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雉:在爭議聲中不斷“進化”的女人,她的心境誰人知?

高後呂氏,名雉,是漢高祖劉邦的元配。

作為中國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女主皇后,兩千年來世人對呂后有許多評價,爭議也大,其資料大多源自《史記》與《漢書》。

呂后特殊的人生經歷,造就了她的性格——從原本勤勞善良的田間婦人,變成了極有見識、為人剛毅的女主。

在她執政期間,沒有內亂四起,沒有喪權辱國;輕徭薄賦,人民豐衣足食,社會經濟得以復甦。正是這些可觀的政績,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

從這角度審之,歷史上許多帝王都無法與她媲美。以當時“男尊女卑”的社會,一女子可以完成如此成就,確實不凡。因此,《史記》、《漢書》都給予了她中肯的評價。

她的汙點呢?自然也不少。因此,她在司馬遷與班固筆下,成了一個性格鮮明又複雜矛盾的人物。

她的一生,大致上可分為三個階段:劉邦尚未稱帝前的貧苦時期;劉邦在位時的皇后身份時期;惠帝即位後的“臨朝稱制”時期。

呂雉:在爭議聲中不斷“進化”的女人,她的心境誰人知?

呂后 劇照

| 劉邦尚未稱帝前的貧苦時期 |

呂雉年紀不到二十,只因其父一句:“相人多矣,無如季相!”就嫁給了當時還只是亭長且好酒色的劉邦。

嫁進劉家之後,呂雉發現劉邦已有一個兒子,且兩人婚後生有孝惠帝劉盈及魯元公主,此時呂后不僅要為人妻,還要為人媳,為人母。

呂后勤勞善良,丈夫出外不在家時,她要操持家務,伺候公婆,照顧子女,還要擔起田中耕種重擔;有人求助於她時,她更是毫不吝嗇地施予,可說是標準的“賢妻良母”。

高祖二年,彭城之戰,劉邦因被一路上大勝衝昏了頭,於是在項羽三萬騎兵的突擊下,丟盔棄甲。

在此過程中,劉邦為逃避楚軍追擊,曾將與呂后所生的二位子女推下車,而呂后和劉邦父太公,在逃亡中被楚軍俘虜做了人質。

呂雉:在爭議聲中不斷“進化”的女人,她的心境誰人知?

呂后 劇照

呂后這人質,一做就是兩年多。兩年多的階下囚日子,她時常要與死亡為伍;另一方面,公公也是人質,作為兒媳的她還要伺候好公公。

可見,呂后的本性並不壞,而後“心狠手辣的呂后”,是環境造就而成的。

| 劉邦在位時的皇后身份時期 |

高祖五年,劉邦在泛水之陽被臣下奉稱帝號,呂雉成為漢朝開國皇后。

當呂后以為一切將苦盡甘來時,卻發現戚姬挾高祖寵愛,欲使高祖廢太子劉盈,以己子如意代之。

呂后已不復當年之姿,色衰愛弛,與高祖夫妻感情漸疏;高祖寵愛定陶戚姬,認為“如意類我”。雖然眾臣諫諍,但劉盈太子之位仍岌岌可危,最後呂后用留侯張良之策,請出四皓輔佐太子,才保住劉盈太子之位。

由此可見呂后為兒子用心之深,用力之切,因為她知道唯有劉盈穩坐皇位,才能彰顯母后之貴。

以母親的角度觀之,她是思慮周全、有遠見的母親;以個人才能來看,她具備政治家必備的特質

呂雉:在爭議聲中不斷“進化”的女人,她的心境誰人知?

劉邦與呂后 劇照

劉邦稱帝后,呂后一直處於失寵狀態,但她並沒有因此而脆弱,她將生命的重心轉向了兒子劉盈。劉盈是她的希望,她不允許劉盈的皇位之路上有任何一點閃失,換一個角度來說,呂后愛己也愛子。

