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瘟疫十大名方——麻黃湯

上期我們給大家介紹了中醫在歷代疫病防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諸多名家也在他們的著作中記錄下了抗擊疫情的寶貴經驗和經典名方。接下來我們為大家從古代醫籍中精選出中醫治療外感及瘟疫方面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十首名方,其中很多方子都在這次新冠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下面我們就開始講解第一首名方——麻黃湯。

中醫治療瘟疫十大名方——麻黃湯

麻黃湯出自張仲景的《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篇中,其組成為麻黃、桂枝、杏仁、甘草。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指的是風寒邪氣侵襲人體,肺氣失宣,衛陽被鬱導致的外感風寒表實證。《靈樞·本藏》中提到衛氣的功效是“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所以風寒傷人肌表,衛陽鬱滯而運行失常,肌肉失溫,腠理閉塞,開闔失司,故見惡風無汗。同時邪氣阻滯經脈不通,不通則痛,故見周身疼痛;正邪交爭,故見發熱;肺失宣肅,反迫肺氣作喘。另外張仲景更是拓展了麻黃湯的應用範圍,《傷寒雜病論》共記載原方治療的5種變證(因失治誤治等導致表實證變化發展),藥物加減之後的類方共27首,治療範圍更是涉及內、外、婦、兒多個範疇[1]。其中有一首類方把桂枝改為石膏,即

麻杏石甘湯,治療“汗出而喘,無大熱”的情況,也就是表邪入裡了。這次新冠肺炎防治方案中的“清肺排毒湯”就是麻杏石甘湯等多首經方加減而成。

中醫治療瘟疫十大名方——麻黃湯

張仲景創立這首方子之時,正值“傷寒”疫病肆意流行,他在書中記載:“餘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來,猶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傷寒十居其七”。家族中有大部分人都死於傷寒,可見這類疫病的傳染力和致死力極高。這裡講的傷寒是有別於我們現在定義有傷寒桿菌引起的傷寒。中醫認為傷寒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傷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總稱。狹義傷寒指外感風寒感而即發的疾病。一般認為《傷寒論》是討論廣義傷寒,所以疫病也是包含在內的。張仲景將疫病分為溫疫和寒疫,對於寒疫辨證符合麻黃湯證者可使用麻黃湯

麻黃湯的主要功效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通過發汗的方法使在肌表的邪氣得解,毛竅開闔正常,肺氣得以宣降,則太陽傷寒諸證悉除。那麼這四味藥是如何發揮出這樣的功效呢?麻黃味苦辛性溫,其辛溫發散之力可以發越人體陽氣,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為方中的

君藥,並用來作為方名。桂枝也為辛溫之藥,可發汗解肌,加強麻黃髮汗之力以開腠理、通毛竅,還可以溫通經脈散寒滯,解身之諸痛,故為臣藥。肺的宣發肅降功能失常才會出現咳喘的症狀,麻黃本可宣發肺氣,杏仁可降肺氣、散風寒,故為佐藥,同麻黃一宣一降,恢復肺的正常功能而達到平喘之功。炙甘草既可調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緩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過猛而傷耗正氣,故為佐使藥。

中醫治療瘟疫十大名方——麻黃湯

從麻黃湯功效不難看出它主要使用的治療方法是“汗法”,後世稱它為“開表逐邪發汗之第一峻劑”。平時受寒感冒了,老百姓都知道喝點薑湯,發發汗就好了,其實就是中醫“汗法”在生活中的應用,只不過單用生薑力量較弱,一般的小感冒還可以,如果衛陽鬱閉的較重,惡寒發熱,渾身痛,一點汗也沒有,甚至伴有咳喘,這時候可能就需要發汗力量再強一些,比如麻黃湯。而如果是伴有出汗的外感,麻黃湯就不太適合了。外感病及瘟疫中邪氣是從口鼻或者皮毛進入侵襲人體,邪正交爭之處在表時,通過發散的方式開通毛竅,邪氣得以隨汗而解。現代研究認為汗法的作用機理主要有促進汗腺分泌加快代謝產物排除,促進血管舒張反應,增強吞噬細胞的防禦能力,改善循環等[2]。故在疫病早期仍處於表證階段時,汗法可以獲得較好的療效。中醫這種“因勢利導”、給邪以出路”的理念,

與西醫(對抗醫學)強調殺死病毒、細菌(抗病毒藥、抗菌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俗話說,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您覺得哪種治療理念更好呢?在疾病的不同階段,顯然中西醫各有所長,應當取長補短,優勢互補。

需要說明的是,麻黃湯也不是任何情況下均可使用的,書中明確指出“瘡家”(有瘡瘍病史)、“淋家”(有淋證病史)、“衄家、亡血家”(有出血病史或者有易出血傾向)以及體虛之人外感等,雖有表寒證,亦皆禁用。因為汗、血、津液本為同為水谷精微化生,在血虛或者津液空虛的情況下,使用汗法如同雪上加霜。另外,還要注意中病及止,病情好轉就需停服,畢竟汗法久用或汗出過多會損傷人體正氣,祛除邪氣的同時更要兼顧正氣

麻黃湯及其類方在治療疫病所蘊含的思路和方法非常值得深入研究和學習,隨證加減,靈活應用,我們有信心去應對疫病的各種變化,期待這場抗疫之戰能夠早日取得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