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為什麼會幫曹操

七巷7720


誰又能預知曹操名為漢臣,實為漢賊呢?

荀彧是在初平二年(191)離開袁紹,投靠曹操的。這一年,黃巾起義主力被鎮壓,各地豪強趁勢而起。在這一年之前,曹操表現出來的都是一個漢朝重臣的模樣。

中平六年(189)董卓廢漢少帝為弘農王,立漢獻帝,曹操見董卓倒行逆施,不願與其合作,於是改名易姓逃離洛陽,回到陳留散盡家財號召天下英雄討伐亂臣賊子董卓,你看,怎麼看都是一個大漢忠臣啊。

初平元年(190),諸侯以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曹操積極參與代理奮武將軍。然而諸侯彙集屯兵酸棗,卻就怕董卓精銳涼州軍而按兵不動,曹操認為董卓焚宮室,挾持天子,海內震動,應該與之決戰,可諸侯們不為所動,於是曹老闆一氣之下,獨自引軍西進與董卓大將徐榮交鋒,因為實力懸殊過大,曹操大敗。

各懷心思的諸侯們因為不斷髮生摩擦,互相火併,沒多久聯軍就解散了。而曹操在第二年在東郡打敗毒、白繞、眭固、於扶羅這些造反的亂民,袁紹表其為東郡太守。

到了初平三年,青州的黃巾軍攻打兗州,兗州牧劉岱輕敵被殺,曹操帶著青州軍前來鎮壓黃巾軍,一舉將之殲滅,成功入主兗州,袁紹表其為兗州牧。

你看,在荀彧投靠曹操以前,曹操所做的事情,一樁樁一件件表現出來的無一不是漢室忠臣的模樣。一心為國,匡扶漢室,仁義無雙,具有極強的大局觀不說,還敢打敢拼,最重要的是,曹操還相當有本事,兩次鎮壓了造反的亂民,比起那些心懷鬼胎、志大才疏的諸侯而言,怎麼看都是最有希望重振天下的賢臣啊。

這樣的人,對於一心匡扶漢室的荀彧,不選擇他曹老闆,還能選擇誰?袁紹還是袁術?孔融還是公孫瓚?這些人要麼自身沒本事,要麼就是一心顛覆漢室割據一方的野心家。荀彧又怎麼會選擇他們呢?起初選了個袁紹,也最終失望的離開了,自然只能選擇那個“忠臣模樣”的曹操了。

至於劉備,荀彧說,不好意思,沒有聽說過。

劉備這個時候,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從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爆發,二十四歲的劉備參與鎮壓起義開始,到初平2年(191)的這7年的時間裡,劉備一路跌跌撞撞,做過縣尉,因為鞭打督郵而與關羽、張飛逃亡,後來在丹楊從軍,在下邳剿匪立功,做了下密的縣丞,不久辭官,之後又做過高唐尉、高唐令,後來高唐被土匪攻破,劉備逃奔公孫瓚,成為了別部司馬。

到了初平二年,劉備與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對抗袁紹,因為屢次建功而升職為試守平原縣縣令。所以在荀彧投靠曹操之前,劉備還是一個小人物,聲名不顯。

劉備真正混出名堂,混得仁義無雙劉皇叔的諢號,要到興平元年(194),曹操以為父報仇為名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謙不能抵擋,求助於田楷,田楷跟劉備一同救援徐州,後來陳宮背叛曹操迎呂布,根據地失陷的曹操不得不放棄攻打徐州,回兵兗州,劉備這才算是在啊陶謙這裡混出了個人樣,成為豫州刺史,在陶謙死後成為徐州牧。這樣,劉備才算進入了曹操集團的視野之中。

荀彧是正兒八經的名門出身,而劉備是個草根,更重要的是這個草根為了刷名望見人就自稱中山靖王之後漢室宗親,你以西漢的門第來蹭東漢的皇族,這種行為對於荀彧這樣正兒八經的名門而言,必然不齒,一眼就看穿了劉備不是一個什麼正經人。你打著皇室宗親的旗號想幹什麼?難道不是因為天下大亂,想要撐起正統的旗號,窺視神器?別說什麼漢室宗親,東漢這個漢室三百年前是跟你家祖上是一家,可現在早就不是了,更何況你這個中山靖王之後的身份,也只是你憑嘴說的,誰又知道呢。



江畔初見月


荀彧對曹操一統北方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的,但是在曹操欲進爵國公、加封九錫時,他覲言曹操不應該如此,曹操並沒允納,最後荀彧鬱鬱而終。荀彧心中想的是匡扶漢室,劉備打的旗號也是中山靖王之後,兩人本應該是合作的最佳拍檔,可為什麼荀彧不與劉備合作,反而選擇了曹操呢?

