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国学的娱乐化与商业化?

国学智读


国学娱乐化和商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中国的,必定是人民的

国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国家,军事、经济、科技水平都是高水准的,这样依然不会被认为是强国。一个强国,其文化软实力一定要强。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代表之一就是国学。

既然其地位如此之高,党和政府必然会大力提倡及扶持。这样的情况下,一些新兴的节目、娱乐等内容,就会慢慢向其靠近,以至于发展到先如今的场面。

时间会告诉答案

显然,现在充斥着很多泛娱乐化的东西。资本想靠着“国学”的IP,在市场里面捞金。于是,各种参差不齐的“国学节目”应运而生。

面对这样的局面,肯定会有人提出质疑:为何不控制,不遏制这样的局面发展呢?人为控制,会全部切断国学的发展,这不是政府和人民想看到的结局。

通过市场的筛选,最终那些好的产品会沉淀下来,劣质品会逐步淘汰,退出大众的视野。那时候的局面,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结语

不管是有形的手,还是无形的手,过多的干涉都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这个市场,它有自己的运转体系,也许刚开始是漏洞百出,但结尾会是完满的。


书中夜问


有人说“国学娱乐化”大可不必担心!真正的国学是被那些“鸡鸣狗盗”之辈娱乐不了的!他们没那份学问更没那德性!所以这些人顶多是打着国学幌子招摇撞骗而已。至于国学被商业化无非是几个穷读书人饿疯了,委身于大款为吃口饱饭而已!也无可非议!

但从以上也可以看出国学正被今天的国人所热衷。这热衷或许是源于“吹牛皮”“喊口号”之后泠静下来的思索。毕竟真正的国学是教化世人的经典!


TV记录者


国学娱乐化在于市场经济下,把教育变成了一种产业,在这个产业模式下,各种教育都会向商业化靠拢,而商业化最基本的模式就是要有更多的人关注,说白了就是人关注多了才有流量和价值,不管在线上还是线下都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为了流量,商业行为就是想办法去吸引人,那么各种噱头,各种包装就出来了,仔细想想为什么包装过的夸张的东西这么让大家感兴趣呢,因为人总是不从本质出发,就拿国学来说,你要干巴巴的讲文言文有多少人能明白呢,但是你要是把国学跟现代的一些事物结合到一起,那么明白的人就多了,你在把国学和钱联系到一起,就是学国学等于收益,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去学,这样一样国学的蛋糕就成了,那么谁才是最后的赢家呢,就是做局的人,把国学炒热了就可以赚钱了,就算是国学很热门,但太过于学术好多人也不爱听,所以要加入点娱乐的成分,甚至曲解国学,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来给人启智,教人做人的经典国学就变相的成为了别人的赚钱的工具,从而失去了育人的本质,不过国学就在那里,就看喜欢的人怎么去挖掘真正的本质了。



气生万象易天机


国学因为它的广博和精妙,学习起来比较枯燥,普通人很难掌握和理解。这就造成了许多人不了解不懂得国学教化人心、扶正祛邪的功用,给一些心口不一的人提供了拿国学来招摇撞骗的土壤,如果能找到一种方式轻松学国学,哪怕有些娱乐化和商业化也是行得通的。但中间这个度很难把握,不可过分,因为国学的学习的确是需要好老师指引,教育失之毫厘,教化便会谬之千里。

这是个人对国学的一点认识,愿与喜欢国学的老师朋友们共同探讨。



快节奏的慢生活


说句不好听的话,大部分都是骗人的。

大部分的国学都变成了鸡汤大杂烩,甚至还要应用于商战,很多所谓大师也就那么回事。

晚清时期对国学的研究算是整个历史上最好的了,可换来了列强的毒打。国学对于增加国家硬实力并没有什么帮助,但是提升国民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却很有效果。所以甲午战争前所有国民对日本同仇敌忾,都想迫不及待地发动和日本的对决,当然结果就不说了。

题外话说得有点多。我希望有一天正经的国学能以更加富有趣味的形式传递给所有人,而不是现在这样又不正经还很恶俗。


杰洛特烦恼


凡事有利于国学发展的都是好的。娱乐也是一种文化,像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是在娱乐!从娱乐角度来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化也是一种资源,要想传承下去,就要商业化。为更好推动国学发展,应对国学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并且各界人士应群策群力,共谋国学发展大业。

让广大学生和社会人士理性认识国学,认清国学只是所有学科中的一门,不具备一通百通的神秘力量,更不存在《易经》《道德经》的神秘因素。幻想通过国学解决现实中的一切问题是不切合实际的。



易梵八字


国学,作为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一部分,发展到现代主要以两种方式表现,分别为国学研究论坛以及娱乐文化节目,而看待其娱乐化和商业化则需辩证看待。

就表面上来讲,推出有关国学的讲座论坛等节目是有教育意义的,而且有助于人们更好理解国学的传统内蕴和现实意义。但是如今在这个科技时代,国学被很多有商业目的的企业运用而变得娱乐化,从最终的市场效应来看,的确可以符合观众审美需求,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增加粉丝量,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然而,更深层地来看,国学的传统性质被这些企业忽略了,它从原来的具有研究价值的文化元素演变到为营利而使用的工具,文化定位完全扭曲,不利于其自身的传承发展。

所以,国学的娱乐化和商业化对于企业来讲是件好事,因为可以借此获利,但对于个体来说是扭曲了对国学定义的理解和认知。若长期如此,国学只会越来越不具备文化特性,而落入商业工具的桎梏。





毓秀阁


国学很多东西,是精神层面的,一深入,便少有人懂,并不利于推广,与娱乐搭挢,宣传一下也行,但不能将之带歪了。

国学,可以功利化,但得行得正。举两个例子

书法,大约也算国学了,商业化本无可厚非,一些人开个门头店什么的,很愿搞点名人字画挂墙上充充门面。

可是有些人为了炒作名声,忘了书法本质,拿个针管,射出墨来,写成书法。乱划一通,号称自创体派,甚至敢吹超过王義之,顏真卿。

中国自兰亭序问世,差不多一千七八百年吧,从来无人敢说超过钟王张芝等人,今人就敢说。这是不是太也娱乐商业化了。

还有许多名实不符的例子,可一娱乐,有内行人点评还行,若无内行公正人站出来,大众很容易就被娱乐商业化带偏了。

所以个人还是以为要掌握好度,宣传不要将普及国学的目的,歪曲成了唯利是图,从而影响国学发展。可不宣传也不好,

这就需要调济比重,正确导向。


默玄吟雷


恰恰说明国学根本没有热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