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不想讀書,請和他看——沒有選擇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如果孩子不想讀書,請和他看

——沒有選擇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最近,一部十多年前香港拍攝的真人紀實片《窮富翁大作戰》火了起來,讓今天的我很有感觸,無奈光陰不再。同時我也很感謝父母給了我一個普通的家庭,不至於掙扎在社會底層,沒有夢想、掙扎求生,每天只是為了“活著”就已經拼盡全力。

如果孩子不想讀書,請和他看——沒有選擇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整部節目的宗旨就是告訴我們:努力讀書的本質意義是什麼?

《窮富翁大作戰》節目邀請高學歷高階層的人,社會的精英,也就是富人們,到社會底層的家庭中生活,按照換身的身份,體驗一無所有下對出生、對奮鬥、對夢想、對生活的感觸。

參加這個節目的在最開始都認為即便自己落入底層,但通過自己的才華和努力也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但是到節目最後,父親是香港一代褲王的田北辰,也不得不承認:深處底層,資源匱乏的殘酷。這個社會都在狠狠懲罰不讀書的人。

這個時代,應該很少有人懷疑知識改變命運的真實性,卻對知識改變命運的可行性保持懷疑。

我想,片中真實的案例,能帶給家長很多啟發。我自己也收藏了這部系列片,準備以後給自己的孩子看看。

對孩子來說,片中呈現出的現實雖然殘酷,卻有助於他們深刻地理解,努力讀書的本質意義到底是什麼。


如果孩子不想讀書,請和他看——沒有選擇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這個社會在極其嚴厲地
懲罰不讀書的人

《窮富翁大作戰》讓我感到很有意思的是,幾乎所有精英在體驗之前,都持有一種盲目的自信,他們認為自己即便是落入底層,也可以通過能力、智慧改變命運。

如果孩子不想讀書,請和他看——沒有選擇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就像洛克菲勒說的:即使把我的衣服脫光,再放到杳無人煙的沙漠中,只要有一個商隊經過,我又會成為百萬富翁。

如果孩子不想讀書,請和他看——沒有選擇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約翰·洛克菲勒(十九世紀第一個億萬富翁)

然而,當他們真正身處底層時,才真切感受到資源匱乏的殘酷性。

如果孩子不想讀書,請和他看——沒有選擇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田北辰,父親是香港一代褲王,自哈佛大學畢業後,創立了自己的服裝王國,坐擁全球七百多家分店,香港商界無人不識。信奉:如果有鬥志,弱者也能變強者。

如果孩子不想讀書,請和他看——沒有選擇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節目裡,田北辰變身時薪只有25元的掃街清潔工,每天做九小時厭惡性工作。日生活費五十元,住十五尺的“豪華籠屋”。

如果孩子不想讀書,請和他看——沒有選擇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早上六點十五分要趕到灣仔工作,凌晨時分唯有通宵巴士可以到香港島,車費高達13元,嚇得田北辰感嘆哪有那麼多錢開支。倒垃圾掃街好不容易,原本要在八點半前清理十多個垃圾桶,過了大半個小時,才清理了兩個。以為辛苦做足五小時後,終於可以吃午飯,卻發現,除去開支後,身上只餘15元。而15元在香港買碗普通熱湯麵都不夠,只能到附近便利店買最便宜的三明治吃。

如果孩子不想讀書,請和他看——沒有選擇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還不到兩天,信奉“只要有鬥志,弱者也能變強者”的田北辰就感嘆道:第二天開始就有點得過且過,如果要做一個月或者半年,我未必有鬥志。這兩天,我只想著吃東西,完全沒什麼盼望,我什麼都不想,我努力工作只是希望吃一頓好的。我現在明白了他們大部分的想法,怎會計劃下星期、明年、將來會怎樣?最重要是解決下一餐。

如果孩子不想讀書,請和他看——沒有選擇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然而,即便是如此辛勞的工作,卻還有很多人在白班結束之後,再趕往另一個地方上夜班,否則白天賺的那點錢根本不夠交房租、養活孩子。

節目接近尾聲時,幾天的體驗讓田北辰有了深刻體會:窮人並不是“不願讀書”,而是“不能讀書”,還說“交通費扼殺了窮人的生存空間”。

這個社會正在極嚴厲地懲罰讀不成書的人。

如果孩子不想讀書,請和他看——沒有選擇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再看Eric,Eric是個商人,打高爾夫、品紅酒。他站在甲板上說“要學習如何追求,越追求,世界越大”。結果他嘗試了5天流浪者的生活,只有15元生活費。他露宿街頭、努力打工,保證自己能有錢果腹。Eric天還沒亮就想盡辦法、挨家挨戶找工作,第一份工作送了5個小時外賣,就被老闆辭退了,流著淚說“但原來要這樣子才能掙到百多元”“可能

