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为何有“山东不反,中原不灭”的说法?

农夫老岳


山东省是我国的重要省份,在夏禹时期,便被划分为青州,周武王灭商纣之后,天下更始,姜太公封于齐,武王之地周公封于鲁,都是在今山东境内,故山东也称“齐鲁”,齐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孔孟在齐鲁大地开创了儒家思想,成为了后世社会框架与价值观的基石。山东人给人的印象应该是豪爽的,因受孔孟思想的影响,山东人显得本性仁厚,对上级忠诚,对前辈孝敬,对朋友义气。山东的文化地理特点就是“一山一水一圣人”,这也是其真实写照。

在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就能看到山东人独特的秉性和嫉恶如仇的性格特点,受孔孟思想的影响,山东人在“天地君亲师”的教化氛围中成长,敬天地、忠国君、孝父母、尊师长。山东质朴的美食煎饼卷大葱就是他们粗犷豪放的个性显现,正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在齐鲁大地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在中国古代,齐鲁大地就是天下人的典范,如果在山东境内出现了腐败贪污现象,这就意味着王朝已经是岌岌可危,山东出现造反的现象,也就说明是时候改朝换代了,在历史上山东省成为了王朝的“风向标”。

山东省在历史上是没有出现过皇帝的,虽然是忠君的典范,但不代表山东不会发生动乱,相反,每当封建王朝濒临崩塌时,东山人民反而是最先起义。比如春秋末期的柳下跖奴隶大起义;王莽篡汉时期的赤眉军起义;隋末时期的瓦岗寨起义;唐朝时期的黄巢起义;宋朝时的梁山泊起义等。

山东人虽然忠君,但不盲目尊崇,古时一句:犯我强汉天威者,虽远必诛!这体现了山东人的豪情壮志与国家情怀。忠君保国是不可缺少的精神,但如果一个王朝过度欺压百姓,荼毒天下,山东人也会奋起反抗,推翻昏庸者的统治,所以历史上流传着“山东不反,中原不灭”的说法。

如果山东地区没有发生动乱,说明中原王朝还是能够让人接受的,可如果连以忠诚著称的山东都造反了,说明中原王朝已经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就好比在一场战争中,连自己最信任的亲信都背叛自己,这也说明了自己本身是存在极大问题的,并且此战必败。

山东在古代一直以历史推动者的身份存在,除了儒家思想在齐鲁大地的影响,还有一点就是“一水”的影响,黄河的泛滥也是起义的原因之一,但影响力最大的仍然是齐鲁文化。历史上山东地区的名士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多的,杜甫曾留下一幅楹联:“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如先圣左丘明、齐国姜太公、儒圣孔子、亚圣孟子、军圣孙子、兵圣孙膑、邹衍等,这都是齐鲁文化熏陶而出的杰出代表。

齐鲁文化教化人追求立德、立功、立言,这教导他们要为国家、民族作贡献,为黎民百姓谋福利,所以在历史上连“齐鲁老师”都率先起义造反,这就足以说明中原王朝的昏庸无能,所以说“山东不反,中原不灭”,这是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影响了齐鲁大地上千年的思想发展。


茬叔


中国古代出现“山东不反,中原不灭”的说法,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从人口、地理位置、传统文化影响三个方面作阐述。

山东是儒家思想发源地,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巨大意义,成为了后世社会框架与价值观的基石。三千年来一直是人才倍出之地,并且是中国历史上多次文化变革的温床。尤其是五胡乱华之后,中原汉家子弟几乎被屠戮殆尽,尽成狄夷暴敛之所,汉人大量向东向南迁徙,山东、江苏、浙江三省成为汉人最后的庇护所,保护中华文明的延续直至今日。

山东人忠君思想浓烈,古时一句:犯我强汉天威者,虽远必诛!忠君保国是不可缺少的精神,但如果一个王朝过度欺压百姓,荼毒天下,山东人也会奋起反抗,推翻昏庸者的统治,所以历史上流传着“山东不反,中原不灭”的说法。

