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过去你一直崇拜的历史人物,现在变成了你特别讨厌的?

侃聊天下


有几个吧。

第一个是希特勒吧。

小时候我是一个“好战分子”,觉得二战德军很牛,想打谁打谁,一个月灭亡法国,半年吞并大半个欧洲。那时候就认为德军战斗力太强了,连带着觉得希特勒也厉害的不得了。后来学历史,对那段历史了解的多了,才发现希特勒是个不折不扣的战争狂魔。屠杀六百万犹太人的罪孽,连妇女小孩都不放过,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魔鬼。整个二战德军都是罪孽深重,大部分德国人都是希特勒的帮凶。所以对德国也讨厌起来!

现在有很多国人,莫名其妙的崇拜德国、喜欢德国,殊不知德国是最反华的国家之一,德国人也是最反华的。

第二个是铁木真。

之所以写成铁木真而不是成吉思汗,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讨厌他。

从前觉得铁木真能够统一蒙古,灭国无数,占领数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实在是了不起的英雄。后来了解到,他和他的军队及其后世子孙,屠杀了两亿多人,仅仅在金国和南宋,几十年的时间先后屠杀了6千万人!

这样一个魔鬼,竟然还能得到不少人的崇拜和敬仰!真是荒谬。他应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受千万人唾骂。

还有一个历史人物,我不敢写,大家可以猜一猜。

人真是很有意思的物种,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从前喜欢的,现在回过头来一看,都想抽自己一个大嘴巴子,以前他娘的都是什么审美。对历史人物也是这样,人生不同的阶段,思维层次和眼界胸怀不一样,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认识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上将嗳福斯


陶渊明,我当场真的特别喜欢他,说什么不为五斗米折腰,然后,历史是三亩的地,两亩半种造酒的米,还是老婆再三恳求的,有人送了好多钱拿去酒庄赊酒用,你很棒棒哦!五个孩子,他们不是人吗?老了老了,嫌儿子没有用,自己一天天吃不饱,我呸,你不是喝酒就饱了吗?

当官不能忍受向乡里小儿折腰,种地不知春及,还要乡人告诉他什么时候种?

服了


我是你三十九度的风


我小时候上历史课比较喜欢康有为。后来长大自己看书觉得这家伙简直是中国最大的伪君子。出事自己先跑。拿个假衣带诏在国外诈骗,组织帮会敲诈海外华侨。成天说支持一夫一妻,自己纳妾,年纪老了以后不行了还要装个猿猴的睾丸。别的坏人是人渣,这怂真可称是人渣中的战斗机。


张磊30812


曾经我们听着“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的故事长大,用匡衡的故事激励自己要用功读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人家匡衡小时候家里穷,点不起煤油灯,但是匡衡从小就爱看书,晚上没有灯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借邻居家的光看书学习。这样热爱学习的一个人成了我们的好榜样。可是现在,随着我了解的故事越多,曾经被我视为榜样“凿壁借光”的匡衡却成了我最讨厌的人物。为什么呢?请听听下面的讲述,相信你也会发现“不一样”的匡衡:

一:贪污受贿。



匡衡小时候家里非常贫困,世代务农。匡衡为了能够读书,只有依靠帮助别人做工来挣取读书的花费。小时候穷怕了,匡衡长大之后就要极力避免再度过上这样的生活。匡衡虽然读书勤奋,也参加了好多次科举考试,但没有一次考上。幸好,匡衡的努力没有白费,在第九次考试后考中了最次的科目,但是好歹也可以做官了。当上了官之后,匡衡又因为熟读《诗经》,得到了学士们的推崇,也被皇帝所欣赏。

这下不得了,匡衡因为《诗经》的缘故得到了皇帝的重用,最后官至宰相。匡衡在朝廷为官期间,只要是贿赂,就没有不收的,只要是钱,就没有不要的。皇帝封赏了30多万亩的土地给匡衡做食邑,匡衡却不知足,暗地里扩大吞并周围的良田,最后匡衡的田地达到了40多万亩。匡衡最后也因为被人检举告发私吞良田,皇帝下令将匡衡贬为庶人。

