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逃到乌江边,本来有机会到江东,他为什么放弃?真到了江东能否东山再起?

山城八牛


项羽逃到乌江边,本来有机会到江东,他为什么放弃?真到了江东能否东山再起?

在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中有这样一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歌颂了项羽曾经的悲壮之举,那么当年已经到了乌江之畔的项羽,为什么没有回到江东老家从头来过那?你且听我细细道来。

在我心里,项羽一直是一个伟岸却带有着一抹悲壮色彩的英雄人物,他带领江东八千子弟兵推翻秦王朝,想要恢复家族的荣光,为天下苍生带来和平的生活,但是最后不敌高祖刘邦而自刎乌江,结束了他悲壮无奈的一生。

虽然我对项羽的结局感到惋惜,但是我认为,即使当时他没有自刎而是回到了江东,他也是没有能力东山再起的,因为对于当时的战况而言,决定胜负的关键是天时、地利、人和,而项羽一个关键点也没有占据。

首先,一场战争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无疑是人,可是此时的项羽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帮手了,亚父范增的离世、彭越等人的叛逃,都对当时已经处于战时下风的项羽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没有了精锐部队的项羽,即使过了江有哪里有人帮得了他那?

其次,在地理方面,项羽也是不占任何优势的,当时的江东,经济发展远远不及关中地区,物资匮乏,远远不能为项羽渡江后的后续的战事提供有力的补给。

最后,在当时天时方面,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已经大大的偏向刘邦一方,甚至可以说是刘邦集团是得到到了气运的,就其人才上来说更是人才辈出的,在战争上更是胜多败少。

综上所述,其实那乌江之畔的项羽,大概也看到了自己已然穷途末路,没有还手的机会了,这时与其苦苦挣扎,倒不如自刎以谢江东父老,既可保全气节,也是天下百姓免遭战争之苦。


历史挖掘者


项羽是秦末的一代枭雄,以少胜多,以柔克刚的战例不少,可后来由于骄傲自大,给了刘邦可乘之机,虽然在彭城之战中大败汉军,可终究敌不过汉军的人海战术和后勤保障,一路被刘邦追赶到乌江边,他这时完全可以渡过乌江,退回自己的老家江东,再与刘邦拼死一战,可这位英雄却选择了自刎,小编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项羽早年随项梁带着八千子弟兵在江东起义,江东是他的起点,这八千子弟兵里,肯定有他的亲朋好友,如果此时项羽回到江东,所有人一定都会沉浸在骨肉离散的悲痛中。而且,刘邦一直都在大肆追捕项羽,待他回到江东后,一定会为江东父老带来灭顶之灾,项羽此时已心中有愧,他实在不想再连累江东父老了。

二.即使项羽回到江东,他真能东山在起吗?

江东地区属于吴越之地,当时人口稀少,经济薄弱,远不能与关中地区相比,这里在西晋末年的“衣冠南渡”后才逐渐富裕,这时的项羽无兵无将,江东各家大多都家破人亡、纷纷处在悲痛欲绝的心情中,这样的形势,项羽怎能抵抗刘邦的几十万大军?即使他有再多的才能,也无法挽救这大势已去的情形了。

三.项羽不敢面对失败

项羽的军途生涯中、几乎毫无败绩,可一旦失败,自己就承受不住这些压力,就像有些尖子生,一旦成绩下滑,不但不去反思自己的问题,反而觉得丢了颜面,从此开始自卑,一错再错,延误终生。项羽就是这样一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他不敢面对失败,所以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他有看见秦始皇时说彼能取而代之的信心,却没有面对失败的勇气。

项羽讲义气、会统兵、有魄力,勇武过人,但他要面子、目光短浅、有勇无谋。这样的人,只适合做韩信这样的大将军,而不是统一天下的国君。


盛京土著


他放弃的原因是江东的大部分地区已经被他自己亲封的九江王英布所征服,并且已经倒向了刘邦阵营。他即使到了江东面对的也不是楚国的江东父老而是磨刀霍霍的英布士兵。他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放弃了生的可能。

第一,张良在垓下项羽被围时提出用四面楚歌的方式瓦解项羽的军心。这一方案也备受后人的称道,可是回过头来正如项羽的疑问““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为何刘邦的军中有如此多的楚人。刘邦和一众沛县元老虽然是楚国出身,但是此时的部队还是主要以关中军队和韩信的齐军为主,这些楚地的人来自何处?答案就是这是由九江王英布带来的楚国士兵。据《汉书》记载:“汉五年,布使人入九江,得数县。六年,布与刘贾入九江,诱大司马周殷,周殷反楚,遂举九江兵与汉击楚,破之垓下。”当时围困项羽的军队不仅有九江王还有原本的楚国大司马周殷,楚国大部分已经落入了刘邦手中,项羽即使逃到江东也没有用,只有被擒或者战死两条路。

