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做错了什么事失去了天下?

娱乐前前沿


一、坑杀秦军

巨鹿之战中,章邯率二十万秦军受降项羽,但是项羽却害怕这人数众多的秦军生出祸乱,将他们全部坑杀在了新安一地。在当时的情形来看,项羽的做法可能并没有什么错。因为以当时项羽的实力根本吃不下这二十万的兵力,如果勉强吃下,那肯定也会拖跨项羽自己的军队,一支不能被自己所用的军队留在身边中就是一大隐患;如果将这批军队遣散,他们会不会祸乱百姓生活,那这些人会不会再次联合来对付自己?这就是史书中记载所说“放,必祸乱天下,留,楚军必自乱。但是项羽的处理方法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坑杀如此多的秦军降卒,让很多百姓失去了对项羽的支持,因为这二十万人就是二十万个家庭,这些被坑杀的人里,有老百姓的孩子、丈夫、父亲、兄弟。让百姓们产生了痛恨之情,这也为后来刘邦攻占三秦之地埋下了伏笔。

二、鸿门宴上的“仁慈”

项羽的谋士们一致断定刘邦日后必成大器,为了让项羽把这个隐患扼杀在摇篮里,更是为了帮项羽完成这春秋大业,谋士们建议项羽设下鸿门宴,在宴中击杀刘邦。

公元前206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在秦朝的咸阳郊外鸿门拉开了帷幕,大家都知道项羽的鸿门宴计划并未成功。在席间刘邦的一跪让项羽有了莫名的自信,谋士们杀心一定命令项庄舞剑,刺杀刘邦,但是却被项伯和樊哙解围,最终刘邦逃了出来。其实鸿门宴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项羽的性格。项羽的优点是重情重义,坦率真诚,但缺点却是致命的,那就是优柔寡断、刚愎自用,做事情不过脑子。

后世的我们都知道,鸿门宴就是击杀刘邦的最好机会,但是就因为项羽的优柔寡断导致错失良机,在这之后刘邦再也没给项羽任何机会。

三、屠戮咸阳

如果说坑杀受降秦军是出于政治和实际的需要,那屠戮咸阳、火烧咸阳宫就纯粹是他个人的泄愤了。项羽攻进咸阳城,纵容手下官兵屠戮咸阳,大肆抢劫平民百姓,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项羽更是下令处死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这一做法直接失去了本已打算投降的秦国贵族。这个时候头脑发昏的项羽直接下令烧了秦王宫,大火连烧三个月,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修建而成的秦王宫就这样付之一炬。秦王是残暴,但是项羽比秦王更加残暴,彻底失去了民心。

四、分封诸侯不公允

在巨鹿之战和鸿门宴后,项羽一时之间成了老大,自封为西楚霸王,分封十八位诸侯王。天下霸业还未完成,就想着分封犒赏,从这件事就看出项羽目光并不长远。那为什么项羽不直接做皇帝呢?我觉得,他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自周朝之后,存在世间几百年的贵族世袭制已经深入人心,虽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但是这句话也恰恰突出了王侯将相,也就是说,人们的心中还是高看王侯将相贵族的。项羽虽是名门之后,但终究是臣,是将,自己最多也就封个王了,要做皇帝他还没这个魄力。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造反的不只有项羽一个人,当时光说和项羽联合的诸侯王就有好几个,项羽做了皇帝他们能同意?他们还会和项羽联合么?项羽就是害怕群起而攻之,到时候自己一旦称帝就成了所有人的靶子。

但是,项羽脑子确实有问题,不敢当皇帝吧,还想着自己得封个名号,但是分名号也分不好,项羽的分封规则完全就是凭个人喜好,不考虑实际功劳大小,他是真把自己当王了。最可气的是项羽因为没有遵守诺言分封刘邦为关中王而自觉愧疚,同意了刘邦把汉中之地分封给他的要求。从此关中之地洞开,为刘邦收复三秦之地提供了便利。