虽然是忠君的典范,但不代表山东不会发生动乱,相反,每当封建王朝濒临崩塌时,东山人民反而是最先起义。比如春秋末期的柳下跖奴隶大起义;王莽篡汉时期的赤眉军起义;隋末时期的瓦岗寨起义;唐朝时期的黄巢起义;宋朝时的梁山泊起义等。

如果说一个朝代,已经到了山东人也起来造反的时候,那就说明这个王朝必然走向灭亡,说明这个朝代早就病入膏肓,无药可医。历史上凡是山东出现造反情况的,朝代均灭亡了。举个例子,东汉末年,山东黄巾起义,就拉开了东汉灭亡的序曲;北宋时期,啸聚水泊梁山的宋江起义,也直接印证了“山东不反,中原不灭”这句俗语。宋江起义不久,整个北宋王朝,就被金国一网打尽,靖康之耻从此伴随宋王朝灭亡。

人口因素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山东作为中原地区附近最大的首府,一直是中国的人口大省,其对中国的人口贡献非常大具有决定性作用,目前仍然是中国出生率最高的省份,曾经满族人入关,东北到光绪年间就只剩下200多万人口,后来清朝不得已放开内地去东北的限制,山东人开始闯关东,到中华民国时东北有3000多万人口,其中大部分来是自山东的后裔,所以在古代只要山东不造反,中原的王朝就可以继续维持下去,如果山东造反,皇帝们的金龙交椅就坐不住了!

另外还有地理因素,黄河的泛滥也是起义的原因之一,元朝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连决三次,饥民遍野。在天灾人祸的迫害下,农民成群地离开土地,武装起义相继而起。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是至正十年(1350年)普遍流行于黄河灾区的一个民谣。 到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韩山童等事前在黄河底埋下一石人,民工在施工时挖出石人,果然因为挑动黄河,天下反,元末农民大起义正式爆发。这一年,元朝政府命工部尚书贾鲁发汴梁、大名等十三路农民共十五万人修治黄河,同时又派兵沿黄河镇压,就是这些黄河工地上服役的农民,点燃了红巾军起义的导火线。红巾起义爆发以后,一时“贫者从乱如归”,不出数月,黄河长江两淮之间,到处揭起起义的旗帜。

其实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是齐鲁文化,享誉世界的圣人--孔夫子,他的思想对华夏文明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仁政、爱人”,儒家思想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君主,他们统治整个华夏,肩负着引导时代潮流的命运,让中华的文明虽经过朝代的更替,文明却依旧繁荣。山东人从小在孔孟文化的教化下,树立了忠国君,孝父母、尊老师的思想。在这种忠君环境下教育的臣民如果揭竿而起,那这王朝的前途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历史俏佳人


在中国的历史上,山东也被称为齐鲁大地。在这块神圣的土地上,产生了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孟子,也一并走出了伟大的军事家孙吴、孙膑……山东人性格豪爽,嫉恶如仇,做事情光明磊落,被称为大写的人。其实,山东人具有这样的品质,与其历史的发展十分是分不开的。

西周王朝建立之后,周王将最大的功臣姜子牙封在齐国,担任齐国君主。这就是齐国的来历,姜子牙就是第一代齐国国君。同样,周王的弟弟周公,被封在鲁国,一同拱卫新生的周王朝。由于姜子牙和周公都是具有大智慧的先贤,于是在国家建立之后,他们一把手一把手地传播周文化,让礼教文明和忠孝仁义礼智信的思想,牢牢地在齐鲁大地扎下了根,并且发扬光大。

春秋时期的孔子以及孟子,不断从周文化中吸取经典和智慧,让儒家思想大放光芒,忠君爱国、孝悌思想,成为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恪守的精神理念。在中国的历史上,山东没有出现一个帝王。并非山东人不想揽天下之大业,关键是忠义的思想,让他们坚守到了最后。但是,这片热土上,却出现了一大批的军事干才,正所谓:“江南美女山东将,陕西黄土埋皇上”,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如果说一个朝代,已经到了山东人也起来造反的时候,那就说明这个王朝必然走向灭亡。因为连最忠君爱国的山东爷们也起来了,那就说明这个朝代早就病入膏肓,无药可医。历史上凡是山东出现造反情况的,朝代均灭亡了。举个例子,东汉末年,山东黄巾起义,就拉开了东汉灭亡的序曲;北宋时期,啸聚水泊梁山的宋江起义,也直接印证了“山东不反,中原不灭”这句俗语。宋江起义不久,整个北宋王朝,就被金国一网打尽,靖康之耻从此伴随宋王朝灭亡。


