徐滨再次找到于文涛经理,两年内“三顾大商”,大商集团被他的韧劲所打动,加之香菇质量、送货等条件也符合生鲜超市的要求,河东村精品香菇大大方方地摆上了第一书记的促销柜台。

河东村精品香菇每盒额定是250克,实际上徐滨悄悄地把每盒增重到340克,2盒1斤的香菇实际变成了1斤4两,变相让利于顾客。这样,每盒成本实际增加了1元,这1元的成本由荷花山5位驻村第一书记均摊了。荷花山镇第一副书记李仲华把它称作“四两拨千斤”,那个千斤就是百姓民心。“我们一方面尊重商业规律不扰乱价格,另一方面更考虑有许多市民还因为疫情影响了收入。第一书记不是商人,要增加农民的收入,也争取帮助市民们减轻一点压力。”徐滨告诉记者。

香菇有了销路,河东村的村民心里稳当了,对今年的年景也更有信心。而徐滨的心里却并不轻松,他还记得刚被选派时,发展改革委领导交给这些第一书记们的任务:农村经济的短板在服务业,如果低收入村能在农业和服务业融合方面探索出一些方法来,那就是这次驻村扶贫工作最宝贵的收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在即,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夯实当地特色农产品精品化之路,即便有一天第一书记们离开了,这些产业融合的幼苗,也能在农村继续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