此時期呂后的母愛,是顯而易見的。高祖八年,高祖採婁敬之諫,欲送魯元公主與匈奴和親。在呂后的哭泣懇求下,高祖才取家人子為公主,和親匈奴。

女人哭泣之後往往會變得更加剛毅。呂后的剛毅,是長期追隨劉邦、長期處於危難之中所淬鍊出來的。在別人看來,呂后陰狠毒辣,但站在劉邦的角度,她卻是一“得力助手”。

從劉邦遠征陳豨,呂后用計殺韓信,劉邦“聞信死,且喜且哀”中可知,呂后確實幫劉邦除去一憂;之後又將被高祖貶為平民的彭越騙至京城,讓其舍人告其謀反,經廷尉奏請皇帝后,便誅滅了彭越及其宗族。

史書對呂后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她在治國安邦方面是一位值得肯定的人物。她幫助劉邦完成了統一大業,高祖時期努力扮演好“賢內助”的角色,拔除劉邦背上的兩根芒刺——韓信、彭越。

《漢書‧高後紀》開頭即載呂后“佐高祖定天下”,這一點給予了呂后正面的肯定。

呂雉:在爭議聲中不斷“進化”的女人,她的心境誰人知?

劉邦與呂后 劇照

呂后誅殺功臣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安劉”,也是替太子劉盈鏟去可能的障礙,更可看出呂后的殘忍政治手段與剛毅性格,做法也許過於偏激,但以“安劉”角度觀之,就不難理解了。

| 惠帝即位後的“臨朝稱制”時期 |

高祖十二年,劉邦崩於長樂宮,太子劉盈繼位,是為漢惠帝。

漢立國採黃老之術,因歷經兩百多年的戰國紛爭,加上楚漢之爭的煙硝,劉邦所得的天下實已殘破不堪。

劉邦死後,惠帝與呂后仍沿襲黃老之術,無為而治,與民休養生息。呂后深處宮闈之中,卻能使天下太平,刑罰罕用,人民衣食豐足——這應該給予她讚賞。

為了幫劉盈穩定政權,呂后伺機除去每一個隱憂,首當其衝的,就是戚夫人與其子趙王如意。

呂后將戚夫人囚於永巷,並召趙王如意回宮。劉盈知道呂后要殺如意,於是派人將趙王半路劫走,並保護之。結果呂后趁劉盈出外打獵時,毒殺了趙王,將戚夫人炮製成“人彘”,並請惠帝一同觀看。

惠帝看了之後大哭一場,從此得病;爾後,惠帝性情大變,整日沉迷於淫樂,不再理朝政。

呂雉:在爭議聲中不斷“進化”的女人,她的心境誰人知?

惠帝劉盈 劇照

這是呂后最常為人詬病之處。對於“人彘事件”,世人多同情戚夫人,認為呂后過於狠毒,卻少有人顧及呂后積怨十幾年的心境。

事實上,正如《漢書》所云:“戚姬常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顯示出戚姬並非謹守本分之女子,也有奪嫡之心。

另一方面,呂后是糟糠之妻,一路為劉邦照顧一家老小,甚至曾被俘做了人質,最後換到的結果,卻是“希見,益疏”!若非呂后的護盤,劉盈定保不住太子之位,舊恨新仇,呂后怎可不怨?

炮製“人彘”是真的過於殘忍,但戚姬也並非良善弱者;呂后的狠毒,來自於政治鬥爭的殘酷。試問,歷代諸王為爭權,哪一位不是心狠手辣?

所以說,呂后對戚夫人凌虐毫不留情,除了反映呂后性格“狠”之外,還暗含她為保全自己和兒子地位,而不擇手段的冷酷政治個性。

呂雉:在爭議聲中不斷“進化”的女人,她的心境誰人知?

呂后 劇照

惠帝四年,呂后為鞏固政權,置人倫大忌而不顧。她欲親上加親,將魯元公主之女張嫣強行嫁予惠帝;又由於皇后年幼無子,呂后詐取後宮美人子為子,並弒其母,將其立為太子。

惠帝七年,惠帝崩於未央宮,呂后發喪卻哭而不泣,可知此時她已“今非昔比”——惠帝之死的悲傷,遠不及權力穩固的重要性。於是,“太后臨朝稱制,大赦天下。”

至此,呂后權力已達最高點。接下來,她通過各種手段剷除異己,鞏固呂氏政權。

首先呂后利用劉呂聯姻“扶呂抑劉”,穩固呂氏在朝廷的勢力及長遠的政治利益,如以呂祿女妻朱虛侯劉章。這種聯姻既是籠絡劉姓諸侯王,也是安排“眼線”,就近監視劉姓王的一舉一動。

