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復臺灣首功,被康熙封為靖海侯的施琅,真不算是“好員工”!

康熙二十二年,即公元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師於澎湖海域殲滅鄭軍主力,鄭克爽投降,清政府正式統一全國,之後在臺灣的“棄留”問題上,施琅又多次上疏建議清廷在臺灣屯兵鎮守、設府管理,力主保留臺灣、守衛臺灣。因功授靖海將軍,封靖海侯。雖然在收復臺灣問題上施琅有突出表現,但在其他方面施琅卻不是個“好員工”。

收復臺灣首功,被康熙封為靖海侯的施琅,真不算是“好員工”!


反覆“跳槽”

施琅生於福建泉州,祖籍河南,小時候不愛識文斷字,喜歡舞刀弄槍,但是喜歡兵法,十七歲從軍,開始軍旅生涯,為明將總兵鄭芝龍的部將。每到作戰的時候肯定是身先士卒,屢立戰功。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統帥博洛利用鄭芝龍的聲望招降其舊部,“奉鄭之命降清的有武毅伯施福、海澄伯鄭芝豹和部下總兵十員,兵將十一萬三千名”。施琅就是其中之一,這是施琅的第一次“跳槽”。

收復臺灣首功,被康熙封為靖海侯的施琅,真不算是“好員工”!


施琅第二次“跳槽”是在順治五年(1648年),李成棟反清復明。施琅在遣回福建途中遭李成棟部將郝尚久的暗算,“公偵知其事,急拔眾走饒平,踞守閱月突圍出,且戰且行,從弟肇璉、肇序皆隨歿軍中”,勉強拖到粵閩交界的黃岡鎮才得以脫身,投鄭成功部下。

開始鄭成功十分賞識施琅,但之後兩人逐漸產生隔閡,先是在戰略問題上,施琅反對鄭成功:“舍水就陸,以剽掠籌集軍餉”的做法,鄭成功很不高興,削施兵權,又因保衛廈門有功被重新啟用。順治九年(1652年)施琅手下的曾德犯錯,施琅要拿其問罪,沒想到曾德卻找關係,尋得鄭成功的庇護,沒想到施琅卻不買鄭成功的面子,先行斬殺曾德,徹底惹怒鄭成功,鄭成功懷疑施琅有謀反之心,便派人捉拿,施琅卻逃跑了,盛怒之下,鄭成功下令殺了施琅的父親和弟弟,施琅再次投清徹底為清廷效力。

收復臺灣首功,被康熙封為靖海侯的施琅,真不算是“好員工”!

鄭經劇照


告黑狀,搶功勞

在攻克臺灣的過程中,除了施琅,姚啟聖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三藩之亂時,鄭經趁機出兵攻佔泉州、漳州等地,三藩之亂結束後,姚啟聖等人率軍攻打鄭軍,擊敗劉國軒,大大消耗了鄭軍的力量,之後上書康熙建議清廷採取“交付並用”的平臺方略,並訓練水師,還和李光地共同保舉施琅為水師提督,進攻臺灣時,姚啟聖負責籌備糧草。但是,在收復臺灣之後,施琅先於姚啟聖上書朝廷,並且還告了姚啟聖的黑狀,所以後來姚啟聖上書康熙告捷,卻被康熙認為是貪功之人。

收復臺灣首功,被康熙封為靖海侯的施琅,真不算是“好員工”!

《康熙王朝》姚啟聖與施琅


所以說,施琅雖然為清政府立下大功,卻不是一個“優秀員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