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走进中医抗疫史

自新冠肺炎流行以来,无论在政府层面还是群众层面均肯定了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中明确指出“各有关医疗机构要在医疗救治工作中积极发挥中医药作用,加强中西医结合,建立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促进医疗救治取得良好效果。”其实在古代,中华民族爆发过数百次疫病的流行,《中国古代疫情年表》中记录了从公元前243年(战国)到公元1911年(清末),中国发生的有史可考的重大疫情共352次。各朝各代几乎均历经过疫病的折磨,人们开始不断摸索其防治之法,总结自病因到治疗的理法方药,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治疫体系。我们的古人就是凭借着中医药的力量一次次转危为安,保卫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行。

战国至秦汉

其实这个时代也是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素问·刺法论》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明确了疫病传染性强,病症相似的特点。并解释了疠气损及人体,有发病和不发病之分,发病之后也有轻重之分的原因,即“不相染着,正气存内,邪气可干,避其毒气”,指明了

防治疫病的思路在于庇护正气。这一理论一直沿用至今,邓铁涛老先生认为中医治疗疫病的优势不仅仅在于有多少张验方,更重要在于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即处处维护人身的正气,祛邪是治病常法,其宗旨不单在于杀灭病邪,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比邪正两伤更为高明。另外《素问》中的运气七篇为疫病提供了更具特色的发病观和治疗观。

带您走进中医抗疫史

东汉

东汉末年,疫病肆虐,也成就了一代医圣张仲景。在看到自己家族大部分人死于伤寒时,他立志学医,“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张仲景提出“疫气”乃“非其时而有其气”,将疫病划分为温疫和寒疫两种,并将自己的治疗经验撰写成书供后世借鉴。《伤寒杂病论》作为中医界四大经典之一,如麻黄汤、白虎汤、小柴胡汤、射干麻黄汤、麻杏石甘汤等沿用至今,治疗外感、疫病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在这次新冠肺炎防治方案中的“清肺排毒汤”就是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射干麻黄汤、五苓散、橘枳姜汤等合方加减而成。

带您走进中医抗疫史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在这段时期,涌现出大批名医名作,如(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对于伤寒、疟疾、天花、狂犬病等传染病的症状及治法描述得非常详细,屠呦呦先生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灵感就源于此书。(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药方》、《千金翼方》中总结防治疫病经验并收载42首相关方剂,王焘在《外台秘要》也收载防治温病与疫病方剂数十首。

带您走进中医抗疫史

两宋至金元

此时人们已经对于防治疫病有充分的经验及思路,并且形成了官-医-民共同结合的方式联防联控,多为后世沿用。另外也是在宋朝开启了中成药的参与,提高了防治效率。金元是中医人才辈出的时代,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寒凉派”代表人,提倡使用寒凉清热的方法治疗热病、疫病,其创制的防风通圣散、双解散在后世治疫影响深远。还有金元四大家中的李东垣,开辟了治疗大头瘟的先河,其创制的普济消毒饮大大提高了治愈率。

带您走进中医抗疫史

明代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运用高温熏蒸患者及蒸煮其接触者的衣物,使用艾叶、苍术、硫磺等具有芳香辟秽的中药焚熏房间,用泽兰烧汤沐浴的等方式能够有效防控疫情,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就有提倡使用艾熏房间来预防的报道。另外,在明代,人们已熟练运用“人痘接种法”治疗天花,并将此法流传于世界各地,在200年后英国琴纳医生据此发明了牛痘接种法。在明末时,疫病进入高发期。吴又可根据当时情况,提出“戾气”学说,他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此“异气”即为“戾气”,是有别于风寒暑湿等六淫邪气的,科学性地预见了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存在。并创立了达原饮等多个专治疫病的名方,写成了首个专门论述疫病的书籍——《温疫论》。在这次新冠肺炎中药治疗中,达原饮也是经常提到的一个方子。

带您走进中医抗疫史

清代

在吴又可治疗思路基础上,叶天士等名家传承创新,形成了温病学说。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叶天士、薛雪、吴鞠通、王孟英,即“温病四大家”。开辟了“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形成了温病新的辨治体系,涌现出无数名方,如银翘散等。另外,在清末爆发的东北鼠疫中,伍连德运用显微镜明确疫病的类型,施以更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手段,也推动政府因瘟疫召开首次国际学术会议,

推动了中国近代公共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

带您走进中医抗疫史

21世纪以来,无论是2003年的SARS还是今年的新冠肺炎,中医药均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与临床疗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与以往不同的是,在这场战“疫”中,我们更看到了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所产生的1+1>2的效益!在中国,我们非常幸运能有两套医学体系来治疗各类疾病,并在无数次中西医的碰撞中,我们更加明白两者的

最终目的均是服务于人民大健康事业!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共同为建设健康中国不断前行!

撰稿:刘启予 徐浩

美编:刘启予


本头条号已开通私信输入关键词自动回复功能,欢迎在私信对话框中输入“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力衰竭”、“早搏”、“房颤”、“心梗”、“心动过缓”、“心肌炎”、“神经官能症”、“颈动脉斑块”、“动脉硬化”、“糖尿病”、“眩晕”、“心悸”、“亚健康”、“穴位”、“检查”、“用药”、“中药”、“预防”、“饮食”、“养生”、“运动”、“睡眠”、“住院”、“就诊”、“挂号”等关键词,查看往期精彩内容或相关提示信息。

注意:咨询具体病情的问题,因涉及病史、症状、检查、用药、诊疗经过等详细资料,故不能在此处回复,请在徐浩大夫网站(https://drxuhao.haodf.com)上传相关病历资料后咨询,谢谢您的理解!

关注“徐浩大夫”今日头条,了解更多健康科普!

专 家 简 介

徐浩,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心血管研究所副所长,西苑医院心血管一科主任,兼任世界中联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等职务。入选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荣获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心衰、早搏、心动过缓、阵发房颤、心肌炎后遗症、高脂血症、动脉硬化斑块、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失眠、头痛、眩晕、咳喘、胃痛、便秘、自汗盗汗等内科杂症及亚健康状态的中药调理。

  •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 周三下午
  • 特需门诊:周四下午

(注:特需门诊可通过好大夫在线网站(https://drxuhao.haodf.com)申请预约加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