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西君民關係中的“民主”和“民本”思想,原來差距這麼大

現在意義上的民主出現在十七、十八世紀的歐洲,它伴隨著當時歐洲大陸的革命風潮,在城市市民階層與君主政府的鬥爭中誕生。

民主的核心理念在於主權在民,即一切的權力來自於人民,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現在民主已經被世界各國所普遍接受。因為民主雖然不能直接帶給人們幸福的生活,但是卻可以為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景提供一種可能。

在古代社會中,東西方都經歷了世界長短不一的君主專制時代,在這種君主大權獨攬的體制下,出於維護君主統治的需要以及傳統政治文化的影響,也出現了要求君主重視民意、傾聽民聲的思想。雖然不能與現代民主概念相提並論,但其中民主的影子仍有一絲可見。

古代中西君民關係中的“民主”和“民本”思想,原來差距這麼大

中國古代重視民眾力量的理論被稱為“民本”思想。所謂民本,就是君以民為本、國以民為本。民眾是國家賴以生存發展的根本。孔子曾以星辰為喻來形容此:“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君主重視民生,以德治民就會得到民心,成為“多助者”,進而會天下歸順。所以孟子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在君以民為本思想出現後,孟子還提出了民貴君輕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可見,民貴君輕論是民本思想的分支,其論點仍是強調君主要以民為本。而孟子這一觀點的出發點,在於提醒君主,民眾對於社稷至關重要。因為天下是君主的,民眾向背直接關係到社稷的安危,所以孟子的君輕民貴論,並非真的要否定君臣等級關係。在古代專制社會里,及時是先聖孟子提出的,也不免遭到查禁。明太祖就曾下令刪除《孟子》中包括此句的內容,並不得以之命題取士。

希臘、羅馬城邦堪稱古典民主政治的典範,而“民主”一詞也是來自於有著民主傳統的希臘。

西方的城邦民主政治的最顯著特點就是其公民政治,即公民具有政治決定權。公民政治的好處顯而易見,它保證了城邦中每個公民的平等參政權,杜絕了少數人的暴政。其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尊重法律,依法行政。不過也有觀點說,當時的法律目標不在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在於法律人人得而用之,任何人不能自外於法律之外。古羅馬皇帝瑪爾庫斯·奧裡略(就是《沉思錄》的作者)在其自傳中曾說,真正的主人是法律而不是他自己。

古代中西君民關係中的“民主”和“民本”思想,原來差距這麼大

綜上可見,古代中國富有人文色彩的“民本”思想,對君主專制是有一定製衡作用的,但其本身並不是與君主專制截然對立的現代民主。“民本”思想本身是以承認君主的權威為前提,對君主提出重民、保民、養民、安民的道德和執政要求,將人民福祉託付於君主一人的身上。“民本”思想雖有助於仁政德治,但仁政德治是否實施完全取決於統治者的道德自己程度,而統治者的道德自覺又依賴於其本人的心性修養,並無法律制度等外部強制因素在其中起作用。這種缺乏體制保障的理論,其出發點在於推動君主專制制度的完善,這也註定了在進入近現代社會後,很難向民主思想轉化的原因。

雖然近現代西方民主政治得益於古希臘為代表的民主思想,但是兩者在理念和制度上還是存在很大差異的,畢竟存在於兩個不同時代和不同政治背景下。

古代中西君民關係中的“民主”和“民本”思想,原來差距這麼大

那古代中國和古希臘、羅馬為何會產生內涵大為迥異的“民本”、“民主”思想呢?且聽下次再更。有不同見解的朋友,歡迎進行評論討論,分享出您的高見,大家一起進步,若您喜歡該文章,不妨點個贊或加個關注,不勝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