第二,楚国在当时的已经是奄奄一息,根本没有力量接纳项羽。楚国在秦末战争中受伤最重,而且没有得到很好的修复。项羽称霸后,本来可以休养生息,可是项羽却是穷兵黩武,楚国没有一丝喘息之机。国家的根本已经被掏空,项羽在鸿沟与刘邦暂时媾和的原因就在于后方粮草不济,军心国情已经大乱。所以,即使项羽回到封地也没有办法再度组织力量自卫,更遑论反击,因此他才选了自刎。


经典守望者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出自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以死相报。


用户50551280846


感谢你的提问。

楚汉之争是决定最后江山归属的最重要的一场战争,从公元前206年开始到公元前202年结束,持续时间达4年之久,战争也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战争之一。战争结束之后,换来了中国封建社会一个长达四百多年的王朝,刘氏汉朝。

在历史小说和传说中,大家都对项羽的印象要比刘邦好。究其原因,还在于大众对于英雄的向往,更愿意相信英雄最后应该获胜,但,最后结果却并非预料的那样。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写了一首赞颂项羽的诗:

夏日绝句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认为项羽无论是生还是死,都是英雄。而且对他,最后自刎乌江感到遗憾。如果能活着,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同样的,大诗人杜牧也对项羽卷土重来,有很大的期待。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认为项羽过于好面子,觉得自己打败了了羞耻,羞于过江,最后才选择了死。可历史就是这样,不是我们期待它往哪个方向发展,它就会顺从我们的意愿的。更何况,同样的历史事件,在后人看来,意见也是不一致的。王安石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叠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直接说出问题的关键点。频繁的战争,已经让人民饱受其苦,人们对于战争的憎恶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所以,即便,江东人才济济,并非都心甘情愿跟着项羽再去卷入无休止的战争。

我更倾向于王安石的说法。同时,在刘邦和项羽的权利争夺中,我更倾向的是刘邦的方式。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事上,发挥他最大的才干。这也是刘邦手下文臣武将要多余项羽的主要原因。同时,项羽的失败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项羽的刚愎自用和残暴不仁。史书上有记载,项羽起兵时,身边也是有人追随的。亚父范增就是他最大的谋士,给他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著名的鸿门宴就是范增提出的,如果当时项羽能够听从范增之言,杀掉刘邦,历史很可能就会改写,但,最后项羽却放走了刘邦。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包括后来成为项羽最大障碍的韩信原本是慕名投奔项羽,却未得重用,最后选择了刘邦。与此同时,项羽的残暴也是失败的原因之一,《史记.项羽本纪》中共记载了项羽起义军的六次大屠杀,这种残暴的行为是百姓深恶痛绝的,也是最害怕的。反观刘邦,入咸阳约法三章,得民心,奖罚分明,部下卖力,能忍常人不能忍,韩信让其封王,也能在当时的条件下隐藏自己的愤怒,最后韩信成了刘邦胜利的重要因素。所以对比刘邦和项羽,不管是从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方面,还是在对局势的把握和民心方面,项羽都没有胜出。失败也是必然的。


崔海新


项羽称得上是历史上仅有的“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人物,盖因大家都为他的英雄气概所折服,明明已经到了乌江边,对面就是江东,可偏偏提剑自刎,令人唏嘘。

在很多人看来,项羽是个“死要面子活受罪”式的人物,虽然他是个失败者,但是也不妨碍大家对他的崇拜,毕竟和死对头和刘邦比起来,项羽的人格魅力实在是太抢眼了。

项羽为什么宁死也不回江东呢?回到江东真的可以卷土重来吗?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很多人都认为江东儿郎多才俊,只要项羽回到江东,以他的号召力,用不了多久就能够重新积聚实力,和刘邦分庭抗礼。但真的会那么简单吗?

先不谈项羽能不能回到江东这个问题,王安石有一句诗我觉得写得很好“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战争发展到了楚汉末期,百姓早已不堪其扰,谁来当皇帝对他们来讲实际上都一样,他们想要的只是一份太平安稳的生活,饱受战火欺凌的人们无时无刻不想着战争早一点结束,如何还有理由随着项羽再度出征,而且此时的项羽已然是一个败军之将。

再一个,即使项羽重新回到江东,又拉起了一批队伍,但此时的刘邦已然占据了中原大地,要地盘有地盘,要人有人,力量差距悬殊,这仗还要怎么打。

最后留给项羽的路,要么就是俯首称臣,要么就是迅速被剿杀,根本无力回天,也正是由于想明白了这其中关键,项羽才决定不回江东。

接下来我们再回到第一个问题,项羽能不能回到江东?