二:结党营私。



匡衡为官期间趋炎附势的能力可谓是一流。汉元帝在位时宠幸大宦官石显,匡衡为了飞黄腾达,便与石显勾搭在一块。二者在宫中府中,打击异己,大肆收刮钱财。匡衡无论是仕途还是钱财,这都是他春风得意的一个时期。

汉元帝死后,汉成帝继位,石显失去了皇帝的保护,汉成帝也有对石显下手的趋势。匡衡眼看形势不对头,立马与石显划清了界限,同时向汉成帝上呈了一份奏折,上面细数了石显的各大罪名。汉成帝得到匡衡的检举信后也没有迟疑,石显随即被捕入狱。匡衡因为他的识时务获取了汉成帝短暂的信任。

三:迫害功臣。



石显被处死后,朝中权力空虚,朝政混乱。匡衡以为汉成帝会因为自己举报有功,让自己接替石显的位置。却没有想到汉成帝重用陈汤,将匡衡晾在了一边。匡衡那叫一个不甘心,凭借着陈汤曾经和石显以及匡衡三人一起做的那些龌龊勾当,匡衡又是一纸奏折将陈汤扳倒。但是匡衡没有想到天道轮回,这次也轮到他自己被别人告发检举。匡衡因为贪污受贿,欺上罔下,被汉成帝革除了一切职务贬为庶人。一代“榜样”匡衡终于走下了历史舞台。

曾经“凿壁借光”,如今“贬为庶人”,如果匡衡不胡作非为,他应该还会是我们心中学习的好榜样。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弋北谈古今


我第一次知道李自成是通过读姚雪垠先生花费三十年写成的鸿篇巨著《李自成》,特别是前两卷,感觉写得太好了。在当时得知第二卷和第三卷上半部分是姚雪垠先生在困境中坚持写作的后,感到由衷地钦佩。

那个时候还懵懵懂懂的,但是书中的情节非常引人入胜,一开始就被带入到明末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大潮中。记得书中开篇就写到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在潼关中伏,一万多农民起义军在官军的包围圈中奋力拼杀,李自成最后带领十八骑突出了重围在商洛山中隐藏下来。



印象最深刻的是刘芳亮身骑白马,一杆红缨枪上下翻飞,将拦路的官军一个个挑落马下,护送高夫人和女兵们冲出重围。现在想来在姚老的心中是按照赵子龙的模子刻画刘芳亮。

赵云有了,那么张飞自然落在李过的头上。不过李过不像张飞那么暴躁,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描写他率领的一万名最精锐的骑兵队,每员骑兵都备有两匹马(在当时并不理解为啥骑兵需要两匹马),后来好像是在与左良玉的部队交战时,李过的骑兵杀出,将官兵打得大败。



至于刘宗敏按照的就是关二爷的路数,每次攻城拔寨多是他独挡一面。田见秀的印象不深,估计是按照一般的偏将来描写。

军师中把宋献策写得神神叨叨,也没见他出过什么高招,估计就是个江湖骗子。牛金星写的很有才干的样子,不过事实上他确实是有点才干,正是他建议李自成先袭取长安,然后再攻取北京。不然照着李自成东敲一锤西放一炮的架势,终归是一个比较厉害的流寇,早晚会被官军捉了去。李岩出场比较晚,注定了他是一个悲剧人物。如若他比牛金星早一点见到闯王,甚或是他早一步独自领兵打出自己的旗号跟闯王争天下,也许中国的历史就会改写。



张献忠活脱脱就是项羽的模子,张李古城会像极了鸿门宴。书中把孙可望描写成一个比较坏的人,后来读史他确实不是啥好人。

书里的忠臣印象中有两个。一个是卢象升,在他率军战死后,八旗兵依然向着他的尸体射箭。还有一个是杨嗣昌,好像是他布下的口袋被张献忠破了,被攻破了襄阳杀奔四川而去,同时洛阳又被李自成攻破,福王被点了天灯。杨嗣昌知道事态已无可挽回,崇祯皇帝必找他算账,于是喝了毒药。

