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曹操挾天子令諸侯的策略,比其他群雄更高明?

漢末黃巾大起義之後,漢朝中央朝廷失去權威,各路諸侯崛起。此時漢朝積累了400餘年的威德,其餘威或者說餘恩還在,漢天子的金字招牌就成了各路諸侯搶奪的一個焦點;各路諸侯也為此提出了不少策略。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

曹操拒受董卓任命之後逃回家鄉,散家財募集了一支5000人的武裝。後來加入了袁紹為盟主的關東牧守討伐董卓的聯軍。董卓挾持漢獻帝西奔長安,關東各位牧守則各圖發展。

公元192年,兗州(治今山東鄄城東北)刺史劉岱被青州(治今山東臨淄)黃巾軍擊殺,兗州官吏推曹操為兗州牧。曹操隨即擊敗青州黃巾軍,俘獲兵士30多萬,男女100多萬口,將其中精銳組建為"青州兵",力量大增。

此時兗州治中從事毛玠,向曹操提出了生存發展策略建議,毛階說:“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

為什麼曹操挾天子令諸侯的策略,比其他群雄更高明?

毛階的建議強調了漢室的號召力,曹操作為政治老手,當然明白漢天子在政治鬥爭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他立即採納了毛玠的建議,即刻派使者輾轉到長安,向漢獻帝表示效忠。

在興平二年(公元195年)春,涼州軍閥李傕焚燬長安宮殿,將漢獻帝挾持到自己的軍營中,郭汜則將漢室公卿扣作人質,相互攻殺。李傕部將楊奉叛離,於同年八月擁漢獻帝東奔洛陽,於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七月抵達洛陽。

當時洛陽殘破不堪,百官自己採集野草籽裹腹,甚至還有餓死的。

荀彧趁機向曹操建議:"今車駕旋軫,東京榛蕪,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必不能為累。"

曹操於是致信楊奉,表示自己糧食充足,可以接濟。公元196年八月,曹操率兵入洛陽;九月,曹操以求糧為名,將漢獻帝及朝廷百官遷到自己的根據地許縣,改名許昌,以為都城,自任大將軍,從而將漢獻帝牢牢地置於自己掌握之中,也在群雄競爭中多了一張漢室正朔的王牌。

為什麼曹操挾天子令諸侯的策略,比其他群雄更高明?

袁紹:挾天子而令諸侯

袁紹家族號稱"四世三公",漢末州郡牧守多為袁氏故吏,勢傾天下。因此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關東牧守推戴袁紹為盟主,共同起兵討伐董卓。

到聯盟解體之時,袁紹自己搶了冀州牧的位置。此時謀士沮授進策說:"橫大河之北,合四川之地,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眾,迎大駕於西京,覆宗廟於洛陽,號令天下,以討未復。"

其實沮授提出建議的時間比毛階早,兩人想法異曲同工。

當楊奉等擁漢獻帝從長安到達河東時,沮授又勸袁紹迎接。"安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

但是,袁紹另一謀士郭圖卻認為漢室已難興復,當中原逐鹿之時奉迎天子,“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因此不如不迎。

袁紹最終聽從了郭圖的建議。

但是,等袁紹看到曹操利用漢獻帝,使關中諸將臣服後,他卻又萬分悔恨。

不久,搶奪漢獻帝的機會來了,袁紹還是沒把握住。謀士田豐建議說,趁曹操立足未穩可以襲擊許昌、奪取漢獻帝,袁紹不聽,卻忙於兼併河北地盤。

後來,曹操率軍遠離前往徐州平定劉備時,田豐建議袁紹大舉進攻曹操,不但能奪回漢獻帝,還能一舉而勝。但袁紹竟然以兒子生病為由,不聽,錯失了大好時機。

為什麼曹操挾天子令諸侯的策略,比其他群雄更高明?

各路諸侯都看出了天子的價值

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天下,他們打出的旗號是“尊王”“攘夷”,尊王被放在了最高的位置。尊王與奉天子的意思相同。在尊奉最高權威的名義下,有實力的諸侯代替天子施行政事。

漢末則經過了儒家觀念幾百年的影響,天下人認為天子的地位依然是至高無上的,在“君權神授”的信條之下,漢室正統的權威無與倫比。雖然此時天下大亂,各勢力集團自行其是,但是超越於勢力集團之上的天子,其權威與地位依然具備最大的號召力。

毛階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荀彧建議“奉主上以從民望”,沮授建議“挾天子以令諸侯”,等等,這裡都體現出對最高政治名分的重視。儒家強調: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可見名分的重要性。

正是因為看中了這一點,群雄才紛紛打起了天子的主意,都想要利用天子的名分。

除了曹操和袁紹以外,想要“挾天子”的還有以下幾位:

陶謙:

漢末時期,最早看到天子價值的人,是徐州陶謙手下的趙昱,他早早就勸陶謙:“求諸侯莫如勤王,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貢。”但是,陶謙沒有野心,只求自保,沒有采納。