项羽一路逃亡到了乌江边上,这都是韩信设计好的,那么,你们觉得以韩信的本事,会不会将项羽渡江逃跑这个因素也考虑进去,对面的岸边恐怕早已有所埋伏,哪怕项羽最终选择渡江,结局也未必会有所两样吧。


古今嘚吧嘚


西楚霸王项羽给我的第一印象,来源于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也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盖世英雄的光辉形象,还有一种壮志未酬的悲伤。对于项羽逃到乌江时,本有机会过江东,但最终他放弃逃跑而选择自杀,其中缘由,只能推测一二。

按照最有权威的《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逃到乌江时对船翁的说辞是“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亏于心乎?”由此资料可推得项羽放弃渡江主要由其自身性格因素所导致。项羽一直自视甚高,心高气傲,从西楚霸王到狼狈逃窜,原本衣锦还乡的梦想已变为千里逃亡,这一关,项羽过不了。自杀,似乎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

再者,垓下之围中,项羽眼看自己兵败如山倒,爱姬自杀,自己又被农夫欺骗而身陷大泽,这一连串的耻辱和打击,使得项羽从心底已丧失从头再来的勇气。

当然,两千多年已过去,即便是传说也已被时间稀释得苍白不堪,现在去探究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自然没有任何现实基础,所有的这些只能是推测而已。

至于项羽倘若逃到了江东能否东山再起,从项羽的经历来看,愚以为他东山再起的可能很是性渺茫,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常人,项羽自然要高出许多,以下都是从帝王潜质角度讲,不喜勿喷):

一是项羽本人刚愎自用,不喜纳谏,政治能力不足。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鸿门宴放虎归山,从他早先的行事方式中也能证明,韩信就很看不起他,评价项羽为匹夫之勇。没有那个帝王是靠单打独斗得来的,自己的拳头硬,只能赢得一时之比赛,但赢天下要靠众人的力量。

二是项羽性格暴躁,胸怀太窄。典型事例是他引兵进入咸阳之后,烧杀抢掠,将好端端的秦国都城折腾得鸡飞狗跳,阿房宫的大火三月不熄,使得秦人旧民人心大寒。

三是爱慕虚荣,目光短浅。项羽自始至终都有些短视,缺乏帝王的视野。他的心中一直没有摈弃富贵必须还乡的想法,一朝得势,就想衣锦还乡,简直一个暴发户,距离王者气象差之甚远。


包山种树


项羽在垓下被刘邦几十万大军围困,由于缺少兵力和粮草,只能率八百骑兵连夜突围汉军,逃到乌江时只剩孤身一人。此时乌江亭长让项羽过江回江东,待日后卷土重来。此时项羽实际上已心力交瘁,亭长的这段话反而让项羽起了赴死的决心。

一、乌江亭长这番话首先让项羽想起了当初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八千江东子弟现在全部战死,这其中不乏有他的亲朋好友,如果一人回去,他无法面对江东的父老乡亲。而且自己的子弟兵全部战死,他自己一个活着回去,说不定会背上一个贪生怕死的恶名,作为西楚霸王的项羽,背负这种恶名比杀了他还难受。

二、项羽现在手上已没有任何军力,如果贸然回到江东,刘邦的几十万大军必定会追捕,到时会给江东的父老带来灭顶之灾,已然牺牲了八千江东子弟兵,项羽不愿在连累他人了。

三、项羽在兵败后,多次向他的部下说到:“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如果他现在返回江东,无疑是承认了自己的失败,以项羽的傲气,是万万做不出来的

四、虞姬的死,虞姬为了不拖累项羽不被汉军所擒,自刎于项羽帐中。作为项羽心爱的女人,却无法保护,这个打击对于项羽来说是巨大的,想到自己女人都如此刚烈,以项羽的性格是不愿意苟且偷生的。

如果当时项羽愿意回到江东,实际上卷土重来的机会也不是很大了。首先双方的兵力相差太大,刘邦兵多将广,装备粮草充足,而当时的项羽已经没有任何能作战的部队了,而且手下的将领死的死,反的反,基本上无人可用。而且江东地区当时的经济条件并不好,没有充足的兵源和粮食供给,项羽想要靠江东翻身也是十分艰难。


三点水的汪


十分有幸回答这个问题,以下观点也属本人一点愚见,如有不对请大家多多指点。

项羽,乃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大军事家之一,巨鹿之战,彭城之战都是非常出名的以少胜多战役,论单挑作战更是不用多说。那为什么他就不愿意卷土重来了?

第一:

项羽深得江东父老之心,也是在他们支持下一步一步走到这个位置上的,他带领江东子弟也基本死伤殆尽,就如同电视剧所说一样无颜见江东父老。

第二:

根据史料记载,项羽虞姬感情十分的要好,夫人的死去对他的打击很大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一点猜测,假如项羽回到了江东,真的就会东山再起吗?我还记得一句诗。“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其实我认为不然,以当时的情况项羽回到了江东,江东父老也都陷入儿孙战死的悲伤之中,项羽也在战败和夫人离世的伤感中,此时刘邦大军讨伐江东,敢问怎么抵挡?还不是死路一条

所以我觉得即使项羽回到江东也大势已去,无力回天。





玳玖


项羽的性格决定自己放弃机会!他是个军功盖世但爱惜自己的面子、脾气急躁、义气大于理智的人。这类高傲义气并看重面子的人,他太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本身项羽在“孙子兵法”中的“五可杀大将”中一个人就聚集三条,结局逃脱不了规律!

即便回到江东,也没用!张良这个厚黑家不会放过他的,不能违背“道德经”的教诲,行九十步,而差十步未走完全程也是失败的教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