這樣會犧牲或磨去了一個人的志氣理想”。第二天幫人運送報紙,只換回10港元的薪酬。後來找到一份茶餐廳的工作,情況才稍稍好轉。最後他說:無法擺脫,因為根本無法休息,沒有能量去脫離這環境。即使有機會,可能也沒信心去爭取

原來並不是“付出就有回報”。他們都很努力,每天滿負荷運轉,既辛苦又勞累,他們沒有懶惰。兩人都付出了大量的勞動和時間,換取的卻是微薄的薪資,付出和得到完全不成正比。回報他們的只是勞累、傷痛、疾病、麻木、忙碌。

原來並不是“鬥志改變命運”。田北辰說“很奇怪,我這兩天只是考慮吃東西,我完全沒什麼盼望,我努力工作只是希望吃一頓好的。”Eric說“即使我今天只工作五小時,卻已經花費了大部分的力氣,可能還要留力找地方睡覺,可能這樣會犧牲或磨去了一個人的志氣理想。”

共同點:他們再也不提“鬥志”、“規劃”了。

從統計數據來看,從事低迴報工作的,基本上都是低學歷、低技術水平的人。沒有知識、一技之長的人,只能被擠壓在社會的底層,除非中獎,否則很難有機會翻身。


如果孩子不想讀書,請和他看——沒有選擇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讀書本質的價值
是讓人擁有選擇權

我常常聽到的反駁:“這個社會上,也有很多沒讀過書,一樣過得不錯的人。”

其實問題是這隻有小概率的。沒讀過書,在社會中摸爬滾打,最後取得成功的人肯定有,這絕對是非普遍極個別的現象。

請看這張:

美聯儲St.Louis 分部的統計數據,說明了家庭中受教育程度最高者(大於40歲)的受教育程度與家庭淨財富超過100萬美元的比例的關係

如果孩子不想讀書,請和他看——沒有選擇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可見碩士學歷以上家庭:高中學歷家庭,百萬富翁比例竟高達30:1,而平均薪酬,僅僅是讀書的“門檻意義”。

紀錄片用殘酷的現實告訴我們:

除了與社會准入門檻緊密相關,讀書更本質的價值是讓人擁有議價能力,從沒有選擇到可以選擇。

從片中為生存奔忙的人身上,你可以看到貧窮並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無望、無奈,無更多精神追求的狀態。過得沒有希望,就好像一份文件被鎖在夾層內,日復一日,來來去去都在死衚衕裡。

“我們沒有選擇。”是對現實最簡單的總結。

如果孩子不想讀書,請和他看——沒有選擇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時間、精力被耗費在無數次的日常之中,小到每日菜價,大到高企的房價。當人不得不花大量時間維持生存時,是沒有能量去思考未來的,就連休息都是一種奢侈。

田北辰十分唏噓:經歷過之後,我才理解到,很多人不僅僅是希望有尊嚴那麼簡單,而是沒有機會去問有沒有尊嚴,因為沒有一技之長、隨時可取代的他們,沒有議價能力。

沒有人生議價權,才是最可悲的事情。

看到這裡,我想到一段非常經典的話:

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和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如果孩子不想讀書,請和他看——沒有選擇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有選擇”和“沒有選擇”的區別

對中層階級的家庭來說,最有參考性的就是,在大概率上孩子將來不大可能從事重體力低迴報的工作。但這並不代表,不會陷入到沒有選擇的生活中。

如果孩子不想讀書,請和他看——沒有選擇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事實上,隨著社會競爭加劇和人工智能普及,如果年少時沒有努力讀書,沒有獲得知識技能、思維認知儲備,未來疲於奔命、掙扎生存的可能性更高而不是更低。

甚至現在我就可以舉出,從孩子讀小學開始,每一個人生節點都會體現出“有選擇”和“沒有選擇”的區別,比如:

小學,孩子在現實環境的下如果最基本的功課都搞不定,哪來的時間和精力去選擇課本以外的學習,發展興趣愛好抑或升級思維認知。

小升初、中考、高考,每次的篩選都會更加現實,每次的篩選都是殘酷的層級劃分。

大學畢業進入,是你選工作,還是工作選你?都與你的積累息息相關。而這些積累源自你讀過多少書,你有多少高於別人的認知,你相較於他人有什麼議價的資本。

其實在我們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容易二字。絕大多數出來工作以後人,肯定也都經歷過一段迷茫和辛苦的時期,跟我有了一樣的感受:以前的自己太不清楚讀書的意義了,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光。從大概率上來講,學習成績的好壞,影響著自己的一生。吃得了學習的辛苦,能在考試中脫穎而出的,生活的苦頭才會少很多。直到大學畢業了,才突然發現,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多麼殘酷而又強大的現實的社會,它在你面前——雄偉壯闊、冷酷無情。