孫策:

孫策於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接受了曹操以漢廷名義任命的討逆將軍和吳侯封爵,隨後孫策利用這個名號在江東東征西討,打下了六郡八十一州的地盤,開創了基業。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當曹操在與袁紹官渡決戰的關鍵時刻,孫策打算襲擊許昌,奪取漢獻帝以號令天下,但不慎被原吳郡太守許貢的部下刺殺。

劉備:

劉備也有挾天子的意圖嗎?有的。

建安十二年(207年),在曹操北征烏桓時,正在荊州的劉備建議劉表襲擊許昌把天子奪過來:“劉備說表使襲許,表不從。及太祖還,謂備曰 : ‘不用君言,故失此大會也。’” (《三國志》劉表傳)對於挾天子這件事,劉備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只好給劉表出主意了。

董卓、李傕、郭汜、楊奉等人:

在曹操打算迎奉天子時,他們事實上已經實行了挾天子令諸侯的事。

為什麼曹操挾天子令諸侯的策略,比其他群雄更高明?

曹操與袁紹,在“挾天子”方面的高下

袁紹雖然更早有挾天子的想法,但是他在執行上卻猶豫再三。

袁紹的猶豫大致有三點原因。

首先,這個漢獻帝是董卓立的,而當初袁紹明確表示反對,因此現在袁紹不願意轉變態度去迎奉漢獻帝。

第二,袁紹對天子與實權派的關係處理沒有悟透,為名所累。

謀士郭圖所說,“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這是拘泥於形式而忘了挾天子的實質。雖然董卓挾天子乾的基本都是壞事,但是他用天子名分得來的名號還是有用的,於他自己的利益和行事是大大有利的。怎麼能因為事事要上奏而影響了自己想做的事呢?根本不存在聽之權輕、違之則拒命的情況,袁紹以此為由則放棄了對天子的迎奉,實在有點迂腐。郭圖這位謀士,政治水平實在一般。

第三,可能袁紹心裡多少還存在對漢室的尊重,因此他無法像董卓、曹操那樣真正地把漢天子純粹當個工具。

而曹操這邊則不一樣。

首先,毛階和荀彧提建議的用詞都不一樣,用了“奉天子”而不是“挾天子”,這與沮授的境界一下就顯出了高下。

其次,曹操的發心也要比袁紹高。

毛階給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議中還說到(大意):天下分崩離析,百姓流離失所,而袁紹、劉表不是濟世安邦的英雄,我們奉天子就是為了舉義兵安天下。

荀彧提出“奉天子以從民望,......秉至公以服雄傑”,這兩位的境界都比沮授的“號令天下,以討未復”要高。按沮授的意思,用天子號令天下,所有人都聽從就行了。而毛階和荀彧的建議則是用天子的名號秉承天下大義,為天下恢復秩序;用天子至公的法度使天下英雄歸服;用天下大義聚集人才。

荀彧說的很明白了,“奉天子以從民望”,民望是什麼?就是天下安定,讓老百姓安居樂業。

第三,曹操在挾天子令諸侯的實際做法上,顧慮很少,完全根據自己的戰略需要而定。

曹操在公元196年迎天子至許昌之後,就開始以天子名義行事:

  • 以天子名義招募流民耕種屯田;
  • 以天子名義招攬人才壯大隊伍;
  • 以天子名義命令劉備、孫策等人擊破袁術,同時也打擊了劉備;
  • 以天子名義招降,比如在平關中、漢中時,天子名義起了一定作用;
  • 以天子名義穩固軍心,對於歸附曹操後再想反叛就難了,因為這等於背上叛國之名,士氣就會低落,叛軍難以達成共識。

小結一下,從袁紹和曹操對迎奉天子的想法上能看出高下,在實際做法上,曹操則把天子名號用足了。

為什麼曹操挾天子令諸侯的策略,比其他群雄更高明?

結束語:奉(挾)天子的做法,必須配合高目標才能見效

最早挾天子的董卓和李傕等人,只是用天子權威來滿足私慾,這樣其實與天子本人荒淫無道是同樣的效果,不會得人心,也無法號令天下。

袁紹思維受到了侷限,在迎奉天子的決策上猶豫不決,終於失去了機會。

只有曹操,奉天子是為了恢復天下秩序,一片公心才能使天子這個招牌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當曹操以天子名義命令劉備和孫策攻打擅自稱帝的袁術時,雖然曹操對他們並無實際節制權力,但是劉備和孫策還是去了,為什麼呢?這就是出於大義,發心為公。

當然,我們不否認曹操奉(挾)天子有極大的私利在裡面,但總體上曹操想要用天子號令他人時,都是以公義為理由。以公為主,少夾帶私貨,因為只有為天下大義和蒼生福祉著想,才能使奉(挾)天子的做法真正發揮作用。

(完)

以上是凌煙閣論史

今天的原創首發文章,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你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