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從小“逼”孩子背古文?有意義嗎?

和董傳留別

【宋】 【蘇軾】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

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

得意猶堪誇世俗,詔黃新溼字如鴉。

隨著以傳揚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的詩詞類節目的大熱,大家對於“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詩的意思有了新的感悟,那些出口成章的才子、才女們,甚至只有幾歲的小朋友,都成為人們追捧的對象。不少學校和家長,也加入背誦經典的大軍,開始帶著孩子學習。

但可能很多人只知道“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意思,卻對整首詩的出處和含義不甚瞭解。從表面上看,這句詩表達了只要飽讀詩書、學有所成,氣質才華就會自然橫溢、高雅光彩的意思。

為什麼從小“逼”孩子背古文?有意義嗎?

不過要從整句詩看,更體現了蘇軾對於朋友董傳的一種勉勵、一種肯定。雖然他當時生活貧困,衣著樸素,但卻才華出眾,精神樂觀。正因為有了詩書的陪伴,他才能在世俗中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腹有詩書改變和影響的不僅是氣質,氣質只不過是一種外在的顯現,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的提升,能夠讓人用更積極樂觀的心態去看待事物,去應對困難,去迎接挑戰。

背古詩文能改變氣質?

無論從義務教育的要求來看,還是從家長對孩子未來成長的期待看,背誦古詩文都是繞不過去的話題。據統計,教材改版以來,小學6個年級,古詩文總數增幅高達80%。初中3個年級,古詩文總篇數也會相應提升,佔到了全部課文的51.7%。

不僅如此,社會上各類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國學班也越來越火熱。穿漢服、正衣冠、拜孔子、誦國韻、習茶道、學琴棋書畫……各種形式層出不窮;《三字經》《百家姓》《論語》《孟子》《古文觀止》《易經》……從先秦經典到明清小說,無所不包;學習國學孩子的年齡也呈現越來越小齡化的趨勢,少兒國學班一到假期就火爆得不得了。

為什麼從小“逼”孩子背古文?有意義嗎?

不可否認,許多的經典古籍有著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但不加甄別地灌輸給孩子們是否合適?如果合適,那麼義務教育的教材就不需要眾多專家去研究審定了,直接用就可以了。

顯然,這是與我們的教育宗旨相違背的。一個時代、一個階級有著各自獨特的特點,如果讓孩子小小年紀就不加甄別而照單全收,他們將從小處於一個多麼艱難的境地。

從先秦到明清的典籍要學,古今中外的文學經典要學,外語聽說讀寫能力要培養,數學思維、算術能力要提高,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等等內容都需要學習,小小的年紀如此能夠應對如此多的內容。

試想,當年古人為了科舉考試,也不過是《四書五經》。而今天的專家,哪怕是一部經典也可能要窮其一生去研究。但今天對於小學生甚至幼兒園的小朋友,這只是他們要學習的眾多學科內容之一。

為什麼從小“逼”孩子背古文?有意義嗎?

  • 那麼,是不是就沒必要背這些古詩文了?

其實,不然,經典古籍的學習是必要的,是我們瞭解中華傳統文化精粹的一個途徑。對於自己民族文化的學習和理解,既是這個民族中的每一個人的責任和義務,也是個人未來發展的需要,更是對個體獨特氣質的塑造。

比如,當我們讀李白的“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時,感到是的詩人跨越古今的開闊眼界,讀到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感受到的是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思,讀到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對亡國的感傷和無奈。

但當我們讀到岳飛的“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時,感受到的則是詩人面對山河破碎,甚至身陷囹圄,仍能笑對生死、無所畏懼的豪邁之情。

這難道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嗎?難道不是文化塑造下的不同氣質嗎?

為什麼從小“逼”孩子背古文?有意義嗎?

但由於加上一些教育機構的助推,使得傳統國學變了味道,許多商業化的手段進入了教育領域,使孩子們成為了營銷的犧牲品。

某些教培機構所選取的內容,往往過分看重形式,譁眾取寵,不加選取,不加甄別,這隻會增加孩子的學習負擔,只會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降低學習效率。

該如何選取古詩文?

