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我寧可不讓孩子上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他快樂成長

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她的很多育兒觀點,十分值得父母借鑑和重視,其中有一個觀點在社會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孩子成長過程的心理陽光比智力更重要,所以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我一定讓他獲得快快樂樂,但是現在很多家長在逼孩子,這樂教育導致我們的孩子到後來會出現很多的問題。”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不讓孩子上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他快樂成長

父母沉重的愛和高期望,成孩子想要逃離的牢籠

一天晚上,媽媽正在睡覺,深夜突然睜眼,發現17歲的兒子彬彬就站在床頭,嚇了一跳。

然而,沒等她開口,兒子就一把掐住了她的脖子,還對她一陣毆打。

滿臉淤青的媽媽,最終逃到了樓下的保安室,將就了一晚。

第二天一早,兒子看到媽媽臉上的傷,一臉無辜地問:"媽媽你怎麼了?"

這下,媽媽才意識到問題大了,看過專業醫生後才知道,兒子這種情況屬於抑鬱症的一種。

媽媽怎麼也沒想到,好好的一個孩子怎麼突然就得了抑鬱症?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不讓孩子上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他快樂成長

追本溯源,媽媽後悔萬分,悔不該當初事事操辦。

一年前,家人把孩子送到加拿大讀高一,寄宿在別人家中,但因為自理能力很弱,時不時地會被寄主家嘲諷,他又不敢和家裡人說,就自己一個人消化。

慢慢地,他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嚴重時,不吃飯也不洗澡,更是被寄主家嫌棄。

媽媽聽說後,推掉了手上的生意,跑到加拿大專門照顧兒子的飲食起居,讓兒子只管用心讀書就好。

但是,兒子的情況絲毫沒有好轉,還出現了厭學情緒。

日積月累的心理壓力,讓這個17歲少年情緒越來越低落,漸漸患上了抑鬱症。

父母沉重的愛和高期望,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是壓力,也是想要逃離地牢籠。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不讓孩子上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他快樂成長

比起名牌大學,孩子心理健康更為重要

熱播劇《小歡喜》中,陶虹飾演的媽媽宋倩對高三女兒喬英子就是如此。

為了讓女兒專心學習,考上清華北大,宋倩辭去本職工作,一心一意照顧女兒的飲食起居,同時,也非常嚴格地管控著女兒,不準女兒玩樂高,不準女兒再去天文館,不準女兒做任何浪費學習時間的"無聊"事。

在宋倩的心裡,女兒就應該是第一,考第二就是失敗,高三就應該拼命學習。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不讓孩子上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他快樂成長

但結果呢?喬英子開始逃課,成績下滑。

最後,因精神壓力過大,抑鬱奔潰要跳海自殺,被診斷為中度抑鬱症。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不讓孩子上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他快樂成長

此刻,宋倩才恍然,與成績相比,孩子的健康、平安和快樂更為重要。

心理學家李雪說:"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奇葩說》曾提出這麼一個辯題:如果能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要定製嗎?

想必很多父母都會毫不猶豫地按下"定製"鍵,理由就是"為了孩子好"。

不管是17歲高中生兒子,還是熱播劇中的喬英子,父母對他們的愛,都毋庸置疑,但又恰恰是父母這份沉重的愛,把孩子推向了深淵。

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孩子在父母高壓下,雖然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智力水平,卻因為心理不陽光,容易出現抑鬱症自殺這類問題。"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不讓孩子上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他快樂成長

宋倩女兒英子就是典型,智商非常高,但內心壓抑,最後抑鬱試圖自殺。

李玫瑾教授還強調:"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陽光和智力二者相比,陽光比智力更重要。所以,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他活得快快樂樂。"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不讓孩子上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他快樂成長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不讓孩子上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他快樂成長

可現實是,很多父母的關注點都是孩子的智力,孩子的學習成績上。

其實,我們既希望孩子能考個好大學,又能有個健康的心理,這不是每個父母都期待的事嗎?

要想魚和熊掌兼得,我們該如何做呢?

1、端正"我是為了你好"的態度,現身說法

父母之所以不斷替孩子操心,就是站在"我是為你好"的出發點上,不斷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孩子身上。

這在心理學上,也叫作"非愛行為",指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非愛性掠奪:我為你付出這麼多,你必須要聽我的話,否則就是不孝,就是白眼狼!

於是,為了孩子好,變成了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安排。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不讓孩子上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他快樂成長

如此一來,孩子當然會逆反了,最好的法子就是自己親自給現身說法,比如說,你想讓孩子認真讀書,你自己先拿起書本;你想讓孩子少玩遊戲少看電視,你自己先少玩少看,帶孩子多去戶外等等;你想讓孩子考個好學校,自己先定個學習目標,努力做到給孩子看。

2、給孩子試錯的機會,不事事包辦

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孩子需要有自己成長試錯的空間,在家裡,父母要多讓孩子參與到家務勞動中來,也要讓孩子學習怎麼自理。

一個擁有自理能力的孩子,不管走到哪裡,父母都能放心些。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不讓孩子上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他快樂成長

明星蔡少芬一直都被粉絲公認為明星中的"教育家",近幾天就因為讓6歲女兒煮飯上了熱搜,在她看來,孩子動手能力非常重要。

正如,蒙臺梭利所說:我們習慣服侍小孩,這對他們來說不僅是一種奴化,而且也是危險的。

3、適時地放手適當的壓迫,才能給孩子最好的成長

《奇葩說》辯手陳銘在節目中說過這麼一段話:

我們這個時代的文明,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給Ta一方花園,給Ta養料和空間。你自由開放,你枝繁葉茂,你一枝獨秀,你孤芳自賞,我都為你鼓掌。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不讓孩子上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他快樂成長

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團聚,唯有父母的愛指向別離。懂得放手的父母,才能讓孩子生出翅膀,在空中穩穩地飛翔。自由和獨立,是父母能夠留給孩子的,最珍貴的財富。

優秀的孩子必定是見過世面的孩子,他們的背後一定站著一對有眼界有見識的父母。

有見識的父母,不等於有錢的父母。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3-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

有些家長經常會在後臺問我給孩子看什麼繪本比較合適,其實我們在挑選書籍的時候一定要遵循一個原則:適合!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不讓孩子上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他快樂成長

給大家推薦一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由多名育兒專家專門針對孩子情緒管理與性格養成共同編制而成,對孩子很有幫助。一套共有10冊。中英雙語繪本,對於家長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也有很大幫助。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不讓孩子上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他快樂成長

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

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這套書一共有十個主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不同的故事:做最好的自己、誠實守信、不亂髮脾氣、自我保護、克服恐懼、團結友愛、知書達禮、分享快樂、我能行、形成好習慣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不讓孩子上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他快樂成長

10冊不過是69.9元,還可掃碼暢聽,方便父母在工作了一天後,已經很累了,

想給孩子講故事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問題。

李玫瑾教授:我寧可不讓孩子上名牌大學,也一定要讓他快樂成長

家長永遠都是孩子學習的模版。要保證孩子心理的健康, 大人們也要從自身做起,做個積極快樂的家長!在一個快樂家庭成長的孩子,心理也會更加陽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