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该打就得打"!李玫瑾教授忠告:给孩子除了爱,还要有敬和畏

孩子"该打就得打"!李玫瑾教授忠告:给孩子除了爱,还要有敬和畏

儿童犯罪学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曾在节目中说过:"在成长的过程中除了要有爱,还要有敬和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惩罚其实是一种保护。就像是孩子,如果犯法了,那么惩罚就是为了让他们害怕后悔,当他知道怕和后果,才会不敢再去做,这才是保护他的行为。"


孩子

俗话说"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但如果孩子听话懂事,不调皮捣蛋,哪有家长愿意打孩子呢?孩子不听管教,"吃硬不吃软",家长只能用"暴力"解决问题。

很多家长都感慨说现在的小孩子太难管教了,而且没有以前那么"好骗"了。

以前孩子犯了错,和家长顶嘴,家长几句"恐吓"的话,就吓得孩子"举手投降"

孩子

现如今,孩子已经对父母产生了"抗体",无论父母如何威胁恐吓,亦或是拳打脚踢,孩子依旧"纹丝不动",你打任你打,我就是不听话。

孩子不知悔改怎么办呢?大多数家长还是会选择打孩子,希望身体的疼痛能让孩子长记性。

而且打孩子也可以发泄家长心中的愤怒,是一举两得事情。

虽然现在"棍棒教育"已经不被人所提倡,但是很多时候对孩子还是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

如果一味地惯纵孩子,对孩子好言相劝,孩子只会更加目中无人。

孩子

很多提倡"人性化教育"的父母,在家中对孩子百般客气,有时还会讨好孩子。

孩子犯了错,家长也只会轻声细语地教训几句,结果呢?孩子非但不听管教,还对父母动手动脚,态度极其嚣张。

哈佛大学教育博士王涛说过一句让家长都感到震惊的话:孩子不仅可以打,也应该打。

很多家长就感到疑惑了,现在都提倡温柔教育,和孩子要像朋友一样,打孩子会影响亲子感情。

其实家长首先要了解"打孩子"能够带来的好处。

孩子

1. 磨炼孩子坚强的内心

现在很多孩子从小到大几乎没有挨过打,没有经历过任何磨难和拒绝,一直都是顺风顺水。很多对父母对孩子太过溺爱,孩子犯了错也只会随意批评几句。

孩子

孩子长时间没有感受过挫折,对父母的依赖性就越强,独立自主性越差。

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就更差。那些小时候经常被父母打的孩子,心理抗压能力会更强,规矩意识也更强,知道自己哪些事情不能做。

2. 给孩子无形的束缚力

很多父母觉得打孩子会让他们感到害怕,会逐渐和父母疏远。事实上这样恰恰是因为平时孩子挨的打太少。

那些从来都没受过父母批评的孩子,突然被批评也就会无所适从,还可能因为父母的"鞭打"感到焦虑惊慌。

孩子

那些经常挨打的孩子就不会把父母的"暴行"记在心里,因为他们已经体验过这种惩罚方式。而且适度的打骂,还会孩子学习做事的主动积极性,他们在做事之前都会下意识想起父母的"打骂",从而在心理上形成管束作用。

3. 让孩子更长记性

没有受到打骂的孩子,没有经历过挫败,孩子很容易变得骄傲自我。而经常挨打的孩子会知道自己哪些行为是错误的,身体上的疼痛能让他们牢记犯过的错误,下次遇到相同的错误时,也就会下意识地改正。

孩子

当然,体罚也要讲究"度",家长要掌握好分寸,孩子才能够乖乖听话。

哈佛大学博士王涛告诉大家,打孩子可以,但是不能用手打,要用杖打。

体罚孩子应该掌握四个基本原则分别是:不占有原则,爱和规矩的原则,情商先于智商原则,共同成长原则,否则打孩子就会产生负面效果

1. 家长生气的时候不要打骂孩子

家长打骂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以宣泄自己情绪。"打" 只是一种教育方法,不可以变成家长宣泄怒火的一途径。

孩子

李玫瑾教授说:"人的成长过程当中,他要形成一些东西,就是除了爱之外,还有一个敬和畏。"有了敬畏以后孩子就不敢再犯错。

2. 让孩子知道被打是因为犯了错误

孩子被打之后,之所以变得乖巧懂事,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犯错后不再受父母的疼爱了。

家长打孩子之前要让他们知道,被打不是因为父母不喜欢他了,而是因为孩子犯了错误。打骂孩子是让孩子遵守规矩,而不是害怕父母。

孩子

3. 打之前让孩子认识到错误

孩子犯了错误时,很多家长不问缘由就是一顿打骂,打完之后孩子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错在哪,今后还会犯相同的错误。

在"开打"之前,家长要指出孩子犯的错误,让孩子回到自己错误的严重性。孩子就知道自己会挨打,是因为犯了这样的错误,下次也就会长记性。

孩子

打孩子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孩子知道犯错之后需要承担的后果,适当地打孩子,可以让孩子更有规则意识。孩子将来成为自我约束力强,严于律己的精英人才,也会感谢父母当时的"鞭策"。

孩子的教育任重道远,家长们一定不能松懈!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还说:

"孩子的很多问题是大人造就的,家长的问题若不调整,孩子的问题也调整不了。如果想要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品格,那么最重要的时间段是在6岁之前。"

如果从小不教育孩子是非对错,孩子的观念里这一部分就会缺失,孩子就会离正确的路越走越远,终有一天,会铸成大错。

孩子

坏习惯会成为孩子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好习惯则会为孩子指明成功之路。

每个孩子出生都是一张白纸,会长成什么模样,取决于家长如何教导!在3-6岁其实就是给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最重要的时期,可能有很多家长平时比较忙,忽视了这一点,家长要抓住3-6岁这个性格关键期,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性格品质,未来的路才会更好走。

这里为大家推荐一套有关好性格品格培养的绘本《宝宝情商培养图画书》父母可以给孩子当睡前故事读,而且还能让孩子学会自己的情绪管理。

中英双语绘本,对于家长启蒙孩子的英语思维也有很大帮助。

孩子

3岁前,父母可以读给孩子听,当做睡前故事书。在3-6岁当做好习惯养成的故事书,用来帮助孩子管理情绪,养成好性格。

这套书一共有十个主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不同的故事:

做最好的自己、诚实守信、不乱发脾气、自我保护、克服恐惧、团结友爱、知书达礼、分享快乐、我能行、形成好习惯

孩子

10册不过是69.9元,还可扫码畅听,方便父母在工作了一天后,已经很累了,想给孩子讲故事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

孩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成长中设立明确的规矩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教育要结合实际去实施,家长平时应该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和性格。一切教育方法都应该为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为目的,打孩子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明白规矩。

点击下面图片即可购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