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想——不簡單的想象

賈想——不簡單的想象

賈樟柯又要出新電影了:《一直游到海水變藍》。

看畫布和宣傳照,還是偏灰色的基調

對賈樟柯的喜歡,說不清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很久以前看《小武》和《站臺》,現在也只剩下極為模糊的印象,只記得那灰顫的畫面和一根電話線。

那個時候,我甚至不知道賈樟柯長什麼樣,不知道他是不是有名氣,更不知道我為什麼喜歡看電影。

賈想——不簡單的想象

他喜歡拍自己的家鄉,所以我對他電影的第一印象就是“窮”,那種“窮”,反而在侷限的時空裡很富有、很獨到也很“潑辣”。

莫名就是喜歡那種永遠都灰得泛出清透的色調,後來才知道這叫影調。

可知道了之後,卻很難用陌生的眼光去看新奇的東西,那種第一次看到的灰色只能成為既定印象了。

不過我確實是從那時候開始喜歡上灰色的,不管穿什麼顏色的衣服,都要偏灰,其實灰色,應該是個溫柔的顏色吧!

賈想——不簡單的想象

提筆寫到這,仔細想想,好像沒有完整地看過賈樟柯的電影,最多也是一些片段,總覺得沒什麼資格談喜歡。

不過總是有那麼幾個甚至有些破碎的片段停留在腦海中。

記得看《三峽好人》的片段的時候,有人在我耳邊說了一句:“你看,這題目翻譯成英文翻得真好!”

上網搜了一下:《三峽好人》——《STILL LIFE》。

確實好,倒不是因為這是多有技巧的翻譯,而是這個譯名讓我腦海中一個個斷開的片段慢慢整合。

我知道,賈樟柯的電影總是能讓人用溫存的情感記起點什麼。

坐得離可視距離遠了,沒能一眼看到翻譯,不過好在我拼命眨眼盯著畫面,第一個鏡頭看得格外清楚,而且第一個鏡頭是個長鏡頭,時長足夠讓我慢慢看。

說起長鏡頭,談不上喜歡,但是長鏡頭在商業大片的時代下確實是“珍稀物種”,它夠特別,所以我對它自帶好感。

這個長鏡頭的時長沒讓人失望,而且很平穩。

如果用稍微嚴肅一點的語言來表達,我一定會說:命運對小人物的錘鍊在嘈雜卻堅定的鄉土環境中顯露無疑。

嘈雜確實是嘈雜,可堅定是我的揣度,現在只覺得,能活下來才是最重要的。

一群想活,想活得更好卻不能的人聚在一起,在一條船上漂泊,沒有比這更讓人知道善良其實也是一種能力,只是有時候力所不能及罷了。

我對《三峽好人》的記憶大概也就只有這些了。

有時候偶然聽身邊的朋友提起賈樟柯,說起來都頭頭是道,但我只是聽,聽到他們說賈樟柯的電影音樂運用得很好,選得很恰當,我也只是點點頭。

他們都沒有錯,一個編導生的入門基礎就是會從視聽角度分析電影。

只是,更純粹地說,喜歡賈樟柯,喜歡賈樟柯的電影,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我想喜歡這個詞本身也應該是這樣的,當我真的喜歡的時候,就忘了去分析,也忘了所謂的優缺點。

賈想——不簡單的想象

賈樟柯很喜歡用非職業演員,也很喜歡讓自己的愛人出演,同一張臉在不同的電影裡出現,多少會有些串戲,不過好在我對角色的記憶力還不錯,所以不至於混淆。

覺得趙濤身上有股鑽勁應該是從《山河故人》開始的。

對這部電影的印象要稍微不同一些,因為終於有我認識的演員了,不同大概也就這麼多了。

剛接觸電影的時候覺得什麼都挺晦澀難懂的。

《山河故人》裡有一場三個人在海邊看煙花的戲,當時第一次聽說有三角形構圖這樣的手法。

不過現在想來,三個人的關係裡,一定有一個人要出局,只是早晚而已。

那場戲記得深刻不光是我聽到了從未聽過的“高級詞彙”,更多的,第一次發現講述的人也閃閃發光。

在我看來,那時候的我很羨慕能用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內心的人,而且那種表達很是生動又別緻。

或許現在的我已經做到了,又或許那個講述人的語言風格我已經很熟悉,所以不再有所期待有所羨慕。

不過,如果轉而將記憶停留在最初的那一次羨慕上,我會發現,我還是會羨慕。

沒想過一件事重來一遍結果會不會有所改變,不過美好的記憶大多都應該保留原來的模樣。

《山河故人》結尾的那一幕是我看過的賈樟柯電影片段中最喜歡的一幕。

餘生漫漫不是一件浪漫幸福的事情,我也很難說心裡有愛的等待就能在憧憬中獲得快樂,其實最簡單最樸質也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是一個人的善良。

我不想用多好的例子去論證它,因為每個人心裡都有一種信念和一種直覺。

而我,願意說我真的喜歡這個結局,應該也是對自己的一種饋贈。

賈想——不簡單的想象

盤點賈樟柯的電影,想到一部完整看過的,是《天註定》。

那個時候接觸編導也有些時間了,已經能看出主旨之一是小人物的悲哀,不過也有人說那是以暴制暴的血色教訓。

其實都是,只不過我們悲憫的角度不同。

不知道是不是情節性強的緣故,雖然完整看過,但也說不上有感覺,也沒有很特別的記憶。

如果非要說還看過賈樟柯的什麼電影,那就只能把《江湖兒女》拿出來講。

這部片子,我從未說過喜歡或者不喜歡,因為不熟悉,如果說之前的電影看過片段,那麼這部電影,只是有一個晃影,只是趙濤開槍的那一瞬間震撼的聲響。

賈想——不簡單的想象

寫賈樟柯我是猶豫的,因為80%我可能寫不好他,因為我不夠了解他,不夠了解他的電影。

我也不想在沒有寫好之後為自己開脫,不過我確實有權利去寫,以一個普通受眾的角度,以一個沒有那麼親切的夥伴的角度。

寫得不完美也沒有關係,因為我還在寫,因為有一天我還會再寫他,不過那個時候未必能寫出現在的感受。

我想,賈樟柯從沒考上大學的那年開始甚至更早就已經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熱愛,就已經開始思考生活。

因為嵌入一種情感不應該是生硬的,而是無聲的柔和的,這一點,他很早就做到了。

賈樟柯寫過回憶錄,名字就叫《賈想》,那是他的回憶,而我的《賈想》,就是我的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