哈利·波特系列圖書是出版業的一個奇蹟,但最初它的作者羅琳曾向12家出版社投入卻都遭到拒絕,連她的代理人都認為她這輩子都不能靠寫作維生。但就是這樣一本不被商業看好的系列圖書,其最後一本卻成為有史以來銷售最快的圖書,羅琳也因此身價超過了10億美元。

為什麼從小“逼”孩子背古文?有意義嗎?

  • 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反差?
  • 因為哈利·波特系列圖書,不僅僅是一個講得很好的故事。對很多孩子來說,這套書是他們所閱讀的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的書。書本上所描述的哈利·波特的奇遇是屬於兒童的,它與兒童期所希望體驗的冒險活動是一致的,直接反映著兒童成長期的特點。

    正如哈利·波特一樣,對於兒童是否適合,最有發言權的是他們自己。他們會喜歡那些有冒險、有奇遇、有情感、有共鳴的,與自身發展特點相一致的內容。而且,在興趣的引領下,他們提升了閱讀能力,掌握了閱讀技巧,儘管很多時候這是在無意識下發生,這為他們未來更深入地進入閱讀世界奠定了基礎,也為他們感興趣的閱讀生活開啟了一扇大門。

    因此,對於中小學生特別是小學生,那些能夠引起興趣、故事性強的內容對他們更適合。所以,我們提倡幼兒園階段的小朋友應該多閱讀帶圖畫的兒童繪本,進入小學階段逐漸過渡到圖少字多,但故事性強的文學作品。比如,米小圈系列就很受小學生喜愛。

    為什麼從小“逼”孩子背古文?有意義嗎?

    這一方面,是源於他們興趣的需要;一方面,是源於他們不同年齡段特點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源於他們未來閱讀的需要。

    對於大量的經典古籍,很多家長都沒辦法讀懂字面的意思,更別說理解其中哲理性的含義,又如何讓一個小學生去理解。

    • 但是否意味著,我們就不必讓小學生去背誦古詩文呢?

    當然不是,小學生古詩文的選取還應該以教材為主,因為教材上要求的許多內容都是經過深入研究,並最終確定下來的經典。這些經典往往在小學課堂上,會由老師進行精細的講解。

    對絕大數孩子來說,能夠很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內容,就能夠為他們開啟一扇通往經典古籍的大門。

    不過也必須承認,孩子之間的學習能力是有差異的。對於一些優秀的孩子,如果僅僅是課本上的內容,還是遠遠不夠的,他們需要拓展。

    • 那麼,如何拓展才是科學合理的?

    教材所涉及的內容,往往背後有很多背景知識,這些知識不僅限於文字上的學習,藝術上的理解,還有許多相關的歷史、地理,甚至生物、化學等相關學科的內容。

    如果能通過某一學科的學習,將其他學科有機的融合在一起,這就是好的學習、有效的學習。因為無論是對於兒童學習,還是對於成人學習,知識的喚醒是最重要的。

    所謂知識的喚醒,就是要將學過的知識與待學的知識聯繫起來,這樣最有助於思維的發展,也有助於內容的理解和知識的記憶。

    為什麼從小“逼”孩子背古文?有意義嗎?

    比如,我在《中華上下五千年》課程的實踐中發現,孩子們喜歡神話傳說,喜歡歷史故事,而在這一過程中,再把相關的漢字起源、成語故事、歷史人物、詩詞歌賦、科學常識等融入其中,便更容易引起孩子們的興趣。

    特別是一些重要知識內容,我會將所涉及的部分文言文插入其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一定量文言文內容的輸入,孩子們就會得到啟蒙,當他們在自主閱讀或語文、歷史、地理等相關學習時,就會喚醒曾經的學習的內容。

    這就好比一個成人,在自己從事多年的領域裡,許多知識內容不需要刻意去記憶一樣,兒童對曾經陌生內容的反覆接觸中,漸漸形成的隱性記憶,在經過量的積累後,未來的學習就會更加容易。

    該不該逼迫去背?

    既然孩子對於古詩文無法理解,但為何又要帶著他們去背呢?

    我們反對的是對古詩文的過度背誦,尤其對絕大多數孩子而言,過猶不及。

    少數能夠產生深厚興趣並願意自主背誦的孩子,我是鼓勵他們大量輸入的。

    為什麼從小“逼”孩子背古文?有意義嗎?

