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瘟疫十大名方——麻黄汤

上期我们给大家介绍了中医在历代疫病防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诸多名家也在他们的著作中记录下了抗击疫情的宝贵经验和经典名方。接下来我们为大家从古代医籍中精选出中医治疗外感及瘟疫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首名方,其中很多方子都在这次新冠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面我们就开始讲解第一首名方——麻黄汤。

中医治疗瘟疫十大名方——麻黄汤

麻黄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中,其组成为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指的是风寒邪气侵袭人体,肺气失宣,卫阳被郁导致的外感风寒表实证。《灵枢·本藏》中提到卫气的功效是“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所以风寒伤人肌表,卫阳郁滞而运行失常,肌肉失温,腠理闭塞,开阖失司,故见恶风无汗。同时邪气阻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故见周身疼痛;正邪交争,故见发热;肺失宣肃,反迫肺气作喘。另外张仲景更是拓展了麻黄汤的应用范围,《伤寒杂病论》共记载原方治疗的5种变证(因失治误治等导致表实证变化发展),药物加减之后的类方共27首,治疗范围更是涉及内、外、妇、儿多个范畴[1]。其中有一首类方把桂枝改为石膏,即

麻杏石甘汤,治疗“汗出而喘,无大热”的情况,也就是表邪入里了。这次新冠肺炎防治方案中的“清肺排毒汤”就是麻杏石甘汤等多首经方加减而成。

中医治疗瘟疫十大名方——麻黄汤

张仲景创立这首方子之时,正值“伤寒”疫病肆意流行,他在书中记载:“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来,犹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家族中有大部分人都死于伤寒,可见这类疫病的传染力和致死力极高。这里讲的伤寒是有别于我们现在定义有伤寒杆菌引起的伤寒。中医认为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一般认为《伤寒论》是讨论广义伤寒,所以疫病也是包含在内的。张仲景将疫病分为温疫和寒疫,对于寒疫辨证符合麻黄汤证者可使用麻黄汤

麻黄汤的主要功效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通过发汗的方法使在肌表的邪气得解,毛窍开阖正常,肺气得以宣降,则太阳伤寒诸证悉除。那么这四味药是如何发挥出这样的功效呢?麻黄味苦辛性温,其辛温发散之力可以发越人体阳气,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为方中的

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桂枝也为辛温之药,可发汗解肌,加强麻黄发汗之力以开腠理、通毛窍,还可以温通经脉散寒滞,解身之诸痛,故为臣药。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才会出现咳喘的症状,麻黄本可宣发肺气,杏仁可降肺气、散风寒,故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恢复肺的正常功能而达到平喘之功。炙甘草既可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故为佐使药。

中医治疗瘟疫十大名方——麻黄汤

从麻黄汤功效不难看出它主要使用的治疗方法是“汗法”,后世称它为“开表逐邪发汗之第一峻剂”。平时受寒感冒了,老百姓都知道喝点姜汤,发发汗就好了,其实就是中医“汗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只不过单用生姜力量较弱,一般的小感冒还可以,如果卫阳郁闭的较重,恶寒发热,浑身痛,一点汗也没有,甚至伴有咳喘,这时候可能就需要发汗力量再强一些,比如麻黄汤。而如果是伴有出汗的外感,麻黄汤就不太适合了。外感病及瘟疫中邪气是从口鼻或者皮毛进入侵袭人体,邪正交争之处在表时,通过发散的方式开通毛窍,邪气得以随汗而解。现代研究认为汗法的作用机理主要有促进汗腺分泌加快代谢产物排除,促进血管舒张反应,增强吞噬细胞的防御能力,改善循环等[2]。故在疫病早期仍处于表证阶段时,汗法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中医这种“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的理念,

与西医(对抗医学)强调杀死病毒、细菌(抗病毒药、抗菌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俗话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您觉得哪种治疗理念更好呢?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显然中西医各有所长,应当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需要说明的是,麻黄汤也不是任何情况下均可使用的,书中明确指出“疮家”(有疮疡病史)、“淋家”(有淋证病史)、“衄家、亡血家”(有出血病史或者有易出血倾向)以及体虚之人外感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因为汗、血、津液本为同为水谷精微化生,在血虚或者津液空虚的情况下,使用汗法如同雪上加霜。另外,还要注意中病及止,病情好转就需停服,毕竟汗法久用或汗出过多会损伤人体正气,祛除邪气的同时更要兼顾正气

麻黄汤及其类方在治疗疫病所蕴含的思路和方法非常值得深入研究和学习,随证加减,灵活应用,我们有信心去应对疫病的各种变化,期待这场抗疫之战能够早日取得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