公元190年,曹操幹了一件讓世人覺得他忠於漢室的事件。當時董卓脅迫獻帝遷都長安,而關東聯軍懼怕董卓精銳的涼州軍的戰力,無人敢向關西推進,全都屯兵酸棗一帶。而曹操認為董卓“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應趁機與之決戰,遂獨自引軍西進,但是曹操因兵力不足而敗。後撤兵回酸棗時,曹操還進言應該再次作戰,可無人聽從。曹操這般行為感動了袁紹的一個謀士,那就是荀彧,荀彧以匡扶漢室以己任,看到曹操如此賣力地討伐董卓,對於漢室的忠心比袁紹要真實多了,且曹操野心沒有膨脹,荀彧自然是想歸附曹操。而當時的劉備,依附公孫瓚,只是小小的平原相,實力過於弱小,且沒有做出任何效忠漢室的表現,只有空口號,相比於曹操顯得微不足道,所以荀彧放棄劉備,選擇了曹操。

就算劉備後面逐漸擴大勢力,手下兵多將廣,佔據荊州並攻打益州,可以做到在群雄中有話語權,但是荀彧已在曹操陣營效勞多年,也不可能再次投奔劉備,失掉自己的名節。曹操以為荀彧可以為自己謀天下,荀彧以為曹操可以匡扶漢室,但是他們沒有看透各自的小心思。當曹操都野心一步步顯露出來時,荀彧覺得匡扶漢室無望,抱負得不到實現,便鬱鬱而終。

以前一直搞不懂荀彧,既然一心向漢,甚至可以為了忠於漢室而去死!為何偏偏又選擇輔助曹操?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後來才發現荀彧才是真正的大智、大賢。

野心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因為環境逐漸培養起來的,曹操就是如此,甚至袁紹、袁術等也是如此。起初大家都忠於漢室,但隨著漢室朝廷的逐漸衰落,地方割據勢力逐漸強大,那份取而代之的野心就逐漸萌芽,甚至連劉備也是如此。面對漢室的衰落,荀彧並沒有像王允、袁隗、董承等愚忠、死忠,而是類似於曲線救國的意思,選擇輔助割據勢力以實現匡扶漢室的目的。

起初荀彧選擇了袁紹,後來發現袁紹難成大器,所以才轉投曹操。那一年是191你,荀彧才29歲。那一年劉備還在基層工作,還一無所有。後來荀彧認識劉備的時候,曹操已經很強大了,而且其野心還沒有擴大。直到後來,曹操統一了整個北方,曹操從司空到丞相,再到魏王,曹操野心逐漸外漏出來。但此時的天下大勢已歸於曹操,即使荀彧對曹操諸多不滿也改變不了大局了,也不能去改變。因為荀彧知道漢室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了,倘若曹操出事了,中原大地又將會掀起另一場血雨腥風,剛剛平定的北方地區又將大亂,受苦的還是人民。他也知道即使是劉備,恐怕也會和曹操一樣。最終,面對時局的無奈,荀彧選擇了堅持自己的信念


Kaiser凱撒


在討論之前的話題的時候,我們說過,野心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因為環境逐漸培養起來的,曹操就是如此,甚至袁紹、袁術等也是如此。起初大家都忠於漢室,但隨著漢室朝廷的逐漸衰落,地方割據勢力逐漸強大,那份取而代之的野心就逐漸萌芽,甚至連劉備也是如此。

面對漢室的衰落,荀彧並沒有像王允、袁隗、董承等愚忠、死忠,而是類似於曲線救國的意思,選擇輔助割據勢力以實現匡扶漢室的目的。


起初荀彧選擇了袁紹,後來發現袁紹難成大器,所以才轉投曹操。那一年是191你,荀彧才29歲。那一年劉備還在基層工作,還一無所有。後來荀彧認識劉備的時候,曹操已經很強大了,而且其野心還沒有擴大。直到後來,曹操統一了整個北方,曹操從司空到丞相,再到魏王,曹操野心逐漸外漏出來。但此時的天下大勢已歸於曹操,即使荀彧對曹操諸多不滿也改變不了大局了,也不能去改變。因為荀彧知道漢室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了,倘若曹操出事了,中原大地又將會掀起另一場血雨腥風,剛剛平定的北方地區又將大亂,受苦的還是人民。他也知道即使是劉備,恐怕也會和曹操一樣。最終,面對時局的無奈,荀彧選擇了堅持自己的信念.......


