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行程15000多公里!2020科技扶貧首發團隊涼山扶貧紀實

3月23日晚,隨著蔬菜團隊平安返回成都,今年“科技扶貧萬里行”活動首發7支赴涼山州開展科技扶貧服務的團隊,圓滿完成任務。

一週以來,來自生豬、家禽、肉牛、蔬菜、核桃等行業的頂尖專家組成的7個專家團,奔赴涼山州7個未摘帽貧困縣,總行程超過15000公里。他們奔走在彝家山寨,克服水土不服、山高路遠、高原反應等困難,為合作社、農戶帶來種植和養殖技術、提出科學建議,培訓超過500人次。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當前,涼山剩餘脫貧攻堅任務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首發7個團隊圓滿完成任務歸來,這不是扶貧攻堅的終點,緊跟著,還將有46個團(次)將奔赴涼山州,他們將繼續啃這塊脫貧的“硬骨頭”。

聚焦大產業

“要一幫到底,扶上馬送一程”

越西縣是涼山州7個未摘帽縣之一,也是一個典型的半農半牧農業生產縣,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50%,生豬生產約佔畜牧業生產的75%。近年來,在當地佈局“產業到戶鞏固提升項目”,和各項財政激勵獎補政策的支持下,當地農戶養殖熱情持續增長,尤其是生豬養殖產業頗受農戶青睞。

7天行程15000多公里!2020科技扶貧首發團隊涼山扶貧紀實

生豬科技扶貧團專家組實地指導新養殖場規劃。

對西南科技大學副教授蔣立帶隊的生豬產業技術服務團來說,越西縣的生豬養殖產業情況已再熟悉不過了。在去年的“科技扶貧萬里行”活動中,團隊就多次來到越西縣開展技術幫扶。每次從綿陽到越西,單邊500多公里的路程,在崎嶇的山路中,專家們要奔波8個小時以上。

“幫扶就要一幫到底,就要扶上馬送一程。”今年,蔣立克服高原反應,帶生豬產業技術服務團再次來到越西縣,對當地養殖戶進行科學養殖技術培訓。

7天行程15000多公里!2020科技扶貧首發團隊涼山扶貧紀實

西南科技大學講師王亞超(左一)與板橋鄉大巖村第一書記鍾學勇討論生豬養殖技術。

3月18日,團隊再次走進越西縣大瑞鎮挖布村,對當地養殖戶進行養殖技術培訓時,村民郭加蓉見到專家們像見到老朋友一樣,她是當地有著十多年養殖經驗的生豬養殖大戶,一見到專家團,就顯得格外親切,“感謝老朋友又來幫助我規劃養殖場!”原來,這已經不是郭加蓉和專家團的第一次見面,去年,專家團就曾兩次實地瞭解郭加蓉的養殖場,對養殖場選址規劃提出了意見。

今年,生豬養殖市場行情不錯,郭加蓉準備再規劃一個新的養殖場。新養殖場選址在海拔2000多米的半山腰,專家說:“養殖場的選址要綜合考慮,進場路況關係著生豬運送,這是生豬養殖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專家團行程緊任務重,所到之處,一粒粒技術的種子在涼山彝區生根發芽。完成越西縣幫扶任務後,生豬團又連夜趕往普格縣、金陽縣等地。

7天行程15000多公里!2020科技扶貧首發團隊涼山扶貧紀實

水果團隊首席專家汪志輝(中)正在講解果樹病蟲害防治技術。

不僅僅是生豬產業專家團,核桃、家禽、水果、水產、肉牛、蔬菜等7個專家團都時刻堅持變輸血為造血的扶貧宗旨,他們奔波在縣域、種養殖戶、合作社間,白天開展培訓幫扶,晚上座談研究產業佈局,深夜仍舊驅車趕往下一個扶貧現場。

