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懒”孩子如何克服“习得性无助”,培养自觉性

有时候家长会陷入一种困境,孩子成绩越差,就越不爱学习,无论你威逼利诱、招数用尽,孩子依然我行我素,就是对学习提不起半点兴趣。

我们理智上都会明白,哪里跌倒就该在哪里爬起来。如果数学成绩不高,孩子就该在数学上多下功夫,多做题,多记公式,成绩自然就提高了。可孩子们却很容易放弃,他们似乎不太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甚至有些破罐子破摔,心想着:有多一点的时间还不如睡个懒觉、打盘游戏、撩个妹子,或者就躺着发呆也是好的,懒得多看一眼书、多做一个题。

心理学:“懒”孩子如何克服“习得性无助”,培养自觉性

1

孩子容易放弃真的是因为懒吗?

昨天一个妈妈来找我咨询,哭诉她初二的男孩儿英语成绩落下很多,却怎么也不愿意去补习班,一有时间就在自己的卧室打游戏、玩手机。

妈妈试图和孩子立规矩,用奖励刺激孩子学英语的动力。她规定孩子每天只要学习两个小时英语就让他玩一个小时的游戏。可是事实是,孩子两个小时的学习没有保质保量完成,一会儿吃东西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有事耽误了,但打游戏的一个小时却雷打不动的坚持了下来。

妈妈又改变方法,用雷霆手段强迫孩子学英语。她将家里的电子设备全部没收,盯着孩子背单词、做听力、写卷子,一个月下来孩子倒是做了不少练习,但成绩没有明显提高,还耽误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只要妈妈不在身边,孩子就像脱了缰的野马,抱着手机不撒手。

表面上,这就是一个想偷懒,只想玩的孩子,是一个不努力学习的孩子。

心理学:“懒”孩子如何克服“习得性无助”,培养自觉性

其实,很多孩子会遇到这种的情况,明知道自己马上考试了,还是忍不住刷剧;明明还有几道题就做完了,却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开始刷起抖音来;明明多做几道题,多总结点经验,考试成绩就会更好一些,但就是想多躺一会,多看会电视,多消耗点时间在没什么用的小事上。

当然,我们家长也有同样的困扰。比如,想节食减肥的妈妈,本来坚持了好久,但是在因为某天心情不好而吃大量高热量的甜品;喜欢打电子游戏、看小说的爸爸,在职场压力和家庭重担面前,屈服于游戏的诱惑,一天天沉迷其中;本来要戒烟的家长,被老板误会、被家人抱怨,还是会忍不住站在窗口猛吸几口。

我们和孩子一样,看似容易放弃,看似颓废不上进,看似需要他人的监督或批评,这我们真的是因为懒吗?当然不是。

2

人在挫折面前更容易向诱惑妥协

我们之所以无法抵制诱惑,其实是大脑在保护我们,避免陷入巨大的痛苦。

当孩子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学习成果上没办法达到预想效果时,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自我无能”的消极反应,大脑就会体会到无力的痛苦感,心理学中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它电击。笼子是封闭的,所以狗没有办法逃避。多次实验后,狗学习到“电击是无法逃避的”这一认知。

蜂音器一响,即便把笼门打开,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并伴随绝望和痛苦的体验。

1975年塞里格曼用人当受试者, 结果使人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

实验是在大学生身上进行的, 他们把学生分为三组: 让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 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 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 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 不给受试者听噪音。

当受试者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段实验之后, 即令受试者进行另外一种实验: 实验装置是一只 "手指穿梭箱", 当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 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 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

实验结果表明, 在原来的实验中, 能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 以及未听噪音的对照组受试者, 他们在 "穿梭箱" 的实验中, 学会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使噪音停止, 而第一组受试者, 也就是说在原来的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 他们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处, 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 却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为了证明 "习得性无助" 对以后的学习也有消极影响, 塞里格曼又做了另外一项实验: 他要求学生把下列的字母排列成字, 比如ISOEN,DERRO, 可以排成 NOISE和ORDER。学生要想完成这一任务, 必须掌握另一种数字的排列规律。

实验结果表明, 原来实验中产生了无助感的受试者, 很难完成这一任务。

这种“无力”“绝望”“痛苦”的体验让我们本能的保护自己,促使我们逃离困难场景,寻求快乐体验。

那什么是最便捷、最易得、最可行的快乐来源?

当然是各种休闲活动。对孩子来说可能是玩手机、发呆、画画,对大人来说可能是刷朋友圈、抽烟、喝酒、购物、吃东西。在压力状态下,对快乐奖励机制的追求会让这些休闲活动对我们来说变得更有诱惑力,更难抵抗。

3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家长为帮助孩子克服“无力感”做过很多努力,通常我们会用两种方式,即压制、否定孩子的“无能”,或鼓励孩子掩饰、忽略自己的绝望。

比如,孩子第一次数学小考很不理想有点想哭,妈妈会说“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么点小事儿这么难过,有什么可哭的,你这么大的男子汉了,羞不羞?”然后又急着安慰他,让他开心起来, 说“行了儿子,不管怎样,你在我心里是最棒的。”结果孩子更难过了。

实际上,这两种方式都没用。我们不允许孩子有无力感,堵塞、掩饰孩子的真实感受只会抑制和激起反叛。只有孩子经历挫折、心情沮丧以及不断尝试直到成功时,孩子才会产生征服感,才会在学习中愿意不断努力。

心理学:“懒”孩子如何克服“习得性无助”,培养自觉性

一、谈情、说爱、讲理。

  • 首先,“谈情”。

家长认同孩子当前的情绪,也称之为“共情”。

比如,要对孩子说“我想,你觉得做得不够好时,真的会觉得很低落,很沮丧”,让孩子觉察到心理内部有一种无力的感受,然后静静地和自己这份情绪呆一会儿。当孩子的这个情绪被接纳,得以表达后,情绪是流动性的,就会慢慢的流动的没有了

  • 其次“说爱”。

要知道,自我的动力和能量比起他人的指导更强大。

比如,对孩子说“嗯,我看到你真的很用心想做好,这些天我看你练习演讲的时间比以往更长了,我很欣赏你努力的态度。”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说出好她的练习成效,孩子内心就体会到很强的力量感。

  • 最后再“讲理”。

要帮助孩子找原因,找方法。

和孩子一起探讨这次有哪些问题之前疏忽了,下次可以在哪些方面提高。问完这个问题,孩子思路立刻就打开了,她不但不再沮丧和挫折,而且力量很强,她会恨不得赶快到下一次活动,来努力改进,看看自己提升的效果。

心理学:“懒”孩子如何克服“习得性无助”,培养自觉性

二、从小成功到大跨越。

我们要从小的、他能做到的部分开始。不要试图一下子就做到痛改前非,翻天覆地。

凯利·麦格尼格尔在《自控力》这本书中说“乐观的悲观主义更能帮助我们成功”,也就是我们要知道改变的不容易,为每一点小的进步而自豪。

比如一个陷入习得性无助特别久的孩子,要想改变就是要从小的部分开始。可以让孩子从把桌面收拾干净开始,收拾完后,坐在那体会一下自己收拾桌子的成就感,然后拿起语文书读上面的五首古诗。

这两个任务都不难,当孩子做到时内在的控制感会增强,那再来定后面的学习计划就会更有力量。一个技能才能得以提高,引导孩子注意到这些智慧,并用于学习之中。

打破孩子“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循环,核心方法就是让孩子从小事行动起来,提高自我的控制感,让孩子体会到自控的力量。为每一个困难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方法准备,为每一个进步感到自豪,从小成功完成真正的大跨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