左將軍


荀彧出身宦門,舉孝廉入仕,任守宮令,因董卓亂政棄職,避兵亂遷冀州,袁紹敬為上賓,以袁紹難成大事,於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離開袁紹投奔曹操,任別部司馬。

荀彧很少隨軍征戰,時常留守後方籌備後勤給養,處理軍政要務,使曹操無後顧之憂。先後為曹操舉薦人才,鍾繇.荀攸,戲志才.郭嘉.陳群.杜畿.司馬懿等名士。

荀彧投奔曹操時,曹操的地盤也就許昌附近,勢力小,以奉天子,令諸侯的政治策略,開始東征西討,那時曹操雖然不是很強,但是卻是有名的忠臣,散家產募兵,討伐董卓,拯救漢室,荀彧正是仰慕曹操忠心漢室,匡扶正義,有濟世安國的雄才大略,才追隨扶佐,旨在匡扶漢室。而此時的劉備不過是一個投機倒把,四處流竄的小股軍閥頭子,雖有名氣傳揚,但沒有發展勢力的條件機會,整天遊弋在軍閥諸侯間投機,好多優秀人才對劉備這個無立足之地的遊俠很不屑。更談不上扶佐追隨。

正史的曹操是當時名存實亡樂漢政的合法代表人物,象劉備,孫權如不聽曹操調遣,即是背判朝廷,將受討伐。

可以說這麼說,當時不受朝迋節制的諸侯軍閥,都是亂臣賊子,劉備的合法認可,是唐玄宗時期開始的。演義的出世,把曹操與劉備的位置翻了個個.,劉成合法,曹卻成非法。

所以一心匡扶漢室的荀彧,肯定扶佐奉天子的曹操,不會扶佐只有皇族身份名頭的劉備。


厚土高天識君


荀彧,是三國時期非常有名的政治家,謀士,曾為曹操統一北方立下汗馬功勞。荀彧在晚年因為反對曹操稱魏王而遭到貶職,最終憂鬱成病而亡。因為此刻,荀彧還是心向大漢的,既然他心向大漢,為什麼卻去輔佐曹操而不去幫助劉備呢?


因為荀彧在投靠曹操候劉備還只是個平原令。兩個人不在一個水平線上。苟彧是穎川名士,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荀子之後,長得一表人材。年輕時舉孝廉為官。董卓之亂時辭官回鄉,後避亂舉族遷往冀州。袁紹敬其為上賓。但荀彧經過觀察袁紹並不是成大事的人,於是在初平二年(212年丿投奔了還是剛剛起步時的曹操。曹操大喜稱"我之子房”。

這個時候劉備才從平原令升至平原國相。在當時群雄割據時代,連個地盤都沒有,只有個漢室宗親的牌孑根本沒什麼用處。當時大漢立國四百多年了,劉邦的子孫有幾十萬人。冀州劉虞,荊州劉表,益州劉璋才是當朝皇室宗親。

苟彧是當時的戰略家看到曹操非常有發展前途才扶佐他成就一翻事業。劉備真正成氣侯是在208年赤壁之戰之後的事情。苟彧己在曹操手下做尚書令十八年矣!


所以荀彧的選擇並沒有錯,但思想上於腐朽保守,人家都四處立帝稱王,他的心境仍然停留在興漢理念,未免有點刻舟求劍,更不符合曹操的心思,一個空盒子也向荀彧示意了漢朝的名存實亡空殼子,語帶雙關,若荀彧過於執著於漢朝自然也失去合作意義,荀彧這麼聰明的人又怎能看不出利害所在,無奈自己心繫漢室難為水,最終還是選擇自殺,其實曹操是有讓他選擇的意思,換句話說:“荀彧想活命也不難。”但這是荀彧個人的原則性問題,誰也無法改變他的立場!


