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健识】上海肾脏周:拒绝让您的肾脏“甜”过头!


【掌健识】上海肾脏周:拒绝让您的肾脏“甜”过头!

浙江地区一位50多岁的陈姓男患者,近期出现面部、双下肢浮肿伴尿中泡沫增多,在当地医院治疗1月余效果不佳,遂前往上海某三甲医院就诊。肾内科医师仔细询问病情获知患者糖尿病病史已有20余年,平时口服降糖药,但是并没有严格监测血糖,也没有适当进行饮食控制,导致血糖控制不佳,近3年血压也逐渐增高。尿检发现该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达2.5克(正常为少于0.15克),眼底检查也发现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功能出现下降迹象,医生诊断陈先生已患糖尿病肾病。

在肾内科门诊上,经常有一部分患者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也积极地听从医生进行降血糖治疗,但是平时并没有做到定期的监测血糖以及及时的药物调整,导致尽管采取了治疗,其血糖水平并没有得到控制理想水平,导致后续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而糖尿病肾病就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肾病为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一种长期血糖控制不佳而发生的肾小球病变,其发病与糖尿病病程有关,一般需要10—20年的时间。但是,由于部分患者(主要是2型)糖尿病起病早期并没有得到及时诊治,因此其实在糖尿病确诊的时候已经经过了相对较长的一段疾病期,这部分患者最终发生糖尿病肾病的时间窗明显缩短。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最主要的表现是微量白蛋白尿,小便中的泡沫增多,若血糖不进行有效的控制,长此以往,则会进展为持续大量的蛋白尿,若再进一步发展,肾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将进入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阶段,需要透析、换肾才能维持正常生活。

预防糖尿病肾病,早期识别并进行规范治疗至关重要,常见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点:

1.病程超过5年以上者要每3~6月化验肾功能、尿蛋白定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糖化血红蛋白并注意监测血压,每年就诊1次眼科做眼底检查。

2.有条件时应做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和β2-微球蛋白测定以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如果尿微量白蛋白增加,要3~6个月内加测3次以确定是否为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

3.如果确定微量白蛋白增加并能排除其他引起其增加的因素如泌尿系感染、运动、原发性高血压,应高度警惕并注意严格控制血糖处于正常水平。若血压>140/90mmHg,应积极降压使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平时还应注意低盐、低脂、低蛋白饮食,以摄入优质动物蛋白为佳。

而一旦发生糖尿病肾病,遵从医嘱积极治疗是前提,更加严谨的自我监测管理血压、血糖才是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延缓肾脏病变进展:

1.控制血糖: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使1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几率下降一半,使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几率降低1/3。对于单纯饮食和口服降糖药控制效果不佳并已有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应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而作为患者,在遵从医嘱服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规律性地监测血糖并将近期血糖水平及时反馈给主治医生进而进行药物调整至关重要。

2.控制血压:高血压是糖尿病肾病加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糖尿病患者应该保持清淡的饮食,严格限制每日盐分的摄入低于6g(相当于1啤酒瓶盖)。伴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必须应用降压药进行治疗,严格控制血压处于正常水平,最好低于130/80mmHg。

3.饮食控制:低蛋白(尽量优质动物蛋白)饮食能延缓糖尿病患者肾脏损伤速度。糖尿病病人低蛋白饮食的标准为每天每公斤体重0.6~0.8g蛋白质,同时注意食物中保证充足的热量。而患有肝病、处于妊娠或生长发育期的患者应特别注意,不宜过度限制蛋白的摄入。

4.控制血脂:高血脂对糖尿病肾病特别是合并心血管并发症有极其不利的影响,若发现血脂偏高,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降血脂的药物以纠正。

5.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如适当控制体重、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等。

陈先生接受医生的建议,积极控制并规律监测血压、血糖,适当增加了运动时间,低盐、低脂饮食,目前浮肿明显改善,尿中泡沫液也明显减少,24小时尿蛋白定量降到1.2克。现在,他每2月到医院内分泌科和肾内科门诊复诊并调整用药。


供稿:

  • 上海市医学会肾脏病专科分会
  • 上海市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
  • 忻 菁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肾病科
  • 郝传明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肾病科

上海市医学会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社会团体,以促进医学科技发展、医学知识普及为己任,一直以来坚持科普惠民的理念,所属各专科分 会积极响应学会号召,集中全市最优秀的医学专家,开展多种形式科普活动,全方位推进医学科普宣传。上海市医学会于2018年获得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首批“上海市健康科普文化基地”称 号,将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和义务,继续着力于向人民群众传播正确的医学健康知识,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基地 建设成更为优质、更受欢迎的医学健康科普家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