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说随道而行,做人做事要懂得水满则溢,知进退才能明哲保身

古人讲进退,是指做官还是退隐的问题,薛文清说:“进将有为,退将自修。君子出处,唯此二事。”这是古人的进退观,正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最高明的智者会在出世和入世间进退自如,不受名利的束缚,既能全身,又能成就大业。李泌就是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

鬼谷子说随道而行,做人做事要懂得水满则溢,知进退才能明哲保身

曾有一首《咏方圆动静》的诗这样写道:“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巡才,静如遂意。”这首并不太像诗的“小诗”,是唐代一位奇人所作,他当时只是一名年仅七岁的小小孩童。此人就是有“白衣宰相”之称的李泌。

李泌小时候就有“神童”之称,深得唐玄宗的喜爱。后来他与当时还是太子的肃宗相识。到安史之乱时,肃宗面对强大的叛军,很想找些心腹来帮忙,于是他请来了隐居的李泌。

说起来唐王朝没有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中灰飞烟灭,一方面多亏了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将的浴血奋战、殊死报唐,另一方面也多亏了李泌那条“山人妙计”。

鬼谷子说随道而行,做人做事要懂得水满则溢,知进退才能明哲保身

唐肃宗收复京师之后,李泌去见肃宗。唐肃宗留李泌宴饮,同榻而眠。当时,李泌常受小人猜忌和陷害,为了明哲保身,他决定退隐山林。在隐退之前,他决心尽自己的最后一次努力,保护自己曾经爱护的皇太子广平王李豫。

当天晚上,李泌对肃宗说:“臣已略报圣恩,请准我做闲人。”肃宗惊异,说:“我同先生忧患多年,应该与先生同乐,您为何要离去呢?”

李泌答道:“臣有五不可留,愿陛下让我离去,免于一死。”

唐肃宗间:“这五不可留指什么呢?”

李泌答道:“我遇陛下太早,陛下任我太重,宠信我太深,我的功劳太高,事迹太奇,有此五虑。陛下若不让我走,就是杀了臣。”

肃宗不解地说:“先生为什么怀疑我?朕不是疯子,为什么要杀先生呢?”

李泌道:“正是陛下不杀我,我才敢请求归山,否则我怎么敢说?

鬼谷子说随道而行,做人做事要懂得水满则溢,知进退才能明哲保身

并且我说被杀,不是指陛下,而是指那五点原因。我想,陛下对臣这么信任,有些话尚且不敢说,等天下安定了,我哪敢再说什么!”

肃宗说:“我知道了,先生要北伐,我不听从您的建议,先生您生气了。”

李泌回答:“不是,我说的是建宁王一事。”原来,不久前,肃宗听信奸臣诬告,建宁王李侦被赐死。

肃宗说:“建宁王听信小人的话,谋害长史,想夺储位,我不得不赐他死,难道先生还不知道吗?”

李泌又说:“建宁王倘若有此心,广平王必定会怨恨他,可是广平王每次与我谈话,都说弟弟冤枉,泪如雨下。况且,以前陛下想用建宁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我请改任广平王。建宁王要是想夺太子的地位,一定会恨臣,为什么他认为我是忠心,对我更加亲善呢?”

听到这里,肃宗也不禁流泪道:“我知道错了,先生说得很对,但是事情既然已经过去了,我也不想再提。”

鬼谷子说随道而行,做人做事要懂得水满则溢,知进退才能明哲保身

李泌说:“我不是要追究以前的责任,是为了让陛下警戒将来。当年则天皇后有四个儿子,她错杀了太子弘,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次子内心忧惧,作《黄台瓜》一词,想感动则天皇后,但则天皇后不予理睬。李贤被废之后,死在贬所黔中。

《黄台瓜》一词是这样说的:‘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更摘使瓜稀,三摘尤可为,四摘抱蔓归。’陛下已经摘了一个大瓜了,千万不要再摘了。”

肃宗惊奇地说:“怎么会有这种事?我当把这词写在绅带上,时时警惕。”

李泌说“只要陛下记在心中就行了。”之后,李泌就归隐泉林了。直到唐代宗继位,他又被请出山,出任朝廷要职。后来遭排挤,便安然退隐。待到唐德宗朝,李泌再次出山。

鬼谷子说随道而行,做人做事要懂得水满则溢,知进退才能明哲保身

李泌一生、身经四朝,于安史之乱等危难之时,他鼎力相助,以大智慧定策平贼,居功甚伟。四朝皇帝都对他恩宠有加,奉为师友,亲密至极,是名副其实的“帝王之师”。李泌如果想要一般人梦里也想的高官厚禄,那简直是唾手可得。但他却身在朝堂,心在山川,天下稍有安定,就退步抽身,远走隐退。正所谓“大隐隐于朝”,李泌实在是深得道家精髓的绝世高人。

鬼谷子说随道而行,做人做事要懂得水满则溢,知进退才能明哲保身

鬼谷子《持枢》中云:“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万物生长顺应自然界的运转规律和正常的运行法则,人君治世也要有一定的法则。

李泌四隐四仕,能够顺其自然,还做到了“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行”则建功立业,“藏”则修身养性,无论“行”还是“藏”都过得十分充实。李泌对待个人进退荣辱的平静心态,对于今人的影响依然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