五、过早杀掉义帝

项羽杀义帝的原因就是,楚国名义上的最高领导还是义帝,如果不杀他,反对项羽的人就会想办法抬高义帝的地位来打压项羽,更何况义帝本身也是野心勃勃,不甘心只是做一个傀儡。所以项羽想要杀了义帝也可以理解,但是项羽有些操之过急了,在没有一个好的借口和充分把握的情况下就下了黑手。这就让刘邦有了充分借口来讨伐项羽,而且刘邦是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由此展开了楚汉之争。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项羽根本不会用人。来看刘邦的身边有萧何、张良、韩信、英布等等,这些人各展所长,再看项羽,连一个范增都用不明白,项羽失败不冤枉。


天天段子手day


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很高兴能够回答你这个问题,在这里我简单的发表一下个人的观点,希望可以对您所帮助。

项羽作为”西楚霸王“,一生勇猛无敌,是一位个人武力出众的将领,但由于其性格特点,也致使他失去了天下,下面我就列举一下他做错的事情:

1、鸿门宴

秦朝灭亡后,由项羽和刘邦组织的两支抗秦部队,在鸿门举行了一次宴会,史称“鸿门宴”,

刘邦军队实力悬殊,项羽要求他赴宴,他必须到场,在宴会之前,项羽的谋士范增主张杀掉刘邦,已决后患,项羽要想杀刘邦,可谓是一挥而就。即使是刘邦回来营中去,项羽依然有时机、有才能击杀刘邦。刘邦能够全身而退,但是项羽从心里深处瞧不起他,这次的骄傲自大也决定了他失去天下。

2、刚愎自用,质疑亚父范增

范增为项羽主要谋士,被项羽尊为“亚父”。项羽能打入咸阳完全得益于范增,但是在汉三年,

刘邦被困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用陈平计离间楚君臣关系,被项羽猜忌,范增辞官归里,途中病死。没有了谋士的项羽,就如同一只凶猛的老虎没有眼睛一样,完全有力使不出,以至于后期出现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事件,试想如果范增活着,即使项羽战败了,他劝项羽回到楚地,刘邦依然不会是他的对手。


其实,说到底还是项羽的性格决定他失去了天下,骄傲自大的同时还刚愎自用,这对于一个领导人无疑是致命的。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欢迎大家评论。


佳捷看电影


首先,项羽残暴自私,但不否认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屠城”这个词在古代历史中经常出现,一般是为了镇压反抗力量,或者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而项羽屠城是为什么呢?第一次,襄城屠城,坑杀平民,男女老少一个不留。第二次,城阳屠城,因为城里百姓帮助秦军抵抗项羽,项羽如此是为了向其他秦国城市示威,不投降那么就是这个后果,这个理由虽然残忍,但是似乎还说得过去。第三次,坑杀已经投降的秦军士卒二十万人,怎么说?不投降被杀,投降也被杀,逼着所有人断绝了投降的想法。还有一破齐屠城,硬是又把齐国逼反了。咸阳三个月的大火,是他放的吧。说到底,项羽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是没有真正把天下装到心中,占领一个城市后所做的应该是保境安民,而不是应是洗劫一空。

第二,项羽有多自负?这个问题我觉得没有什么好说的了,他是楚国贵族,看不起人是正常的。该他自负,这些血脉里流淌的东西,改不了,他也不需要改,因为他有自负的资格!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项羽内心是希望继续建立分封制的帝国,这中间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项羽看到如此强大的秦国灭亡,他联想到是否就是秦国没有实行分封制,没有诸侯王的力量才使得秦国土崩瓦解。其二,他认为周朝八百年,老百姓都已经适应了这种制度,秦始皇特立独行,在他看来并不可取。所以他认为分封制才是最好的,虽然在现在的角度看来郡县制的优势是非常大的,不过秦朝二世而亡,只能说不幸。