口水杂谈


山东是孔子的出生地,被人称为中国的耶路撒冷。山东人从小就在孔孟之道“天地君亲师”的教化之下长大,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山东人敬天地,忠国君、孝父母,尊老师。古代的就是孔孟的代表。

其实这是一个风向标,在古代一旦山东人出现了腐败现象,就代表者这个王朝要凉了。只要山东出现了乱世之兆,也就意味着该改朝换代了。但是,山东人最讲究的还是‘仁义’二字,也就是山东人的乱世是为了天下的黎民百姓,山东人的乱并不是为了自己,为的是天下。所以山东从来没有出现过皇帝。

就像《水浒传》中的宋江,从未想过自己当皇帝,一心想着朝廷‘招安’ 这是由山东人骨子里的性格所决定的。

山东在古代是以一个历史推动者的身份存在的,历史中很多耳熟能详的起义都是山东人推动的。比如∶春秋时期的盗拓起义;西汉末年的赤眉军起义;唐朝末期的黄巢起义;明朝时期的唐赛儿起义;清朝时期的白莲教起义;清朝末期的义和团等等;估计很多人都没有想到,这些起义都来自山东。



90后侍郎


山东省是我国的重要省份,在夏禹时期,便被划分为青州,周武王灭商纣之后,天下更始,姜太公封于齐,武王之地周公封于鲁,都是在今山东境内,故山东也称“齐鲁”,齐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孔孟在齐鲁大地开创了儒家思想,成为了后世社会框架与价值观的基石。山东人给人的印象应该是豪爽的,因受孔孟思想的影响,山东人显得本性仁厚,对上级忠诚,对前辈孝敬,对朋友义气。山东的文化地理特点就是“一山一水一圣人”,这也是其真实写照。

在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就能看到山东人独特的秉性和嫉恶如仇的性格特点,受孔孟思想的影响,山东人在“天地君亲师”的教化氛围中成长,敬天地、忠国君、孝父母、尊师长。山东质朴的美食煎饼卷大葱就是他们粗犷豪放的个性显现,正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在齐鲁大地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在中国古代,齐鲁大地就是天下人的典范,如果在山东境内出现了腐败贪污现象,这就意味着王朝已经是岌岌可危,山东出现造反的现象,也就说明是时候改朝换代了,在历史上山东省成为了王朝的“风向标”。

山东省在历史上是没有出现过皇帝的,虽然是忠君的典范,但不代表山东不会发生动乱,相反,每当封建王朝濒临崩塌时,东山人民反而是最先起义。比如春秋末期的柳下跖奴隶大起义;王莽篡汉时期的赤眉军起义;隋末时期的瓦岗寨起义;唐朝时期的黄巢起义;宋朝时的梁山泊起义等。

山东人虽然忠君,但不盲目尊崇,古时一句:犯我强汉天威者,虽远必诛!这体现了山东人的豪情壮志与国家情怀。忠君保国是不可缺少的精神,但如果一个王朝过度欺压百姓,荼毒天下,山东人也会奋起反抗,推翻昏庸者的统治,所以历史上流传着“山东不反,中原不灭”的说法。

如果山东地区没有发生动乱,说明中原王朝还是能够让人接受的,可如果连以忠诚著称的山东都造反了,说明中原王朝已经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就好比在一场战争中,连自己最信任的亲信都背叛自己,这也说明了自己本身是存在极大问题的,并且此战必败。