《李自成》描写的总兵卢象升殉国



关于崇祯皇帝有几件事印象较深:一件事是周后过生日,宫里的十几位宫女拿针刺血书写《金刚经》,每人得了二十两赏银。由于周后的生日是在冬天,为了给娘娘做一口可口的食物,太监们到集市采购,刚好遇到一个卖黄瓜的,只有三根。一问价,十两银子一根。太监刚说了句忒贵了,卖黄瓜的直接吃了一根,于是太监赶紧把剩下的两根黄瓜买了去。



另一件事是皇上批改奏章累了,也许奏章上有件什么事让崇祯龙心大悦,于是他闻到了在旁边伺候的带班宫女身上的体香,就拉过来闻了闻,刚巧有大臣求见,坏了这件好事。宫女心头那个小鹿乱撞,晚上特意收拾收拾,把身上弄得香香的,期望皇上晚上抬头看一眼,闻上一闻,就此怀个龙种。然而当她接班时却发现,皇上眉头紧锁,时而咆哮。书中的原文借宫女之口:“天呐,出大事儿了!”

所谓的大事就是李自成攻开封。那时候对开封还没有什么概念,然而却对书中描写的开封被围后的惨状记忆深刻。人们先是见啥吃啥,为一只老鼠能打得头破血流,到后来走路都得当心,防止背后出来个人一棍子打下去。到最后,李自成攻不进城,城外救援的官军也打不破包围,于是把扒开黄河的帽子扣在了解围的官军头上。农民起义军被黄河水淹了,活着的被迫撤走。而古老的东京汴梁城在历史上最后一次被淹,仅仅留出一个铁塔还露在水面上。官兵趁机进城抢劫、强奸。太惨了!

书看到这儿没有再看最后一卷。个人感觉,《李自成》前两卷在文学上绝对是大作,甚至可以提高到红楼、水浒这样的地位,后面的反而感觉有点不像同一人写的。

看了这本《李自成》后,觉得皇帝、王爷、官府、官兵都太坏了,普通百姓太苦了。因此,对于领导农民起义军推翻这个黑暗朝代的李自成是由衷的崇拜。



然而,随着对历史更多的了解和思索,李自成在心目中高达的形象逐渐崩塌。诚然,他只是一个农民起义领袖,没能跳出他狭隘的农民利己自私的圈子,没能跳出他的深厚的帝王思想,这都可以原谅。但是,他成功后贪图享乐,大肆杀戮;他嫉贤妒能,杀害李岩,说明他心理太阴暗。他自己不懂而他倚重的牛金星、宋献策等人也不知道在攻取一地后应委派官员恢复民生,说明他和他的一班人马根本没有什么治国理政才能,只懂得四处攻城掠地,要么会被称为流寇。



明王朝到晚期确实已经够烂了,但是起码能将满清挡在关外。而李自成的起义军对官军虽然能取胜,但是靠的并不是大顺军的军功有多盛,仅仅靠的是群殴。真遇到八旗兵时立马被打回原型----一群乌合之众。如果起义军足够强,就算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你给他打出去就是了。然而,李自成没这个本事。