趙王友以諸呂女為後,他不愛王后,愛其他姬妾;於是諸呂女惱怒而去,向呂后進讒言。呂后大怒,召趙王進京,將他活活餓死;之後,呂后命梁王恢徙趙,任趙王,呂后一樣以呂家女子妻之。

“(趙王后)內擅權……(趙王)有愛姬,王后鴆殺之……王悲思,六月自殺。”

呂后聞之,認為趙王恢竟為一女子自殺,而不思供奉宗廟祭祀,遂廢其國,絕其王位繼承者。

劉邦共有八子,其中三子一孫死於呂后之手。三趙王皆直接或間接被呂后所害,一孫則為燕靈王劉建之子——“(劉建)有美人子,太后使人殺之,絕後。”

呂雉:在爭議聲中不斷“進化”的女人,她的心境誰人知?

劉邦 劇照

呂后的極大權力來自於帝位。她並非帝位的擁有者,但她卻是實際上的執行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皇帝幼小。皇帝對呂后有怨言時,呂后便廢帝另立,以便統治。

呂后可如此廢立漢帝,除了呂氏勢力已起之外,更是在功臣及劉姓諸侯默許下完成的。

從臨朝開始呂后就不斷地剷除異己,對於功臣則恩威並濟——籠絡可為己用之人,罷除不順之臣。如王陵以“白馬盟約”反對諸呂封王,於是呂后不悅,將王陵“明升暗降”,奪去他的相權,最後王陵稱病辭歸。

為了保全社稷,安定劉氏後代,陳平與周勃對於封諸呂為王則是這麼回答的:“(呂后)欲王昆弟諸呂,無所不可!”陳平與周勃知呂后之勢已不可擋,不如就順水推舟,保留實力,從長計議。

呂后以追尊亡父、亡兄,作為分封呂氏為王的開端。她封周呂侯子呂臺、呂產為呂王、梁王,建城侯呂釋之子呂祿為趙王,呂臺子呂通為燕王,又封諸呂凡六人皆為列侯,甚至呂后之妹呂嬃也封為臨光侯,成為中國史上女性封侯之始。

呂后是極有政治手段之人,在嘉惠呂氏族人時,亦推恩於劉氏,以掩人耳目。

縱使劉氏諸王有不滿呂后者,也因其威勢,隱而不發;再者,呂后將部分貪得小利的劉氏諸侯王,納為利益共同體,如此一來,他們便不會對分封呂氏為王有所異議,亦增加了呂后的勢力,可謂“一舉兩得”。

呂雉:在爭議聲中不斷“進化”的女人,她的心境誰人知?

呂后 劇照

高後八年,呂后病重,死前仍不忘交代呂產和呂祿率軍護衛皇宮,掌握軍權,且不要送喪,以免為人所制。

無奈呂產、呂祿皆無呂后的謀略。呂后崩,周勃、陳平、劉章等人一起誅殺呂產、呂祿,呂氏家族男女,無論老少皆斬。

呂后一生機關算盡,極力守護孃家勢力,沒想到最後還是一場空。

《漢書》雲:“諸呂無道,擅相尊王……驕盈無厭,欲危劉氏。”

史書上記載諸呂用詞不外乎是如此。描寫最為詳細的,莫過於呂后崩後,諸呂欲作亂關中,奪取劉漢江山,但由此也只看出諸呂資質庸劣,才能低下而已,至於如何驕盈、如何無道無厭,《史記》、《漢書》並無具體記載。

呂雉:在爭議聲中不斷“進化”的女人,她的心境誰人知?

呂后 劇照

不過《史記》中,倒是記載呂后曾說過:“呂王嘉居處驕恣,廢之。”可見,呂后對其外家也是有所管束的,並非讓他們為所欲為;倘若諸呂是有才能之人,對社稷有所貢獻,那麼,呂后大封諸呂,就未必是過錯,未必是“諸呂之亂”了。

正是因為諸呂的愚劣,導致後世以此大力抨擊呂后;即使諸呂沒有奪天下之心,但其資質也無法輔佐皇帝,然卻居高位,那麼,招致禍患、走向滅亡便是必然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