    但大多數孩子,僅僅背誦和理解教材上的內容都存在困難,那麼,最好的建議就是要先吃透教材。因為對於學習而言,並非量大就能質優,所有優秀的孩子絕對不是靠量來取勝的,而是他們的學習效率更高。

    記得在我的一次教育實踐中發現,一些孩子之所以不願意背誦,往往與其性格或主觀意識有關。

    我曾經要求兩個孩子在5分鐘之內,將要求背誦的內容記下來。其中,一個孩子表現出極大的自信,而另一個孩子則總是擔心自己無法完成,之前也對背誦持牴觸情緒。

    但結果卻是,那個不自信的孩子真的在5分鐘之內全背下來了,連他自己都感到驚訝,沒想到能這麼快。顯然,他的問題並不是自己的能力不足,而是對自己能力的懷疑和不自信,他需要克服的是內心的牴觸情緒。這時,如果給予一定的壓力,但卻沒有超出他的能力範圍,他就可以在現在包括在將來更好的應對這些困難。

    為什麼從小“逼”孩子背古文?有意義嗎?

    而另一個自信的孩子則在3分多的時候,就說自己能夠背下來了。結果卻是沒能完成,我第一次看到他流下了眼淚,顯然這樣事與願違的結果令他感到受到了挫傷。

    事實上,這與我預期的結果是一致的。因為很多兒童,常常表現出極大的自信,但按照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這也是一種自卑情結的體現。

    阿德勒給“自卑情結”所下的定義是:如果在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時,一個人感覺自己無能為力,由此產生的情緒就叫作自卑情結。自卑情緒會有很多表現形式,比如眼淚、憤怒、歉意等。

    他認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結,因為,我們常常會發現自己所處的位置是有待改進的。如果一個人的目光總是鎖定在如何克服困難上面,卻沒有想方設法排除萬難,反而以一種優越的姿態進行自我催眠。這樣一來,他的自卑情結反而越來越嚴重,因為引發的自卑的因素依然存在。

    自卑感既能帶來挫敗,也能帶來成長。如果我們能夠在合適的時機,給予他恰當的指導,他們就能突破這一制約,而更好地成長。

    為什麼從小“逼”孩子背古文?有意義嗎?

    之所以知道他可能的結果,是因為發現他完成背誦任務,每次考察之前,都會匆匆地看上一眼。顯然,這屬於短時記憶。

    短時記憶,保持在一分鐘以內的記憶,被認為是處於感覺記憶與長時記憶之間的一個階段。

    如果孩子把短時記憶當成自己應對老師考察的能力的話,那麼,他在學習上就一定會遇到問題,這就如同投機取巧地應付考試一樣。起初,並不會表現出太大的問題,但隨著學習內容數量的增加和難度的增大,這種短時記憶的不牢固就會越來越明顯。

    果不其然,他在後續的學習中,經常會遇到問題,特別是考試時,常常會出現答不完卷的情況。

    因此,對於這類且是大多數的孩子,我們重要的是讓他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學習能力,準確、客觀地評價自己。

    那麼,該不該去逼迫孩子去背誦。我很難給出一個統一的答案,因為每個個體都是有差異的,關鍵是我們必須能夠發現,當孩子在背誦遇到困難時,究竟是信心問題、態度問題,還是能力問題?上面的例子或許能給一部分家長一些啟示。

    為什麼從小“逼”孩子背古文?有意義嗎?

    當然,對於古詩文的背誦,家長首先不能排斥。或許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都不理解,背這些有什麼用。但事實確實,兒童發展期與成人不同,許多孩子背誦古詩文,通常過一週甚至一個月都不會忘記;而雖然成人可能在快速記憶方面,要比孩子快,比如一篇古詩,我很多時候看上兩眼就能快速記憶,但過了兩天又會忘記。

    這也正體現出兒童與成人在記憶方面的差異。同時,我們也會有體會,以前我們讀過的許多作品,當時完全沒有理解,只是按照老師的要求,去規規矩矩地去答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自身閱歷的增加,許多內容在某一特定時刻又會突然冒出來,有了與之前不同的感悟。

    所以,我認為對於中小學生多背誦以教材為主的經典古詩文是有益的,針對個體的差異,適當地給予壓力,有助於他們的成長。

    “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定是經過量的積累和閱歷的增加,才能達到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