历史选择了把重担压到了李自成肩上,然而他没能够挑起来这副担子。


我淡如菊


李广,小时候觉得飞将军名字真响,被俘虏还能逃回来好厉害,射虎真勇猛,四千人被十万人围攻居然可以安稳突围,最后迷路自杀好可惜。现在发现,李广根本没有任何拿的出手的战绩!四路大军出动,老资格李广全军覆没,新人卫青却长驱龙城,扬汉朝天威。说是名气所累,被大举围攻,可是一个自称与匈奴交战多次的老将连战前侦查都做不好,有什么资格领兵。汉朝兵败是死罪,没死已经很幸运。同情李广的总说他没机会,汉武帝给李广的机会少吗?不到二十岁霍去病带800人长驱直入,立不世奇功而封侯。李广带万人不是迷路就是兵败。让他守右北平,杀敌三千自损四千,同年霍去病横扫河西走廊打垮匈奴二王,杀敌数万,俘虏数十万。能比吗?想封侯,有人家一半本事吗?四千人被十万人包围,怎么看都不现实,就算是真的,换做是卫青霍去病可能让匈奴包围了吗?漠北之战李广又是日常迷路,5万骑兵少了一万多,卫青完美的歼灭战险些万劫不复,亏得卫青指挥有方,化被动为惨胜。汉军多损失数万人还放跑了大单于,使得汉武帝倾尽国力想要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化为了泡影。也使得汉匈多打了数十年,直到汉宣帝时期才彻底打服。就凭这点,李广够被灭族的了。自杀已经便宜他了,临死有脸说,打了一辈子,七十余仗,有进无退。兵败几回了?打了一辈子仗,不会侦查,不会用骑兵,不会长途奔袭,连敌人都找不到,要他有何用?霍去病二十上下,敢统帅匈奴人打匈奴,李广七十岁还不敢,所以屡次迷路。连这点魄力都没有,拿什么打仗。至于射虎,有没有还不知道,司马迁和李家关系好一顿吹。《史记》毕竟不是历史,人写的就难免掺杂感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是打了汉匈反击战第一场胜利,血战龙城的卫青!不教胡马度阴山,不是吹李广防守能力,唐唐汉朝只满足防守吗?有卫青霍去病在,胡人自己老家尚且不敢留恋,远撤漠北,何谈袭击阴山。自己没本事,怪领导不提拔。



突突突图片


过去一直崇拜毛主席,现在,还是崇拜毛主席。做为一个中国人,不能忘本,忘本就是可耻!忘本就忘国!忘国就是卖国贼!卖国贼就是走狗!


演技使者


崇拜一个伟人不随便的,他是有大德,有大智,一生无私为国为民,并一生与邪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行动也是与全国民众完全一致的。所以我一生毫不后悔地崇拜人民心中永远的领袖毛泽东主席。


用户97004782500


李白

以前真的超级喜欢李白,觉得他真的好仙,诗里总是豪情万丈的,很是逍遥。

后来开始觉得不对劲,他到处旅游,哪来那么多钱?同期的杜甫都要穷死了,了解之后才知道因为他有一个老婆,家里是商户,特别有钱。而且,他有两个儿子,因为他过度酗酒导致智力方面有问题,可他最后还是因为过度酗酒掉到河里淹死了。


用户05378640611


纪晓岚,在影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多数都是正面形象出现的。

纪晓岚是个“纵欲狂”!

纪晓岚的“纵欲”主要表现在“食”和“性”这两个方面。他的癖好是喜欢吃猪肉,甚至可以不吃米、面,动不动每顿就能吃掉上十盘猪肉。即使是现代的蒙古人估计都比不上他的。

纪晓岚在“性”方面更是厉害。曾“日御数女”“每天做爱5次”“年八十岁,仍无女不欢”,简直就是个十足的“色情狂”。关于这一点,清人笔记野史中就有相关记载:

《虫鸣漫录》卷二中说:“纪文达公(纪晓岚)自言乃野怪转身,以肉为饭,无粒米入口,日御数女。五鼓如朝一次,归寓一次,午间一次,薄暮一次,临卧一次。不可缺者”

1785年,员外郎海升殴死发妻,身为左都御史的纪晓岚参与审案,被乾隆皇帝斥为“无用腐儒”。

1786年,御史曹锡宝弹劾和珅家奴刘全仗势招摇,此事与纪晓岚无关,而乾隆皇帝在上谕中明确怀疑纪晓岚,揣度他对和珅心怀不满而暗中唆使,此事后来虽未牵扯到纪晓岚,但纪晓岚内心之恐慌可想而知,因此言行也愈发隐忍顺从。

闲居之时也只是独坐焚香著述而已。至于乾隆皇帝驾崩之后,嘉庆皇帝即位,更是将纪晓岚当做元老对待,有客气而无实质上的任用,否则也不会到他行将就木才予其大学士之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