最後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劉備真的就能代表漢嗎?當然不能,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三國時期的好漢們,都喜歡給自己找個很牛的背景,劉備也不例外,他給自己找了一個非常有利的背景,可以為自己找來人脈和一些便利,有不少人因為劉備這個漢室的旗號才來投靠,這一點荀彧很清楚,他是忠於漢室,可並不是忠於拿漢室當幌子的人。


獨秀文苑


《三國演義》裡荀彧一心匡扶漢室,為什不去輔佐劉備,而是跑去輔佐曹操?這麼說吧,一心匡扶漢室的荀彧的確是沒有去幫助劉備,但他也的的確確沒有去幫助曹操!

為什麼不去扶助劉備,原因有這麼幾個:

其一,劉備集團以及劉備後來創立的蜀漢政權從來都不是漢室正統。曹丕篡漢前,漢獻帝雖然是空殼一個,他人家畢竟是正宗漢家天子。曹丕稱帝之後,雖然演義裡將其醜化為篡位,但不論實力也好,還是形式也好,曹魏政權都是從漢朝那裡正式繼承而來。不論民間人士怎麼摸黑,曹魏都是王朝傳承的正朔所在。

其二,劉備在益州稱帝,是自己給自己加冕,沒有法理授權,頂多算一個割據皇帝。實力離統一華夏還差的遠。

其三,劉備雖稱皇室子弟,但那也是幾百年前的遠方親戚,可信度不高,很難考證。即使是真,天下劉姓皇族也多如牛毛,並不稀罕!

再說他為什麼不幫曹操?荀彧名為助曹,實際上還是在助漢!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初舉孝廉,任守宮令。後棄官歸鄉,又率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其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反對曹操稱魏王而為其所忌,傳說被曹操贈一空盒子,寓意無祿可享,兩者分道揚鑣!也就是說荀彧在幫助曹操時,曹操還沒有稱魏王,而至多是大漢丞相之職。這個時候,荀彧幫助曹操也是在幫助大漢,兩者的奮鬥目標一致。而到了曹操企圖稱魏王,表露出篡漢的意圖時,荀彧果斷的跟曹操決裂。所以,荀彧至始至終是漢臣,是在為大漢效忠,而非為曹操盡力!

傳說曹操稱魏王前,送給了荀彧一個空盒子,荀彧接到這個盒子後便說:“荀彧今日終無漢祿可食。”其妻十分不解,問荀彧何出此言。荀彧緩緩解釋道:”空者,無物也,不見容也。盒者,何也“。其寓意就是”即不見容,何(盒)能留你“,其妻聽罷痛哭,荀彧便服毒自盡,保住了自己漢臣的身份,盡了自己漢臣的本分。



週週說古今


荀彧(163一212)字文若。穎川(河南許昌丿人是東漢後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士和功臣。那麼荀彧一心向漢為什麼不幫助劉備呢?因為荀彧在投靠曹操候劉備還只是個平原令。兩個人不在一個水平線上。苟彧是穎川名士,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荀子之後,長得一表人材。年輕時舉孝廉為官。董卓之亂時辭官回鄉,後避亂舉族遷往冀州。袁紹敬其為上賓。但荀彧經過觀察袁紹並不是成大事的人,於是在初平二年(212年丿投奔了還是剛剛起步時的曹操。曹操大喜稱"我之子房”。這個時候劉備才從平原令升至平原國相。在當時群雄割據時代,連個地盤都沒有,只有個漢室宗親的牌孑根本沒什麼用處。當時大漢立國四百多年了,劉邦的子孫有幾十萬人。冀州劉虞,荊州劉表,益州劉璋才是當朝皇室中親。苟彧是當時的戰略家看到曹操非常有發展前途才扶佐他成就一翻事業。劉備真正成氣侯是在208年赤壁之戰之後的事情。苟彧己在曹操手下做尚書令十八年矣!