7天行程15000多公里!2020科技扶貧首發團隊涼山扶貧紀實

水產團隊專家組現場指導冷水魚苗孵化技術。

他們克服水土不服、高原反應的困難,把深貧縣最迫切需要的技術和人才送到農戶手中,一股股新鮮的“技術血液”,在偏遠山區的村落間流淌,滋潤著當地的扶貧產業。

落腳“小問題” 現場“開藥方” ,手把手教技術

改變傳統種植養殖模式,傳授科學種植養殖方式一直是“科技扶貧萬里行”專家團的服務理念之一。在解決一系列“小問題”中,科技的理念慢慢植入當地農戶心中。

3月18日,在金陽縣丙底鄉泰興農業大棚基地、蘆稿鎮燈廠村及派來鎮派來村等地,由省農業科學院園藝所副研究員苗明軍帶隊的蔬菜專家團帶來了蔬菜產業技術指導。

7天行程15000多公里!2020科技扶貧首發團隊涼山扶貧紀實

蔬菜團隊首席專家苗明軍正在示範蔬菜穴盤育苗。

在金陽縣丙底鄉泰興農業大棚基地,苗明軍給金陽縣農業局、基地農業技術人員以及菜農,示範集約化穴盤育苗技術,“將基質土裝入穴盤,層疊壓孔,精量播種,再覆蓋一層薄土……”苗明軍邊示範邊解說,周圍的彝族技術人員跟著他一步一步操作。“我們之前沒有用過穴盤,在移栽時,死苗多。通過穴盤育苗,不僅播種效率高,帶土移栽成活率也會高。”基地技術負責人爾古說道。

7天行程15000多公里!2020科技扶貧首發團隊涼山扶貧紀實

苗明軍正在給村民講解蔬菜病害。

在蘆稿鎮燈廠村,菜農錢富美一直跟在苗明軍身旁認真聽,認真記,抓住空隙,她向專家提問:“幫我看看我的菜得了什麼病,咋治?”說完她跑出一兩百米外拔了一顆青菜過來。“你看,這葉柄怎麼黑了?”“這是黑斑病,還有蚜蟲。”為了讓老鄉買對農藥,苗明軍拿出紙筆寫上防治處方。蘆稿鎮鎮長王川還跟苗明軍約好,下次來一定專門講講老百姓最關心的蔬菜病蟲害防治。“我們所到之處,能夠感受到他們對農業技術的強烈需求和渴望,問得很細,這讓我們也有了使命感。”苗明軍對記者說道。

7天行程15000多公里!2020科技扶貧首發團隊涼山扶貧紀實

家禽團隊首席專家李小成(前排左一)發放養殖資料。

3月17日,由省畜科院副研究員李小成帶隊的家禽產業技術服務團從成都出發,連夜趕往布拖縣。李小成告訴記者,當地養殖戶大多采用散養的模式進行養殖,“散養模式不利於提高產蛋量。”李小成現場給出瞭解決辦法:對種雞和蛋雞採用籠養模式。

在家禽服務團正在布拖縣開展培訓時,50公里外的昭覺縣,四川農業大學副教授馬曉平帶隊的肉牛產業技術服務團正驅車趕往高海拔山區,為當地的肉牛養殖戶送去最新的養殖技術。在日哈鄉窪取村,針對肉牛過冬問題,專家團認為“僅僅依靠青儲牧草過冬不利於肉牛養殖產業的長足發展”,馬曉平建議,修建蓄水池,“這樣在旱季也能種植牧草,有利於改善肉牛草料供給。

7天行程15000多公里!2020科技扶貧首發團隊涼山扶貧紀實

肉牛團隊首席專家馬曉平檢查肉牛下頜陳舊性化膿創。

連日來,肉牛產業技術服務團在昭覺縣和越西縣為各個專合社和養殖戶解決了不少實際問題。“牛頜下膿腫怎麼辦?”“個別肉牛跛行需要用什麼藥?”“我家牛長了蜱蟲怎麼治?”針對各個專業合作社和養殖戶的問題,專家團一一解答:“肉牛頜下膿腫用酒精消毒後用針頭排膿或切開引流的處理方案,同時連續5-7天注射頭孢曲松的治療方案。跛行可以用安痛定配合頭孢曲松連續治療3-5天,同時建議補鈣。”而在瞭解到一養殖戶的肉牛蜱蟲較多後,專家團贈送了驅蟲藥物,叮囑養殖戶合理安排劑量。

7天行程15000多公里!2020科技扶貧首發團隊涼山扶貧紀實

核桃團隊首席專家羅建勳指導林農核桃幼樹修剪和樹形培育。

由省林科院羅建勳研究員帶隊的核桃產業技術服務團,在一週內先後來到美姑、越西兩個縣,為100多種植戶和當地技術人員進行了現場培訓,“怎樣修剪養護能提高核桃存活率?”“病蟲害怎樣防治?”……對於這些問題,專家們採取了現場講解、現場提問答疑、現場操作示範相結合的方式。

扶貧工作需要繡花功夫,而技術培訓工作更要需要釘釘子的精神。專家們翻山越嶺,走到農戶身邊,實地查看,解決一個個問題,像釘子一樣,把技術和科學理念釘入每一位農戶心中。



審核:聞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