新农村小华


这种说法我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见到过。应该是没有历史常识的人的错误想法。

首先这个名字在秦朝,汉朝,唐朝语境指代的是指崤山以东,崤山是中国秦岭山脉的东段支脉,处在洛阳和长安之间的路上,呈现从西南到东北,他的附近就是中国古代的著名要塞函谷关,对于坐落于关中平原的长安政权来说,中国函谷关以东的地方可以称之为关东,亦或是崤山山脉以东被称作山东,比如战国时期的秦人常常称呼函谷关以东的赵,韩,魏,燕,齐,楚为山东六国。这个山东和关东意思一样,指代的是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广大领域,如果从现在的行政区划划看是包含河南省,山西省,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安徽省,湖北省,江浙一带等等的广大地域。在西汉时期,都城位于长安,同样是按照习俗称呼为关东,山东,这种称呼一直延续到唐宋。比如常说的“关东出相,关西出将。”,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地域划分。

而在宋朝,金朝,元朝的行政区划里面都没有山东的说法,只有在明朝的时候才出现行政区划的山东布政使司,解释一下,这个布政使司全称是承宣布政使司,是明清两代的地方行政机关,常被称呼为藩司,看过《大明王朝1566》的,都知道这个称呼,但是承宣布政使司只管行政。地方的刑法由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军事是都指挥使使司管理,这也是朱元璋防止地方坐大的一个分权措施。这是在明朝山东出现在了行政区划里面,但是明朝的山东布政使司管理范围很大,包括辽东、北京、天津及河北等地。

而山东省定性的称呼已经是清朝时期,清朝初年设置山东省,此后被沿袭至今。

所以在中国古代的秦汉唐时期,我们现在称呼的中原地区是属于人们习惯的疆域山东,而宋元时代没有行政化分山东这个地域,只有明朝出现山东的行政区划,到了清朝定型山东省,才有山东省的称呼。所以我推测这个“山东不反,中原不灭”的说法是假的。


人者仁义也


山东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华夏核心文明利益区域,也是易经和诸子百家的发源地,圣人辈出,士族大家聚集地,文化素养最高,所以忍耐力最强,加上物产富饶丰衣足食,最不爱造反。


红星照耀神州


山东省是我国的重要省份,在夏禹时期,便被划分为青州,周武王灭商纣之后,天下更始,姜太公封于齐,武王之地周公封于鲁,都是在今山东境内,故山东也称“齐鲁”,齐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孔孟在齐鲁大地开创了儒家思想,成为了后世社会框架与价值观的基石。山东人给人的印象应该是豪爽的,因受孔孟思想的影响,山东人显得本性仁厚,对上级忠诚,对前辈孝敬,对朋友义气。山东的文化地理特点就是“一山一水一圣人”,这也是其真实写照。

在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就能看到山东人独特的秉性和嫉恶如仇的性格特点,受孔孟思想的影响,山东人在“天地君亲师”的教化氛围中成长,敬天地、忠国君、孝父母、尊师长。山东质朴的美食煎饼卷大葱就是他们粗犷豪放的个性显现,正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在齐鲁大地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在中国古代,齐鲁大地就是天下人的典范,如果在山东境内出现了腐败贪污现象,这就意味着王朝已经是岌岌可危,山东出现造反的现象,也就说明是时候改朝换代了,在历史上山东省成为了王朝的“风向标”。

山东省在历史上是没有出现过皇帝的,虽然是忠君的典范,但不代表山东不会发生动乱,相反,每当封建王朝濒临崩塌时,东山人民反而是最先起义。比如春秋末期的柳下跖奴隶大起义;王莽篡汉时期的赤眉军起义;隋末时期的瓦岗寨起义;唐朝时期的黄巢起义;宋朝时的梁山泊起义等。

山东人虽然忠君,但不盲目尊崇,古时一句:犯我强汉天威者,虽远必诛!这体现了山东人的豪情壮志与国家情怀。忠君保国是不可缺少的精神,但如果一个王朝过度欺压百姓,荼毒天下,山东人也会奋起反抗,推翻昏庸者的统治,所以历史上流传着“山东不反,中原不灭”的说法。



常山赵子龙IlI


这说明了山东人能忍,能吃苦。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地。要是连这样的人们都不能忍了,这个朝代就要被推翻了!


夜116980091


此山东非彼山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