關東俠客


沒錯,荀彧是心向漢室的,那麼誰代表漢室呢?唯有漢獻帝,漢獻帝在哪裡,哪裡就是漢室,荀彧要忠於漢室,就得和漢獻帝在一起。

荀彧是在董卓廢漢少帝立漢獻帝的那一年,被舉為孝廉,又在同一年董卓惑亂朝綱時棄官回家,亂世之中荀彧為了家族生存,需要尋找一個明主,可是在公元190年的時候,放眼天下,誰才是亂世明主呢?誰才是符合荀彧心向漢室的主公?荀彧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這一年,關東州郡十一路諸侯起兵討伐董卓,推舉袁紹為盟主,同時還有河內太守王匡、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後將軍袁術、奮威將軍曹操、長沙太守孫堅、冀州牧韓馥。

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參與討伐董卓的諸侯,有幽州牧劉虞、降虜校尉公孫瓚、徐州牧陶謙、荊州牧劉表、益州牧劉焉等等,荀彧要投靠誰呢?誰才能匡扶漢室呢?



荀彧首先投靠的是同鄉人冀州牧韓馥,可他剛到冀州時,韓馥已經被袁紹取代,荀彧的弟弟荀諶及同郡的老鄉辛評、郭圖都在袁紹手下,但荀彧發現袁紹並非明主,因此離開,為什麼荀彧覺得袁紹不是明主呢?

因為當時袁紹的政治主張是另立皇帝,廢除董卓立的漢獻帝劉協,改立幽州牧劉虞為皇帝,袁紹如此做法,和董卓又有什麼區別呢?皇帝代表著一國之根本,豈能隨便廢立,另立皇帝等於動搖國本,袁紹的政治主張與荀彧的政治理想相差甚遠,因此荀彧選擇離開。



荀彧離開了袁紹,就選擇了曹操,為什麼選擇曹操,因為曹操這個人與其它的諸侯不一般,其它的諸侯在忙著搶地盤,爭利益的時候,曹操在不顧個人安危的討伐國賊董卓,公元191年的曹操,算是天下少有的賢臣,以匡扶漢室為已任的代表。

為什麼這麼說?

十一路關東諸侯聯合討伐董卓,除了孫堅之外,只有曹操不顧個人安危,發兵攻打董卓,差一點就丟了性命,反觀其它諸侯,天天設置酒會,分取利益和地盤,這樣一比較,唯有曹操是匡扶漢室的代表。



荀彧被舉為孝廉的那一年,曹操是西園八校尉中的典軍校尉,兩人同朝為官,估計也認識。再往前,曹操任洛陽北部尉時不畏強權,敢於對犯法的宦官家屬動手,這叫鼎公執法。曹操任議郎時,不懼壓力,敢於為前朝正直大臣竇武、陳番翻案,這叫直言納諫。

曹操的種種言行,顯然得到了荀彧的耳聞並讚賞,但荀彧投靠曹操最重要的目的還是---迎回漢獻帝,重振漢威。



而這一點曹操聽從了,不但聽從了,而且對待漢獻帝的態度畢恭畢敬,跟和平時期臣子對待皇帝的態度沒什麼兩樣,這才是荀彧最讚賞的地方。

迎回漢獻帝之後,荀彧才有施展理想的地方,從此之後,曹操在外征戰,荀彧在朝堂上主事,曹操主外,荀彧主內,為了共同的理想---匡扶漢室而努力。



至於劉備,公元190年到191年,劉備還在青州平原郡的平原縣做縣令,一個縣的縣令,小的不能再小的官吏,跟上面的十幾路諸侯是無法相比的,也沒有多少人認識劉備,這個時候的荀彧根本就看不到劉備,或者說根本就不認識劉備。

至於說荀彧後來為什麼不投靠劉備呢?比如說劉備打下荊州後,開始有地盤,原因很簡單啊,漢獻帝在曹操那裡,漢獻帝才是正宗的漢室,也是東漢帝國名正言順的皇帝,有著名正言順的皇帝不投靠,去投靠劉備,荀彧又不是傻子。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要論起三國時期的“大漢忠臣”,曹操孫權劉備自然排不上號,曹操曾經想過要當,而劉備從小就想當皇帝,孫權和他的謀士魯肅更是認為大漢不可復興。這些人在翅膀硬了之後,基本上都沒把漢獻帝放在眼裡。這就是我們要回答“荀彧一心向漢,為什麼幫助曹操而不幫劉備?”的答案——曹操曾經想當大漢忠臣(似乎也當過幾天),所以堪稱“三國時期大漢第一忠臣”的荀彧自然是要幫曹操而不幫劉備,因為劉備忙忙碌碌一直在拉隊伍搶地盤,可沒想著進京幫劉協一把。