你想要找一條出路,卻發現它那麼的不近人情,連門都不給你。這種無力感,讓我們不知道未來的生活在哪裡,努力的方向在哪裡。每天只能在沒有選擇、被動接受中往復輪迴。

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學習了很多,明白這個世界是有規律,是可以改變的,努力是可以拿人生的那把鑰匙的。所以,現在的我,會努力學習提升自己和教養的方法,盡力使自己和引導我的孩子愛上讀書,理解讀書的意義所在。因為我明白也希望孩子能早一些明白,讀書與人生選擇權之間的關係。

如果孩子不想讀書,請和他看——沒有選擇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鄉下人的悲歌》作者萬斯借自己真實的人生經歷,講述了一個普通家庭孩子要如何才能跨越階層,為自己的人生謀得選擇的權利。

萬斯在序言中說:

我之所以寫這本書,是因為我做的事雖然非常平凡,但大多數像我那樣家庭的孩子都做不到。現在,人們看到我的工作和常春藤的畢業證書時,都會以為我是什麼天才,但恕我直言,這種理論其實是一派胡言。

如果孩子不想讀書,請和他看——沒有選擇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如果不是我的父母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中,傾盡自己所能,給我提供了珍貴的教育資源,就算有天分也會白白浪費。而那些曾與我同齡的孩子,早早放棄讀書的孩子,沒有完全逃離藥物濫用、酗酒、貧窮和精神創傷……

對普通家庭孩子來說,讀書依然是改變命運最有效的方式,它或許不能讓你成為人生贏家,卻能讓你免於跌落谷底。

沒有人可以和生活討價還價,想要多一些選擇,就要多一些努力!——《風雨哈佛路》

如果孩子不想讀書,請和他看——沒有選擇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電影《風雨哈佛路》

所以說,對於所有的學生而言,讀書其實就是為了你進入社會可以增加選擇,讓你擁有議價能力。生活不會給你太多的選擇,但是如果你現在可以選擇,一定要把握機會,努力吧!

沒有選擇的人生很可怕!

很多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會有厭倦的時候,尤其是學習任務越來越重,感覺到壓力,不少孩子就會想要放棄,也會質疑“努力讀書真的有用嗎”?現在社會上有一些觀點鼓吹“讀書無用論”,認為改變命運不再需要知識,有的孩子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動不動就不想讀書。

當孩子不想讀書的時候,面對孩子的疑惑,身為父母,應該怎樣回答?是直接呵斥,還是不管不問?其實想讓孩子主動學習,就要讓他明白努力讀書的意義!

《窮富翁大作戰》這部紀實片,雖然拍攝於多年前,但是現在仍然很有教育意義,片中的一些真實案例,對孩子非常有啟發。看完這部紀實片,你會明白“讀書無用論”都是騙人的,知識仍然可以改變命運,因為他會給人更多的選擇權,有了選擇權,人生才有更多可能。反之,沒有選擇權的人生是很可怕的。



如果孩子不想讀書,請和他看——沒有選擇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做自己的“選擇題”
沒有那命就別犯那病

為人津津樂道的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微軟公司創始人。13歲開始計算機編程設計(注意:是1968年,那時候家裡就有計算機了,普通人有這條件?),18歲考入哈佛大學一年後退學(人家選擇退學的可是哈佛),1975年與好友一起創辦了微軟公司,擔任公司董事長、CEO和首席軟件設計師。

你不知道的是,蓋茨輟學辦公司不是成績不好,不是讀不起,而是不夠格讓他讀,他母親是IBM的董事,有大量的社會資源,他選擇的是比讀哈佛更高的那條道路。

自十幾年前韓寒開始,“七門功課紅燈,照亮我的前程。”“多少人在大學裡把時間都浪費掉了,沒有去做自己最感興趣的事業,上不上大學又有什麼關係呢?”“數學,我想我只要上到初二就夠了。一個人全面發展當然好,但可能越全面發展越是個庸才。”韓寒那時他的言論很大膽,也很“新穎”。

那幾年,韓寒成為了一種現象,被不少人奉為精神領袖,他的書大賣特賣,一群在上初高中的孩子們,紛紛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韓寒的擁護和自己對教育體制的不屑。

2006年,河南考生蔣多多高考時故意交了白卷。雙色筆答題留下自己的不滿,反抗。2007年,瀏陽考生陳聖章在高考中故意不答題,直接交白卷。2008年,雲南考生吉劍試圖故意考零分。2008年,安徽考生徐孟南試卷寫滿自己對教育體制的控訴,故意交白卷……

