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曼施坦因任东线总指挥能扭转危局吗?独木难支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曼施坦因任东线总指挥能扭转危局吗?独木难支

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在二战中可谓是德军中响当当的灵魂人物,但他在战后撰写的回忆录《失去的胜利》却饱受争议,坊间不仅给他戴了顶“甩锅帝”的帽子,还对他的指挥才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感到惋惜。那么,如果在苏德战争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让曼施坦因担任东线总指挥,他能扭转战场危局、挽救德军走向失败的命运吗?

首先,曼施坦因是在二战中成长起来的将领,重用他需要一个过程

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和隆美尔,被称为二战德军的三驾马车,有他们三个在的战役都会有精彩故事发生。而他们中尤其以曼施坦因的才能格外突出,不仅他指挥的战斗堪称经典,而且他也是二战中成长最快的将领之一。

第一,从38军到56装甲军,曼施坦因实现第一次飞跃。一战后德军有个好的传统,那就是保留了一大批有实战经验和有机关基层双重经历的有为军官。曼施坦因恰恰是这一批有为军官的佼佼者。他不仅当参谋时就脱颖而出,而且在德军闪击波兰和进攻法国战役中屡建奇功。特别是他提出的“曼施坦因计划”让德军减少损失,轻松突破阿登森林,绕过了马其诺防线。这个计划的成功,使曼施坦因迅速跻身德军精英行列。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曼施坦因任东线总指挥能扭转危局吗?独木难支

第二,从11集团军到顿河集群,曼施坦因实现第二次飞跃。如果说曼施坦因担任38军军长有统帅部关照,那么,他担任第56装甲军军长奇袭苏军多纳河大桥,就成为苏德战争的经典战例。从这时起,曼施坦因就开始从列宁格勒战场到克里米亚战场,再到斯大林格勒战场的频繁调动,也实现了他从军长到集团军司令再到集群司令的过渡。

第三,从顿河集群到南方集群,曼施坦因实现第三次飞跃。如果说曼施坦因在克里米亚率领第11集团军是封帅之路的话,那么,他果断指挥顿河集群从斯大林格勒战场撤出,为营救南方集团军群侧翼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顿涅茨之战和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曼施坦因为德军重新获得战场主动权功不可没。

从这个层面讲,德军统帅部并没耽误曼施坦因的升迁,从1939年9月闪击波兰起算,到他1942年7月攻占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晋升元帅,也才不到三年时间。如果从苏德战争爆发起算,他一年就晋升了元帅。对于德军巴巴罗萨计划三个进攻集团来说,曼施坦因算是非常幸运的了,只不过在他前面,还有资历更老的将领仍然在占据着高位。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曼施坦因任东线总指挥能扭转危局吗?独木难支

其次,曼施坦因的有限进攻理论缺乏施展环境,面对战场危局独木难支

人们记住曼施坦因不仅是他仗打得好,更是他在战场上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都说思想支配行动,理论指导实践。曼施坦因的成功也在于他有一套自己的战术理论,这个理论就是有限进攻或者机动防御理论。

第一,避免硬碰硬,依靠主观能动性作战。翻开曼施坦因指挥的战斗,每场都能看到智慧和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影子。奇袭多纳河桥,德军化装苏军偷袭成功;占领克里米亚,攻占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德军都是依靠智慧取胜。因此,在曼施坦因指挥的战役里,德军总是能找到苏军的漏洞,不得不说这一点他有好多地方长于他人。

第二,重视结果不重过程,达到战役目的是上策。德军闪击苏联,德军统帅三番五次强调不准后退,致使万千德军成为苏军的靶子。比如斯大林格勒战役,保卢斯第6军团的灭亡,完全就是德军统帅片面要求坚守的结果。而曼施坦因认为,只要战役目的达到,过程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这也是他的有限进攻理论的精髓所在。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曼施坦因任东线总指挥能扭转危局吗?独木难支

第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人为本。与朱可夫领导苏军大反攻取胜不同,德军没有更多的兵力供曼施坦因调配。正因如此,在他指挥的几次战役中,德军都是处在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如克里米亚战役,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并不是德军的一类部队,但他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依靠自身力量打败了苏军;在顿河集团军群时,同样遭遇到缺乏装甲支援的困境,但他审时度势主动撤出战场,保留了实力。

从这个层面讲,曼施坦因还是非常注重战场效果的,虽然他的有限进攻理论为他的部队带来了奇迹,但却与德军统帅的快打死守理念相抵触。因此,好多次他不得不亲自飞到统帅部做解释工作,从一定程度讲,在德军统帅眼里,有限进攻就是害怕,只要撤退就意味着失败。

再次,即使曼施坦因担任东线总指挥,仍然面临兵力不足回天乏术的困境

一些人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面临着是进攻还是防御的两难抉择,如果这时候让曼施坦因担任东线总指挥,肯定能扭转东线战场局面,搞不好还能回到1941年德军闪击苏联时期的态势。事实真是这样吗?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曼施坦因任东线总指挥能扭转危局吗?独木难支

第一,1943年,苏德战场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果按战场形势判断,苏德战争最相持阶段是1942年,无论是苏军还是德军,1942年才是最关键的一年。但这一年苏军抓住了机会,德军却丧失了宝贵的选择空间。因为,这一年,苏军的装甲打击力量刚刚起步,国防潜力也刚刚启动。而苏军的所有注意力都放在防御和害怕德军二次进攻莫斯科上面。而到了1943年,这一切完全扭转了过来,斯大林格勒战役,使整个战场发生了剧变。

第二,即使曼施坦因担任东线总指挥,仍然回天乏术。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1943年初,曼施坦因打赢了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德军也抢回了部分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的战线,那又怎么样呢?他再也没有发动向前进攻的本钱了,原因就是兵力不足,后勤补给跟不上。这两个短板自始至终制约着德军在东线的攻势。

第三,无论曼施坦因担不担任东线总指挥,结局都是一样的。1943年7月份,库尔斯克战役打响,按战场评估看,德军在战场上的主力仍然是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后续的各场大战也都是他指挥的,虽然他没有担任东线总指挥,但实际上已经在行使东线总指挥的仅限,但结果并无多大差别。因为,到了苏德战争后期,东线的失利不是哪个人指挥能力的问题,而是德军在整个战线都是拆东墙补西墙。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曼施坦因任东线总指挥能扭转危局吗?独木难支

总结:曼施坦因担不担任东线总指挥,只是一个形式而已。虽然曼施坦因才能出众,但德军依然不会在他脱颖而出时就要重用。一方面,战场是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是马是骡子拉出来遛一圈才能清楚,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隆美尔还有后起之秀莫德尔,都是这样淘出来的。另一方面,对于德军统帅野心那么大,怎么可能把战场的指挥棒交给手下呢?德军的失败输就输在德军统帅一竿子插到了底。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参考资料:《二战全史》《曼施坦因:失去的胜利》

精彩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