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究竟是背叛明朝的大漢奸?還是愛國的大英雄?

施琅(1621-1696年),字尊候,號琢公,福建泉州晉江人,自幼生長在海邊,少年時代學文不成,即棄而去學劍。施琅跟從他的老師學習兵法,各種兵法沒有不精通的,並且智勇雙全。

施琅十七歲時即從軍,為明將總兵鄭芝龍(鄭成功之父)的部將。每到作戰的時候總是身先士卒,屢獲戰功。後來施琅在鄭成功部下任左先鋒職,追隨鄭成功進行抗清鬥爭。

然而,戰功卓著的施琅因為觸怒了鄭成功,結果父子三人都被鄭成功扣押了起來。後來,施琅逃脫,但他的父親和弟弟均被鄭成功殺害。1652年,施琅投降清朝,並立志要打敗鄭成功,收回寶島臺灣,以報家仇。

施琅:究竟是背叛明朝的大漢奸?還是愛國的大英雄?

那麼,後代的人們常常要提出一個問題:施琅究竟是背叛了明朝的大漢奸?還是因他最終收復了臺灣而變成歷史上的愛國大英雄?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要判斷明末清初之際的歷史人物施琅,首先不能站在明朝的立場上,而是要客觀地認識到,清朝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正統的王朝,滿族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成員,因此,在這個前提下,我們才會比較客觀地分析事情的對錯與否。

首先,我們來看看施琅叛變鄭成功的大概經過。施琅年輕的時候個性就比較強,常常與脾氣相似的鄭成功發生衝突。

順治八年(1651年),施琅因反對鄭成功“舍水就陸”的戰略和強徵百姓糧餉的做法,與鄭成功發生了尖銳的衝突。

施琅:究竟是背叛明朝的大漢奸?還是愛國的大英雄?

次年4月,施琅因為捕殺了一名鄭成功的舊將曾德,而這個曾德原來在鄭氏軍中地位比較高,無論是否有罪,施琅也都無權擅自將其處斬,尤其是鄭成功“馳令勿殺”,施琅卻悍然不顧,“促令殺之”(《南明史》)。

於是,鄭成功盛怒之下,將施琅及其父施大宣、其弟施顯都投入大牢中。施琅被捕後,在一些親信部將和當地居民的幫助下逃到大陸。

鄭成功獲悉施琅已經逃入清方管轄區後,怒不可遏,在七月間將施琅之父、弟全部處斬。施琅得到父親和弟弟被殺的消息,對鄭成功恨之入骨,遂死心塌地投靠清朝,一意同鄭氏為敵。

施琅投降清朝之後,為了實現收復臺灣也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他的愛國思想和行動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評價:

施琅:究竟是背叛明朝的大漢奸?還是愛國的大英雄?

第一,清朝平定“三藩之亂”以後,彼時的鄭氏政權已經毫無恢復明室的可能,他們只想保住臺灣割據的局面。

因此,鄭氏在與清朝的談判中,多次要求“不剃髮,執朝鮮事例”,“稱臣納貢”,“世守臺灣”,“照琉球、高麗等外國例,稱臣納貢”。

鄭氏的這種設想,從主觀上來說,他們未必意識到分裂中國,但是,從客觀上看,後果卻是不堪設想。

如果清廷同意鄭氏的這種要求,那麼,臺灣這塊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就有可能要從此分裂出去了。

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清朝在與鄭氏政權談判的過程中,鄭經病死,內部陷於彼此爭權奪利的局面。這時力主收復臺灣的福建總督姚啟聖認為,出兵收復臺灣的時機已到,因此,他向康熙帝再次奏請進取臺灣,並推薦施琅任福建水師提督,此奏很快就得到康熙的同意。

從這個史實我們不難分析出來,清朝用施琅徵臺,已經不再是民族戰爭的延續,更不是什麼明清兩個王朝的對抗(明朝已亡四十多年,即使是南明政權也早已相繼結束),此時已經是要麼清朝收復臺灣,要麼就是讓臺灣從此從中國的領土之上分割出去。

施琅:究竟是背叛明朝的大漢奸?還是愛國的大英雄?

第二,當清軍攻下澎湖主島之後,有人向施琅建議:“公與鄭氏三世仇,今鄭氏斧中魚、籠中鳥,何不急撲滅之以雪前冤?”

施琅卻說:“吾此行上為國、下為民耳。若其銜壁來歸,當即赦之,毋苦我父老子弟矣!何私之有與?”

為此,施琅還特別向鄭氏手下的人聲明:“斷不報仇!當日殺吾父兄者已死,與他人不相干。不特臺灣人不殺,即鄭家肯降,吾亦不殺。今日之事,君事也,吾敢報私怨乎?”

施琅率大軍進攻之下,另一方面又對鄭氏集團進行招撫,鄭氏當家人鄭克爽無奈地聽從了劉國軒的勸說而選擇了投降。

當施琅率清軍登臺後,主動前去拜祭鄭成功之廟,對鄭氏父子經營臺灣的功績作了高度的評價,並稱鄭氏收復臺灣是為國為民盡職的舉動,對鄭成功毫無怨仇。

祭祀完成之後,施琅哽不成聲,熱淚縱橫。鄭氏官兵和臺灣百姓也深受感動。讚揚施琅胸襟寬廣,能以大局為重。冷靜處理公義私怨的關係,遠非春秋時期的伍子胥所能比擬。

施琅:究竟是背叛明朝的大漢奸?還是愛國的大英雄?

第三,當施琅收回臺灣之後,清廷內部竟然還發生了一場對臺灣的棄留之爭。許多大臣對臺灣的歷史、地理缺乏認知,他們認為臺灣地域狹小,得到了也不會增加多少領土,失去了也不會有多大的損失,因而主張放棄,就連康熙帝也是這麼認為的。

在眾多主張放棄的大臣中,唯有少數人主張守而不棄,其中就包括施琅。施琅力排眾議,堅決反對放棄臺灣,並奏請清廷設官兵鎮守。

為此,施琅還專門給康熙寫了《恭陳臺灣棄留疏》,裡面反覆陳述了臺灣的戰略地位重要性,指出臺灣是關係到江浙、福建的要害所在,如果棄而不守,必將釀成大禍。

施琅:究竟是背叛明朝的大漢奸?還是愛國的大英雄?

施琅更可貴的是,他高瞻遠矚地指出,如果放棄臺灣不守,無論是荷蘭人還是叛徒,隨時可能乘機而入,而臺灣如果再次被外國侵略者所侵佔,到時恐怕後悔都來不及了。最終,在施琅等人的力爭下,康熙最終決定對臺灣設官治理。

在施琅的故鄉福建晉江縣施琅紀念館中,有這樣一副對聯:“平臺千古,復臺千古;鄭氏一人,施氏一人。”這既是對鄭成功的讚美,也是對施琅功績的完美寫照。

具體施琅是明朝的漢奸叛徒,還是中華民族的大英雄,讀到最後的讀者朋友們,你是怎麼認為的呢?

本文參考自:《中國歷史探秘》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