十幾年過去了,韓寒而今開始反思教育制度的合理性。那些沒有任何光環背景,卻一樣猛烈抨擊教育體制並退學的孩子們,也已經熄滅了年少的衝動,獨自嚥下生活中的苦楚。

蔣多多家境雖然不好,但原本成績不錯。在高考後她曾試圖出門打工,但因為學歷不高,加上沒什麼專業技能,找工作的路異常艱辛,發出“壓力特別大,老覺得對不起父母。好幾次連死的念頭都有了”的感慨。後來幾經周折,蔣多多進入了一家技校就讀。回憶高考,她的坦言“現在我覺得有點可笑。”

陳聖章,做過藥品推銷、保險公司業務員、公益活動策劃、夜總會營銷員等工作,每樣工作都做不長久,頻繁的跳槽。期間也自己做過些小生意,都以折本告終,只好去酒店打工和給人開車來還債。後來成為了開貨車運土方的司機。早上7點開始工作,晚上10點結束,每天都在路上奔波。

吉劍曾是個數學上很有天分的孩子,高考後做過餐館雜工、當過建築小工,貼過考研海報,給文化傳播公司寫過軟文;睡過公園邊的長凳,為吃飯撿過垃圾換錢。回想起最初幾年的打工生活,吉劍泣不成聲,認為自己毫無尊嚴,“像狗一樣活著”。

徐孟南去年還上過微博熱搜,因為他想重新高考,並四處勸現在的學生們,不要放棄高考。他當年深受韓寒《通稿2003》影響,強烈反對應試教育,原本成績也不錯的他,在高考後生活同樣被打工的“勞累”“辛苦”充斥著。每每聽到當年同學們的近況,他都發出“一步岔開,路就不同了”的感慨,並有時候會抱怨,為什麼當初沒人“拉他一把”。

韓寒:

“退學是一件很失敗的事情,說明我在一項挑戰裡不能勝任,只能退出,這不值得學習。”

“現行的高考教育制度無法照顧到方方面面,但是卻有著基本的公平。應試教育儘管有不足之處,但因材施教的時代遲早會到來。”

“對於大部分普通家庭來說,根本沒有必要去羨慕英美的教育體系,而應該慶幸在中國。因為相比社會階層已經非常分明的發達國家,跨越階層要困難得多。而在中國,只要夠努力,孩子依然有很大概率去衝破次元壁,去到更高的地方。”

如果孩子不想讀書,請和他看——沒有選擇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這些話已經可以說有些老生常談,只不過從韓寒口中說出,讓人一番感慨。

韓寒在最近的發文中還有一段是這樣說的:

“我現在所接觸到的富二代已經越來越強,普通家庭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經濟條件更優越的家庭難道不會這麼想嗎?”

“他們從小雙語三語課,更好的學校更好的私教,看小孩子喜歡鋼琴就有演奏級鋼琴老師每天帶著你一個人,看你喜歡畫畫就是美院的高材生一對一教你畫畫,並時不時拜訪一些大家,家庭傳授給你更好的眼界和素養,這些人能力也強,心態也好,根本不是紈絝子弟畫風。”

這話真的很實在啊孩子們,沒有那命就別犯那樣的毛病

從《爸爸去哪兒》中的明星家萌娃,到最近通過《最強大腦》的澳門賭王之子何猷君,還有“國民老公”,自小被送到國外,在新加坡讀小學,在英國讀中學大學,畢業後爸爸給了5個小目標,任由其投資練手 。

難道你們沒有發現,“比你起點高的人,比你更努力”這件事,已經慢慢成為了一種普遍的現象。

如果讓普通家庭的孩子跟這些佔盡天時地利的孩子們,在高考時還要拼素質、拼特長、拼某種專項技能,那相信遠遠不如拼應試來得公平。

這樣說絕不是鼓吹普通人的努力看不到希望,恰恰是想表達抓住現有教育機會,才是普通孩子站穩腳跟最有利的捷徑。

時代發展到今天,如果還是抱著“學習成績無所謂”和“讀書沒有什麼用”、“上不上大學沒關係”這樣的想法,便是讓孩子真的輸在起跑線上了。

換句話說,學習的路上要付出很多辛苦,應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然而在所有可供選擇的道路上,對普通人家裡的普通孩子來說,學習極有可能是最平坦的路,是最容易的挑戰。

吃得了讀書的苦,才能更從容更自信地面對生活的苦。太多太多例子:

1、蓋茨不會告訴你他母親是IBM董事,是她促成了第一單大生意。2、巴菲特告訴你8歲就去參觀紐交所,但不會告訴你他國會議員的父親帶他去的,是高盛的董事接待的。3、王石的自傳不會告訴你……4、任正非不會告訴你……5、馬化騰不會告訴你……6、任志強不會告訴你……7、潘石屹不會告訴你……8、馬雲也不會告訴你……

做自己的選擇題,沒有那麼好的命就別犯那些毛病。請你記住:階層的流動,在哪個國家都一樣艱難。對普通家庭孩子來說,讀書依然是改變命運最有效的方式,它或許不能讓你成為人生贏家,卻能讓你免於跌落谷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