以“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為己任的諸葛亮,要是論起對大漢的忠誠度,似乎是要僅次於荀彧的。諸葛亮在劉備稱王稱帝的過程中,並沒有公開站出來表示反對,更沒有指責劉備“僭越”,勸進表上還是簽了名字。而曹操陣營的第一文臣荀彧,則是連曹操稱“魏公”加九錫都激烈反對的,要是他活到曹操稱“魏王”,還不知道要做出什麼事情來呢。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想讓曹操進爵國公加九錫,但是這件事必須經過萬歲亭侯尚書令荀彧的同意——荀彧為曹操首席文臣,侄子荀攸為曹操參謀長,分主內外,位高權重。但是荀彧表示堅決不同意:“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聽了董昭打的小報告,差點沒把曹操氣暈過去。

這也難怪曹操生氣:我把最喜歡的女兒嫁給你兒子,咱倆是親家,而且我人前人後稱讚你是我的張良,就是想讓你像張良幫助漢高祖劉邦那樣幫助我,可是你咋就這麼不給面子呢?

諸葛亮在劉備稱帝后得到了丞相的名頭,而荀彧則因為反對曹操進位魏公加九錫而被排擠出了核心圈子,在五十歲的時候就鬱鬱而終。

最後問題出來了:同樣是本陣營第一文臣,諸葛亮在劉備稱王稱帝過程中不肯挑頭但也不反對,荀彧在曹操剛露出不臣之心的時候就堅決分道揚鑣,荀彧的人品是不是比諸葛亮還要高尚一些呢?


半壺老酒半支菸


劉備號稱中山靖王之後,不過是起兵的幌子而已。劉勝有120多個兒子,並且和劉備相差300多年,劉備這一支早就和正統皇族沒什麼關係了。就好比我們家是闖關東到東北的,僅僅過了五代,就已經找不到本族了,要是我現在跑回山東,要和本族爭族產,保準是豎著進去橫著出來。

劉備也一樣,分出來三百年了,現在跳出來和人家爭天下,誰會認呢。

因為《三國演義》的關係,我們認為劉備人望很高,其實劉備自起兵之日起,顛沛流離,投靠過很多的諸侯,直到遇見諸葛亮,才迎來事業的轉折。亂世就是憑實力說話,沒有相對強大的實力之前,說什麼都是白搭。


潁川荀氏,何等尊貴的氏族,起源於軒轅黃帝,荀姓是黃帝封給二十五個兒子的十二個姓氏之一,西周文王親予的封地,又怎麼會輕易選擇主公。最早是在袁紹的帳下,後期與曹操志同道合,便開始輔佐曹操,而此時的劉備,還帶著幾百人打黃巾軍呢。

和曹操志同道合


沒錯,諸位沒有聽錯。在我心裡曹操並不是亂漢之臣,而是救百姓於水火的亂世明主。早年曹操入仕,便展現出與末世不相符的特質,不畏強權,發明無色棒,有一棒就專打權貴,因此遭人排擠,不得已回鄉賦閒。

待董卓亂漢,曹操又募集鄉勇,共討董賊。而所謂的討董聯軍,各自心懷鬼胎,出了曹操和孫堅,竟然沒有真心應戰之人。

待曹操勢力穩固,他更是突破陳規,用人方面唯才是舉,內政方面拓荒地安置流民,稅賦方面施行屯田制,軍隊方面採用募兵和兵屯制。這一系列手段,不僅大大提升了綜合國力,也讓治內百姓得以安定。

總有人說曹操殘暴,亂世就該有雷霆手段。前期創業不易,如果不震懾住對手,難道要坐下來講道理嗎?

曹操早年就是以安定天下為己任,至於是輔佐漢室還是自立山頭,其實沒有本質區別。挾天子以令諸侯正是荀彧為曹操出的計策,曹操欣然接受,並且受益良多。到了後期,做不做漢臣已經不是他自己能說的算了,手下一大批宗族,扶植了大批的寒門,你要是還想做漢臣,那麼手下怎麼辦?利益集團不允許他止步不前。

所以後期與其說曹操容不下荀彧,不如說是寒門與士族的矛盾,是利益集團與荀彧的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