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種植萵筍,掌握3個技巧,種出的萵筍不抽薹,不開裂

萵筍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種蔬菜,葉子和莖部都可食用,萵筍的葉子看起來和油麥菜非常像,很多朋友有點分不清楚。萵筍其實和筍是沒有關係的,但它和生菜、油麥菜是失散多年的兄妹。據說,萵苣在進入中國後,喜歡吃鮮嫩食物的我們,把萵苣的莖部變得越來越長,於是就變成了現在的萵筍。而萵苣的葉子變得越來越大,變成了現在的生菜。

農民種植萵筍,掌握3個技巧,種出的萵筍不抽薹,不開裂

萵筍因其肉質鮮嫩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歡迎,一般在春季種植,在種植過程中很多農戶會遇到一下3個問題,導致萵筍的品質和產量沒有得到提高。

1、未熟抽薹和發杈

未熟抽薹的主要原因為萵筍在春季定植時間過晚,長期受到強烈日照和高溫的影響,花芽在萵筍生長過程中迅速分化,所以就會出現未熟抽薹的問題。另外,在定植前幼苗徒長以及苗子過大,也易引發未熟抽薹的情況,一般苗齡在25~30天為宜。

農民種植萵筍,掌握3個技巧,種出的萵筍不抽薹,不開裂

萵筍出現個別發杈,主要是因為在種植過程存在嚴重的機械損傷、栽培完成後期採取集中追肥、人糞尿或單施尿素量過大。

農戶在封行後補充2次磷鉀肥,採用磷酸二氫鉀葉面噴施的方法,每次施肥畝用量不得超過70克,同時加入50千克水混合,噴霧需要選擇在晚間6時左右或陰天。

農民種植萵筍,掌握3個技巧,種出的萵筍不抽薹,不開裂

2、莖部開裂

萵筍在生長過程中,肉質莖逐漸膨大,容易出現開裂的情況。開裂位置呈現黃色,深度能夠達到莖的中間部位,極易腐爛,嚴重影響食用價值。

萵筍出現裂口的主要原因為施肥和澆水過程,中旱澇不均勻,水肥供應失衡。一旦莖部肉質逐漸成熟,外皮表面形成木質化,如澆水量不合理,莖部肉質會在短時間內異常膨大,導致裂口的產生,另外個別品種在種植過程中也極易出現裂口的問題。

農民種植萵筍,掌握3個技巧,種出的萵筍不抽薹,不開裂

由於早春地溫低,不宜多澆水,在定植15天后澆第二水,之後進入蹲苗期。當萵筍的嫩莖開始膨大時,應隨水追肥,畝施碳酸氫銨50公斤。進入嫩莖膨大期後對水分比較敏感,應經常保持土壤溼潤,約7天澆1次水。

農民種植萵筍,掌握3個技巧,種出的萵筍不抽薹,不開裂

3、竄苗

萵筍生長過程中,莖部細長,葉片在拉伸作用的影響之下,會出現面積小和變薄的問題,嚴重影響食用價值。

竄苗的主要原因為肥料供應缺失,無法滿足萵筍生長需求,水分供應量不足,生長土壤乾旱明顯,氣溫過高引發萵筍呼吸消耗大量養分,食用的莖葉部分營養成分分配率過低,澆水量過大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