镜楼文史


感谢!项羽不存在失天下,而是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没有得到天下。做错的事主要归纳为几个方面:一是政治上没远见。鸿门宴错失良机,屠咸阳杀子婴火烧阿房宫,荥阳丢粮仓……哎!二是用人上太多疑。连自己的亚父都不信,鸿门宴不听话,陈平一个离间计既解了刘邦荥阳之围,又除掉了范增。无怪乎范增曾长叹:夺天下者必刘邦也!而苦劝项羽占据关中图霸天下的谋士,竟被他杀了,可见用人之道差刘邦何止几条街。三是军事上太犹豫。当然这是比较韩信等人而言,不可否认西楚霸王作为“兵形势”的代表人物,战力无双。也有巨鹿之战等代表作,但是楚汉之争时他不断在军事上放下大错,最终被围垓下,成为悲剧。衣锦还乡反映出他的虚荣,彭城之战反映出他的犹豫,鸿沟议和反映出他的幼稚……最终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乌江自刎!四是性格上太自负。我千古无二!刘邦我这次杀不了你,下次一定能杀你;关中我随时可取,粮道我随时可夺,但是关东我万万不能回去了,八百子弟兵不在了,我哪有颜面回去,有人问我怎么办?致死他也没有想明白怎么会败,只是认为时不利我,空留“可奈何”“奈若何”的悲情两问!

自古英雄多悲情,不逾鸿沟,往事空如风!


小虫飞叨


项羽根本,安定不了天下,

项羽是位,出色的战斗士,

项羽是位,冲锋的带兵人,

项羽天资,力,超人,

项羽家赋,力,不低,

项羽出生,力,望族,

项羽聪明,力,还行,

项羽明慧,力,不足,

项羽体力,力,极棒,

项羽学习,力,没有,

项羽模仿,力,不会,

项羽自学,力,不坚,

项羽冲进,力,极大,

项羽包袱,力,高大

项羽梦想,力,无构,

项羽自查,力,几无,

项羽自醒,力,不见,

项羽自省,力,无样,

项羽气胸,力,不大,

项羽气度,力,不凡,

项羽气质,力,太足,

项目战斗,力,超群,

项羽领兵,力,一流,

项羽育人,力,不育,

项羽带人,力,目无,

项羽领导,力,不够,

现代的角度,看项羽,有抱负的青年,

现代管理学,论项羽,项羽适合带兵出征,

现代管理学,论项羽,项羽不适合带人创业,

现代管理学,论项羽,项羽需要极高之人辅佐,

项羽至少告诉我们,

遇到困难不要害怕,

遇到危险必要退缩,

遇到强敌不畏险阻,

做人就要坚定信念,战胜苦难,全力以赴,向前进


上海炜哥


张良对项羽有一句很有名也很到位的评价,即“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项羽至少犯有以下几点错误:

1目光短浅。在尚未统一的时候就想着回家风光,认为做了大王不回家就是“衣锦夜行”,没有刘邦的远见;

2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他知道范增是有智计的人,却不能采纳范增的意见;明知项伯帮助刘邦还要护着项伯;

3没有决断。比如在鸿门宴上,是杀刘邦的好机会,却顾虑太多,失去除掉劲敌的良机;

4忠奸不辨。陈平用反间计,他居然真的上当,驱逐范增;

5不懂得激励下属。在打下大半江山的时候却没有给各个诸侯一些好处,久而久之就将失去人心。

6烧宫殿,军队纪律混乱。

综上所述,项羽只是一个勇将而已,战场上1对1还算不错,但论起治国,比刘邦差远了。


妖雨


项羽做了什么错事让他失去了天下呢?

在刘备进入关中后,唉呀,刘备没有被顺利的分为关中王,却被封为了汉王。

项羽虽然实力最强,兵力最盛。但是项羽的分封却做得非常不好。

各种有实力的诸侯都没得到合理的分封,而得到他分封的将领却没一个能打的,没一个顶用的。

他分封的时候,太随心所欲了些,所以造成了他分封后却众叛亲离。

就像萝卜墩一样,这个反完那个反,层出不穷一样。

项羽拥有了狮子般的实力,却没有照顾到群狼的利益,所以众狼最后把一头威武的雄狮分而食之。

项羽的部将也随着刘邦的一些阴谋诡计加上项羽的众众不智的行为,最后造成了刘邦失去了天下。

或许相遇没有做错什么,但是相遇就像一个莽撞无知的小伙子,而刘邦就像一个滑头奸诈的老头,就这样陷入了阴谋诡计的枷锁中,最后逐渐失去了天下。

古今文人骚客,都在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其实是没有看到项羽的一些弱点和无知。

骄傲使人失败,骄傲的人通常也会自大,自大就容易做出错误的抉择,就会失去正确的判断,错误的判断才使得项羽最后失去了天下。

项羽的失败也是我们众人在生活中要汲取的教训:你可以选择不成为流氓,但是你一定要了解流氓的打法。

也只有这样,你才能战胜那么多流氓。只有这样才会战胜生活里那些狡黠的小人。


若雨说


张良对项羽有一句很有名也很到位的评价,即“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项羽至少犯有以下几点错误:

1目光短浅。在尚未统一的时候就想着回家风光,认为做了大王不回家就是“衣锦夜行”,没有刘邦的远见;

2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他知道范增是有智计的人,却不能采纳范增的意见;明知项伯帮助刘邦还要护着项伯;

3没有决断。比如在鸿门宴上,是杀刘邦的好机会,却顾虑太多,失去除掉劲敌的良机;

4忠奸不辨。陈平用反间计,他居然真的上当,驱逐范增;

5不懂得激励下属。在打下大半江山的时候却没有给各个诸侯一些好处,久而久之就将失去人心。

6烧宫殿,军队纪律混乱。

综上所述,项羽只是一个勇将而已,战场上1对1还算不错,但论起治国,比刘邦差远了。


招财进宝1688


第一,用人问题。很多大将,流失。例如,错失韩信。并被敌人所有。

第二,没有刘邦小人阴谋诡计多。这一条,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夏商周春秋战国开始,大多都是小人夺天下(除刘秀外),君子被夺权。别不服,这句话一点不假。夺天下者,皆恶魔。因为不是野心家何以夺天下。我指夺天下那些君王。不是治国,平天下的的中间继任者。

第三,性格,固执,刚愎自用。不够圆滑。

第四,战略战术不够。


历史代的方刚视角


“本色英雄”,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亦不失本色。但本色英雄很难成就霸业,只能成为霸王。世界不是一个人的,想要让世人听命于你,就必须有足以让人心服的本事;武力显然不是最佳的选择,武力能征服人一时,却不能征服人一世。或许在当时,全天下没有一个人是项羽的敌手,但项羽再强也总有疲惫的时候,精力不足的时候,他不可能将天下的人都杀了,即使都杀了,那还叫什么霸业。他不可能让天下人真正屈服,自负的项羽,否定一切,又怎能让天下人认同你呢?

本色因为你独异于人,有过人之处,有超世之才,可惜项羽不会将它化为超世之业!项羽可以在战场上奔腾驰骋,取敌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却在政治舞台上捉襟见肘,狼狈不堪。项羽是为了自己而活,为了书写自己的本色而活,所以无法被天下人所拥护。没有项羽在政治上的失败,就没有项羽的本色。项羽既成就了本色,就成就不了天下。若玩弄手段就不是项羽,向别人求助就不是项羽,不天真就不是项羽,不自负就不是项羽,不冲杀在第一个就不是项羽,过乌江就不是项羽。唉!可惜啊,本色却不合乎时势,刘邦的卑鄙,刘邦的懦弱,刘邦的阴险,却成就了刘邦。项羽的本色,注定了他的孤军奋战,注定了他的悲剧。眼见着自己打下的大片江山被别人轻易吞噬占为己有,项羽能做的,只有在战场上拼杀,在政治场上乱闯,身陷四面楚歌,最后自刎于乌江。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项羽欲过江而终又不过。正是因为他的本色。乌江亭长如果不说出那一番话,项羽是会过江的,然而既然你张口说要助我,而我(项羽)又如何肯接受你的帮助,我堂堂项羽绝不会求人饶命,不会苟活在别人的怜惜施舍之下,这有辱我(项羽)的本色。所以我(项羽)不过江,死也不会再过乌江。是乌江亭长葬送了项羽吗?不能这么说,我倒觉得是乌江亭长成就了项羽的最后辉煌。乌江亭长给了项羽最后一次施展本色的机会,让项羽可以在此狂放歌唱。试想,项羽过了乌江又能怎么样呢?会接受江东父老再次的称王吗?与刘邦再次战斗就能获胜吗?能重新夺回霸业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项羽的本色,所以注定不可能。那失了本色呢?就不再是项羽,不是项羽就更不可能成功。所以正是乌江亭长的这一番话,给了项羽最后的舞台,让项羽将自己的本色完整亦是完美地抒写下来。这,就是项羽,本色的项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